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庆历新政:宋朝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改革 虽然收获甚小 但却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庆历新政:宋朝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改革 虽然收获甚小 但却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18 更新时间:2024/1/23 12:02:20

庆历新政是指中国北宋宋仁宗在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庆历新政如昙花一现,对宋朝的积贫积弱局面没有任何改观,但是它代表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需求,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改革的精神和内容影响了此后出现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变法的措施、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激烈党争,引起后来史学界的不断争论。其实在王安石变法的26年前,也就是公元1043年,一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庆历新政,是一次指向更为明确、方法更为彻底的变法。如果庆历新政成功,那么,多年后,北宋就不会面对靖康之耻,而是痛扁辽国,把犯我者赶回北方老窝。

北宋自真宗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每年需向辽纳岁币10万两,绢20万匹;加上西夏时常骚扰,大宋不得不连年增加兵员,甚至强征农民;而辽国趁火打劫,将岁币增加至20万两、绢30万匹。多年的穷兵黩武与纳银献物,使得北宋国库空虚,人民积怨颇深,于是,接二连三的士兵与饥民起事,袭卷各州。如此的兵变与民变“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内忧外患,一场变革已经势在必行。

公元1043年,为了应对危局,宋仁宗做出人事调整,提拔在对西夏战争中表现卓越的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执宰班子焕然一新。仁宗励精图治,急吼吼地想要改变当时困窘的局面,不仅多次诏见范仲淹等人,还特别颁布手诏,点名要求这三人拿出可以实行的“当世急务”。九月,范仲淹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由此拉开一场由他主持的政治改革——庆

1、历新政的序幕。

北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吏治上的许多弊端已经凸显出来,范仲淹针对这些问题,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解决办法。譬如宋代官员的“磨勘制度”,文官以三年、武官以五年为期,将政绩送到中央考课院磨勘,如果没有大的过失,就可以例行升迁。换句话说,只要你不犯错,就算天天坐在办公桌边喝茶,过个三年五载也照样能升官。这样的制度能指望机构有多高的办事效率?范仲淹列出“明黜陟”,采取延长磨勘年限,择优破格升迁的办法。

宋代冗官繁多,还“有赖”于恩荫任子制度。当时,不管是皇帝生日,还是南郊大礼,甚至官员退休,按照这个恩荫制,都可以为子孙及门客谋求一官半职。即便是襁褓里的娃娃,说不定已经步入仕途。针对这种情况,范仲淹提出“抑侥幸”,出台了新荫补法,作出许多限制性规定,比如皇帝生日不再荫补;长子以外的官员子孙必须年满15岁才有荫补资格;荫补子弟必须通过礼部考试才能入仕为官。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官员数量疯涨的状况。

在地方长官的选任上,范仲淹也出台了对应的政策——“择官长”。要求官员的升迁必须严格依照政绩,年老、多病、贪污、不才等不合格官员一律罢免。范仲淹还派出各路转运按察使巡察各地,考核吏治。在选择转运按察使时,范仲淹极为严格,发现不合格的当即一笔圈掉,连一旁的富弼都看不下去了,提醒范仲淹:“你这一笔倒容易,被勾取的一家都要哭了!”范仲淹正色回答:“一家哭总比一个地方的百姓哭要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吏治改革,《条陈十事》里还有一项科举学校制度的改革,即“精贡举”,通过多种举措,便科举与学校教育结合,选拔更多合格的统治人才。朝廷明令全国州县立学,一时之间,各地学校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中央兴建起太学,成为最高学府。全国教育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期,被称为“庆历兴学”。

除“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外,还有“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共十条,官员精简,开支减少,百姓蒙恩惠,这是好政策呀!宋仁宗喜闻乐见,下令实施,通过政令、立法,雷

2、厉风行地将大部分政策落实。

这场围绕整顿吏治的革新运动铺天盖地地在全国实施后,遇到了一大难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许多出发点很好的政策,上行却无法下效,实行起来难度太大。比如“择官长”,本来监察官员是好主意,可基层干部像一张密密麻麻的关系网,把哪个拎出来都绝非易事。除此以外,新政的实施,还面临另一个更大的阻挠。

新政实行后,靠恩荫当官、“躺着”升迁等等便利,都不同程度增加了难度,无疑损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于是乎新政很快遭遇到强大的阻力。反对派挥舞着“朋党”的大棒倾袭而来,凡是支持范仲俺改革的人,都被他们视为改革派,都要暗察细访,纠出毛病一一弹劾。

不能不说,反对派利用的“朋党”是一把利器。宋仁宗一听到“朋党”之声就心有担忧,他直接问范仲淹:“自古小人结为朋党,也有君子之党吗?”毫无私念的范仲淹回答:“朝廷有正有邪,倘若结党而做好事,对国家有何害处呢?”一身正气的范仲淹一心为国,忘记了当皇帝的最忌讳臣子们结党营私,哪管你是君子还是小人?

不久后,欧阳修向皇帝进献一篇《朋党论》。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偏偏说君子有朋、朋党可用,句句直戳宋仁宗的小心脏,最后,还以一句“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结尾。从文学角度来看,《朋党论》堪称一篇好文章,观点新颖、明确,论据充分。可问题是,它戳到皇帝的痛点,还把改革派以外的人,自动划为“小人”,给改革竖立起更多的敌人。本来对范仲淹等人十分信任的宋仁宗,有点坐不住了,恰巧这时,压倒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及时”出现。

反对派中有个叫夏竦的人,表现最为“积极”。在调整执政班子时,宋仁宗最先任命的枢密使就是夏竦,但遭到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台谏官的激烈论劾,指出他“邪倾险陂”,在对夏战争中“畏懦苟且”,台谏官甚至拉着宋仁宗的袍裾要求他改变任命。最终,宋仁宗将夏竦改判亳州。本来要风风光光到京城当军队一把手的,转眼就被赶到亳州成了小小的地方官,夏竦感觉受到奇耻大辱,决定打击报复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无奈,范仲淹威望高人品好,鸡蛋里挑不出骨头,想下套着实不容易,夏悚只好“另辟蹊径”。

夏竦没当成枢密使,令支持范仲淹的石介相当振奋,写了一篇《庆历圣德颂》,毫不留情地把夏竦的离开说成是“大奸之去”。夏竦就以石介这里为切入口。他截获石介写给富弼的信,指使下人模仿石介的笔迹,将信中“行伊、周之事”篡改为“行伊、霍之事”,把忠心辅佐的贤臣周公改成废立国君的权臣霍光。宋仁宗看到后,一脸不悦,有口难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惶恐不安,只好请求外放,宋仁宗很快同意。刚刚进行一年的庆历新政因为范仲淹的离开,随即陷入僵局。

范仲淹等中心人物的离开,让新政陷入困境。宋仁宗对朋党心怀疑虑,进一步把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人才的引荐者——晏殊罢了相。随后,台谏官中的改革派也纷纷被踢出去。朝廷中,改革派的领袖与追随者都被排挤掉了,但反对派并不罢手。

有一次酒宴,与会者都是范仲淹引荐的一时才俊。酒过三巡,这些才子们多少有点飘飘然,有人吟出一句“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的诗句。反对派打听到这事,立即指使御史弹劾这帮聚会之人,因为诗句诽谤周、孔,有大不敬之罪。宋仁宗心领神会借题发挥,下令将全部与会者逮捕,令开封府严加审讯。如此一来,改革派算是被“一网打尽”了。

接下来,宋仁宗终于喊出了心声——“至治之世,不为朋党”,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与富弼同时被免,出任知州。韩琦为富弼辩护,也被罢去枢密副使之职。随后,新政所推行的改革措施偃旗息鼓全部废罢。庆历新政改革虽然推行仅仅一年零四个月,但效果显著,不仅各地叛乱逐一平息,解决了当时北宋统治上的燃眉之急,还使国家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可惜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新没能持续下去,在宋仁宗和反对派的联手打压下,草草收场。

虽然这场虎头蛇尾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但范仲淹忧国忧民、锐意进取的精神让世人钦佩,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他成为一代名臣,名垂青史。范仲淹未至宰相官位,但去世后获得“文正”的谥号,这成为千百年来多少宰相梦寐以求地愿望。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虞允文:用2万人对抗20倍敌军取得采石矶大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元朝

    虞允文是南宋名臣,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台阁,后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在南宋与金的对峙中出了许多抗金英雄,像精忠报国的岳飞,刘世光等等,但说到这个抗金英雄你可能不知道,文弱书生一枚,只会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对面二十倍的

  • 宋朝春秋大宴究竟都有什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元朝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饮食文化,自古以来从个人到国家层面各个的宴席可以说有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宋朝春秋大宴究竟都有什么讲究?国宴,顾名思义,以国家名义举行的最高规格礼宴。早在《周礼》等文献中,就有奴隶制国家王室为招待贵宾而举行国宴的记载。历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正是诞生于唐朝宫廷筵席之间。后唐玄宗

  • 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学家 天文巨著《授时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元朝

    郭守敬字若思,汉族,他是元朝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出生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而且郭守敬的祖父也是一位在金元之际非常有名的学者,他的名字是郭荣。郭守敬自幼就继承了郭家的传统,对五经方面是熟悉的,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郭守敬曾师从刘秉忠。他的老师非常精通经学和天文学

  •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个性格最相近的人却做了一辈子敌人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他们因为一场变法,从好友变成了政敌。他们分处不同的阵营,他们有着各自的坚持和原则,他们有着各自要守护的利益。他们不再是朋友,亲人,爱人,而是竞争对手。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北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

  • 王曾:北宋中期的一代名相 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并走上相位的状元 用奸计比奸臣还奸 用小人手段整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元朝

    王曾是北宋名相,少年孤苦,善作文辞,为人刚正不阿,端正持重。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两拜参知政事。曾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又绵里藏针很会用计谋,所以他在宦海沉浮几十年,最终还能善终。王曾是北宋名相,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状元宰相。这位爷,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廷试第一,连中

  • 为何说宋朝是读书人的天堂?对文人有何福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元朝

    宋朝官员俸禄丰厚,朝廷变着法子地给官员发钱、发东西。禄米、俸钱是基本的收入,正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两;从九品官月禄米5石,俸钱8000文,外加每年绵12两。官员们还领取职钱(俸钱类似基本工资,职钱类似于岗位工资),享受免费住房、食宿和随扈,朝廷给每个

  • 文学家王巩为何会被苏轼的乌台诗案连累到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元朝

    王巩是出自宋朝时期的诗人,也是一位十分出众的画家,当年苏轼在徐州地区担任官职的时候,王巩曾经约他一起游览过山水,他们在一起喝酒吹笛,直到晚上踏着月色才回家,因此两人也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些信息在王巩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王巩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王巩简介中介绍到他的字是定

  • 襄阳对南宋的重要性 为何南宋丢掉襄阳后很快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元朝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丢失襄阳对南宋意味着什么?襄阳是个很特别的城市,以汉江为界,这个城市被分成了两部分。江北的樊城与南岸的襄阳。樊城和襄阳一样古老,在很长的历史时段内,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

  • 杨业:年少得志人称无敌 雁门关一战声名远扬 被俘后绝食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杨业是北宋名将,骁勇善战,戎马一生。为了抵御辽国入侵,保卫百姓安居乐业,收复被后晋石敬瑭出卖的幽云十六州,英勇奋战,捐躯疆场。他的丰功伟烈、浩气英风不仅永留青史,流芳百世,而且家喻户晓,广为流传。986年6月的一天,黄昏之时,在晋北之地的残阳夕照下,暮云更显寂寥。这时,夕阳余晖洒向了朔州的一处战场。

  • 幽云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中原王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元朝

    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1、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幽州、云州为中心,还包括顺州、儒州、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