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宣宗驾崩后有更换新君的说法,但遗诏和《皇明祖训》确保英宗登基

明宣宗驾崩后有更换新君的说法,但遗诏和《皇明祖训》确保英宗登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7 更新时间:2024/1/19 22:57:26

当年22岁的建文帝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即位,尚且被认为主少国疑。而此时距离靖难战争结束,也不过才30多年。这大好的江山,难道就要交到朱祁镇这样一个黄口小儿手中么?为何大明不能吸取教训选一位成年亲王来继位呢?

其实这个事情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却也不复杂。之所以不别立一位亲王继位,有两个障碍。而之所以放心立九岁的皇太子登基,有两个保障。

障碍一:先帝遗诏

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这一年他老爹朱瞻基29岁,登基也已经接近三年。皇长子的出生,让苦于皇嗣乏人的皇帝和太后都欣喜若狂,当即下诏大赦天下:“阳德初复,长子肇生。邦家之本攸隆,中外之心咸属。宜施霈泽,覃被多方。今大赦天下,所有合行事宜,条示于后。”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才刚过百天的朱祁镇就被册立为皇太子。甚至由于太子是孙贵妃所生,为了避免日后可能发生的嫡庶之争,宣宗干脆废黜了原配胡皇后,改立孙氏为皇后。

朱瞻基

当年宣宗在做皇太孙之时,有一支五倍于普通卫所的皇太孙亲军。而在册立太子之后,朱瞻基有样学样,也给朱祁镇设立了一支随侍东宫的幼军,人数多达七千一百一十二人。宣德九年(1434年)三月,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在文华殿正式受朝,接受文武百官八拜大礼。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左顺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在明世宗嘉靖朝之前,文华殿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而非现在的黄色琉璃瓦。主要原因在于从五行之说来看,位于紫禁城东部的文华殿五行属木,色为绿。何况其又是“太子视事之所”,规格本来就要下天子一等。

宣宗发病之时已经接近年底,到了新年正月初一日元旦节,按惯例要在奉天殿举行大朝会。朱瞻基深知自己已经危在旦夕,为了进一步巩固朱祁镇的地位,他下旨让文武百官在元旦节当天去文华殿朝见皇太子,事实上已经告诉众臣嗣君的人选。《明宣宗实录》记载:“癸酉朔,上不豫。免正旦贺礼,命百官朝皇太子于文华殿。”

因此当朱瞻基在正月初三日驾崩后,留下的遗诏理所当然是命皇太子朱祁镇嗣皇帝位:“长子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佐。务以安养军民为本。毋作聪明,以乱旧章。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从礼法上来说,大行皇帝遗诏具有最高优先级,哪怕是太后也无权对其进行否定。

障碍二:皇明祖训

《明史》在张太后本传中有一条记录,显示太后在宣宗驾崩后,曾对新皇帝的人选有过犹豫。这当然在情理之中,大明的天下由九岁的皇帝来执掌,确实不怎么令人放心:“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群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襄王府

这里的襄王,是仁宗朱高炽第五子朱瞻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流言,是因为襄王是宣宗皇帝亲弟弟,是张太后的第三子。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驾崩和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之时,襄王曾两次奉旨居守北京,具有极其丰富的政务经验。那么问题来了,30岁的襄王既是太后嫡子、大行皇帝亲弟,又正当壮年,且素来还有“贤王”的美誉,为何不能以“国赖长君”的理由立他为帝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皇室而言,家规即是国法。当年开国太祖朱元璋在世之时,曾经编写了一本《皇明祖训》,作为“垂范后世”的典范,谆谆教导后世子孙“一字不可更易”。明朝皇帝素来以“孝”治天下,如果皇帝自己带头不遵守《祖训》,还怎么来管理天下百姓?那么《祖训》对于帝位传承又是怎么说的呢?《皇明祖训》说:“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朱元璋在大明开国之初册立皇太子之时,便声明了本朝册立储君的原则:“居嫡长者必正储位”。换句话说,皇太子的标准就是既嫡且长。万一皇帝无嗣,即所谓的“朝廷无皇子”怎么办?就一个办法,兄终弟及。

所以如果张太后想让襄王继位,她就必须套用《祖训》之中“兄终弟及”的条款。可是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宣宗有儿子,还有两个,不符合“兄终弟及”的前提条件。其二襄王虽然符合“嫡母所生者”这一要求,但是伦序在他之上的还有张太后次子越王朱瞻墉。

事实上相比已经到湖广长沙就藩的襄王(此时尚未迁国襄阳),身处京师并未之国的越王才是“长君”的第一人选。而且可以毫不怀疑地指出,正是因为宣宗两个儿子年纪太小,越王才始终没有前去衢州府就藩。他留在京师的终极目的,就是做一个备胎。

王缜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十六日,乾清宫发生火灾。皇宫火灾,一向被认为是皇帝失德,所以才会上天示警。于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缜趁机上奏,把武宗继位多年始终无嗣拿出来说事,反过来证明了当年之所以留越王在京,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因此朝廷虽然遵循宣宗遗诏封皇太子为新天子,但并非没有备案。《明武宗实录》记载:“丁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缜以乾清宫灾,陈言四事:一正大本以安天下。臣惟储贰者,天下之根本。乞诏勋戚辅导及部院等臣讲求我朝留亲王之意,参考宋仁宗育宗室之典,以固根本。”

保障一:太皇太后辅政

宣宗遗诏中有一条重要内容,就是所有的国家重务,都要请示皇太后和皇后之后才能施行。这里的皇太后,即仁宗皇后、宣宗生母张氏。皇后则是宣宗继后、皇太子生母孙氏。朱祁镇登基之后,张氏进位太皇太后,孙氏进位皇太后。

虽说宣宗在遗诏中将皇太后和皇后并列,但是孙氏无论从礼法还是从个人能力以及威望来说,都无法与张氏相提并论。当初燕王朱棣举兵靖难之时,张氏就帮着夫君燕王世子朱高炽一起镇守北平。当夫君成为皇太子后,又是她尽力于孝道,小心翼翼地弥补着强势公公朱棣因太子肥胖而产生的厌恶感。甚至于宣宗在登基之初,还经常找母后商量军国大事。

因此朱祁镇虽然年幼,但有张氏把握大政方针,大明乱不了。而太皇太后也没有辜负儿子的期望,在她辅政的八年时间确实把朝政管理得井井有条。正统七年(1442年)张氏崩逝之后,已经亲政的朱祁镇对祖母给予自己的帮助,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朕以冲人嗣大历服,夙夜遑遑,罔知攸济。仰赖我圣祖母以教以育,备极恩勤。一话一言,咸出致爱。于今八年,家国宁敉,民庶乐生。福被朕躬,爰及天下。”

保障二:宗室势力微弱

到了宣德时代,内阁的运转已经相当成熟,朝廷之中以文制武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皇太子虽然幼年登基,但是有太皇太后以及内阁的辅佐,基本不太可能发生武将干政的风险。而原本实力强大的藩王,经过朱棣和朱瞻基这一对祖孙的接力削藩,已经没有资本像当年的燕王那样再来一个奉天靖难了。

朱高煦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太宗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御驾亲征,几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其平定。次年二月,太宗第三子赵王朱高燧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主动向朝廷上交赵王府护卫官军。至此,太宗一系再无有威胁的藩王。

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太祖一系藩王中最具实力的晋王朱济熿因为曾与汉王勾结谋反,被废为庶人。晋王府太原三护卫官军也被一并削除。《明宣宗实录》记载:“晋王济熿谋为不轨,得罪天地、宗庙,具有显征。已恭遵祖训,免为庶人,安置凤阳。其护卫官军,除旧拨侍各郡王者不动。其原在大同守备官军四千人,令总兵官武安侯郑亨就彼分拨卫所,家属随住。见在太原护卫官军内调三千人,连家属住宣府听总兵官、都督谭广分拨卫所。”此后的数年时间里,面对朝廷方面给予的强大压力,秦王、楚王、蜀王、肃王等实力强大的太祖系亲王纷纷主动上交护卫。困扰明初数十年的藩王问题,在明宣宗手上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至于宣宗的弟弟、朱祁镇的叔父们,他们在就藩之时本来就没有护卫官军,拿什么来造反?

虽然宣宗驾崩之时,皇太子朱祁镇只有九岁,但只有立他为帝,大明朝局反而才能稳定。若是强行让一位成年亲王登基,无论这个人是太后的亲儿子越王还是襄王,一来不符合大行皇帝遗诏,二来也违反了《皇明祖训》。

如果可以用嗣君幼弱的借口另立皇帝,那可不可以用皇帝昏庸的借口再重新立一位呢?明末的时候虽然北方一片糜烂,崇祯帝甚至被逼在景山自缢殉国。但南方未经战乱,陪都南京城内又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可以说比“泥马渡江”的宋高宗赵构形势要好得多。结果东林党人为了党争,就是不愿意奉伦序当立的福王朱由崧(崇祯帝堂兄)为皇帝,而是想以“立贤”的借口来奉朱常淓(崇祯帝堂叔)为皇帝。结果南明就此陷入内斗,后来甚至连远支宗室唐王也能称帝,鲁王也能监国,最终抗清大业因为这样无谓的内卷而惨遭失败。

虽然朱祁镇后来因为土木堡之变而成为战俘,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不能倒果为因,就认为当初不应该让他当皇帝。在内有太皇太后以及内阁三杨辅政,外无强敌逼迫,此外武将无力干政,宗室奄奄一息,这种情况下非要以“国赖长君”的借口另立一位成年亲王,反而会从根本上动摇大明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有百害而无一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宣宗与孙皇后青梅竹马故废黜胡善祥,但孙皇后对明朝有再造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恭让章皇后胡氏出身胡善祥真实身份是锦衣卫百户胡容之女,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命各宫推举皇太孙妃人选。胡善祥大姐胡善围当时是宫中女官,便推荐以贤惠闻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宫备选,太子妃张氏见其忠厚善良,举止庄重,便选定其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皇后张氏再次亲点胡善祥为太子妃,洪熙元年(1

  • 明孝宗和纪妃分开后由万贵妃抚养,万贵妃的黑料由明末宦官谈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史书中万贵妃最大的罪名就是迫害皇嗣,热衷于给后宫妃嫔打胎。在任何一个朝代,皇嗣都是重中之重,而明宪宗本人对此更是印象深刻。当年他叔父景泰帝朱祁钰,就是因为没有儿子,轻易就被自己老爹篡夺了皇位。有此前车之鉴,他又为何放任万贵妃胡来呢?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史》造假。万贵妃:明宪宗一生所爱万贵妃是青州

  • 明军战斗力强悍和元朝的内讧是朱元璋北伐成功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至正十七年(1357年),北方红巾军发动“龙凤北伐”。虽然这场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元廷掌握的官军在战争期间也被红巾军打残。后来,由于官军已不成体系,所以一直到元朝灭亡前,支撑起元廷的武装力量,都是拥护元朝的团练武装。元末朝廷要靠团练维持统治的情况,就类似于后来的晚清政府。晚清时期,清廷掌握的八旗、

  • 明军与朝廷离心离德与明思宗的多疑导致各将领和藩王坐视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明朝在顺治元年(1644年)的覆亡,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极度的惋惜。一方面,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南迁或者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为依托,继续延长明朝的国祚,以图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不愿意背上“逃跑”骂名的他和几位皇子全部都最终被困死在了北京

  • 明代宗虽非皇位第一继承人但仍为公推所得,明英宗复辟也无可厚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典型反面教材!明英宗朱祁镇的“名气”全仰仗于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眼看着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逐步崛起,并不断在大明周边进行骚扰侵略索求利益。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在宠臣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最终兵败被俘,沦为阶下囚。堂堂大明皇帝成为了俘虏,对于刚

  •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出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光义杀赵匡胤真实故事,赵匡胤传奇赵光义扮演者,赵光义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啊知乎

    而历史中比较扑朔迷离的一件事就是赵匡胤正值盛年时突然暴毙,那他的弟弟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斧声烛影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后世在司马光的记载中道出玄机。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北宋盛世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是经历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军事家、政治家,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年轻时正值乱世,他毅然去到北方打拼

  • 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原来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做了这样的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的功绩足够为他洗白了,永乐年间的经济、军事力量,已经百姓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在明朝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没有过,包括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后的清朝更是不值一提。朱棣和朱元璋的功绩比起来很难分个高下。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朱元璋没有立朱棣为太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不仅如此,

  • 朱棣没能找到朱允炆的踪迹,太监却凭一个特征认定老和尚是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那是中国皇帝中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十分高,他创造的制度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清朝。他恢复了民族平等,进行地方改革,到了晚年期间,甚至废掉了特别残酷的刑罚。他甚至还为那些有志向的人才创造机会。因为古代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按理说朱元璋应该把皇位传给长子朱标,但是因为朱标英年早逝,而且他对朱标

  • 美国版“王振”与金融界“土木堡”:耶伦戏精上身 银行业连环炸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振 土木堡,08年美国银行股市值,十大经典金融风暴

    王振与耶伦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南侵明朝,明边军不敌,千里加急求救。明英宗和其宠信宦官王振,想要复刻其祖父朱棣北逐蒙古的伟业,不顾群臣反对,短短两天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明军势大,八月一日到达大同之时瓦剌退兵回避,准备吸引明军进入埋伏。王振原以为胜券在握,结果收到大同宦官郭敬的

  • 明朝最神秘的特务机关,可以监视东西两厂,锦衣卫见了都绕着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皇帝,因为他自己的出身,常常忌惮贤才,但又不得不依靠贤才加强统治。他大搞文字狱,使天下读书人无路可走;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都是他不安的表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很勤政,在位31年,从未给自己放过假,曾创造过八天处理1600个奏折的记录。同时他在全国提倡节俭,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