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春秋大宴究竟都有什么讲究?

宋朝春秋大宴究竟都有什么讲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972 更新时间:2024/1/16 15:43:42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饮食文化,自古以来从个人到国家层面各个的宴席可以说有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宋朝春秋大宴究竟都有什么讲究?

国宴,顾名思义,以国家名义举行的最高规格礼宴。早在《周礼》等文献中,就有奴隶制国家王室为招待贵宾而举行国宴的记载。历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正是诞生于唐朝宫廷筵席之间。后唐玄宗于兴庆宫龙池,大宴宾客,诗人李商隐也留下"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的千古佳句。 至宋代,“大宴仪”是皇帝在重要节日祭祀、宴请、册封的礼乐制度。每一次仪式中,都有乐工奏乐,此外口技、奏乐、舞蹈等,花样繁多。如此,一度延续至明清。

1、春秋大宴陈设仪制

春秋大宴的举行地点,在其产生初期并不固定。宋仁宗天圣年间之前,或于广德殿,或于大明殿,抑或于含光殿举行。天圣以后,国朝“大宴率于集英殿”置办,春秋大宴自此确立了长期举办的固定地点——集英殿。

春宴或秋宴举办之前,会提前对集英殿装饰一番,以突显宴饮的隆重和欢悦气氛。

“有司预于殿庭,设山楼排场为群仙队仗,六蕃进贡、九龙五凤之状。设鸡唱楼于其侧殿上,陈绣帟、垂香球,设银香兽于槛内,布以文茵。”

集英殿作为宴殿使用之时,共分三个宴会场所:正殿、朵殿和两廊。正殿之上是五品以上的朝中要员以及宗室大臣,朵殿之内则是文武四品以上的官员,两廊则是升朝官、诸军副都头以上、诸蕃进奉使以及诸道进奉军将等低级官员。

集英殿大宴入殿的具体人数,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正月曾有明文规定:大约有一千三百余人的庞大官员队伍,其中仅宴会的服务人员就有一千一百二十六人。相当于六个半人服务一个人。这还是在原来更加不可胜数人员的基础上作出的大量裁减,可见自春秋大宴成为定制之后到宋神宗熙宁前,宴饮规模更为宏大、壮观。

春秋大宴宴殿的陈设工作,由总管宫廷“乘舆、服御、膳羞、酒醴、次舍、器用”诸事的殿中监统筹负责。

尚舍,是殿中监属下掌管宫殿陈设的部门,主要负责“张设集英殿门之内”,置放皇帝专属“御座”于宴殿正中央,坐北朝南;尚酝,掌管酒醴之事,负责在御座的东侧摆放皇帝专用的酒樽与酒器;尚食,“掌理皇帝膳羞之事”,将皇帝的专用餐桌“御茶床”置于御座西侧。

酒具的陈设位置和御茶床的位置均是偏向宴殿之北。皇帝饮食所需物品陈设完毕后,相关人员也会负责“设群官酒尊酒器于殿下”,为预宴官员的入宴作好准备工作。

春秋大宴的座次分布,体现着官员在朝中的地位高低和恩宠程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宴饮席位的前后布置,主要依据官员的品秩高低以及与皇帝的亲疏关系而定。

正殿之上,以御座为中轴线,将整个宴殿分为东西两部分:

御座之东,大多为文臣之座,席坐摆放坐东朝西,距离御座越近的行列地位较高,越远的行列地位越低,从宴殿之西向东共分六列。

首列为三公、三少、左辅、右弼、太宰、少宰的座位;

第二列则是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太子三师在右丞之南”;

第三列为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太子三少、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学士、六曹尚书、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端明殿学士、左右散骑常侍,三少以下官员位置则离御座更远,尚书以下官员位于第三列末座;

第四列座次依次是开封尹、六曹侍郎以及直学士,中丞“在直学士之南”;

第五列排列位次为宣奉、正奉、正议、通奉大夫、大司成、太子宾客詹事、给事中、中书舍人、通议大夫、左右谏议大夫、待御、太中大夫、太常卿、大司乐以及宗正卿;

第六列为厢都指挥使以及军都指挥使。

六列品秩不同的座次排布,其整体位置是御座之东、宴殿偏南方向。为方便工作人员于宴会中穿梭提供美酒佳肴,相互座位之间均预留一定的空间。以皇帝为至尊的宴饮等级制度下,座位均“西向北上”,以正面面向皇帝。

正殿御座之西,所排列的大多数是武臣座席,与御座之东的文臣位置相对而立,均是稍偏宴殿之南。

座次共分为五列:位于首列的是亲王和使相;第二列为枢密使和太尉,“太尉在枢密之南”;第三列首位是节度使,“左右金吾卫、左右卫、诸卫上将军在节度使之南”;第四列是节度观察留后和观察使;最后一列则是厢都指挥使与军都指挥使,“防御团练使、刺史在军都指挥使之南”。座位的前后左右仍预留一定的空间,“并东向北上”。

外国使节若参与春秋大宴,所隶属国家不同,使节的座次也相应有所差别:“大辽、夏国、高丽、交州使副及诸番国首领在阙,即大辽使副在上将军之南,大辽使位次,节度使位稍却,副使又稍却;夏国副使位在东朵殿南楹间;高丽、交州使副在西朵殿。”

因诸卫上将军的位次在正殿御座之西第三列,大辽使副在上将军之南,也位于正殿。夏国与高丽、交州使副则均位于朵殿之东西侧。其随从人员以及番国首领自然处于两廊席位之上。

显而易见,辽国使者的预宴级别均高于西夏、高丽、交州等国使节,这也是国家实力强弱所决定的。加之,宋辽盟约互为兄弟之国,宋朝辽使的政治礼遇自是要高于其他邦交稍疏之国。

2、宋代春秋大宴举办的时间

春秋大宴,顾名思义,是春秋之季举行的国家大型宴饮活动。

关于春秋大宴举行的具体月份,史书载其为“春秋之季仲”,即农历的二月与八月。实际上据现存史料的诸多记载,春秋大宴在具体举行的日期上,非局限于史书所规定的农历二月和八月,农历三月和九月也时有举行。故而,春秋大宴的含义因时间上的变化需要一个全新的界定。

春秋大宴,应是宋朝每春秋季节(农历二月或三月、八月或九月),皇帝赐宴臣僚、外使可并预的以君臣宴乐为主的大型官方宴饮活动。

宋代春秋大宴,由春宴与秋宴两部分组成,秋宴在宋朝首次举行的时间略早于春宴。唐代即已出现“秋宴”一词,诗人白居易曾在《苦热喜凉》中提及秋宴一事:

经时苦炎暑,心体但烦倦。白日一何长,清秋不可见。岁功成者去,天数极则变。潜知寒燠间,迁次如乘传。火云忽朝敛,金凤俄夕扇。枕簟遂清凉,筋骸稍轻健。因思望月侣,好卜迎秋宴。经夜无客来,引杯还自劝。

诗人以秋凉身寒、望月思友,感叹身单寂寥、无知己好友共话秋宴,只能引杯自酌、凉无限。由此而见,在唐朝人的世界里,“秋宴”概指个人在秋季置办的小型宴饮活动,或作家宴,或宴请宾朋,仍属私宴范畴,与官方宴饮活动的概念截然不同。

三、宋代春秋大宴制度的发展

秋宴作为古代社会官方宴饮内容而存在,始于宋王朝时期。建隆元年(960 年)八月,宋太祖大宴广德殿,“太祖朝,长春节二月,故止设秋宴。此盖其始也。”

宋太祖设秋宴,首宋代秋宴发展历史的序幕,此后秋宴便一发不可收拾,频频现于宋太祖朝:“开宝三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并设秋宴于大明殿。”备受宋太祖亲睐的秋宴,以披荆斩棘之势迅速登上天水一朝的历史舞台,为世人所瞩目。

与秋宴的轰轰烈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春宴的相对沉寂。这是由于宋太祖长春节(二月十六日)寿宴与春宴的举行时间相撞,圣节大宴的重要性远胜于春秋宴,只能选择将春宴搁置不行。故宋太祖在位时期,是秋宴独放光彩的时代。

春宴,与秋宴一样,在宋代以前同样以私宴的性质而存在。赵匡胤建宋代周后,春宴即以春季筹办的国家大型宴饮活动迈入宋代官方宴饮制度行列,以“国宴”的规格与昔日民间“春宴”身份相区别。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九月,“大宴大明殿,春宴自兹始也。”

春宴的产生应当庆幸赵匡义与其兄赵匡胤生日的季节差别,导致其不再因客观原因而遭搁浅,以完整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从而打破了宋太祖一朝寂寥沉默状态。

太平兴国后,宋朝“止设春宴”,历史的巧合再次出现,春宴刚刚崭露头角,秋宴即遭搁浅,无法继续自身的辉煌。且秋宴暂免的因由与春宴完全类同,乾明节寿宴因宋太宗的诞日(十月七日)在十月份举行,与秋宴碰期。故宋太宗朝,只设春宴,不置秋宴。

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因圣节大宴与春秋大宴相冲突的缘故,春宴与秋宴在建国初期未曾同时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宴饮缺憾在宋真宗时期得以弥补。

咸平三年(1000年)九月,“大宴含光殿。真宗朝,圣节外始设春秋二宴,自此为定制。”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学家 天文巨著《授时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元朝

    郭守敬字若思,汉族,他是元朝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出生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而且郭守敬的祖父也是一位在金元之际非常有名的学者,他的名字是郭荣。郭守敬自幼就继承了郭家的传统,对五经方面是熟悉的,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郭守敬曾师从刘秉忠。他的老师非常精通经学和天文学

  •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个性格最相近的人却做了一辈子敌人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他们因为一场变法,从好友变成了政敌。他们分处不同的阵营,他们有着各自的坚持和原则,他们有着各自要守护的利益。他们不再是朋友,亲人,爱人,而是竞争对手。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北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

  • 王曾:北宋中期的一代名相 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并走上相位的状元 用奸计比奸臣还奸 用小人手段整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元朝

    王曾是北宋名相,少年孤苦,善作文辞,为人刚正不阿,端正持重。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两拜参知政事。曾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又绵里藏针很会用计谋,所以他在宦海沉浮几十年,最终还能善终。王曾是北宋名相,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状元宰相。这位爷,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廷试第一,连中

  • 为何说宋朝是读书人的天堂?对文人有何福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元朝

    宋朝官员俸禄丰厚,朝廷变着法子地给官员发钱、发东西。禄米、俸钱是基本的收入,正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两;从九品官月禄米5石,俸钱8000文,外加每年绵12两。官员们还领取职钱(俸钱类似基本工资,职钱类似于岗位工资),享受免费住房、食宿和随扈,朝廷给每个

  • 文学家王巩为何会被苏轼的乌台诗案连累到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元朝

    王巩是出自宋朝时期的诗人,也是一位十分出众的画家,当年苏轼在徐州地区担任官职的时候,王巩曾经约他一起游览过山水,他们在一起喝酒吹笛,直到晚上踏着月色才回家,因此两人也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些信息在王巩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王巩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王巩简介中介绍到他的字是定

  • 襄阳对南宋的重要性 为何南宋丢掉襄阳后很快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元朝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丢失襄阳对南宋意味着什么?襄阳是个很特别的城市,以汉江为界,这个城市被分成了两部分。江北的樊城与南岸的襄阳。樊城和襄阳一样古老,在很长的历史时段内,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

  • 杨业:年少得志人称无敌 雁门关一战声名远扬 被俘后绝食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杨业是北宋名将,骁勇善战,戎马一生。为了抵御辽国入侵,保卫百姓安居乐业,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出卖的幽云十六州,英勇奋战,捐躯疆场。他的丰功伟烈、浩气英风不仅永留青史,流芳百世,而且家喻户晓,广为流传。986年6月的一天,黄昏之时,在晋北之地的残阳夕照下,暮云更显寂寥。这时,夕阳余晖洒向了朔州的一处战场。

  • 幽云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中原王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元朝

    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1、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幽州、云州为中心,还包括顺州、儒州、檀州、

  •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元朝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宦途,受柴荣(后

  • 宋元襄樊之战: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元朝

    襄阳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 早在窝阔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