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死后,子女尽被二世屠杀,只有一个公子的后代得以保存

秦始皇死后,子女尽被二世屠杀,只有一个公子的后代得以保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155 更新时间:2024/1/16 18:47:47

成王败寇,胜利者我们在历史中可见一二,失败者却各有各的样子,身死名灭是常见的待遇,譬如昌邑王刘贺只当了27年的皇帝,就被废除。在班固的《汉书·宣帝纪第八》提到:“癸已,光奏王贺淫乱,请废。”

这位后来的海昏侯“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平均每一天做42件坏事,作为武帝亲召的辅政大臣霍光认为其“行昏乱,恐危社稷”,请了太后令废除这位“坏事做尽”的昌邑王,改迎戾太子的孙子为帝,即后来的汉宣帝。但近几年的考古发现的海昏侯墓却发现史书讲错了故事,立错了人物形象。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其中有的文物表明这位被历史评价极为昏乱的皇帝是一位极富涵养,懂礼乐之人。那为何会在后世留下如此污名,原因不言而喻。

这位海昏侯是权利交替的受害者,虽然在历史上被抹黑成昏君形象,但作为汉武帝的孙子,且触摸过皇帝宝座的人,还能留有全尸且在死后得陪大量器物,算是幸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子孙可没这么幸运。二世胡亥在权臣李斯和宦官赵高的辅佐下登上了帝位,第一件事情就是赐死始皇帝的长子,曾被视为帝国继承人的扶苏

秦始皇灭六国,尽得六国美女以充盈后宫,其子女应该有很多,但史书上记载并不是很详细。据专家考证,秦始皇共有33个子女。在历史上有名字可考的只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以及公子高、公子将闾华阳公主,其余始皇儿女的名字史籍失载。

秦二世登上皇帝之位后,在赵高的鼓动下大肆屠杀秦始皇的子孙,“六公子戳死于杜”“十二公子戳死于咸阳”“十公主戳死于杜”。公子将闾兄弟三人也被逮捕到宫殿问罪。二世派使者谕令将闾:“公子不臣,罪当死,吏依法办事。”将闾回答:“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我的罪名再死。”使者说:“臣不得与谋,只是奉书从事。”将闾仰天大呼喊天三次:“天乎!吾无罪!”兄弟三人都流泪,拔剑自杀。

作为秦始皇的后代,本应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因少子胡亥的继位相继被屠戮,不论是公子还是公主很多人都被杀死,连坐诛杀无数人。在被杀的诸皇子和公主中,唯一一个主动向秦二世请旨自杀且被皇帝所喜还保留家人只有公子高。

公子高是秦始皇的公子,具体是第几位公子史书上没有详说,只是说在始皇帝死后,秦二世在赵高的鼓捣下大杀先皇子孙。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作为先皇后代的公子高十分害怕,想要出逃,但普天之下又能逃到哪里,思前想后,公子高向秦二世请命说要为始皇帝殉葬,秦二世和赵高听到后十分高兴,赐十万钱厚葬。公子高一族因而幸免。

在皇权的高压下,虽然秦皇诸子并未参与皇位的争夺,胡亥作为少子,在皇位的继承上应该是靠后的,但凭借着始皇帝死后无遗诏以及李斯和赵高的支持,胡亥登上了皇位。众所周知,如果秦始皇没有突然暴毙,皇位应该是长子扶苏的,虽然扶苏在政见上和秦始皇有不同,因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而被发配到军中,但其一直是作为帝国继承人而培养的。也因此,胡亥上台后会第一个杀死扶苏。作为少子继位,先杀长兄,但难堵悠悠众口,胡亥的前面还有很多的公子、公主,为维护皇位,就对诸皇子和公主亮起屠刀。

秦朝法律严苛,商鞅变法确立了“连坐制”,一任犯罪,同族遭殃。既然杀了公子、公主,其族人也不可避免。其他公子、公主被诛杀时,族人也连带获罪。公子高此举表明自己并不是被二世逼迫而死,是自己主动为父皇殉葬以尽孝道,二世听闻既能够了了自己的心病,同时还能够给自己在众大臣和民间留下好印象,表明自己并不是严苛到不能容忍兄弟姐妹的存在。公子高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同族的性命,此举实属无奈,但却很高明。

注:二世继位后大肆屠戮先皇子孙,按理说秦始皇的儿子、孙子在世者不多。但二世的继任者是子婴,有关其身份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意思是子婴是胡亥的兄长的儿子。但在《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这里又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按《史记》对秦二世对秦始皇子孙的态度,子婴是秦始皇孙子的身份不太可靠。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贬大臣回凤阳,大臣找来一堆稻草说:下半辈子靠你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早期的兵将,大部分都是目不识丁,即使像徐达这样的文武全才,也只是读过书认识字,并没有太深的学问。当到朱元璋攻打妙山的时候,有一对兄弟来投奔朱元璋,他们熟读兵法,深有韬略,哥哥叫冯国用,弟弟叫冯国胜。后来,冯国用战死,朱元璋非常器重冯国胜。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称帝,因为朱元璋字国瑞,为了避讳“国”

  • 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郑成功本是大明王朝的臣子,而且其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经典的教诲,并且以身作则,誓死捍卫大明王朝。到了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很多大明的臣子都选择了投降清朝,就连郑成功的老父亲郑芝龙,也开始对大清开口称臣了。郑成功对于父亲的做法感到不耻,他不愿意背负二臣的罪名,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守护苟延残喘中的大明王

  • 朱元璋要杀老臣,马皇后准备了一桌素菜,成功救了老臣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有明以来,宋濂在文臣中的地位不亚于刘伯温,宋濂学识渊博,是明朝初年“诗文三大家”之一,太子朱标、名臣方孝孺都是宋濂的学生。公元1359年,朱元璋攻克集庆(南京),以此为据点,持续向浙东发展。当朱元璋占领衢州、滁州、金华之后,他开始广泛招揽浙东人才。此时,宋濂走入朱元璋的视线,此时宋濂已经50岁。宋濂

  • 秦始皇还有后代存世吗?专家:若是姓这4个姓氏,很可能是他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始皇至今还有后代吗,秦始皇后代有多少姓氏,秦始皇有没有后代存活

    首先我们先看是什么导致秦朝灭亡的。胡亥登基后,不仅没有对百姓爱戴,反而剥削老百姓,导致民不聊生。因为胡亥自己是靠阴谋夺得的皇位,他怕自己亲兄弟这样对他,于是把几位兄弟接连杀了。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啊,为了自己的位置,自己手足兄弟都不放过。而就是因为这样残暴的君主,造成了民心不齐,其他的兄弟为了保命纷纷

  • 朱元璋给功臣讲了两个故事,功臣大叫不好,立即回京师请罪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唯一放过的功臣,刘伯温请罪,朱元璋分封功臣结局

    因为朱元璋字国瑞,为了避讳“国”字,朱元璋称帝后,冯国胜改名为为冯胜。冯胜虽然和徐达、常遇春齐名,但冯胜的历史形象并不完美,有一次,冯胜立了大功,朱元璋给冯胜写了一封信,一顿猛夸,冯胜看完信后,大叫不好,立即回京请罪。冯胜是定远人,他从小跟着哥哥学文习武,熟读兵书,后来跟着哥哥投奔朱元璋。4年后,哥

  • 元朝末代皇帝:我的亲爹,怕不是宋朝的末代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赵㬎渐渐长大,忽必烈慢慢开始不放心了,赵㬎很机灵,马上上疏,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藏区支援文化建设,忽必烈同意了,赵㬎来到了藏区,含恨当了喇嘛,整天念经,饶是他比较聪明,多年后,居然混到了一个大寺庙的主持。在熬死了至少6个元朝皇帝后,1323年,赵㬎被元英宗赐死,他死的很值了,有生之年,他居然看到了元朝

  • 为什么东汉能够统一中国,东晋、南宋、南明却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汉东晋区别,东汉末年为什么难以统一,东汉为什么没统一

    东汉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王莽篡位后,天下大乱,就相当于把原来统一的政权打破,重新建立一个政权,而这个新政权,基本还会是刘氏宗亲,因为,西汉初年刘邦实行的就是“郡县并行”的地方政策,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制一同存在的政体,而分封的主体都是刘姓宗亲,刘邦也曾指白马而起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光武帝刘

  • 朱元璋出巡,马皇后的“身体缺陷”被暴露,诞生一个著名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虽说朱元璋出身穷苦,但马氏也并不是“大家闺秀”,因为在她出生没多久,她的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虽然是个地主员外,但因为失手杀人,远逃他乡,父女俩相依为命。马氏到了缠足的年龄,痛苦不已,父亲出于对她的怜爱,不忍这个唯一的亲人受这等苦楚,于是决定任由她发展,不再为她缠足,所以马氏就是出了名的“大脚”姑娘。从

  • 我们自称为汉人汉族,为什么很多人却不喜欢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汉对中国的影响如此的深远,为何大家都不喜欢大汉的创世人刘邦呢?我想这和刘邦的品性有关吧,刘邦这个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做事不靠谱,经常耍流氓而被世人诟病。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他在没结婚之前,就有了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是他和自己的情妇生的。这样的人,把人家肚子弄大了,也没给人家

  • 朱元璋迎战陈友谅,刘伯温定下妙计,李善长:啥意思?我没听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哪一年,李善长和刘伯温谁厉害,刘伯温和李善长关系好吗

    元朝灭、明朝立,朱元璋和刘邦都是“泥腿子”出身,朱元璋的思路和刘邦也完全一致,封文臣李善长为明朝第一公爵,居百官之首,徐达等功勋战将,位列其后。而被称为朱元璋的“智囊”的刘伯温,却连侯爵也没封上,只封了个伯爵,和李善长的待遇相差甚远。以至于,民间一致有争论,大明朝的第一文臣,明明是刘伯温,为何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