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皇帝为什么对女子出家管的那么严格?

明朝皇帝为什么对女子出家管的那么严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25 更新时间:2024/1/18 23:45:58

明朝皇帝为什么对女子出家管的那么严格?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自己执政第六年的时候专门为尼姑颁布了一条法令,这条法令也是大明朝历史上第一条针对尼姑的法令,法令中规定女子未满四十岁不能出家为尼。

朱元璋的做法非常正确,因为大明朝刚刚建国,要是有大量的年轻女子遁入空门,那国家的生产建设不就没人了?所以你要是年纪大了想出家是可以的,但是少女们那么年轻,就别出家了。

可是,朱元璋的这条禁令并没有改变明朝初年女子纷纷出家的情况,既然皇帝规定了四十岁才能出家,结果就是大量四十岁的女性疯狂涌入尼姑庵。

朱元璋去世之后,皇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这便是建文帝,建文帝的执政理念和自己的爷爷一模一样,他也认为女子大量出家为尼对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针对尼姑的第二条法令颁布了,建文帝朱允炆又将自己爷爷的法令修改了,规定女子未满五十九岁不能出家为尼。

看看,仅仅过了几年,就把出家的年龄从四十岁放宽到了五十九岁,如此大的调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朝初年,女子纷纷出家,已经到了政府无法管控的地步。

规定了年龄还不够,因为要是没有相应的惩罚,冒着风险去出家的女子只会越来越多,因此建文帝规定,要是违反这一条的,受杖刑一百下,随后再入宫成为奴婢。

看看这样的惩罚,要知道明朝由朱元璋定下的刑罚非常严苛,行刑使用的杀威棒有手掌那么宽,一棍子下去,别说女子,就是一个精壮的男子也顶不住,一百杖下去,人不死也残了。

可就是这样的酷刑,也挡不住女人们涌向寺庙的热情,一直到了咱们的嘉靖皇帝时期,仍然有大量妇女出家,对此,嘉靖皇帝的做法还是效仿先帝——提高刑罚。

嘉靖皇帝规定要是不按年龄出家的,不仅要受刑,还要抄没家产,甚至要是抓到了,还会强行让尼姑嫁人。

看看明朝历代皇帝对付尼姑的手段,可谓是一个比一个狠,但是即便如此,在万历皇帝之前的十二位皇帝,都没能真正解决女性对于出家的热忱。

万历的手段

万历皇帝年少登基大宝,一开始是在首辅张居正的庇荫下成长起来的,两人之间的情谊颇深,因此万历也算是张居正的高徒,得到了张居正的真传并发扬光大。

张居正死后,首辅申时行成为了万历皇帝新的依仗,申时行特别擅长于平衡明朝文官之间的关系,因此深受万历皇帝的信任。可是万历皇帝逐渐发现,文官集团似乎在被尼姑影响。

这都是因为万历年间的尼姑,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文官们有身份有地位还有钱,平日里深入花街柳巷是常事,但是万历逐渐发现,这些稳固朝政的文官竟然开始出入尼姑庵,有的和尼姑打得火热。

国家官员竟然和出家人搞在一起,这样的风气要是不及时熄灭,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万历皇帝询问申时行办法,申时行为他推荐了一个人——周儒教。

周儒教虽然是进士出身,妥妥的读书人,但是他却有着武将身上的威慑力,做起事来更是杀伐果断,让万历皇帝非常欣赏。

听完了万历帝的困扰之后,周儒教眼睛一转,当即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万历皇帝听完不禁拍手称快!

很快,全国范围内的尼姑庵就像是遭到了大劫一样,所有在寺庙内的尼姑都被官府抓了起来,将她们按照身高体重分门别类,然后再按照分类标上不同的价格。

做完这一切之后,周儒教就发出消息,让国内的那些鳏寡孤独者随意选择,按照一般的牲畜价格将这些尼姑打包售卖。

一时间,没有老婆的男人们就像是疯了一般,有的太贫困了,就买回一个年纪较大的尼姑,有的卖了自己一亩地,也要买回一个年轻漂亮的尼姑。

没多久,这些尼姑就被周儒教全部卖完了,还为国家创收了一笔,这些钱全部进入了万历皇帝的小金库,同时由于很多男人终于有了老婆,社会也稳定了一段时间。

为尼原因

万历皇帝的铁腕政策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尼姑的数量,但是苛政猛于虎,这样连根拔起的手段并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万历根本没有搞清楚背后的原因。

果不其然,万历皇帝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最后还是带来了负面影响,到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这里时,寺庙里的尼姑已经开始跟和尚私通了。

明朝的皇帝一直在颁布法令,以求最大程度地禁止女子出家为尼,但是他们都没有考虑过这件事背后的真实原因,那就是一个正常的女子,她为什么不去搞事业或者结婚生子,而是要选择出家呢?还不是因为活不下去!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内的宗教氛围一片混乱,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但是官方并没有给出一个正统的说法,因此各种邪说盛行,这些邪说非常蛊惑人。

加上连年的战乱,很多女人的男人和儿子都死了,自己也没了依靠,想到寺庙里还能管吃管住,一拍脑门干脆出家了。但是出家这种事对于普通人来说毕竟要求太高了,很多女子年纪轻轻就削发为尼,但是凡心仍在。

标签: 历史明朝皇帝

更多文章

  • 揭秘:明代有哪些针对皇族的奇葩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揭秘:明代有哪些针对皇族的奇葩政策?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朝一建立,便沿袭元朝的“宗王出镇”制度,在各地分封诸王以起到守卫的作用。而随着全国的稳定与皇权的巩固,削除藩王们手中的权柄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从建文帝开始,明朝皇帝们相继建立了一整套防范宗室的条例,包括“二王不得相见”、“禁止

  • 南北朝的“关东四姓”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古代,南北朝

    南北朝的“关东四姓”到底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东四姓”通常来说指的是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四个出身于关东地区的世家大族,其首次广为人知是因为北魏孝文帝在推行“分定姓族”政策之时,将四个贵族世家列为第一等,并获得与皇族通婚的资格。(《资治通鉴》记载“魏主雅重门

  • 登基第一天就杀了70员武将的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登基第一天就杀了70员武将的皇帝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必定会是屠杀有功之臣,目的就是为了杜绝功高盖主现象的发生。比较典型的那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便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将开国大臣杀了个遍。然而与朱元璋相比,历史上有这

  • 为何说乾隆举行的千叟宴变成了夺命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为何说乾隆举行的千叟宴变成了夺命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即使是君权神授的帝王,也逃不过自然规律的回收。乾隆在85岁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不会永远做个皇帝,于是他准备退位了。但是在退位前,他自己就开始做了一系列的筹备工作,他自称十全皇帝,他不能在退位时栽了,他

  • 包拯的首席智囊,为什么最后却不得好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包拯,宋朝

    想知道包拯的首席智囊,为什么最后却不得好死吗?这个人就是才华横溢的公孙胜,结局是被推上虎头铡问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他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既生瑜何生亮的才华比拼相比于包拯从一个清贫人家起仕,公孙策在那个时候可是不折不扣的名家子弟,父亲不仅是庐州府尹,自己小时候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

  • 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的成蟜,为何会叛秦降赵?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成蟜,秦国

    成蟜,嬴姓赵氏,名成蟜,战国末年秦国公子,秦庄襄王少子,秦王政(秦始皇)之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秦始皇二十二岁亲政掌权之前的事情,史书上能找到的记载只有两条:一条是他童年时代有个朋友叫姬丹;另一条是他少年时代有个弟弟叫成蟜。遗憾的是,秦始皇童年少年时代仅有的友情、亲情

  •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然驾崩,是不是被胡亥毒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秦始皇,胡亥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秦二世胡亥是个残暴的昏君,这是历史定论,也有史实依据。沙丘之谋,年仅二十岁的胡亥伪造秦始皇遗诏,篡夺帝位,逼杀兄长扶苏;即位之后,他残忍诛杀了几十个兄弟姐妹,毫无亲情人性可言……因为这些,

  • 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他从老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李斯,秦朝

    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协助秦始皇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类人需要警惕,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强;有一类人需要自省,唯利而行,发迹于此,败亡亦于此。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在郡里做小吏,在司马迁的记述中,此人的发迹之悟是从两只老鼠那

  • 宋朝第一名妓李师师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朝第一名妓李师师有何过人之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谷雨一到,阴雨绵绵,不免得徒增悲伤之感。一恍惚就想起过去听雨提诗的文人墨客们的风流潇洒,想必身边一定有个擅长音律或舞蹈的美人相伴。说起这个历史长河中的美人,那是如过江之鲫一样,数不胜数各有千秋。今天咱们就来认识一位曾与宋徽宗传出一段

  • 揭秘:杜甫是怎么逆袭成功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揭秘:杜甫是怎么逆袭成功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央央中国,赫赫文明,诗词文化更是中国艺术殿堂瑰丽的宝藏。谈及唐朝伟大的诗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以及“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二人诗歌成就极高,被后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