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军力孱弱,为什么说罪不在赵匡胤?

宋朝军力孱弱,为什么说罪不在赵匡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267 更新时间:2024/1/6 8:57:01

北宋的经济、文化、科技、商业等都相当发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高峰。其城市之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宋朝的军事力量之弱,实在令人惊诧,最后导致整个中国被外族完全占领。为什么会是这样?有些人简单地归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误以为把兵权从将领那里拿过来由皇帝或文人控制,当然是要打败仗的。

其实,这是历史的误读,杯酒释兵权和宋朝军事国防强弱关无直接关联。在赵匡胤当皇帝时,宋朝的军力是很盛的,他的各种政治军事举措也不是后来军力下降的原因。赵匡胤二十三岁投郭威(后来的周太祖)为兵卒,十年后就成为周朝最精锐的部队禁军的最高将领殿前都检点,这十年的军事生涯是十分成功的,因不在本文题内,不赘述。

他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后,第二年春天就把任殿前都检点的慕容延钊派出当节度使,此后不再设对皇位有威胁的殿前都检点,同时任命关系更亲密的石守信管禁军。夏天,又演出了杯酒释兵权一幕,取消了石守信管理禁军的权力。从此禁军改由皇帝通过三个独立的部门管理,不再由单一个将领主管,这样兵力最强的禁军不再可能成为私人武装。

赵匡胤是靠禁军的力量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这一幕重演,收回禁军的控制权,是很自然的。剥夺一些将领控制禁军的权力,只是防止他们夺权,让他们离开了这个特殊的位置,但还可能得到重用。所以,不能认为杯酒释兵权就会对军事力量强弱有明显的影响。把将军从具有威胁政局的、权力过大的要害位置撤下来,不但有利于国家稳定,对将军自身也未必有坏处。

宋朝军力孱弱的原因至少可以归之于以下几点:一是宋朝皇帝一味对领兵的将领猜忌压制,二是军纪松弛,三是整个官场贪赃枉法。这些都和赵匡胤无直接关系。

1、赵匡胤没有对领兵将领的猜忌压制

赵匡胤在位的十七年,以相当大力量从事统一中国的战争。南征北讨,还有和辽(契丹)的冲突,绝大多数都取胜,少量虽未达战略目的,但也未败,这是个相当辉煌的记录。如果赵匡胤对将领们猜忌,是很难达不到这样的胜绩的,正相反,赵匡胤在用将上基本上作到了用人不疑。赵匡胤当皇帝后,在南征北讨的战争中,所用的大将列表如下:

960年征讨李筠叛乱,主将为石守信、慕容延钊;

960年征讨李重进叛乱,主将为石守信;(961年,先免去慕容延钊殿前都检点职务,接着解除了石守信统帅禁军权,即杯酒释兵权。)

963年征南平,主将为慕容延钊;

963年征武平,主将为慕容延钊;

964年征后蜀,主将为王全斌、刘光义;

970年征南汉,主将为潘美

974年征南唐,主将为曹彬。南唐在割据势力中是较强的,赵匡胤很重视,把众将召集至开封,布署了五路大军:曹彬的荆湖水军、潘美的步骑军、京师水师、吴越王钱俶的吴越军以及黄州刺史王明的部队,从北西东三面进攻。以曹彬为主帅,五路大军全由曹彬节制。至976年结束。

968年、976年第一、第三次征北汉,主将分别为李继勋、党进。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赵匡胤是敢于放手发挥所任命的将领们的才干的。在征南唐时,他赐主将曹彬尚方宝剑,有不服从命令者,格杀勿论。(尚方宝剑是专门为皇帝制造的佩剑,在小说戏曲中常有皇帝赐亲信大臣尚方宝剑及先斩后奏之权,实际上,在历史记载中,这样的事极少见。)可见赵匡胤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种任命了大将,又处处猜疑,千方百计提防控制的皇帝。

在建立宋朝后,赵匡胤及大臣们所定的统一国策是先南后北最后收复燕云十六州。直到976灭南唐,宋军的主力都在南方。对契丹只是守边而已。即使这样,宋军和契丹对抗中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

赵匡胤十分重视边防,任命优秀将领如李汉超、郭进等为边防地方长官,允许他们便宜行事,甚至为了边防可以动用地方财政收入,(在晚唐五代,各地的节度使不但有军权、行政权,还可控制地方财政收入,这就很容易形成军阀割据,赵匡胤称帝后,即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但是,边防地区例外。)若有功,则赏赐极厚,这样,主管边防的将军们当然会打起精神,认真对付契丹。所以,在守边与辽对抗中宋占上风,并不奇怪。

在和辽作战中,宋也占上风。969年第二次攻北汉,契丹来援(北汉处于山西中北部,是个称辽国皇帝为父皇帝的地方割据政权),赵匡胤配给守将何继筠精骑数千,战胜辽军,斩首千级。

970年,边军六万入侵定州(现河北正定附近)守将田钦祚以三千人防御,取胜,辽军败退。 可见在赵匡胤时,皇帝和前方及守边的将领间的关系还是正常的,军力也盛。 可见有宋一代对战将的过分猜忌不能溯源到赵匡胤,那是宋太宗赵光义时开始的。

2、赵匡胤时军纪并不差

后来的宋朝的军纪甚差,不服从军令打败仗,不受重罚。而在赵匡胤时并不是这样。在赵匡胤时的战争记录中,没有败仗,所以,无法判定如果打了败仗后如何处置主将,但其军纪很严,是没有疑问的。

如960年征李筠叛乱时,北汉援李筠。“(宋)晋州兵马钤辖荆罕儒袭北汉汾州,死之。龙捷指挥石进二十九人坐不救弃市。”也就是说宋将荆罕儒和北汉军作战中阵亡,其部下二十九人就因作战不力而被赵匡胤处死。

征后蜀的主将王全斌,立有大功,不但没奖反降职责罚,就是因其贪残杀降。征南唐时授曹彬尚方宝剑,就是为了维护纪律。可见后来宋军军纪差,不能怪到赵匡胤身上。从赵光义始,就有了大将不按既定布署作战,致使大败,而不受罚,以及因却于作战或不守军纪后果极坏只受小惩的现象。以后军纪就越来越差。

3、赵匡胤严厉治贪腐

在人们心目中,宋朝官员的形象很像是领着很高的俸禄,还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寄生虫,特别是文官。在赵光义以后又是以文官辖制武将,在贪腐的文官的箝制下,不论武将贪腐与否,军队都不会有强战斗力。但在赵匡胤时,对于贪脏枉法的惩治还是很严厉的。在《宋史·卷1~3太祖本纪》中记载了因经济犯罪而处死的十多个例子。

例如,职务较高的文官如“光禄少卿郭玘坐赃弃市”(963年),“监察御史闾丘舜卿坐前任盗用官钱弃市”(971年)等,高级武官如“右千牛卫大将军桑进兴坐赃弃市”(967年)等。这些都记录在赵匡胤的本纪中,可见这些人处死刑,是和赵匡胤直接相关的,此外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记载有大量太祖朝惩治贪赃枉法的事例。(坐赃~犯贪赃罪)

到了赵光义时,虽还有死刑,但也有处置不公宽宥重犯的事。下一代真宗时对官位较高的贪官判死刑的事就见不到记载了,只判‘杖流’而已。再到下一代仁宗时,本纪中连这样的刑法的记录也没有了。宋朝时犯人脸上是要刺字(黥,也称墨刑),宋神宗时以‘刑不上大夫’为由,这个也免了。

可见宋朝的庇奸养贪,姑息成风在赵匡胤之后越来越严重。这样的风气下能有强军,那才是怪事。但这不是赵匡胤的责任。宋朝后来的国防军事确是差劲,但这不应归罪于赵匡胤,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对此应负相当大责任。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建炎南渡:北宋的灭亡,赵构在逃亡中建立南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元朝

    1、建炎南渡 金国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恢复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临安,名为“行在”(陪都),实为

  • 两宋理学: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元朝

    两宋儒学,又称道学、理学、性理学和新儒学,是继先秦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于公元11-12世纪崛起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这一思潮,集前人思想精华,汇经、玄、佛、老于一体,以孔孟儒学为主干,经300年雕琢,形成了一个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造就了以濂学、关学

  • 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是“中华文明的中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元朝

    我们需要解释一个问题:既然早在11~13世纪的宋王朝,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近代化,那为什么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近代转型还要显得那么艰辛、一波三折?这么重大的问题当然不适宜用单一的原因来解释,不过如果要找出最深刻的历史原因,我认为,那便是“唐宋变革”所代表的近代化进程在南宋灭亡之后被中断了,历史发生

  • 元祐更化:司马光为什么推翻王安石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元朝

    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

  • 宋词:中国词史上的顶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元朝

    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唐圭璋先生所编《

  • 《鸡肋编》:宋朝一部八卦杂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元朝

    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宋人庄绰,在他集行走语言和史料笔记于一体的著作《鸡肋编》中,以其轻松的笔触展示了我们的祖先摆乌龙阵、议论时政、侃知名人士八卦、起绰号的真功夫。 建中靖国初,韩忠彦和曾布同为宋徽宗的宰相。韩忠彦是前朝宰相韩琦的长子,身材魁梧高大但生性淡泊;曾布也有来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同父异

  • 宋朝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元朝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那么我国宋代四大书院有哪些? 宋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1、岳麓书院 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

  • 程朱理学: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元朝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

  • 宋朝蹴鞠:拜师要敬二郎神 赢球要谢主隆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元朝

    在商业发达的北宋,各种行会都已出现,蹴鞠也不例外,民间已经有了组织叫做圆社,也叫齐云社,相当于足球俱乐部,并有了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选拔、比赛机制。高俅这些高手,少不了是经过圆社“青训”的。 因为圆社的存在,宋代蹴鞠有很多规矩,其中,无论是拜师、评级比赛还是欢迎外籍球员,都得先拜祖师爷。拜的谁呢?清

  • 清明上河图未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元朝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词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1、 秋景之说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