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末三国时少数民族也曾入侵,但被各割据集团纷纷击破

汉末三国时少数民族也曾入侵,但被各割据集团纷纷击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32 更新时间:2024/1/19 23:00:51

按说,这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绝佳机会,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边境,是异常地稳定。别说入侵了,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干啥,因为这个阶段的他们,实在是太没存在感了。

是游牧民族变怂了,消失了,温顺了,低调了?怎么可能!

自古以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的游牧文明之间,就存在着天然的较量,这是由两种文明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农耕文明自给自足,过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游牧文明驰骋草原,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旦没有东西吃,他们就南下侵扰中原,捞一票就走,绝不恋战。

这种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老老实实的在草原待着,三国时期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入侵事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方游牧民族,势力最大的就是匈奴,但是,在汉武帝用44年时间,持续不断的打击之下,到东汉末年,匈奴已经分化,北匈奴西逃,去欧洲了,南匈奴归附大汉,不再造次。

东汉疆域图

慑于大汉的天威,北方遗留的少数民族,鲜卑、乌桓、羌、氐等都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这些游牧民族还处于分散的部落式生活,没有形成一个像匈奴一样,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政权,自然不可能与强大的大汉对抗。

第二,三国时期各派军阀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悍,名将云集,他们这帮人打起来,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把谁扔进都会被绞的粉碎,那些游牧民族们,只敢远远的看着,没有一个人敢踏入中原一步。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敢过来撩虎须的,都被狠狠地揍趴下了,不仅仅是北方,西方、南方、东方都有一些想火中取栗的。

在这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更主要一些。下面就看一下,都有哪些名将在镇守边疆,打退了游牧民族的蠢蠢欲动之心。

北方的公孙瓒和曹操

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南匈奴、鲜卑和乌桓,与他们作战的主要是公孙瓒和曹操。

公孙瓒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华北,辽东。和袁绍不同,公孙瓒是靠着自己的实力,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

他虽然出身于辽西贵族,但他的母亲是个小妾,属于“庶出”,在家里没啥地位,长大后仅仅是在涿郡谋取了一个“书佐”的职位,负责整理一下文书,写个资料。

但是,公孙瓒长得一表人才,身材魁梧,被涿郡太守个看中了,把女儿嫁给了他,公孙瓒就成了太守的女婿。有了这个身份,公孙瓒被推荐到东汉大儒卢植门下学习,同班同学还有刘备。

公孙瓒学成归来后,老丈人已经调离涿郡,新任太守叫刘基。不管谁当领导,公孙瓒都得搞好关系,谁知道,和刘基的关系刚刚搞好,他犯事儿了,被发配到南方。公孙瓒挺仗义,化妆成一个小卒,一路上照顾刘基。

公孙瓒的努力没白费,半路上,刘基被特赦了,官复原职,估计背地里也动用了不少关系。回到涿郡后,公孙瓒被举为“孝廉”,正式进入官场,任职辽东属国长史。

公孙瓒

公孙瓒所在的地方,与鲜卑和乌桓交界,有一天,他带着十几个人在外巡视,遭遇一队鲜卑人,数量在100多人,手下都劝他先避一避,但是公孙瓒大声说:“今不冲之,则死尽矣”。说完他就率先冲出去。

凭借这十几个人,公孙瓒愣是打败了100多个鲜卑人,也让他声名鹊起,被任命为涿县县令。

从此以后,公孙瓒又招募了一批亲信,组成了一支属于他自己的“亲兵卫队”,因为公孙瓒喜欢骑白马,这些亲兵就被称为“白马义从”,其中有个年轻人,叫“赵子龙”。

光和元年(178年),渔阳人张纯联合乌桓首领丘力居发动叛乱,朝廷发3000精兵给公孙瓒指挥,授予他全权处理平叛事宜。公孙瓒带着这3000人,外加自己的“白马义从”迅速平叛,乌桓首领举手投降。

公孙瓒打仗特别勇猛,身为主将,却总是当先锋,一马当先出战,因此,鲜卑人和乌桓人当中流传一句话:“当避白马”。

正是因为有公孙瓒在辽东,鲜卑和乌桓才不敢造次。但是,后来公孙瓒在和袁绍的斗争中,兵败自杀。

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

南匈奴,自从呼韩邪单于娶了王昭君之后,和大汉的关系就一直不错,但他们毕竟是外族,不可能和大汉真正的一心,东汉时期,南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两个匈奴”。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朝廷要求南匈奴出兵平叛,匈奴内部意见不一致,有人主张出兵,有人不同意出兵,再次爆发内战,南匈奴单于羌渠的儿子于夫罗带着部众南下并州中部,建王庭于河东郡,也自立为单于。

初平三年(192年),于夫罗联合袁绍进攻曹操,被曹操打败,曹操将南匈奴的人口全部内迁,并把他们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分别派人担任司马来监督,同时把匈奴单于扣押在邺城看管,牢牢的控制住了南匈奴。

不过,曹操这种做法也为后世埋下了隐患,西晋末年起兵造反的刘渊就是南匈奴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打败了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绍已经死了),袁尚就跑到了乌桓。

对于要不要追击袁尚,曹操集团内部意见不统一,有人主张追击,原因是袁绍集团和乌桓向来关系不错,袁尚在乌桓,始终是个隐患,不定什么时候就从屁股后面捅过来了。

刘备

有人不主张追击,主要是距离太远,1000多公里,万一大军出动,刘备搞偷袭怎么办。

最终,权衡利弊之下,曹操决定出击乌桓。

出击乌桓,曹操亲自带队,但是前敌总指挥是张辽。他派出一队疑兵,走环渤海线,走到半路上故意不走了,还散布消息,天气寒冷,等到明年再进攻,以迷惑乌桓。

另一路主力,走白狼山线路,一路上翻山越岭,很快就到达了乌桓的大本营柳城。由于曹操是突袭,乌桓人还没有反应过来,队伍还没有摆开,就被曹操的5000虎豹骑给包了饺子,20万人投降,乌桓单于蹋顿死于乱军之中。

这一战给曹操补充了20万的人口、兵力,从此以后,乌桓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了。

西方的马腾

西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主要是“羌人”。

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族群,长期在西北一带生活,据说羌人是夏朝后裔,商汤灭夏后,逃入西北,一直被商朝追杀,但是始终也没有杀灭。

周人迁徙到岐山后,渐渐定居下来,改变生活习惯,逐渐与羌人分离,但是,他们仍然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羌人主要的生活地在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东汉末年,马腾割据凉州,称霸一方。

马腾的母亲是羌人,因此,他身上有羌人的血统,他与董卓不同,董卓在凉州,代表是朝廷的力量,而马腾,代表的是凉州本土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马腾的存在,羌人与大汉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冲突。

东方孙权

在东南,有一支“山越”人,在东汉末年脱离朝廷,发展成大大小小独立的山头,首领称为“帅”或者“大帅”。

山越的成分比较复杂,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后裔,有当地的土著,有逃避战乱的豪强,还有黄巾军的残部。

在孙氏家族没有站稳江东的时候,山越就在袁术的鼓动下,多次进攻孙策,成为孙氏家族的心腹大患。孙权当家后派出多路人马围剿山越,时间长达十几年。

孙权

之后,孙权把这些山越人集体迁往平原,成为吴国的兵源和劳动力,山越也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南方的诸葛亮

蜀汉的地盘,包含了今天的云贵川三省,这里有大量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绝世独立,不与中原文化交流。

刘备到了这里以后,自然会有当地的豪强不服,蜀汉大臣朱褒、雍闿、高定联合南中豪强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亲自带兵征服南中。

在小说中,诸葛亮是七擒孟获,但事实上,孟获被俘后就归降了蜀汉,从此以后南中平定。

三国时期,虽然军阀割据,相互混战,但是,这也变相地是一种守卫边关,每个军阀割据的地盘,都会与外族交界,为了守护自己的地盘,也必然会和外族拼命,虽然内战不断,但是,却出乎意料地守卫了边疆。

西晋建立后,名将陨落,战斗力下降,八王之乱掏空了西晋王朝,此时,内迁中原的匈奴,羌,氐,鲜卑、羯趁机发难,推翻了西晋,掀开了五胡乱华的血泪史。

有人说,同样是内乱,为啥三国时候没事儿,八王之乱就引发了一场大乱?

三国形势图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三国时期,割据的军阀是“独立创业”的“精英人士”,他们的每一寸地盘,都是自己用鲜血打下来,自然不容外人染指。

而八王之乱,纯粹就是一群纨绔子弟分家产,蛋糕就那么大,都想分的更多,谁还管家里进外人了没有,甚至,有的人还联合外族一起来抢蛋糕,这个家,最后不败才怪。

说到底,三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军阀,都有意无意地承担起了守卫边疆的任务,虽然这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本意,但是却达到了事实上的效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朝并不介意二婚,当时“宜子妇人”受到关注也是王氏成功之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王皇后的名字“娡”出自唐代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这里尊重史料称之为“王氏”或“王皇后”。王氏的婚姻之所以极具传奇色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有个更传奇的妈。其母名叫臧儿,是西汉初年异姓王臧荼的孙女。虽然臧荼因谋反罪被杀,但刘邦并不像后世一些皇帝那样喜欢动不动“灭族”,臧氏后人倒也活得有滋有味。臧儿成年

  • 汉朝无追尊皇帝之制,加之法统和霍光因素,刘询只得谥刘据为“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和“皇”是两码事。前者指的是追封某某为皇帝,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追封。被追封者不仅可以享受皇帝规制的陵寝,还可以有谥号,能进太庙;后者指的是追封某某为皇帝的生父,相当于是一种身份认证。被追封者也可以建陵,但是没有谥号,也不能进太庙。并且,“皇”只能追封父辈,隔了辈的不能追封。戾太子刘据是汉宣帝

  • 汉文帝和汉武帝的母亲均为二婚,既母以子贵也极为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薄太后(薄姬)是一个二婚女人,其母是早已没落的魏国宗室之女魏媪,为了重新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魏媪将薄姬送到了秦末魏王魏豹的宫中,而且魏媪还专门找许负给魏媪看相,结果就是薄姬“当生天子”。魏豹一听心里的野心就怎么也藏不住了,能生天子的自然也是天子啊,但他哪里知道,能和薄姬生天子的压根就不是他魏豹,而是

  • 汉景帝并无嫡子,且栗姬嫉妒心太重促使汉景帝将刘彻立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皇后薄氏无子无宠,给庶子继位提供了可能汉景帝刘启的皇后,乃是其祖母薄姬娘家的远房孙女,是薄姬当上皇太后之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富贵所采取的措施。汉景帝刘启虽然不喜欢祖母为自己选的太子妃,却也根本无法拒绝这桩婚姻。汉文帝刘恒驾崩之后,太子刘启名正言顺地继位,而太子妃薄氏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后,而薄太后则

  • 汉中之战时曹操全程占据主动,但暴露补给线导致战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灭掉汉中张鲁后,由于年逾花甲,年纪大了的关系,他对统一天下的信心产生了动摇,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灭掉刘备和孙权了。因而自此之后,他本人就不再亲自挂帅出征,而是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内政,即为篡汉称帝做准备。至于军事方面,曹操将自己地盘的南部划为三个防区,对刘备和孙权以防守为主

  • “三英战吕布”未出胜负,如果换成赵云马超战吕布,结果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吕布就是天下第一武将,没人敢触及他的兵锋,但张飞无惧吕布,拍马和他交战了五十多个回合后关羽加入战局,三人又交战了二十多个回合后大哥刘备加入战局。此时吕布不敌三人只能败逃,晚上趁着夜色带兵回到洛阳,关东诸侯由此掌握了虎牢关。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三英战吕布。其实从后世的眼光来看,三英战吕布效果还不够好,

  • 《中国茶史》(上下)简介+目录+节选-02 秦朝时期的“出蜀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茶史 任见 著本书简介茶叶这种神奇的植物很早就被中国人所用,作为食品、饮品、礼品和祭品等,茶叶经历了漫长而动人的发展史,本书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撰述、描写了茶叶、茶事的历史,茶风、茶俗的历史,茶情、茶韵的历史,颇值阅览、收藏。目 录上卷第一章 先茶时代的苦荼01 东方农耕民族的发现02 秦朝时期的

  •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其实后面还有一句,经典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腹有良策,而刘备也有心兴复汉室,解救万民于水火!诸葛亮与刘备二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用刘备的原话来说便是:“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在神机军师诸葛亮的加入之后,刘备团队很快拥有了荆州,并且一再挫败了强大的对手曹操!“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白河用水”这些都是诸葛亮早年策划的经典战略!公元214年,

  • 三国之乱世,刘备从草根逆袭成帝王,究竟是仁君还是真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刘备就是一个忠肝义胆、有情有义的仁慈君王。但在正统史册《三国志》里,刘备则是一个偏负面的人物形象。所以不同的书可能会影响大众对于刘备的认知和观感有所不同。同时,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成长经历下,对于刘备的看法也会有天壤之别。回顾刘备的一生,似乎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

  • 三国乱世里,魏延文武兼备,诸葛亮为何始终不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吾观此人,项生反骨,迟早必反,不如诛之,以绝后患。” 然而,历史上的魏延有没有反骨倒不清楚,但人家可真没有想过谋反,而且在诸葛亮掌握蜀国军政之时,魏延其实已经属于,蜀军大佬圈子里面的人了。那么历史上,为何诸葛亮不愿重用魏延呢?真是他的才华不行吗?咱们首先看看先主是如何待魏延的。 刘备眼前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