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伏波将军马援:征战四方马革裹尸,却难挡权力的争斗

伏波将军马援:征战四方马革裹尸,却难挡权力的争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24 更新时间:2024/2/13 9:49:49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历朝历代,忠臣良将不乏其人,但奸佞小人也与之同生。小人多以谗言进身,也以谗言杀人于无形。谗言就如同洪水猛兽,不仅杀伤力强,而且无孔不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说这句话的人叫马援,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人,"马革裹尸","老当益壮"说的都是他。

1、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少年丧父的马援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志向,做事也从不拘于常理。这不,凭借着一身的才学,做了督邮,却因见犯人可怜而私自将其释放,自己也不得不亡命天涯,奔走绝域。不过马援的运气还是不错的,不久后就遇到朝廷大赦。按理说这大赦了,也该回来了。但马援却又在当地养起了牛羊,干起了畜牧业。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马援靠养牛羊也能养出名来,前来依附于他的人不下百户。就这样,马援过上了种田放牧,周济穷人的生活,日子也算安逸。但马援胸中的大志却丝毫未减。什么"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那是马援常挂在嘴边的话。

2、初入仕途,臣择君主

到了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原本应该躲避战乱的马援却出任新莽的新城大尹。但新朝终归是无力回天,没过几年就灭亡了。新朝灭亡后,马援逃至凉州避难。不久后,刘秀建立东汉。马援的哥哥马员要去投奔刘秀,想让马援一块去。但马援却选择了当地的割据军阀隗嚣,以观其变。

隗嚣对马援十分器重,任命其为绥德将军,但凡有什么大的决策,都会找马援商量。作为割据军阀,隗嚣一直在犹豫该投奔谁。就在这个时候,公孙述在蜀地称帝了,隗嚣便派马援去探听虚实。马援与公孙述是同乡好友,按理说应该热情款待。但公孙述却跟马援玩起了虚套,说要封马援为侯爵。

马援一眼就看穿了公孙述的心思,毅然返回陇右,劝说隗嚣投奔光武帝刘秀。就这样,马援又携带隗嚣的书信来到洛阳,面见了刘秀。还以"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的言论直言进谏。刘秀对马援的学问和胆识十分佩服,邀马援同他一起南巡。南巡结束后,刘秀派太中大夫持节相送。

在马援的劝说下,隗嚣归顺了汉朝,并把自己的长子隗恂派到洛阳去做人质。马援便自请去上林苑屯田了。但隗嚣听信了部将王元的挑拨,想占据陇西,好称王称霸。马援见此状况,多次写信,好意相劝。隗嚣一意孤行,竟起兵与朝廷对抗。

马援一看劝说无效,忠义难两全,只能取忠舍义了。刘秀率兵亲征,马援"堆米为山",分析战局,帮助刘秀平定隗嚣。

3、征战四方,马革裹尸

从新朝末年开始,塞外羌族就不断侵扰边境,还有不少羌族趁中原混乱之际入居塞内。金城一带属县多为羌人所占据。马援的顶头上司来歙上书说,陇西屡有侵扰祸害,除马援外,无人能平。建武十一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

马援以骑兵打头,步兵随后,在临洮一战便击败先零羌,斩首数百人。守塞羌人一下子就被吓破了胆,八千多人望风而降。而在浩亹占据要隘抵抗的羌族部落,也被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袭击营地,打了个措手不及。此战下来,马援大获全胜,斩首千余级。作战时,马援总是身先士卒,飞箭将其腿肚子都射穿了,他依旧冲在最前面。

两年后,武都参狼羌又与塞外各部联合,杀死官吏,发动叛乱。马援亲率四千人前去征剿。马援命令部队取形胜之地驻扎,断绝羌人的水源,控制草地,以逸待劳。羌人水草乏绝,陷入困境,首领们只得带领几十万户逃往塞外,剩下的一万多人也全部投降。从此,陇右安定。羌人一听马援的大名都闻风丧胆。

建武十七年,岭南叛乱,光武帝刘秀封马援为"伏波将军"。马援一平岭南,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被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凯旋归来,亲友们都来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怎知马援立马就不高兴了,认为自己的功劳不足以有此封赏,孟翼应该说些居安思危的话来。于是马援说道:"边疆战事未歇,不应想着功名利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后南方武陵暴动,"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但又无人率兵出征。就在这时,六十二岁的马援,主动请求出征。光武帝考虑他年事已高,便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谁知马援再次当面向光武帝请战,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还能披甲上马,斩敌于马下。

光武帝拗不过他,便准他试试。马援身披铠甲,手握兵器,一个飞身就上了马。他手扶马鞍,四方顾盼,一时间须发飘飘,神采飞扬,真可谓烈士暮年,老当益壮。光武帝见马援豪气不减,雄心未已,很受感动,于是派马援率中郎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和四万士兵远征武陵。

临行前,马援对老友杜愔说,自己受国家厚恩,奈何年事已高,时日无多。常以不能死于国事而深感恐惧。现在有了出征机会,死了也心甘瞑目。马援一到达阵地后,蛮兵便想趁着马援军阵脚未稳,正面出击,结果反被马援打了个措手不及,斩俘两千余人,蛮兵只得逃入竹林中。

在此之前,当部队行进到下隽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壶头山近,但水势汹涌,而充县路途远。耿舒想从充县出发,而马援则认为,进军充县,耗日费粮,不如直进壶头,扼其咽喉,充县的蛮兵定会不攻自破。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便上表说明情况,请光武帝裁决。光武帝也犹豫不决,但最终同意了马援的意见。

由于水势湍急,船只无法上去,加上入暑,天气炎热,许多士兵得了暑疫。马援也身患重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仍坚持出来观察瞭望敌情,手下将士们深为其精神所感动,不少人热泪横流。不久后,马援大破蛮兵,病死疆场,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4、小人进谗,蒙冤葬野

就在马援率军进驻壶头后,耿舒给自己的兄长耿弇写了份状告信,让状告马援。信中说马援用兵如胡贾,贻误了最佳战机,将战事失利全都归咎于马援。耿弇收到此信,立马奏知光武帝。光武帝看了信后,很是生气,便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部队。只是梁松还没有到,马援就已经病死疆场了。

眼看有此良机,梁松怎么能轻易放过,他对马援可谓是恨之入骨。当年马援患病,梁松前去探望,向马援行礼,马援以自己和其父是朋友,长幼辈分不能乱为由,并未回礼。梁松便记恨马援。后马援南征交趾时,听说自己的侄儿乱发议论,讥刺别人,还跟一些轻狂之人来往,便写信劝诫他们。

马援在信中举杜季良为例,杜季良的仇人以马援的信为据,上奏章控告他行为轻薄,乱群惑众。而梁松、窦固与之交往,将煽动轻佻虚伪,败乱我中华。光武帝览此奏章后,十分恼怒,把窦固、梁松召来严加责备,并且把奏章和马援的信给他们看。二人叩头流血,才免去罪过。至此,梁松对马援恨之入骨。

所以梁松乘机诬陷马援,光武帝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所谓"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马援死后,朝中也有多人上奏弹劾,说马援征战期间,曾搜刮了一车珍宝,运回自己府上。其实所谓的一车珍宝,不过是马援运回的一车薏苡。马援由于长年征战在外,所以患有风湿病。薏苡能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

当初南征交趾时,马援见当地的薏苡果实硕大,所以班师回京时,便拉了满满一车,准备用来做种子。看着马援拉了一车东西回来,朝中官员都以为是珍贵稀有之物。于是权贵们都巴望着能分一点,但都被马援婉拒了。他们便纷纷议论,说马援的坏话。但那时马援正受光武帝器重,所以没人敢跟皇帝说。马援死后,他们纷纷上书,光武帝愈加愤怒。

马援的家人不知皇帝为何如此震怒,也不知道马援究竟身犯何罪,惶惧不安。当马援的尸体运回后,家人不敢埋入原来的坟地,只得买了城西几亩地,草草埋葬。马援的宾朋故旧,也不敢到马家去吊唁,景况十分凄凉。

马援下葬后,其妻子儿女们到朝廷请罪。光武帝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的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凄切。光武帝这才命令安葬马援。一直到建初二年,汉章帝才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加策封,追谥马援为忠成侯。

马革裹尸还,终究抵不过小人的谗言。伏波将军马援的死,让后人见识了谗言杀人于无形的厉害。但是,事情还不仅仅如此,更层的是,政治的需要和权力的斗争。作为一个武将,他为了立功疆场,不惜马革裹尸。但那又能怎样呢?再大的功劳,在利益争斗面前,他也仅仅只是个牺牲品。这就是武将的悲哀吧!毕竟,政治上的较量,比战场上的厮杀残酷得多。

标签: 秦汉历史

更多文章

  • 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崛起一步步消灭群雄统一天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汉历史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建立者,在东汉王朝开国战争中,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经过长达12年统一战争,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刘秀其实年少的时候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虽然出身汉室。但是由于西汉推恩令的推布,权力日益降低,而西汉政权的日益衰落,王莽

  • 汉朝疆域 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汉历史

    1、汉朝版图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

  • 汉朝文化 隶书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汉历史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并

  • 汉武帝刘彻奠定了大汉王朝强盛的局面,这个英雄时代却充满了人民的血与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汉历史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有人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古往今来,中国人精神的空白,往往由历史弥补。我们没有圣经而有古典;没有神殿但

  • 河西走廊对古代中国有多重要?为何古代中国会多次反复争夺?河西走廊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汉历史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称雍凉之地,河西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丝路西去的咽喉;这里汉时即设四郡,戍兵屯田,是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后来又因诸多山脉的天然阻隔,成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战火的栖息场所。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之西,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西连大沙漠,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

  • 贾谊作品深受文帝赏识却为何不被文帝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汉历史

    《贾谊不至公卿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这篇文章中关于贾谊的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而语言严谨顺畅,是欧阳修比较优秀的文章之一。在这篇文中,欧阳修肯定了贾谊的才能,认为他的才华绝对可以超越伊尹和管仲,而他的政治主张也是非常敏锐和现实的,可是汉文帝却不懂的招揽人才,重视人才,使得满腹才能的贾谊

  • 天下第一阳谋“推恩令”的内容及作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汉历史

    “推恩令”是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的一项重要法令,“推恩令”吸取了因为晁错削藩的计划从而导致七国之乱的前人教训,“推恩令”的规定是诸侯王除去自己的嫡长子可以继承侯位以外,其他庶子在本国原有的封地内也可以封侯,新封侯国从此不受本国王的管制,而是直接隶属于各郡的管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县。那么推恩令巧

  • 历史上后宫干政的现象为什么两汉时期发生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汉历史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的严重,但是女人们却不甘寂寞,她们总是想出各种办法来和命运抗争。人们见得最多的女人与命运抗争的方式,大多数都走到了同一条路上——干政。后宫干政几乎每朝都有,为何汉朝会最为严重?在中国古代,皇帝是一国的象征,君临天下。而皇后则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漫漫历史长河中,

  • 马邑之围:开启了汉朝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新纪元,马邑之战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汉历史

    公元前133年,西汉在马邑策划的对匈奴进行一场诱敌歼灭战,就在匈奴单于快要进入汉朝的埋伏圈时,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单于透露了汉军包围计划,致使匈奴军未达到包围圈就撤退了。此后匈奴四处出兵侵扰汉朝边境,以报复马邑之围。自此,西汉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马邑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33年,由公认为是伟大皇帝的

  • 周秦之变:中华文明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汉历史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周秦之变从春秋礼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并不仅仅是这块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