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囚犯越过五重门墙,胜利大逃亡,引发官场地震,真相到底怎样

明朝囚犯越过五重门墙,胜利大逃亡,引发官场地震,真相到底怎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87 更新时间:2023/12/25 18:20:05

北京,大明刑部衙门。

一封来自山西太原府的紧急公文送交到了 大明刑部衙门。刑部尚书也算见过“世面”的,当看到这份公文的时候,还是大吃一惊。这太原府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刑部尚书根本没有请旨。直接让太原府知府进京请罪待审。并派专人来太原府审理此案。那这是怎样一份公文,让堂堂刑部尚书如此震怒呢,原来在太原府的大牢里,数名囚犯集体越狱,来了一个胜利大逃亡。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第一次。现在刑部尚书考虑的不是拘捕罪犯。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事情还得从弘治十二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说起,在山西太原府某监狱发生一件咄咄怪事:就在二十八日,已经被捕入狱的,大明头号通缉犯,江洋强盗赵景、谭良及其数名同伙一夜之间不翼而飞、不仅如此,这些强盗所盗取的所有赃物也是一干二净,不翼而飞。如果说人有可能长翅膀能飞,难道银子也长了翅膀?当这个消息禀告到太原府知府陆睦西的时候,陆睦西顿时吓破胆了,尿了裤子,知道他的官算是做到头了。陆知府一方面立即下令彻查,一方面开始行文刑部衙门。同时,陆知府也在琢磨一件事情,从明代监狱的布局来看,要想越狱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况且这些罪犯属于国家重犯。越狱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最初根据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规矩,明代监狱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而且是从明代开始监狱才正式被称为“狱”。明朝的监狱制度从地方到中央就已经系统化了。中央监狱设置有刑部司、具有监察性质的都察院,就连兵部之下也设有军事监狱,用来关押犯有重大罪责的囚犯。除了中央有朝廷刑部直接管辖的监狱,地方上也有省级、府级、州级的监狱,同时省级地方监狱还有提刑按察司的司狱专门管理。

还有一种是由“太监组成、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的“内监”,这里涵盖了包括东厂、西厂、内行厂。再有就是锦衣卫。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和警卫事宜。从太祖开始,锦衣卫以兵兼刑,掌有缉捕、刑狱之权。所设南北镇抚司中,北镇抚司专管诏狱,又称锦衣卫狱。厂卫并非国家正式的司法机关,但在皇帝的纵容之下,由宦官操纵,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享有侦察缉捕、监督审判、法外施刑等种种司法特权。

对于监狱的管理,朱元璋定下了八个字:“德主刑辅,明教弼刑”,意思就是, 监狱要按照天理对犯法的人进行处罚。当然里面还有一些很“人道”的条文,比如要求监狱需要经常清理、保持干净整洁,冬天要给囚犯给棉衣一件,比如明英宗正统年间,皇帝就罚没的赃物中不好的衣物拿来分给关押的囚犯们,嘉靖时期,皇帝下令要求每年冬天必须发给囚犯们一套棉衣棉裤。明朝律法中还有许多改善囚犯生活待遇的制度。

在宪宗成化十二年,设置惠民药局,为囚犯们治疗疾病。还有狱囚家属探监制度,每逢节假日囚犯家属可以为犯人带黄酒黄果等食物。与此同时,明朝历代皇帝也没有忽略道德教化的作用,在提高刑罚地位的同时,辅之以仁义教化,期望达到“狱空无囚”的境界。 但这些都是纸面上的 文字官样文章。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说这起大明开国越狱第一案,太原府的地方监狱建在知府衙门里面,说戒备森严都有些委屈了。简直就是飞鸟难过。监狱位于衙门的西侧方, 独门独院。且单独修建大门、院墙,形成院中院、墙中墙的特别格局。依照照例,大明所有的监狱都是首先盖一座小小的狱神庙用于祭祀。 “狱神庙”即”狱神祠”是封建时代设在监狱里的一种庙堂或神案,它供奉的是所谓“狱神”,故而得名。罪犯刚押入狱中时,或判刑后起解服刑前,都要祭一下狱神。一般明以前“狱神”为皋陶,至清初则换了萧何,因此也叫萧王殿。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最后死的地方就是 狱神庙。

再通过狱神庙再往里通过“犴狴门”。才算是进入牢房的核心区域。依据《大明律》牢房按轻、重犯人分类管理。太原府这个监狱“买卖”不错,所属的这所监狱在整个山西都属于规模较大的。监狱如果细化的区分的话,一共分为四层。靠近狱神庙的第一层为“软监”, 第二层是“外监”,第三层是“里监”, 即“重监”。第四层位居中心,叫作“暗监”, 俗称“黑狱”。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知道,囚徒是按照犯行由轻到重的顺序,由外向内分别关押的。赵景和谭良两个江洋大盗及其同伙属于要犯,性质极为严重,都是在刑部挂号的。赵景和谭良就被关押在第三层“重要案犯”。也就是在正中的“黑狱”,要从“重监”里逃出去。至少要越过五重门墙方才有可能逃脱,赵景和谭良一伙是怎样做到的呢?陆知府这时候突然想起四个字“里应外合”。

就在此时,太原府府丞提醒陆知府,现在第一要务不是查找“内鬼”。更不要东猜西猜,自乱阵脚。当务之急是抓紧搜捕逃犯,在他的提醒下。太原府知府陆睦西立即发出通缉令开始通缉所有逃脱的案犯,随即,太原府所有衙役和太原府管辖的八个县的衙役侦骑全部出动,铺开天罗地网。开始全城搜捕越狱的要犯。你还别说,衙役侦骑的行动很迅速。很快就有了效果,太原府的衙役张全、李友抓获头号要犯赵景,随即移交给监牢的负责人高秉五看管。

但这里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赵景最初被捕时候有赃物八两银子,最初随赵景越狱成功以后一道从监狱消失,如今人回来了,银子却下落不明。负责看守的监牢的狱监王政得知此事之后,立即率领部下王泰赶到现场,立即将赵景带走,理是审查脏银去向,但就在第二天的早晨,赵景突然猝逝。显然这是杀人灭口。因为只有死人不能讲话。

知府陆睦西得知消息以后,立即派仵作对赵景的尸体进行检验,仵作经过仔细检查发现了其中的诡异之处:赵景不是因病而亡,赵景的身上有一些新鲜的创痕,显然是昨天刚刚鞭挞的,而且伤势很重。当初拘捕赵景的张全、李友一口咬定,赵景在被他俩交给高秉五的时候,没有任何外伤,移交的时候。赵景是一个筋骨强健、活力充沛的精壮男子,那些伤痕根本就不存在。相关人等就各自掌握的情况向陆知府进行了报告,陆知府立即召开太原府有关官员进行商讨,有人提出有一条线索很值得追究:据监牢里的衙役回忆,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夜(案发当日),狱监王政派部下王泰提审过赵景、谭良一伙,而且在赵景那里逼问出八两赃银的所在。而在赵景和谭良第二天等人逃跑的同时赃物也同时失踪。

在赵景第二次落网那一刻起,经张全、李友和李秉五之手,直到第二次移交给王政、王泰为止。赵景都 是安全的,根本没有任何问题。但自王政、王泰接走赵景之后,到赵景突然宣告离世的这段时间内,只有两个人与赵景有过密切接触。这两个人正是王政、王泰。而且有人向陆知府告知了一个惊天秘密,王泰和王政在工作关系之外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关系——王政和王泰是亲父子关系。赵景的赃物,也就是那遗失的八两银子,是负责看守的狱吏听从王政之命收缴的,按理说理当入库保管,不可能回到赵景的身边。但问题是,在十一月二十九日赵景越狱潜逃的时候,那八两银子为何跟着赵景一同“逃出”并就此销声匿迹了。

得知有关消息的太原府的府丞王洪立即让张全、李友等人立即明察暗访,摸排调查此事,三天之后,一条重要线索八两银子探听得知,就在赵景死亡的第二天,王政王泰父子家里新近添了一匹马,一匹枣骝骟马。更加巧合的是,赵景、谭良一伙抢劫犯抢劫的赃物里面就包括一匹同样的枣骝骟马。而且失主已经向太原府报备。失主同时上报的还有白银六十二两银子,这些赃物只是备案,并没有寻获赃物。

而现在,失窃的枣骝骟马出现在王政和王泰父子的家里,如果加上那六

十二两银子及赵昇在狱中吐出来的八两银子合计七十两,是不是这些赃物也都在王家。事不宜迟,王洪立即让张全、李友等人立即向太原府知府报告王政好王泰父子,以“父子通谋,私下收受赵昇六十二两银子、枣骝骟马”,不仅如此,还包括与囚犯里应外合放跑囚犯。

根据事件的推测,王泰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夜出面跟赵景一伙合演“苦肉计”,再次侵吞八两银子。王政随即利用值班之便私放赵景等强盗越狱。但没有想到的是,赵景不慎二次被擒,王政父子又暗算赵景杀人灭口。看到报告的陆知府大怒,就要拘捕王政父子 的时候,事态居然发生一百八十度大反转。

监牢的负责人高秉五李却向知府检举,检举千户王洪接受越狱强盗谭良“进贡”的绸布等赃物,为其通风报信打掩护,协助谭良躲避官府的追捕,让赵景当替死鬼。致使谭良至今仍逍遥法外!这下可好,王洪、王政两家都被绕进去了,如果事实真相真的如此,不仅二人极可能遭受严惩。就连知府陆睦西都难辞其咎。就在陆睦西一筹莫展的时候,刑部官员已经来到太原府,全权接手此案。

刑部官员分别提审了张全、李友,王政和王泰父子,以及李秉五等人。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改口了,张全、李友等人称自己是蓄意诬陷王政、王泰父子,李秉五也收回对王洪的投诉,承认自己也是诬陷。枣骝骟马、布匹、八两银子都是假的。王政自己最后提交的报告是:我子王泰将赵景交出的八两银子交给我入库。但临时放在了桌子上了,当晚赵景一伙当晚出逃的时候,当二次缉拿赵景的时候,我父子俩对他动刑。不料受刑不过死了,我们也怕担责,便谎称其为病故。

这番说辞在刑部看来,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当即指出了其中的不合理性:“第一,赵景等人属于重犯,戴有镣铐,如果没有人帮他们解开这些枷锁,他们是怎样逃走的?既然有人帮他们解除镣铐,就说明当夜值班的只能是王政。第二,赵景等人出逃,必然迫不及待、慌不择路,不可能有余暇、不可能去拿八两银子。第三,赵景等人的赃物中共有七十两银子、一匹枣骝骟马。这些赃物未能查获。

最后刑部终于查清真相:王政,王泰、李秉五是一个团伙。另一个是王洪,张全、李友为一个团伙,两个团伙在监狱里吃拿卡要,各自“营业”,经年累月,难免攒下许多利益冲突。这次因赵景和谭良一案分赃不均,导致最后事情暴露。刑部做出如下判决:依《大明律》(大意):王政和王泰杖八十、入监三年,李秉五杖五十,入监两年,王洪杖七十,入监两年。张全和李友杖二十,入监一年。太原府知府陆睦西罢官。报弘治皇帝后。得以批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秦始皇长城可把欧洲害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英雄你以为长城起源于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的秦朝吗?众所周知, 长城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防御工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长城代表了中国形象。 我们都以为长城最

  • 朱元璋不想打的国家,被朱棣1年灭掉,学者:越南史书不愿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交趾从秦朝开始,归中国管理 ,然后从汉朝到唐朝,虽然交趾屡有叛变,但始终属于中国的领土,不过,名字从交趾改成了“交州”。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交州当地有一个叫吴权的贵族,从南汉皇帝麾下自立,在越南建立吴朝。从此,越南地区告别了1000多年来华夏的统治,正式独立。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因为宋朝重文

  • 一代奸雄曹操的临终遗言是啥样的?听完方知其乃真豪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这真可以说是豪迈非常了,真不愧是大好男儿!但还有些遗言听起来则让人感到有些怪,比如曹操的遗言。曹操是何等人物?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气魄豪迈雄浑,按照常理分析,那他的遗言自然应该是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吧,呵呵,还真不是。

  • 朱元璋封的最年轻的藩王,仅仅出生86天,就当上了王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共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派徐达、李文忠北伐,想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第二件事是筹备举办第一次科举,正式选拔人才。这两件大事看起来都非常让人振奋,但第三件大事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那就是朱元璋决定分封藩王。朱元璋一口气封了9个藩王,包括8个儿子和1个侄孙。其中,这9个藩王年龄最大的是亲

  • 秦始皇为何一生都不封后?除了不想封之外,主要是因为他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他统治期间,他成就了许多壮举,他不愧是一代帝王。而在每一位成功的皇帝背后,都有一位女王默默地帮助他,但秦始皇一生都没有建立一位皇后。为什么?一:秦始皇母亲对他的影响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姬。她生下了秦始皇这样的皇帝。她本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女人,但赵姬的行为令人惊讶。秦始皇的父亲秦壮祥国王早逝,赵吉年幼遗孀

  • 巧合还是天意?诸葛亮的“病”,是一员大将的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简直不断挨打,没打过什么胜仗,诸葛亮的到来,刘备如鱼得水,后面的每一步,都靠诸葛亮筹划。先是投靠刘表,后来霸占了刘表的地盘,然后和孙权合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再抢占地盘,坐拥西蜀之地,和曹魏、东吴形成鼎立之势。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在被“火烧连营”之后,刘备一蹶不振

  • 袁崇焕:大器晚成,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袁崇焕之子简介,马未都讲袁崇焕完整版,袁崇焕邵兵

    有人说袁崇焕是一个伟大的天才,是明朝最后的救星,对于这样的人物评价,我是从来不会认真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拯救一个将要灭亡的时代,但是很多人都能够加速王朝的灭亡。首先说,袁崇焕肯定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不可能35岁才中进士,天才不会傻到宁远去戍边救国,天才更不会把一个国家绑到战争的机器中,最终压垮明朝的财

  • 秦始皇死后,子女尽被二世屠杀,只有一个公子的后代得以保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始皇真实简介,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整版,秦始皇说的霸气的话

    成王败寇,胜利者我们在历史中可见一二,失败者却各有各的样子,身死名灭是常见的待遇,譬如昌邑王刘贺只当了27年的皇帝,就被废除。在班固的《汉书·宣帝纪第八》提到:“癸已,光奏王贺淫乱,请废。”这位后来的海昏侯“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平均每一天做42件坏事,

  • 朱元璋贬大臣回凤阳,大臣找来一堆稻草说:下半辈子靠你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早期的兵将,大部分都是目不识丁,即使像徐达这样的文武全才,也只是读过书认识字,并没有太深的学问。当到朱元璋攻打妙山的时候,有一对兄弟来投奔朱元璋,他们熟读兵法,深有韬略,哥哥叫冯国用,弟弟叫冯国胜。后来,冯国用战死,朱元璋非常器重冯国胜。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称帝,因为朱元璋字国瑞,为了避讳“国”

  • 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郑成功本是大明王朝的臣子,而且其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经典的教诲,并且以身作则,誓死捍卫大明王朝。到了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很多大明的臣子都选择了投降清朝,就连郑成功的老父亲郑芝龙,也开始对大清开口称臣了。郑成功对于父亲的做法感到不耻,他不愿意背负二臣的罪名,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守护苟延残喘中的大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