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

《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200 更新时间:2024/2/28 20:03:58

汉族诗文流传甚广,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佳作都面临着不被采集即有可能永远消失的风险,此时就迫切需要有人做总结工作。《昭明文选》应运而生。

《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全书收录作品514题。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 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汉族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

这一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汉族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萧统的文学思想中存在矛盾。他是当时文坛上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绮靡文风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他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却持重折中,内容要求典雅,形式可以华丽,认为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文选序》)。他指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答湘东王书》),同时还推崇陶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渊明集序》)。所以《文选》所选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过分忽视内容。

除了选录陶渊明的8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鲍照的作品18篇。同时,对那些质木无文的玄言诗和放荡、空虚的艳体诗和咏物诗则摒而不取。至于入选的作品是否值得选录,应该选录的又是否有所遗漏,后代的学者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意见,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总的来说,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汉族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从选录的技术角度来说,《文选》也存在缺陷。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例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南朝宋人颜延之已经怀疑,刘知几、苏轼决其为赝品,至近代而成定论;孔安国《尚书序》同样也出于晋人的伪造。同时,书中还有不少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前者如汉武帝《秋风辞》、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等,题下注明“并序”,实则序文显系史传文字;后者如刘峻《重答刘秣陵诏书》并非答书的原文,陆机陆云各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李善在注释中就已指出顾彦先应是全彦先,而且除了 1首以外,其他3首均为拟妇答夫的语气。此外,还有割裂前人文字、篇章次序安排失当等等,也是这个选本的不足之处。

由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菴笔记》)。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然而作为一部汉族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

标签: 两晋南北朝

更多文章

  • 《文心雕龙》:第一部汉族美学和文学理论巨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两晋南北朝

    《文心雕龙》作为第一部汉族美学和文学理论巨著,立论广泛,影响深远,对于今人学习文学和进行文学创作等诸多方面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

  • 北周武帝为何灭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两晋南北朝

    历史上有过几次著名的灭法,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是其中之一。 南北朝时期,佛教过于兴盛,从北齐始,皇家崇佛,全国有寺庙四万所,僧尼三百万人,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还多,给国家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时北周的佛教,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寺院的和尚们不但不当兵,不纳税,且面对灾民时,表现出来的非但不是赈灾,

  • 《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之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两晋南北朝

    汉族传统社会有过许多经典的教材,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几本家训,其中首推《颜氏家训》,此书影响深远,历代学者对之十分推崇。 作为汉族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

  • 《孔子算经》:算经十书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两晋南北朝

    古代数学的发展是悠久的,其成就是相当惊人的,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来看,古代数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算经十书是其中的代表,而《孔子算经》是其中之一。 《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也就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不详。传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上叙述算筹记数的纵横相

  • 少林寺兴起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两晋南北朝

    中国名刹少林寺历史悠久,门徒众多,那么它是从何时开始兴起的呢?答案正是南北朝时期。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当时,天竺僧人佛陀到达中国,擅长禅法,得到北魏孝文帝礼遇,并且在太和十九年为他敕造寺庙于少室山中,供给衣食。因寺处于室山茂密丛林中,所以名为少林寺。 孝昌三年(527),禅宗

  • 《雷公炮炙论》:最早的中药炮制学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两晋南北朝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最早的著作是《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三卷,南北朝的雷敩约撰于公元五世纪。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

  • 南北朝政治格局:北方重军事南方重经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两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北方军事强大,但经济衰败,南方四分五裂,但经济较繁荣。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公元386年,鲜卑人在中国北方的断壁残垣之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北魏。他们没有洗劫汉族贵族阶级,而是和他们签订了某种协议,至少保存了一些原本的食禄官僚和旧时高级国家形式之下的税收制度。这种做法使得北魏相较

  • 《后汉书》: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两晋南北朝

    描写前朝历史的不一定要相邻朝代,如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就曾编撰过《后汉书》一书。这本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 《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两晋南北朝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

  • 《三十六计》:南北朝一部影响深远的军事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两晋南北朝

    现代战争虽然靠的是科技和枪炮,但兵法依旧给人以很大的借鉴。中国的兵法有很多,《三十六计》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部。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的作者据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