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李光弼: 平叛安史之乱 凭借几千人拖垮了史思明的十万大军

大唐李光弼: 平叛安史之乱 凭借几千人拖垮了史思明的十万大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66 更新时间:2024/3/17 2:48:23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名将,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虽名气不如郭子仪大,但其军事才能不在郭子仪之下。

唐朝是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曾经的唐朝完整的控制了西域,并且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府。唐朝能够将西域控制,靠的无疑是唐朝的名将,在唐朝时期,最不缺少的就是名将。不可否认的是,唐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名将,这些人大部分都名留青史。

唐朝在前期无疑是非常强大的,可是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就转弱了,此后的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权逐渐减弱。到了之后,西域就脱离了唐朝的控制。话说回来,安史之乱的爆发差一点让唐朝灭亡,假如不是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恐怕唐朝就灭亡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太原之战无疑是重要的转折点。太原之战也被称为太原保卫战,主要的指挥将领就是李光弼。作为唐朝的名将,李光弼虽然姓李,但是他是契丹人,祖上是契丹的一个酋长,也算是个大户人家。由于出身在契丹,因此李光弼从小就能征善战。

可以说是在马背上成长的。作战勇猛的李光弼经常以少胜多,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李光弼与同时的郭子仪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在治理军政方面。郭子仪治理军政凭借的是“宽”,以德服人,总是令属下非常感动。

相比较来说,李光弼凭借的则是“严”,靠威严服人。安史之乱爆发后,史思明协调了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共四路大军,十万人,浩浩荡荡杀向了太原。面对这浩浩荡荡的大军,李光弼没有被吓倒。李光弼稳如泰山,立即下令部将修城墙。

此时的李光弼深知,假如不修建城墙,恐怕太原城中的士兵不能够抵挡史思明大军的进攻。以古代修建城墙的速度来看,短时期内想要修建完毕根本不现实,于是李光弼紧急征发城内百姓,加上兵丁,赶紧前往城外深挖壕沟。

同时李光弼下令将壕沟中挖出的土运送到城中,这些土不是为别的,就是用来加高城墙的。壕沟与高墙的配合,使守城的把握迅速增加了很多。太原城中的士兵仅仅数千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李光弼可以说毫无胜算。此时的李光弼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李光弼充分地发挥了情报作用。面对史思明的进攻,李光弼并不怕,因为他早已获悉精准情报。史思明准备攻城之际,突然伏兵四起,三千胡兵无一逃脱,全部被杀。面对李光弼,史思明一时间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于是史思明想到了围困。

毕竟太原城中的士兵少,粮草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围困成为了上策。围困没多久,李光弼看起来就已经坐不住了,于是派人出城,准备向史思明投降。只不过李光弼是诈降。到了约定的投降日期,城门打开,仅有一千多人和一位裨将。

史思明瞬间感到不对,突然之间,营地发出一声闷响,愣是陷下去一个大坑,一千多人顿时被埋了进去。李光弼诈降,为的就是挖通地道,挖地道,然后用木棍将地道撑起,命令一发,只需要用绳子把木棍拉到,地道也就坍塌了。

在这样的时刻,史思明大军彻底的乱了阵脚。现如今看来,正是李光弼的出现,改变了太原的局势。在史思明没有办法的时候,另一个噩耗传来,就是安禄山被儿子杀死了。此时的史思明明白过来,自己不能只顾得太原,还有其他地方要琢磨。

史思明就把蔡希德留下来盯着太原,自己率军返回了范阳。李光弼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率军出击,蔡希德再次溃不成军,太原之围解开。伴随着安禄山的被杀,叛军的情况更加糟糕,平定叛乱已经希望在即。此时的安史之乱已经走向了尾声。

狠人治兵,专治各种不服

别看李光弼姓李,事实上他并非汉人,而是契丹人,祖上是契丹的一个酋长,也算是个大户人家。此人自小就很勇猛善战,多次以少胜多,小小年纪就已经名声在外。他治理军队与郭子仪有不同风格,郭子仪讲究“宽”,以德服人,总是令属下非常感动,而李光弼主张“严”,靠威严服人。只说这些,恐怕有些抽象,咱来说一件他办的事儿吧。

在军中要想立威,杀一个出头鸟是常用的办法。那么谁是这个出头鸟呢?御史崔众。从史书上看,这位崔众也不是什么好鸟,以前就经常欺负上一任节度使,飞扬跋扈惯了,谁知道,如今遇到了一个比他还狠的主儿。

李光弼抵达太原之前,太原的防务暂时由崔众代理,还别说,这哥们还真把自己当回事儿。即使李光弼来了,他也没有交出兵权的意思,这让李光弼非常恼火。放在旁人身上,御史这个官职,是要提防三分的,毕竟上边通着朝廷。可是,李光弼根本不理那些,立即命人把崔众给绑了。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不久,朝廷传旨的宦官到了。来太原是给崔众升官的,准备将他升职为御史中丞。宦官问李光弼:“崔众何在?”李光弼说:“众有罪,已拘捕。”于是,宦官就打开圣旨给李光弼看,意思是让他放了崔众。谁知,李光弼直接来了一句:“我今天只准备斩一个御史,如果你宣布诏书,那么我就斩一个中丞,如果任命他当宰相,我就斩个宰相。”

宦官一听,这不是个好惹的主儿,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于是,崔众就这么被杀了。众将士目瞪口呆,立即被李光弼的威严所镇住,无人敢说话。之后,李光弼下达命令时,三军几乎没人敢抬头听的,可见,此人有多狠。

面对大军压境,李光弼稳若泰山,指挥有方

至德元年十一月,史思明协调了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共四路大军,十万人,浩浩荡荡杀向了太原。而此时,太原城内只有兵丁不足万人,还都是新兵,跟民兵的水平差不多。这阵势可把太原城内的唐军给吓坏了,李光弼的部将赶紧建议修城墙,否则断难抵御敌军的进攻。

李光弼笑了,说:“太原城墙长达四十多里地,如果修墙,没等敌人来打,估计我们自己就把自己给累趴下了。”于是,他就紧急征发城内百姓,加上兵丁,赶紧前往城外深挖壕沟,令人奇怪的是,李光弼还命令他们把挖出来的土都运到城里做成砖坯,众人不解,但也不敢多问。

指挥有方

不久,敌军果然开始攻城,李光弼命令士卒守城,同时用砖坯加高城墙,哪里有破损的地方,迅速将砖坯运到补上。此时,大家才对李光弼的远见佩服不已。壕沟与高墙的配合,使守城的把握迅速大出了很多。史思明的大军强行攻城,碰了一鼻子的灰,被逼无奈,暂时撤军。

地道战屡试不爽,叛军人心惶惶

由于攻城不顺,叛军此时没有其他主意,也就只能展开骂战,过过嘴瘾。谁知道,就连嘴瘾李光弼也不允许他们过。李光弼在军中选拔善于挖地道的士兵,趁夜挖了一个长长的地道,直接抵达叛军的阵前。

第二天,叛军照常骂战,派出嗓门比较大的士兵继续叫骂。谁知,正骂着呢,地下突然钻出一双手,拽着脚脖就给拽到了地道里面,被拖到了城楼子上,当众斩首。这个心理打击是巨大的,叛军中顿时人心惶惶,唯恐地下再伸出那只“致命鬼爪”。

情报准确,奇袭叛军攻城辎重部队,使叛军陷入大乱

由于屡次吃亏,史思明焦急难耐,于是就赶紧命人赶制大型攻城车等攻城器械。由于数量众多,且工期比较近,史思明命人就近取材,在太行山以东伐木制造。不久,三千胡兵护送着攻城器械出发了,这些玩意儿要真是派上用场,还真的够李光弼喝上一壶。

不过,李光弼并不怕,因为他早已获悉精准情报,准备给叛军来一招“对症下药”。正当叛军得意洋洋之际,突然伏兵四起,三千胡兵无一逃脱,全部被杀,攻城器械自然也就喂了火神爷。

大砲威力巨大,叛军军营一撤再撤

看到这个,估计得有人抬杠,唐朝哪里来的大炮。别着急,咱说的是砲,不是炮。中国字很有意思,就这一个偏旁就知道其中的含义了,说白了,就是大型的抛石机。还别说,别看李光弼的人数不多,里面能人却不少,经过钻研,发明了一种巨大的抛石大砲,扔出去,巨石足以砸死二十多个人。在冷兵器时代,这玩意儿对人的心理震慑是相当强大的。

几发大石头砸过来,叛军阵营顿时少了几十个士兵,多了几个大肉饼,于是,大家全部开始退却,赶紧躲到大砲的射程之外去。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史思明还真的没了主意,于是就只剩下一招了:围困。还别说,这招真要命,李光弼很快就扛不住了,决定找史思明讨论讨论下一步的架该怎么打。

专业坑叛军,诈降也能诈出风格

围困没多久,李光弼看起来就已经坐不住了,于是派人出城,准备向史思明投降。此时,别提史思明有多高兴了,这么个死对头,不用再死磕了,多好。到了约定的投降日期,只见城门打开了,城内稀稀拉拉出来了一千多人,领头的却是一个裨将。

史思明顿时觉得不对劲,不是说投降吗,他李光弼为什么不出来?正在犹豫呢,突然之间,营地发出一声闷响,愣是陷下去一个大坑,一千多人顿时被埋了进去,叛军阵营不明就里,顿时大乱,相互踩踏。趁乱,李光弼突然亲自率军杀入了敌营,叛军大败溃逃。

那么,叛军的大营里怎么就突然出现了一个大坑呢?不用说,又是李光弼干的。李光弼诈降,其实为了争取时间,他派人继续挖地道,然后用木棍将地道撑起,命令一发,只需要用绳子把木棍拉倒,地道也就坍塌了。

混战

这下子,史思明也疲惫了,完全没了主意。此时,一个大事传到了史思明的耳朵里:安禄山在洛阳挂了。聪明的史思明知道,此时,他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太原,该回范阳谋划更大的事情了。于是,史思明就把蔡希德留下来盯着太原,自己率军返回了范阳。李光弼听说之后,立即率军出击,蔡希德再次溃不成军,太原之围遂解。

可以说,放眼看去,整个太原保卫战,原本李光弼是守方,史思明是攻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李光弼反而四处出击,史思明却一直在抱头鼠窜。事实上,叛军到了这一步真的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伴随着安禄山的被杀,叛军的情况更加糟糕,平定叛乱已经希望在即。

标签: 隋唐历史

更多文章

  • 唐代白居易的诗有什么特点为何被称为诗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隋唐历史

    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等,另外还有一人被称为诗魔,那么诗魔是谁呢?1、诗魔白居易被称为诗魔的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他还有另外一个称谓诗王。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河南新郑人。他34岁的时候中进士,开始进入仕途。

  •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唐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的诗词文化是相当繁荣的,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中,很少有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有如此令人羡慕的诗词文化。而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了相当多的诗词大家,犹如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为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贺知章。1、贺知章的成就说起贺知章,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成就 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隋唐历史

    柳宗元是唐朝人,于公元773年生于唐代宗年间。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哲学家。《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惩咎赋》、《闵生赋》、《江雪》、《捕蛇者说》都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品。1、柳宗元的历史背景公元773年,柳宗元在长安出生。柳宗元自幼聪明伶俐,深得父

  • 唐代宗李豫:从兵马大元帅做到一国之君 李豫的一生是多情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唐历史

    唐代宗李豫是唐朝第八位皇帝,唐代宗李豫的一生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奋战,不仅在消除余党有为,不仅在巩固帝位做到乱后求治,他的一生也是多情的一生,并且淋漓尽致。李豫自幼性温和敦厚、相貌出众、才情过人。虽然,李亨并非是玄宗最宠爱的儿子。但是,对于这个长孙,玄宗却是宠爱有加。对于自己的父亲并不是特别受祖父所信任

  • 唐德宗李适:统军平定安史之乱 成为最特殊的凌烟阁功臣 本有机会成为一代明君 却昏庸无能 致使唐朝衰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隋唐历史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因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画像被放入凌烟阁时,后来才成为大唐天子的。这位皇帝虽然进了凌烟阁,但才能有限,在位时间很长,却搞乱了唐朝的秩序,为唐朝的衰亡埋下祸根。如果说开元盛世是唐朝极致的辉煌,那么安史之乱就是唐朝苦涩的泪水。多少香榭亭台,莺歌燕语,都在连天

  • 唐高宗李治:一位常被后世忽视的明君 做到了自己的父亲李世民做不到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唐历史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历史上李治的存在感低,因为在他前面有千古一帝的父亲李世民,在他后面则有千古一女皇帝的妻子武则天和开创盛世的孙子李隆基,李治夹在这些猛人中间,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心软善良,懦弱无能。然而,李治却不是人们所说的那样懦弱无能,而是一个被后世忽视的明君。在大唐王朝璀璨的的星空

  • 唐末名将高骈:文武双全 半生英明 晚年却昏招频出 欲独占镇压黄巢之功 使黄巢长驱直入进长安 从一代名将沦为千古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历史

    高骈是唐朝后期名将,高骈出身名门,他不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家,还是一个著名的诗人,黄巢起义时高骈曾力挫黄巢的军队,然而在胜利在望之时驻足不前,导致黄巢得以长驱直入,直捣河洛地区,最终攻陷国都长安。唐朝有许多文武兼修之士。譬如李白、高适,剑法堪称是文人墨客中的高手。但如果要评出一名射箭冠军,晚唐时代

  • 唐中宗李显:有着显赫的身世 父亲母亲儿子都是皇帝 一辈子生活在三个女人的手掌心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唐历史

    唐中宗李显是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本应该大展宏图,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没想到在他的一生中,本该给他爱和关怀的母亲、妻子、女儿,最终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上。这三个女人,可以说是掌握了他的一生。唐中宗李显一生庸弱无能,被几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第一次即位才两个月,便被母后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软禁在均

  • 为何说唐朝时很开放的?唐朝的开放表现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隋唐历史

    之所以说唐代这么开放,不如先说中国人有一种贞操观。其实,贞操观是阶级社会对女子的压迫的产物,题上方向相反的两个极端。贞操观应该说是阶级社会对女子的压迫,因为女子是男子的私有财产,不能让别人染指;同时为了确保财产能传至出自自己血统的子女手中,所以严格要求妻子的贞洁。而对男子来说,是从来不讲什么贞操的。

  • 渭水之盟: 盛世大唐崛起前面临的最大一次危机 最后在李世民的退步下 一场箭在弦上的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历史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今,人们一提起唐朝,便会想起万国来朝的盛唐气象,然而大唐也不是从开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