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591 更新时间:2024/1/20 4:14:25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朝,说到元朝,相信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很负面的词汇——残暴、不仁、暴虐、苛政、血腥。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元朝真的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吗?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自从蒙古族南下之后,我们的历史就进入了一个寒冬,元朝不像其他朝代那样,有皇室秘闻,香艳的故事和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传说。他的寿命只有98年,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太多的波澜,仅仅是几句话可以讲完。同样的,寿命短暂的三国时代,那也是征战不休,那个时候给我们贡献了太多的精彩的故事和太多英雄辈出的人物。为什么元朝就不是这样呢。

说到底,还是当年的人物不接受这个时代,蒙古人南下之后,非常的残暴,攻下一地,就发动屠城,这和中原的礼教文化格格不入、汉民族是一个很神奇的名族,他有兼容和同化的功能,在晋朝的时候,胡人南下,最后胡汗杂居,渐渐的,胡人就融入了汉人之中,蒙古再次南下的时候,不想融入到汉民族的当中,实行的屠城这个做法,激起了当时很多人的抵制。

在最终和南宋达成条件之后,针对各地的起义和抵抗,蒙古族高层没有采取中原一贯的做法对民众采取怀柔的政策,他们只知道野蛮的杀戮和镇压,让当时的民族的数量不断的减少,这对于当时的生产和恢复国力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致使元朝一直没有从中原活的他们认为中的财富。

同时,对于蒙古族决策层来说,他们中间的争斗非常的激烈。在忽必烈时期,他和他的兄弟争夺汗位。忽必烈重用汉族官员,在他们的支持下称汗,引起了蒙古族高层的不满,他们拒绝臣服忽必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争夺战,最后是忽必烈胜出,成为了名义上的大汗,实际上,蒙古族的大部分高层已经不服他的命令,四大汗国分别脱离了元朝的控制,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实际上早就四分五裂了。

天性好战是元朝统治者的特点,在国家还没有走上正轨的时候,他们发动了对东南亚和日本的战争,但是在东南亚战争中失利,和日本的战争中失败,使得元朝在当时的损失非常巨大。元朝末年,黄河开始泛滥,淹没了两岸,在这个时候,治理黄河失败,导致了黄河连年泛滥,对两岸的农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得流民的数量不断的增加。

同时加速元朝灭亡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统治者的寿命非常的短暂,在98年的时间里,一共换了11位皇帝,频繁的更换皇帝,对朝廷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使得许多的政令来不及实施或者是在实施的时候夭折,这也加速了皇室内部的争斗,对当时的来说,频繁的更换皇帝其实是一种灾难。

更加严重的是,元朝对统治的剥削到了一个忍受不了的程度,加上天灾,当时很多人无法生存下去,明朝的朱元璋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了二十多年参加了起义,研究朱元璋其实是研究元朝末年的,这个时候,许多人结伴乞讨,生活历经了灾难。

所以,元朝的寿命短暂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个时候在文化上和艺术上还是有许多的进步的,比如说元朝的杂剧,和元代的青花瓷器这两项,在各自的领域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说元杂剧,产生了许多很有名的段子,例如窦娥冤。和诗词并列,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而青花瓷,因为造型精美,色泽明亮,成了现在收藏品中的明星,当然,原因也是因为它们数量少,但是在质量和艺术感方面,他们也是难得的珍品。

元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1、元朝儒生受歧视?

元朝一桩常让后世读书人泪奔的槽点,就是“儒生受歧视”。以元代南宋遗民谢枋得的形容说“九儒十丐”。“元朝读书人堪比乞丐”的说法也从此流传,可要细看元朝历史,这话却叫人哭笑不得:有这么滋润的乞丐?在元朝的社会阶层划分里,儒生们其实也被单独开列,被划分“儒户”。元朝灭南宋前,中国北方的“儒户”,有三千八百九十户。待到南宋亡国后,中国南方的“儒户”数量,更一口气突破十万户。

比起元朝的其他户籍来,“儒户”们简直特权多多:身份世袭,每户都要至少一名子弟儒学读书,在学生员每天享受两餐供应。免税特权更叫人羡慕——哪怕平民身份的“儒户”,除了缴纳地税等基本赋税外,竟不需要承担任何差役。而那些家产丰厚的“书香门第”,更趁机一代代兼并土地,钻足了空子。所以哪怕元末天下大乱,各方饿殍遍野,江南有着“儒户”身份的文人们,依然各种酒会诗会不断,生活潇洒自在。

当然,被后人较真的“元朝儒生受歧视”,还是因为元朝不靠谱的科举。元朝科举废废停停,总共维持了四十一年。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元朝官僚体系里,原本就是“非主流”。而且就这“非主流”的录取名额,每次会试录取百名学子,“汉人”和“南人”都只有25名。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想进仕途?要么花钱买官,要么老老实实从小吏做起。

不过哪怕这么苛刻的“歧视”规定,元朝的进士们,忠诚度也不差。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起,为元王朝“殉节”的元朝进士,竟有42名之多。甚至在明王朝建国后,大批元朝贵族们要么撒腿跑路,要么毫无压力拍屁股投降时,反而是诸多曾在元朝有“功名”的前朝士大夫们,依然各种宁死不屈。虽然比起元末农民战争的滚滚洪流,这些“宁死不屈”的桥段,知名度并不高,却也足够说明,元朝式的“养士”,真换来不少死心塌地。

2、大元“最牛黑社会”

元朝纸币流通天下,纸币的设计也十分科学,除了有充足的准备金,更为严打假币制定了完备法律。但在一个江西铅山的“黑社会组织”面前,元朝这完美的“防假币措施”,竟一度变得不堪一击:青蚨盟会。青蚨盟会,是江西铅山人吴友文创立的一家“假币窝点”。比起之前历代的小打小闹来,这“青蚨盟会”有着严密的组织形式,从制造假币到发行假币,甚至拉拢勾结官员,样样都有明确的分工,甚至还有专门的武装打手。其成员数量在巅峰时期,发展到数百人。其“出品”的假币,除了在内地流通外,甚至还跨过长城界限,一路“畅销”到岭北地区。上当者不计其数。

如此操作,“青蚨盟会”当然赚得腰包发鼓。财大气粗的他们,日常抢男霸女的坏事也不少办。如头目吴友文的十多个小妾,都全是他从别人家强抢来的。就没人反抗?铅山州的大小吏员,全被他轻松拉下水。就连衙差就基本由他家的狗腿子“兼职”。告状?前脚去衙门喊冤,后脚状纸就落他手里,后果可想而知。这么一个死硬的团伙,竟就这样在元朝横行了十年,直到清官林兴祖担任铅山知州后,才终于被重拳铲除,但有多少假币流入市场?早已是糊涂账。

但吴友文这样的操作,比起元朝的高官们,还是小巫见大巫:元朝的宰相绰斯戬,也瞅准了这“假钞”的油水,人家却连“青蚨盟会”都懒得办,直接把朝廷印钞的雕板搬家去,想要多少钱就哗啦啦开印,然后再换成金银储存——比起这样的硕鼠,所谓“青蚨盟会”,不过小老鼠。版图空前的大元王朝,何尝不是被这大大小小的老鼠,最终活活啃光?

3、元朝赋税很轻?

元朝一项常被后人唱“赞歌”的荣耀光环,就是“赋税轻”。这事儿,明朝刚建国时,大批士大夫身份的“元朝遗民”们,就曾不停给元朝唱赞歌。明朝三个世纪里,不少明代的“名流”们,也是纷纷跟风。比如明朝学者朱国桢就说元朝“赋税甚轻,徭役极省”。万历年间的明朝政治家于慎行,更大赞元朝“赋税简宽”。似乎这个国祚没撑过一个世纪的大元朝,倒成了爱惜民力的人间乐土。

而要从账面上看,元朝的赋税也似乎不重。元朝灭南宋时,将南宋时代的一切徭役杂税全数废除,商税也减成三十取一。南北统一后,元朝北方征收丁税与地税,南方征夏秋两税。但操作起来,可就是另一回事了。首先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元朝“迄无田制”,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空前大的王朝,元朝却连土地清丈都没做过,全国的耕地总数多少?官府可以征税的土地有多少?历代元朝君臣,都是一代比一代浆糊。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经大规模清丈过土地,但元朝各级官吏层层隐瞒,折腾到最后,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然后就糊涂继续。如此糊涂,后果也十分严重,元朝土地兼并成了常事,“私田跨县邑皆无算”。

这样一来,兼并的土地越多,国家用来收税的土地就越少,收不上来的税,当然就落到了苦老百姓头上。特别是在出名“税轻”的江南地区,那些享受特权的“儒户”们大量兼并土地,以至于“吴人兼并武断……而小民皆无盖藏”。除此以外,元朝各种“加税”,也是多如牛,理论上“三十取一”的商税,从元世祖晚年起就屡屡加征,到了元朝中期时,已经暴涨到百倍。十四世纪初叶时,元朝的“茶课”赋税,也暴涨了六十倍。另外还有“河流”“山场”等“额外课”,几乎是每年想起什么加什么,狮子大开口要钱,以至于“国之经用,亦有赖焉”,国家财政就靠这“乱收费”。而且所有的“乱收费”,都是“凿空取之于民间”。就是苦老百姓买单。

更有多如牛毛的徭役差役,开国时废了宋代的旧制,随后又巧立名目各种新徭役。哪怕在“税轻”的江南地区,都是“浙右病于徭役”。而且分布十分不均:“富民或优有余力,而贫弱不能胜者多至破产失业”。所以单是1334年一场灾害,浙江一地的灾民,就多达五十七万户。

这才是元朝“赋税轻”的真相,一个表面“繁荣”的历史画卷下,管理却十分低效,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为何还会被人念念不忘“税轻”?因为对于那些士大夫们来说,这样的苦痛,他们是无感的——板子没打到自己肉上,当然不知痛。

但对于几百年后的读史者来说,这样的痛,不但痛彻心扉,更痛到值得深深思考,警钟长鸣。

元朝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朝代,人们对它又爱又恨,既为它开疆扩土而感到骄傲,在心理又对它百般不认可。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庆历新政:宋朝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改革 虽然收获甚小 但却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元朝

    庆历新政是指中国北宋宋仁宗在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庆历新政如昙花一现,对宋朝的积贫积弱局面没有任何改观,但是它代表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需求,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改革的精神和内容影响了此后出现的王安石变法。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变法的措施、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激烈党争

  • 虞允文:用2万人对抗20倍敌军取得采石矶大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元朝

    虞允文是南宋名臣,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台阁,后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在南宋与金的对峙中出了许多抗金英雄,像精忠报国的岳飞,刘世光等等,但说到这个抗金英雄你可能不知道,文弱书生一枚,只会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对面二十倍的

  • 宋朝春秋大宴究竟都有什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元朝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饮食文化,自古以来从个人到国家层面各个的宴席可以说有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宋朝春秋大宴究竟都有什么讲究?国宴,顾名思义,以国家名义举行的最高规格礼宴。早在《周礼》等文献中,就有奴隶制国家王室为招待贵宾而举行国宴的记载。历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正是诞生于唐朝宫廷筵席之间。后唐玄宗

  • 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学家 天文巨著《授时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元朝

    郭守敬字若思,汉族,他是元朝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出生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而且郭守敬的祖父也是一位在金元之际非常有名的学者,他的名字是郭荣。郭守敬自幼就继承了郭家的传统,对五经方面是熟悉的,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郭守敬曾师从刘秉忠。他的老师非常精通经学和天文学

  •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个性格最相近的人却做了一辈子敌人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他们因为一场变法,从好友变成了政敌。他们分处不同的阵营,他们有着各自的坚持和原则,他们有着各自要守护的利益。他们不再是朋友,亲人,爱人,而是竞争对手。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北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

  • 王曾:北宋中期的一代名相 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并走上相位的状元 用奸计比奸臣还奸 用小人手段整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元朝

    王曾是北宋名相,少年孤苦,善作文辞,为人刚正不阿,端正持重。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两拜参知政事。曾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又绵里藏针很会用计谋,所以他在宦海沉浮几十年,最终还能善终。王曾是北宋名相,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状元宰相。这位爷,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廷试第一,连中

  • 为何说宋朝是读书人的天堂?对文人有何福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元朝

    宋朝官员俸禄丰厚,朝廷变着法子地给官员发钱、发东西。禄米、俸钱是基本的收入,正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两;从九品官月禄米5石,俸钱8000文,外加每年绵12两。官员们还领取职钱(俸钱类似基本工资,职钱类似于岗位工资),享受免费住房、食宿和随扈,朝廷给每个

  • 文学家王巩为何会被苏轼的乌台诗案连累到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元朝

    王巩是出自宋朝时期的诗人,也是一位十分出众的画家,当年苏轼在徐州地区担任官职的时候,王巩曾经约他一起游览过山水,他们在一起喝酒吹笛,直到晚上踏着月色才回家,因此两人也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些信息在王巩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王巩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王巩简介中介绍到他的字是定

  • 襄阳对南宋的重要性 为何南宋丢掉襄阳后很快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元朝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丢失襄阳对南宋意味着什么?襄阳是个很特别的城市,以汉江为界,这个城市被分成了两部分。江北的樊城与南岸的襄阳。樊城和襄阳一样古老,在很长的历史时段内,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

  • 杨业:年少得志人称无敌 雁门关一战声名远扬 被俘后绝食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杨业是北宋名将,骁勇善战,戎马一生。为了抵御辽国入侵,保卫百姓安居乐业,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出卖的幽云十六州,英勇奋战,捐躯疆场。他的丰功伟烈、浩气英风不仅永留青史,流芳百世,而且家喻户晓,广为流传。986年6月的一天,黄昏之时,在晋北之地的残阳夕照下,暮云更显寂寥。这时,夕阳余晖洒向了朔州的一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