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养虎为患,明朝为什么会坐视努尔哈赤壮大?

养虎为患,明朝为什么会坐视努尔哈赤壮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264 更新时间:2024/2/10 9:45:50

彼时的南明还将农民军视为自己的死敌,直到灭亡之前都还将清军当成自己的盟友,甚至想要联合其一起消灭农民起义。

但是最终坐稳天下的,却是这个明朝一开始就忽视的家奴部落。

满清从崛起到最终夺得天下,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朝的放纵,或者说是视而不见,明朝自己给自己培养了未来最大的对手。

这和明朝自己内部的斗争有很大的关系。

满清兴起的东北地区,历来都是中原王朝十分重视的地区,此地也常常出现称霸一方的割据政权,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

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敏锐的察觉到了未来潜在的危机,不仅迁移百姓去辽东开垦,同时还将自己的十一子朱植封为辽王,镇守辽东,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只要不断的加大当地汉人的比例,不出百年,辽东就会和中原融为一体,成为明朝紧密的一部分。

虽然朱元璋的计划是很好,但是计划向来都是赶不上变化的。

朱元璋死后没几年,明朝就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取天下,作为仅有的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朱棣自知自己给其他兄弟们带了个坏头,自己能造反,难保其他兄弟不会有这种心思,尤其是那些镇守边境的塞王们。

明朝初年为了加大对于边境的掌控力,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边境地区,掌握军队,从东北到西北,共分封了九大塞王,燕王朱棣正是其中之一。

朱棣当了皇帝后,就担心其它塞王造反,于是就开始削藩,将塞王们内迁,并且剥夺了他们的军队指挥权,辽王自然也在其中,封地从边镇广宁迁到了荆州。

塞王内迁,也意味着边疆军事实力的下降,因此大量的边疆百姓们也开始迁回内地,朱元璋一开始设想的军事部署被打破,到最后朱棣甚至要亲自迁都坐镇北方,辽东再一次出现了真空。

原本生活在当地的女真部落为了摆脱蒙古的压迫,选择向明朝臣服,于是辽东就成为了女真人的活动地盘,女真人趁机开始发展。

这是明朝最高层对辽东的放纵。

之后明朝蓬勃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然而一场突然而来的土木堡之变,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

宋朝的重文轻武造就了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屡屡失利,作为后来者的明朝自然是要吸取教训的,但是很明显的是,在记载中可以看见,明明有宋朝的前车之鉴在哪里,但是明朝对于武将的轻视还是可见一番。

这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原因。

明朝初年,文武势均力敌,两派都占据相同的话语权,但是土木堡之变中,皇帝几乎将武将所有掌握话语权的重要势力全部带走了,还被人一扫而空,后面的北京保卫战里,又是在文官的带领下打赢的,自此之后,文官集团稳压武官集团一头,武将在朝廷上的话语权几乎被剥夺,到中后期甚至要派文官来指挥军队,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平衡被打破,使得皇帝不得已扶持宦官集团来与之抗衡,武将的地位底下,造成造成了恶性循环,明朝武备实力一再下降。

所以文官们几乎不愿意让武将有掌权的机会,一有机会就打压,这就在武将群体中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戚继光,东南抗倭百战百胜战功无数,北上练兵同样功劳不断,但是戚继光要依附文官才能得到支持,曾经提出训练野战部队千里奔袭也被文官集团不屑一顾的否决,最后练出的戚家军也被当成炮灰,甚至被文官们打成了谋反,文官们的一些列举动可以说是彻底寒了那些想要报效国家的武将们的心。

于是,那些镇守边疆的武将们知道,要想继续维持自己的待遇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朝廷离不开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养寇自重,每次剿灭都不会赶尽杀绝,留一点,朝廷就需要一供养他们,真的剿灭干净了,戚继光就是最好的下场。

在这种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下,后期明朝的边境恶化已经难以避免。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明朝对于边疆管理使用的羁縻政策,就是不干预当地的政策,只要能收上来税就行,无论是东北的辽东地区还是西南的云桂地区普遍采取这一做法,让当地自治,只要愿意臣服明朝,不闹事,明朝就承认他们的统治地位,这就造成了明朝对于这些地方的掌控力并不强,一旦有势力发展壮大就很容易对明朝造成威胁。

于是明朝就采用锄强扶弱的方针,让各方始终保持平衡,谁也吞不下谁,因此当努尔哈赤开始发展自己的实力时,在明朝眼里被视作是弱小一方的努尔哈赤不仅没有遭到打压,反而还得到了明朝明里暗里的扶持,李成梁希望通过努尔哈赤来再次平衡辽东的各方势力,尽管对于国家来说将其歼灭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辽东边军来说,让辽东陷入混乱才是他们得到好处的办法。

而明朝内部的文官集团,对于努尔哈赤也毫不在意,甚至有人觉得朝廷误杀了他的祖父和父亲,给点补偿也是应该的,丝毫没想过万一控制不住了如何。

就这样,在这一系列早就发生的巧合下,努尔哈赤的崛起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更多文章

  • 让人意想不到,作为皇帝,乾隆爷一天的生活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我们想错了,以清朝乾隆帝为例,凌晨三点,乾隆帝就在太监和宫女的伺候下,起床梳洗,这时紫禁城的天空依然笼罩在夜幕之中,皇帝的洗漱可不像普通人那样简单用水一冲就完了,需要洗脸、梳头、刮脸,过程很繁琐,待全部梳洗完毕,着即更衣,一切就绪后差不多一个小时过去了。这要放在咱们平头老百姓的身上,分分钟就完事

  • 人才的力量:魏国重视人才、成战国首霸,打压人才、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国最强人才,战国魏国名将一览表,战国风云纪录片魏国

    得人才者得天下,在战国时期得争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var1]最初做到重视人才、选贤举能的魏国得以称霸七雄,然而由于后来的统治者不善用人,国内的能人志士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甚至遭到打压,无奈之下纷纷逃往其它国家。没有了人才支持的魏国,几乎寸步难行,接连跳下别国准备的陷阱,一步步走向灭亡。魏文侯任

  • 剽悍一只猫:跟曾国藩学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002 精进。不完美,但不断完善——他有很多毛病,好色、浮躁、虚伪等等,但是他会不断反省,不断精进。003 结果。用结果说话——如果曾国藩没有赫赫战功,后人怎会愿意奉他为楷模?004 写作。常年写东西——他写了很多日记和家书,他成功后,大家有足够的材料可以学习。005 忍受。忍得了侮辱,受得了挫折—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3万人大破60万人!一战封神,奉为信平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廉颇简介资料,廉颇长平之战战绩,廉颇打过败仗吗

    说起廉颇,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廉颇姓廉,名颇,字洪野,被赵孝成王封为信平君,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王翦、李牧一样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廉颇对于赵国是十分重要的,廉颇死后没多久,赵国也被秦国灭掉了。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廉颇。 勇将廉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廉颇有这样的点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名诸侯。意

  • 和珅将赈灾用的粮食换成芙糠喂给灾民,现在才看明白“良苦用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在看电视剧看电影总把自己带入那些角色,或者是和大众唱反调以显示自己独树一帜。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段灾区遭遇旱灾,百姓无粮可吃,几乎易子而食,朝廷下发赈灾款救济灾区,结果被大大小小的官员贪污,截流。甚至还把救灾所用的粮食换成喂猪用的芙糠。很多人当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认为和珅明知道各级官员

  • 北望中原空问鼎:为何说楚国成也贵族,败也贵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国为什么没有问鼎,北望中原,楚国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共有几次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春秋称霸,战国争雄。他们有楚庄王问鼎中原的辉煌历史,也曾经有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壮烈不屈的死亡绝唱。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当时天下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将来能够有机会统一天下的不是秦国就是楚国。著名纵横家苏秦曾经说过: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也正因为如此

  • 在清朝被判极刑的罪人不仅不慌,反而要收买行刑者,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片土地刚刚有了文明的时候,当时并没有统治者,因此在刑罚制度上并没有严格要求。可是在后来的商周,达官贵族们为了享受那种看着人死亡的乐趣发明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具,从火烤到水淹再到太阳晒,古代的人们用尽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更多邪恶的刑罚。在之后的几位思想大家诞生后,因为他们的思想在这片土地上广泛的传播,因

  • 清朝太监是怎么划分等级的?他们都不是最高等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正一品太监通常由皇帝亲自选拔,通常只有三名,他们负责皇帝的个人事务,如梳洗、穿衣、进食等,并且通常拥有很高的权力和特权。从一品太监和从二品太监则分别担任皇宫中各种职务和任务。在从一品和从二品之间还有数个等级,这些等级的太监通常担任更低级的职务,如厨师、宫女、门房等。苏培盛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从一品太

  • 李鸿章:“大清裱糊匠”的奋斗青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鸿章裱糊匠原话,谁自称大清第一裱糊匠,清朝李鸿章的真实影像

    人们将棺柩打开,用绳子拴住尸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最终粉身碎骨。这具尸体的主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李鸿章。李鸿章这个名字似乎与耻辱、卖国联系在了一起,《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许多人对他的认识。而谁曾想,李鸿章也曾怀着一腔“策远志,出风尘”的理想,

  • 清朝灭亡后,国库内的金银还有多少?打开门后现场的人都懵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没落的清朝一贫如洗。清朝不是没有过好日子。不过是在康熙和雍正时期,这两位皇帝,前者真正将天下弄太平了,后者是严格吏治,后来的乾隆才有好日子过。据说雍正给自个的儿子,留了不少家产,高达几千万白银的家底。不过大家都知道,乾隆晚年极宠信一个人,和珅,巨贪,据说当时他将该上缴国库的钱,在5、6年的时间里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