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膑兵法》的出土解释了一切,原来“”围魏救赵“根本就是假的

《孙膑兵法》的出土解释了一切,原来“”围魏救赵“根本就是假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317 更新时间:2024/1/24 9:50:44

一般来说,一个超级强国的定义在于能同时打赢两个方向的局部战争。

很显然,战国早期的魏国便是一个这样的超级强国。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国在围攻赵都邯郸时,遭到了秦楚齐宋卫五国的趁火打劫,也就是说,魏国竟能同时与赵、秦、楚、齐四大国交战而不落下风。

所以,此时正围攻赵都邯郸的庞涓八万魏军竟仍不退兵,邯郸已被围攻一年多,眼看就要破城,到口的肥肉怎能放弃。

现如今,秦军在少梁城下受挫,楚军在睢水以南受阻,而攻打平陵的齐军更是损失惨重,庞涓听说后,不由大笑起来。

看来齐军的战斗力还是一如既往的差啊,于是庞涓安下心来,继续猛攻邯郸,只有拿下邯郸,他才能放手回军搞定这些跳梁小丑,否则这一年多的辛苦岂不白费?

这下子可苦了一直坚守待援的赵军将士了,他们听说秦楚齐各国都在魏地展开了攻击,本已燃起希望拼死守城,兵都快打光了,最后却发现各国根本没占到便宜,魏军也根本不回救,当下斗志全消,结果坚守了一年多的邯郸终于开城投降。

无论从兵力还是心理上,赵国人都再也撑不下去了。

邯郸一战,庞涓以八万师攻破强赵之都,从此名震天下!

如果战争就到此为止,那么庞涓绝对可以问鼎天下第一名将,要知道即便强若吴起,也从未达到过如此功业!然而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可怜庞涓爬得越高,摔下来却要越惨了。

不久,庞涓又听说了齐军派了万余轻兵,跑到魏都大梁城下骚扰,还号称要围攻城池!

已经名高天下威震诸侯志得意满忘乎所以的庞涓闻报后放声大笑,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看来齐军的主将田忌也是一个大大的饭桶!一通乱打,不可理喻!区区万余兵马,居然还想着威胁大梁,围魏救赵?做梦吧!结果现在怎么样?赵也没救成,魏也没围不了,更糟的是,恐怕连齐国他也回不去了!

于是庞涓依照魏惠王的指示,暂且与流亡在外的赵成侯签订了停火协议,然后将辎重及大部队留守邯郸,自己则亲率轻兵,乘胜利之威日夜兼程往回赶。

庞涓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齐军,让这些饭桶们知道知道,魏国是不能随便惹的,大梁更不是阿猫阿狗都能随便攻的,谁敢捋虎须,谁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魏惠王与庞涓坚信,只要干掉这帮水货齐军,楚、秦等强国必然恐惧退兵,而赵、韩、宋、卫等弱国也必然彻底臣服,魏国的中原霸业就此一战功成了!

庞涓错了,大错特错,不知天高地厚的水货其实并非齐国人,而正是他自己!

三日之后,星夜回趋的三万魏军在距大梁东北百里的桂陵(今山东菏泽北)被以逸待劳在此许久的齐军主力逮个正着,一场迟来的齐魏决战终于爆发!

图: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桂陵之战

原来,平陵的败仗是演给庞涓看的,田忌率领的大梁城下万余齐军也都是孙膑派出的"群众演员"而已,孙膑和其他五万多齐军才是真正的男主角,他们早就在桂陵这个地方等着庞涓了,为了这一次故友重逢,孙膑真可谓煞费苦心,如今,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可怜的庞同学,他又不得不再次面对他那个相爱相杀的上铺兄弟了。

至此,无论庞涓甘不甘心情不情愿,这一仗他已经输了,在开始之前就输了。

天下皆知,无论作战韧性还是整体攻防,齐之技击皆不如魏之武卒。但是别忘了,一场战争胜负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战斗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就是武林高手决斗内力无法决定一切一样。

首先,庞涓由于轻敌而回军太快未作侦查,所以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以有备攻无备,优势明显。

其次,魏军日夜兼程、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已是强弩之末;齐军却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以盈待竭,优势更加明显。

再次,庞涓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对手竟不是田忌,而是本应沦落成泥、流浪在大梁街头而永世不可能翻身的上铺兄弟孙膑,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必然让心理健康状况本就不好的庞涓肝胆俱裂,精神崩溃。主帅是一支军队的灵魂,灵魂崩溃,肉体必然毁灭。

还有,齐国是武学之乡,其民风彪悍,好勇斗狠,齐军因此强于技击,而疏于军阵(太横,管不住)。所以,在阵地战中,魏武卒精良的装备、强大的纪律性与韧性都优势巨大,然而在桂陵狭窄的山道中,士卒往往需要各自为战,这时就单兵的技击能力就更重要了,而无论长矛突刺、剑术搏杀、弓弩剑法、徒手格斗,齐技击都堪称一流,这样魏武卒自然就落了下风。

分析了这么多,结局自然没有悬念了,桂陵一战,齐军大获全胜,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被俘,一切丰功伟业顿时沦为笑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孙膑兵法》出土以前,中国人普遍认为桂陵一战是就是“围魏救赵”,这一个成语也被无数军事专著提及,引为经典战术,名列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就连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结合现代武装斗争,肯定了这一战术,指出 “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然而,当《孙膑兵法》出土之后,我们这才从其中的记载发现,原来“围魏救赵”根本就是假的,齐军的围魏是假的,齐军的救赵也是假的,魏国人也根本不是因为大梁被围而回援,齐国人也根本就不在乎邯郸的死活,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魏赵二国两败俱伤,然后果断出手,一举承二国之弊,成为最后的赢家。

其实赵国国土广大,即便丢了邯郸,亦不至亡国,所以尽量的削弱魏赵才是齐国此次军事行动的第一目标。事实上,赵国此次被削弱的还不够,以至于一个胡服骑射又使赵国实力大增,后来还主导了五国伐齐差点将齐国灭掉。早知如此,孙膑还应再晚一点出手更好。

我们早该怀疑的,以大梁城坚固的城墙、发达的水网,以及完整的水陆防御体系,当时军事能力并不强大的齐国根本不可能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威胁,那么围魏救赵从何谈起!

魏国地处河南平原,基本无险可守,所以才会更加重视城墙的修筑,特别是国都大梁的城防,在当时整个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事实上,作为战国时代城防最坚固的超级都会,大梁城就从未被人力攻破过,后来秦国名将魏冉、白起也都曾兵临城下,但也都只能望城兴叹,悻悻退兵。整个战国时代,大梁城只有一次被攻破,那就是战国末期秦将王贲将大梁周围的水网体系及大小城池蚕食殆尽后,引水灌城,水淹大梁3个月,直到城墙被水浸毁,秦军才将其攻破。

如此金城汤池,以孙膑之智,他可能贸然围攻吗?《孙子兵法》尝言:“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膑自己在《孙膑兵法》中也有一章《雄牝城》介绍了哪些城池可以攻打哪些城池千万不能攻打,而像大梁这样的超级“雄城”,孙膑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攻破,庞涓又怎会轻易上当呢?

事实上,孙膑在内心压根就没想过救邯郸,邯郸也压根就没被救下来。齐军对宋卫的策反、对襄陵的进攻、在平陵的惨败、对大梁的佯攻全都是假的,目的只有两个,怒敌与骄敌。孙膑之先祖孙武《孙子兵法》尝言:“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敌人越是卑视我方,我则越要助长你的傲气,使你头脑膨胀。庞涓攻破邯郸,本已傲到极点,孙膑再加一剂猛药下去,庞涓还不尾巴翘到天上去!

当一个名将尾巴翘上天,失去了对待战争应有的冷静,那么他离失败就不远了。

如果不是这样,以庞涓之能,他怎会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狂妄的连基本的斥候侦查都不去做,而乖乖的钻进孙膑的口袋里呢?

如果庞涓从容回救,桂陵一战谁胜谁负,恐怕还难说得很呢!

《吕氏春秋》尝言:“孙膑贵势”。所谓“势”,通俗来讲就是“战争的主动权”,也就是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国兵法千章万句,无非就是要尽量调动敌人而不让自己被敌人调动,庞涓轻松被孙膑所调动,他当然必败无疑。

由此可见,孙膑用兵的谋略的确诡异多变精深玄妙,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救赵是假的,攻平陵是假的,攻大梁也是假的,直到桂陵最后一击才变成了真的,真可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神鬼莫测,何况庞涓?孙膑的此次大胜,大大拓展了中国兵家的战争视野,让他们走出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军事发展道路;从此,运动战代替阵地战踏上了中国战争的主流舞台,智慧与计谋的重要性也开始大大拔高;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成为中国战争长河上的伟大奇观。

标签: 大梁孙膑

更多文章

  •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的计策介绍,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于什么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孙膑,大梁

    齐威王觉得段干明对局势分析的透彻,救赵的方案也切实可行,还可因救赵而得到中山之地,便欣然接受了段干明的建议。庞涓得知齐与宋联合行动的消息后,很快研究了派往四方的探马和打进周边国家的卧底反馈回来的情报,觉得这些邻国也只是为了表示对赵国的友好,而象征性地出动小股部队在魏国边境骚扰一下,不足为虑,国内守军

  • “围魏救赵”中的斗智斗勇策略欣赏,围魏救赵涉及到哪些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子,都城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

  • 22次战役斩首181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水银,陵墓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对于秦国的斩首现象,清代史家梁玉绳作过一定研究,统计出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

  • 孙膑于田忌是如何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发生在哪一年什么战役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孙膑,大梁

    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

  • 桂陵之战有什么典故?围魏救赵发生于哪场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国,都城

    导读: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有什么典故,桂陵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参加桂陵之战的主人公都有谁?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桂陵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截击战,公元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双方打的是难解难分,有来有回,打了一年多了也没分出个胜负成败。桂陵之战连环画这魏军素来是作战勇猛,虽然是异地作战,

  • 围魏救赵的真相是什么?其实齐国根本就没想过救赵国!而是坐收渔翁之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齐国,孙膑

    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宝藏,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这是一部有关军事战术战略的著作,如今是世界闻名,就连当年法国的拿破仑被流放后,看到孙子兵法都惊乎,如果自己早点看到,滑铁卢战役也不会输的那么惨,在中国历史上孙子兵法出现一百多年后,齐国还出现了孙膑,据历史学家考证,孙膑也曾著有孙膑兵法.足

  • 围魏救赵故事介绍,欣赏围魏救赵中的孙庞斗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孙膑,都城

    围魏救赵的典故:围魏救赵,讲述了一场战国时期经典的战役,最早出自于《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

  • 马陵之战:魏国跌落神坛,齐国获胜崛起,秦楚渔人得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齐国,宜阳

    桂陵之战后,为报复韩国,同时,为了弥补桂陵之战的损失,魏国对韩国发起进攻,韩国不敌,向齐国求救。齐国率兵攻打魏国,同时在马陵设伏,一举歼灭魏军,魏国大将庞涓身死。从此,魏国跌落神坛,齐国获胜崛起。但此战获利最大的不是参战国,而是秦楚两个观望者,真乃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商鞅的撺

  • 马陵之战中庞涓中计来追,孙膑又是怎样安排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膑,齐国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然战败,但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魏国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会盟。之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在梁、赫击败韩军。韩昭侯向齐国求救。齐相邹忌认为不应救韩。田忌则提出,如果不救韩国,则韩国很快归附魏国,使得魏

  • 孙膑的师弟庞涓并非死于围魏救赵之计,庞涓死亡真相:亡于“增兵减灶”之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国,孙膑

    围魏救赵后第十三年(前341),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这时候,魏国的国王仍然是魏惠王,大将还是庞涓,而齐国的齐威王已经死了,由他的儿子齐宣王为国君。这是发生在宣王二年的事情。齐宣王召集大臣商议,问:“早去救援好还是晚去救援好?”相国邹忌不同意救援。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就要失败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