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胜利者我们在历史中可见一二,失败者却各有各的样子,身死名灭是常见的待遇,譬如昌邑王刘贺只当了27年的皇帝,就被废除。在班固的《汉书·宣帝纪第八》提到:“癸已,光奏王贺淫乱,请废。”
这位后来的海昏侯“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平均每一天做42件坏事,作为武帝亲召的辅政大臣霍光认为其“行昏乱,恐危社稷”,请了太后令废除这位“坏事做尽”的昌邑王,改迎戾太子的孙子为帝,即后来的汉宣帝。但近几年的考古发现的海昏侯墓却发现史书讲错了故事,立错了人物形象。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其中有的文物表明这位被历史评价极为昏乱的皇帝是一位极富涵养,懂礼乐之人。那为何会在后世留下如此污名,原因不言而喻。
这位海昏侯是权利交替的受害者,虽然在历史上被抹黑成昏君形象,但作为汉武帝的孙子,且触摸过皇帝宝座的人,还能留有全尸且在死后得陪大量器物,算是幸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子孙可没这么幸运。二世胡亥在权臣李斯和宦官赵高的辅佐下登上了帝位,第一件事情就是赐死始皇帝的长子,曾被视为帝国继承人的扶苏。
秦始皇灭六国,尽得六国美女以充盈后宫,其子女应该有很多,但史书上记载并不是很详细。据专家考证,秦始皇共有33个子女。在历史上有名字可考的只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以及公子高、公子将闾和华阳公主,其余始皇儿女的名字史籍失载。
秦二世登上皇帝之位后,在赵高的鼓动下大肆屠杀秦始皇的子孙,“六公子戳死于杜”“十二公子戳死于咸阳”“十公主戳死于杜”。公子将闾兄弟三人也被逮捕到宫殿问罪。二世派使者谕令将闾:“公子不臣,罪当死,吏依法办事。”将闾回答:“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我的罪名再死。”使者说:“臣不得与谋,只是奉书从事。”将闾仰天大呼喊天三次:“天乎!吾无罪!”兄弟三人都流泪,拔剑自杀。
作为秦始皇的后代,本应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因少子胡亥的继位相继被屠戮,不论是公子还是公主很多人都被杀死,连坐诛杀无数人。在被杀的诸皇子和公主中,唯一一个主动向秦二世请旨自杀且被皇帝所喜还保留家人只有公子高。
公子高是秦始皇的公子,具体是第几位公子史书上没有详说,只是说在始皇帝死后,秦二世在赵高的鼓捣下大杀先皇子孙。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作为先皇后代的公子高十分害怕,想要出逃,但普天之下又能逃到哪里,思前想后,公子高向秦二世请命说要为始皇帝殉葬,秦二世和赵高听到后十分高兴,赐十万钱厚葬。公子高一族因而幸免。
在皇权的高压下,虽然秦皇诸子并未参与皇位的争夺,胡亥作为少子,在皇位的继承上应该是靠后的,但凭借着始皇帝死后无遗诏以及李斯和赵高的支持,胡亥登上了皇位。众所周知,如果秦始皇没有突然暴毙,皇位应该是长子扶苏的,虽然扶苏在政见上和秦始皇有不同,因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而被发配到军中,但其一直是作为帝国继承人而培养的。也因此,胡亥上台后会第一个杀死扶苏。作为少子继位,先杀长兄,但难堵悠悠众口,胡亥的前面还有很多的公子、公主,为维护皇位,就对诸皇子和公主亮起屠刀。
秦朝法律严苛,商鞅变法确立了“连坐制”,一任犯罪,同族遭殃。既然杀了公子、公主,其族人也不可避免。其他公子、公主被诛杀时,族人也连带获罪。公子高此举表明自己并不是被二世逼迫而死,是自己主动为父皇殉葬以尽孝道,二世听闻既能够了了自己的心病,同时还能够给自己在众大臣和民间留下好印象,表明自己并不是严苛到不能容忍兄弟姐妹的存在。公子高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同族的性命,此举实属无奈,但却很高明。
注:二世继位后大肆屠戮先皇子孙,按理说秦始皇的儿子、孙子在世者不多。但二世的继任者是子婴,有关其身份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意思是子婴是胡亥的兄长的儿子。但在《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这里又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按《史记》对秦二世对秦始皇子孙的态度,子婴是秦始皇孙子的身份不太可靠。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