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晏婴:治国谋略,何为“义”与“利”完美融合?

晏婴:治国谋略,何为“义”与“利”完美融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935 更新时间:2024/1/20 4:37:06

晏婴,字仲,晏氏,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史成为“晏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晏婴是齐上大夫晏弱的儿子,其父死后便继续继任为上大夫,三朝辅政,拥有非凡的政治、外交才能,且聪明机智善辩。其思想与事迹著录于《晏子春秋》。总的来说,晏婴在治国辅政方面,很多时候能够身体力行,机制灵活,聪明善断,弃私利,为大义,爱民,严于律己,唯才是举等等,一心为君,被史学家司马迁评为“义”与“利”完美融合者。

晏婴治理国家之两则小故事

晏婴时代,齐国公室衰微,经常发生弑君、取代的血腥故事。那时齐国征收赋税过重,王室贵族骄淫浪费,在这种腐朽的生活态势下,晏婴心焦急不安。《左传》记载:“齐景公欲诛杀祝吏,而晏婴不同一,并且希望公行仁政,薄赋税,国家财物人民无法享用,况且国家取之太过,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齐国民众众多,向天祈祷是有益处,但是被无论如何抵消不了人们因痛苦而发出的诅咒之声。君与其诛杀祝吏,不若行仁政,减赋税。”

晏婴有一次从监狱中赎了有个叫越石父的贤人,并将他送至自己家中,因回卧室没有跟这位贤人打招呼,越石父想请求自己离开,晏婴不知所以然道:“为啥这么快就想走呢?”越石父将离开之由说了出来:“你由于了解我而把我赎了出来,但是却不以礼相待,不如将我关起来。”晏婴听后后悔自己所做,于是以上宾之道对待他。

晏婴治国之道—道在为人,而失在为己

1.仁政爱民,与民同乐

晏婴作为齐国三朝老臣,本身具有极高的政治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为了辅助国君治理好国家,殚精竭虑,其治国谋略基本点在仁政施民,与孟子儒家的“民贵君轻”如出一辙。认为国君应该还政与民,将恩惠普及国之百姓,要“勿夺农时,勿乐民之哀,勿重赋税。”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要重视民心所向,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如不能体恤民心,民众不拥戴国君统治,则是社稷之危。

2.甘居清贫,做到知行合一

在生活作风方面,晏婴清廉朴素,晏婴在齐三朝为相,位高权重,但是却不为此铺张浪费,始终保持着不失去自己理想方位,甘居清贫,与为政初心相合。他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在住行上,没有住进豪华深官邸,而是选择避居闹市一所旧的低矮房子;他反对齐国王公贵族奢侈腐化、铺张浪费的过度行为。《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言道:“晏婴为国相三载后,齐景公欲给他增加封赏,遭到晏婴的拒绝;还有一次,晏婴于家中吃饭,宫内使者来,便招呼吃饭,吃完后两人都没食饱,齐景公听后欲制千金,也找到晏婴的反对。”

3.任人为贤,唯才是举

晏婴在治国之道上有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国君只有得到大量贤才的辅佐,国家大业才能实现。曾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国家如何治理才能完成霸业?”晏婴严肃地回答道:“国家各方面人才具备,然后可以实施好的政令。”因为晏婴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光靠国君是不行的,必须大力网络天下贤才美味其效力,国家才能富强的可能。

结语

“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可见民众的力量。晏婴正因为能客观看待民众之力量,所以才劝导齐国君施仁政,行仁义,而要做到这点,须修仁德之心,知行合一,依靠贤人治国。

标签: 国君齐国

更多文章

  • 楚屈原:美政思想的源流及内核,为啥楚国难容下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思想,先贤

    屈原,屈氏,名平,出生于楚国秭归(位今湖北宜昌),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兼诗人。其出身贵族,自小受良好教育,拥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早年于楚怀王间任左徒、三闾大夫要职,深受战国诸子百家学术影响,崇尚圣贤,推行“美政”,在内任人唯贤,修明法度,外交上主张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因触动到了当时贵族的利益,遭流放

  • 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勾践灭吴原因及强国秘密,滴水能穿石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国君,免役

    勾践是春秋越国君主,生于公元前520年,名鸠浅,大禹的后代,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在位期间,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军队击败被迫求和,三年后夫差擅自释放勾践归国。勾践在吴国所作的种种屈辱催发他“卧薪尝胆”,奋发有为,一方面改革内政,积蓄国力,另一方面睦邻醇邦,共同对付强大的吴国。终于在公元前482年

  • 狭义壮士:荆轲刺杀秦王血溅秦宫,燕太子丹在意气用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子,狭义

    荆轲,庆氏,姜姓,出生年月不详,是战国后期卫国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喜读书,是一位充满狭义的剑客,在燕国太子丹手下从事。当时正值秦国兵伐赵国,赵不久灭亡,燕国太子震慑,想通过行刺方式阻敌入侵,荆轲呈一时之勇献计燕太子入秦刺杀秦王。进秦宫后,荆轲依计行事,但由于刺杀过程失误,混战中被秦王侍卫所击杀。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仁义学说及影响,有哪些正面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孟子,仁义

    孟子的“仁义”之说是对孔子“仁”学说进一步发展,是“仁”字意义范围的扩大,关于“仁义”学说记录在《孟子》七篇中,内容阐述丰富,主要包括开篇治国之道,仁政思想及后续三代兴亡教训问答。具体讲三个方面可以概括,即说仁义之辞,行仁义之道;以仁义治天下;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只要潜心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尧

  • 孔子是哪国人?孔子死前说的话是遗憾还是忏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子,周礼

    孔子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圣人,孔子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各种经历也为人们所传颂。而很多人也对孔子临终前说过的话是很感兴趣的,孔子的一生说过很多话,但是临终前的话相比平常,却带着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究竟孔子在临死之前说了

  • 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为何会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国家,诸侯

    对春秋晋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国纷争的局面。强大的诸侯国会吞并一些小的诸侯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在春秋时期。有一个猛然崛起的国家:晋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去晋国有多么强大。在我们现在的评价中,评价晋国为春秋四强国之一晋国是在晋献公的时候才开

  •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是怎么回事?齐国为何会遭来五国的联合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齐国,实力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在战国七雄之外,还存在过义渠国、郑国、鲁国、越国、宋国、中山国、巴国、蜀国等诸侯国。其中,就宋国来说,就是战国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诸侯国。根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286年,趁着宋国内部发生动乱之际,齐湣王(齐闵王)派遣将军韩聂举兵攻灭宋国。对于齐国来说,攻占宋国后,自身的实力达到了一

  •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称呼”公“和”伯“是如何区分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谥号,国君

    翻开《左传》,我们会看到,文中对诸侯的称呼大部分时候分为两种,一种是郑伯、秦伯、齐侯、楚子、陈公等,另一种是郑庄公、秦穆公、齐桓公等。这两种称呼都存在,如果认真区别这两种称呼的话,也比较简单。这里拿秦穆公来说,秦穆公生前,是被称作秦伯的;等秦穆公去世后,世人多半会称呼他为秦穆公。春秋时期的诸侯,去世

  • 春秋时期的曹国是如何灭亡的?究其原因是作茧自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国君,小国

    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有很多诸侯国,绝大多数的都是小国,虽然这些小国的历史不像齐国、晋国那样丰富多彩,可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味道,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曹国的故事。(图)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周武王姬发当上天子之后,就把一个叫振铎的同母弟弟封在了曹地,振铎就是曹国

  • 孙膑和庞涓多年手足师兄弟情谊,是怎么反目为仇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膑,齐国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才,他晚年教成的四个徒弟个个本领不凡,书上说他们是“四子既出,天下大乱。”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这四子中孙膑和庞涓师兄弟之间的故事。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学成之后,便相继出山,希望能一展抱负。庞涓比较幸运,刚出山不久便被魏国国君招纳过去,并让他做了魏国的大将军,而孙膑还是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