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八达:兄弟八人是不是只知道司马懿

司马八达:兄弟八人是不是只知道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14 更新时间:2024/1/25 7:34:06

司马八达是哪八达

“司马八达”指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

因其兄弟八人的表字皆有“达”,于是并称为“司马八达”。


一、司马朗

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公元171—217年)字伯达。年少时就表现得很有见识。

汉末动乱之际,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董卓,又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乱。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后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留下遗言说:“刺史蒙国厚恩,督司万里,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疠,既不能自救,辜负国恩。身没之后,其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勿违吾志也。”

司马朗自幼便以见识超群、品行端正知名,年仅12岁便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后跟随父亲司马防在洛阳任职。国贼董卓焚毁洛阳、挟帝西迁时,司马朗受父命率家属东逃避祸,先至黎阳,后返故乡温县。司马防因对曹操有知遇之恩,所以后者在执政后,便征辟司马朗为司空掾属,对他很是器重。

司马朗之后又陆续出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江东,不幸在居巢罹患瘟疫去世,虚龄47岁。

司马朗身后有一子名司马遗,又收三弟司马孚之子司马望为养子。司马遗在魏明帝朝获封昌武亭侯,而司马望在西晋获封义阳王,历官征西将军、卫将军、司徒、大司马。

二、司马懿

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是“八达中”成就最高、名望最大者。司马懿少机警,胸怀谋略、志向远大。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马懿接受曹操的征辟,出任文学掾,之后又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掾、丞相主簿等职,因勤于职守、屡献良策,渐受曹操器重。曹丕被立为太子前,司马懿转而侍奉曹丕,成为后者的心腹。

司马懿在文帝时期备受信用,历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抚军、给事中、录尚书事等要职,并在文帝驾崩前被任命为辅臣,与曹休、曹真、陈群并列。司马懿在明帝朝历任骠骑将军、大将军、大都督、太尉等重职,进封为舞阳侯,并在明帝临终前接受托孤重任。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起初担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不久便被大将军曹爽排挤,担任太傅虚职。司马懿隐忍待变,终于在十年后,通过高平陵之变将曹爽一党全部诛除,掌控将曹魏政权。四年后(251年),司马懿病死,虚龄71岁,谥号文贞(后改文宣)。

三、司马孚

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重臣。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

司马孚在“高平陵事变”之际,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

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为太宰,封安平王。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晋书》。“语曰‘疾风彰劲草’,献王其有焉。故能位班上列,享年眉寿,清徽至范,为晋宗英,子孙遵业,世笃其庆。”又赞曰:“安平立节,雅性贞亮。”

司马孚是“八达”中享寿最长者。司马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是一位令世人敬重的道德君子。曹操执政后,司马孚起初担任曹植的文学掾,后转任太子曹丕的中庶子。

曹魏建立后,司马孚历任中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河内典农、清河太守、度支尚书等职。司马家执政期间,司马孚因身份尊显,历任侍中、司空、太尉等重职,最终官至太傅,封长乐公。

司马炎代魏建晋后,司马孚获封为安平王,并担任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等重职。公元272年,司马孚寿终正寝,虚龄92岁,临终前犹以魏朝忠臣自居。司马孚生有九子,除世子司马邕早逝、次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望外,其余六子在晋朝皆获封王爵。

四、司马馗

司马馗,字季达,生卒年不详。曹魏时期官员,官至太常,封东武城侯。司马防的第四子,司马懿的四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死后谥曰戴。

在魏朝官至鲁相,封东武城侯,生卒年不详,死后被追赠为太常,谥号为戴。司马馗生有三子,即司马权、司马泰、司马绥,在西晋皆获封王爵。孙子辈中最著名者系司马越,获封东海王,也是“八王之乱”的终结者和帝国覆灭的罪魁祸首。

五、司马恂

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生卒年不详。汉末河内司马防之子,司马懿之弟。

在魏朝官至鸿胪丞,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恂至少有一子名司马遂,在魏朝历任典军郎将、督邺城守诸军事、北中郎将、冠军将军等职,西晋时获封济南王。

六、司马进

魏中郎司马进(生卒年待考),字惠达,司马防之子,司马懿之弟。

仕曹魏官至中郎,封城阳亭侯,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进至少有两子,即司马逊、司马睦,前者在西晋获封谯王,后者获封高阳王。

七、司马通

魏安城亭侯司马通(生卒年待考),字雅达,河内温县人,魏安城亭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之子,司马朗、司马懿之弟。

仕宦情况不明,在魏朝获封安城亭侯,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通至少有三子,即司马陵、司马顺、司马斌,其中司马陵在西晋获封任城王,司马斌获封西河王。至于司马顺,则是家族中唯一反对司马炎篡位之人,由此被废黜流放,卒于姑臧。

八、司马敏

魏安平亭侯司马敏(生卒年待考),字幼达,东汉京兆尹司马防之子。

仕宦情况不明,在魏朝获封安平亭侯,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敏似乎早卒,而且身后没有子嗣,所以在他死后,侄儿司马睦将长子司马彪过继到他名下。司马彪是著名的史学家,曾著有《九州春秋》、《续汉书》,在史学界名气很大。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中的童谣:听起来没啥其实都是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中的童谣有一个成语叫一语成谶(chèn),意思大概是无心之语,却终应验,且一般多指“不吉利的预言”。在《三国演义》中,同样存在着一种神奇的现象,因为在这部巨著当中,时有一帮黄口小儿吟唱着一些乍一听还很押韵、再从细听却与他们生活毫不相干的歌谣,且谣词几乎无一不涉及政治,而更为神奇的是,这些歌谣

  • 钩镶:你不知道的汉代常见护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钩镶的介绍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

  • 环首刀:汉朝赖以击败匈奴的利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环首刀的介绍通常环首刀是指由钢铁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热处理后制作出来的刀,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并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环首系的刀(刀柄端带金属环),是漫长华夏文明中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备种类。它一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主力近身格斗武器

  •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朝军功爵位共多少级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秦朝二十级军功爵来历公元前221年,

  • 凉州三明:东汉末年对羌战争中出色的三位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凉州三明的介绍指东汉末期同属古凉州人的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皇甫规、张奂与段颎(jiǒng)。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因为三人的表字都有个“明”字,又都在治羌中立功扬名,故而在当时被称为“凉州三明”。这三人,在对羌战争中都有过很杰出的战绩,在羌人中也有很高威名。但是,这三人在剿抚方面则分

  • 1949渡江战役真相:百万雄狮的真正指挥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渡江战役真的有百万兵力吗一、渡江战役共产党兵力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

  • 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渡江战役时间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9年2月1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村成立。1949年3月23日,刘伯承司令员在商丘先后起草了《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

  • 筹安会“六君子”:从革命功臣到帝制余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筹安会六君子有哪些人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以讨论国体问题为名支持袁世凯称帝。孙、李、胡、刘4人都曾参加过同盟会,是名噪一时的革命党。杨度用了许多手段把严复列为发起人,使袁世凯”极为欢悦”。筹安会六君子的主张一、请愿实行君主制1915

  • 公元14世纪: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王朝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4世纪是多少年14世纪指公元1301年至公元1400年。在中国是元明两个朝代。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先后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政权。

  • 公元15世纪:从靖难之役到弘治中兴的大明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5世纪15世纪处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到经历仁宣之治、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弘治中兴的明朝。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攻占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后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乐。朱棣即位后,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