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卫青怎么死的 卫青打仗为什么这么厉害

历史上卫青怎么死的 卫青打仗为什么这么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826 更新时间:2024/1/18 22:45:46

卫青怎么死的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谥号为“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

卫青身为大将军和大司马,为了西汉疆域的安全,卫青要常年率兵攻打匈奴来犯。卫青先后去过漠北、漠西等地,路程偏远并且气候恶劣。卫青虽然是一介武将,但是从中原来到西域,自然条件引起的身体不适,本就是无法避免的一个因素。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五万士兵前往漠北攻打匈奴。卫青率兵深入漠北,将匈奴追击到俄罗斯一带,这一战打响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并在攻打匈奴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由于长途跋涉的缘故,卫青一面行军,一面作战,身体负荷太大,最终致使建康状况崩溃。

回到长安后,卫青便有了病根子,随后几年间,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并且有了恶化趋势。加上,之前战争留下的旧伤复发,以致卫青到了四十多岁便因病去世。

卫青生平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他的母亲在平阳公主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平阳公主原号阳信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因嫁与平阳侯曹寿(汉初名臣曹参之曾孙)为妻,所以也称平阳公主。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平阳公主看到卫青已长成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汉,非常喜欢,就让他做了自己的骑奴。每当公主出行,卫青即骑马相随。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与在郑家时的情景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卫青聪明好学,渐渐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一些上层阶级礼节。他怨恨郑家对他没有一点亲情,决定冒姓为卫,完全与郑家断绝关系。

公元前 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卫青跟匈奴打了几次仗

汉武帝时北伐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卫青带兵为什么这么厉害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七百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却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

把卫青这样出身的人提拔成将军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尽管其有外戚的身份,但也必然会遭到巨大的阻力。但是汉武帝却体现了一个英明君主的胆略和气魄。卫青也不辜负他的希望,以一次次胜利回报了朝廷。事实上,汉军之所以强大,与汉军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除卫青外,汉军还有一批出身低微的将领,甚至还有赵破奴这样的匈奴人,他们都为汉朝作出了卓越贡献。此外,在统兵上给将领以极大的信任和自主权,这也是之后的朝代特别是宋朝所不能比的。

卫青带兵的最大特色就是将汉朝军队协同作战能力发挥到极点。漠北之战就是战车与骑兵相互协作的典范,此特点有效的发挥了汉军装备上的优势,扬长避短,有效的打击了单一兵种作战的匈奴。此外,卫青作战极为谨慎,每战都作到部署周密,尽量减少自己军队的伤亡,有效打击敌人。在攻打白羊地和收复河套的战斗中,他几次推迟攻击时间,以极大的耐心等匈奴陷入合围,汉军形成绝对优势时才聚歼敌人,真正做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然而,也正是由于他的谨慎,使他的歼敌人数量始终不如霍去病。

可以说,卫青是一位人品与才华具佳的将领,他性格谦和,礼贤下士,从不居功自傲,体恤士卒,因此很得部下的拥戴。这样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稀少。也许这与他自小贫苦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他修筑的林木茂密的陵墓,也许正象征了他谦谦君子的品格。

卫青漠北大决战:展现出了卫青超高的军事才能

卫青最被人熟悉的战例是漠北大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把他的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至的战斗,他在战斗中体现了他谨慎小心的作风,和关键时刻超乎寻常的果敢。当时的一切作战条件都于他不利。汉军远征作战,鞍马劳顿,匈奴以逸待劳,且背水一战,士气高昂。并集中了所有精锐部队。为出奇制胜,卫青令李广从侧翼出击,谁想李广部兵马又迷失方向,失去联络。这等于是汉军大战未开先自损三千铁骑。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卫青制定了固守的战略,以坚固的战车防御抵挡匈奴骑兵的冲击。

在苦苦支撑一天一夜后,急噪的单于终于拿出了其所有精锐。而当黄沙突起的时候,卫青却展现了他少有的果断一面,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命令主力部队迅速进攻,在匈奴阵脚已乱的情况下发动突袭,终使得匈奴完败。单于只带三百卫队逃逸。漠北决战歼灭匈奴军三万多人,俘获匈奴数万,堪称是汉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主动权,匈奴则退缩在大沙漠以北,再也无力发动南侵。尽管这一战绩不及霍去病的狼居山战役战果辉煌。但它对汉朝匈奴的战争却是决定性的。

汉武帝为什么不喜欢卫青,小编想来想去,可能是一下5点原因:

第一、卫青未必像前面几位讲得军事才能不如霍去病,但卫青的打法相对稳重和保守(相对于霍去病),虽然在霍去病之前武将中无人能出其右,但这和熊涛大略的汉武帝的节奏来比有点慢拍;

第二、卫青后来位高权重,手中又有重兵,这点来说历史上哪个皇帝都是容不得的,后来迅速提拔霍去病除了霍去病确实有与卫青匹敌的军事才能外,汉武帝应该也是想由此来分散集中于一人之身的兵权;

第三、有功高盖主的嫌疑;

第四、卫子夫失宠,加上汉武帝已不需要像刚即位时那样依仗外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另外就是那时以卫子夫为代表的外戚势力逐渐做大,汉武帝应该是有担心权力甚至皇权落入外戚之手的顾虑;

第五、卫青为人稳重谨慎过头,说白了与汉武帝在性格上多少不太合拍!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五胡乱华:五胡乱华究竟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五胡乱华又称永嘉之乱,是华夏中古时代的分水岭,胡人内侵的残酷构成了后世华夷大防论据的原材料,今人多以制度视角哀怨晋武帝大树封国以致旷世奇祸,导致周初普遍实施、载之经典的封建屏藩原理,在今人的郡县制史观中,其价值跌落谷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名臣魏征以此警诫唐太宗,史家司马光为汉和帝叹息,但都止于人事布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为什么会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辅政已经是10个年头了。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家业该败的也败了,人心该散的也散了,到了算总帐的时候。这年冬天,人们发现西北风刮得特别猛烈,吹倒了大树,掀翻了房屋,昏尘蔽天,著名术士管辂悄悄对朋友说“此为时刑大臣”,意思是有大人物要倒霉。过了新年,按惯

  • 杜甫草堂为何保留至今 杜甫草堂有几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杜甫草堂现如今有两个,一个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另一个也在四川省,不过是在绵阳市。而今作为四川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更为广泛接受的是位于四川绵阳三台县的三台杜甫草堂。被称之为是四川省第二大杜甫纪念堂,当然排在第一的是成都杜甫草堂,但是知名度却远及成都杜甫草堂。三台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县城西边的

  • 宋徽宗为什么下令禁止杀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爱狗人士和吃狗肉人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特别是广西玉林狗肉节引发的讨论,在近几年都是热门话题。不过,吃不吃狗肉都是个人选择,也无关对错。但是,要是放在北宋宋徽宗时期,吃狗肉可是犯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事情还要从当时资政殿学士范致虚的一个建议说起。崇宁初年的某一天,范致虚给皇帝宋徽宗提了个建议:“十二

  • 王羲之简介:一代书圣竟是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形容一个人很牛,常说他文武双全,那么真有这样的牛人吗?试说两个?答:这类人物,常应了一句老话:人不可貌相。下面这两位就是典型:看上去弱不禁风,其实一身武艺强到逆天的文化大牛。首先一位叫人意想不到的强人,就是中国古代书法的泰山北斗人物:王羲之。现代人说起王羲之,常赞叹他优美

  • 侯景之乱有什么影响:差点毁灭华夏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哪里有大规模的战争,哪里便白骨如垒。在中国历史上数目庞大的人口灭杀事件,几乎均为武力使然。中国人自远古时期以来,便开始了杀人比赛,加之灾害频发,乃至出现“人相食”之惨剧。比如:焚书坑儒,南京大屠杀等,还有哪些类似的大屠杀?答:比起历代那些耳熟能详的血腥历史,这里就讲一桩相对知

  • 详解: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时提出的著名的“三不足”观点。特别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一直被当作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的精神代表而被褒扬。但仔细想来,结合王安石变法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看似冠冕堂皇的观点却存在很多漏洞,以至为他以后的改革留下了很多

  • 民国人物介绍:民国时期一共有多少位总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之间的38年,中华民国历史中一共有8位中华民国总统。他们分别是: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坤,蒋介石,李宗仁1.孙中山:开国总统,国父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1925年3月12日在北

  • 民国初期解读:民国初期各个军阀势力分布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政府前后经历了三十八年的历史,在这38年的历史中,军阀割据,混战称为民国政局的主流,下面就给大家分析一下,民国各个时期的军阀势力分布。民国初立,袁世凯作为北洋军统帅,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驻守的北洋军也为袁

  • 民国成立之后汪精卫为什么还要对溥仪行大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而且此时的中华民国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民国,在北方还有强大的清政府存在,虽说清政府腐败卖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要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要强大一些,因此才有了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协议,只要袁世凯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