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秦始皇长城可把欧洲害惨了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秦始皇长城可把欧洲害惨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142 更新时间:2024/1/23 21:18:15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英雄

你以为长城起源于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的秦朝吗?

众所周知, 长城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防御工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长城代表了中国形象。

我们都以为长城最初是起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 秦始皇为了防止北方匈奴帝国的入侵,于是下令修建了长城。

的确如此,匈奴攻打中原时, 长城的城墙虽然矮,也会拦住匈奴军队的去路,战马肯定是无法跨过长城,士兵们失去了战马,只能依靠人去徒手翻过长城,这样 减弱匈奴的战斗力。

但是, 长城的修筑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也就是早于秦朝前几百年。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将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长城继续修建。

秦朝的很多工程都是劳民伤财,使得民声怨道,包括规模庞大的阿房宫,还有就是 长城的修建,对于当时来说也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

因为秦始皇修建长城是一件轰动历史的大事件,所以在关于长城的传说中,越来越多的人都把长城看成是起源于秦始皇时期。

长城的起源与发展,横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西周时期的烽火台位于城墙之上,是用于敌寇侵犯时的报警信号台。一般 国都边塞都会设有烽火台,当时在镐京,就是今天的西安地区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

在镐京发生过历史上有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西周的周幽王有个妃子叫褒姒,她怂恿周幽王点燃烽火台让周边众诸侯前来救驾,结果众诸侯被戏弄了一番。

褒姒果然是继妲已后的又一祸国殃民的妖女,从此以后, 众诸侯不再相信周幽王点燃烽火台求救,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后来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互相防守,都纷纷加筑城墙,慢慢形成了长城早期的形状。只是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叫法不一样,其实统归到最后就是如今的长城。

例如 在楚国称之为“方城”,《汉书地理志》有记载道:“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到了明朝的时候,又称长城为“边”,就是边墙的意思。

战国时期的城墙都是各自国家独立存在,被记录下来 最早最著名的长城是齐国修建的齐长城,被称为“长城之父”。

秦始皇的时期的工程最大, 秦始皇把遗留下来的每一段长城连接在一起,加固完善后形成了完整的长城。

经历了汉、三国、隋、唐几大朝代,长城一直在不断修建,也在不断的延伸,其中 明朝是除了秦朝之外修建长城最多的朝代,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都是明朝时期整修后的长城。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那么矮,到底能不能防住外敌入侵

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见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别以为长城只是一堵孤立的城墙那么简单, 长城是以城墙为主体的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体系就是在坚固而又连绵不断的长垣上设计了各种关卡, 可以阻断外敌的战马跨越过来,特别是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要想跨过长城放羊牧草那是不可能的。

长城跨越了我们国北方15个省市,总长超过2万公里,有记录的明朝长城修建长度是8千多公里,秦汉时期修改长度超过1万公里,如今在陕西省和河北省境内分布最长。

在中华文明中, 长城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在我们普通人看长城有气势恢宏,但不够高,这样的高度真的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长城最高的地方也只有5米,短的地方不足3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不停地南征北战,显然秦朝当时的根基不稳,这也给了北方匈奴有机可乘的机会。所以 秦始皇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匈奴的入侵,遂下令修建长城。

秦始皇修建长城 工程量相当宏伟,也确实是劳民伤财地动用了许多的人力物力, 才有今天“长城”在历史上和世界上的影响力。

秦始皇或许也想过把长城修高一点,但 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修到最高的地方5米,最矮的地方连3米都不到,所以只能从修建长度上弥补不足。

试想,当时的匈奴部落都是游牧民族,战马牛羊一大群,再有多大的能力也不能批量进入长城, 长城连绵不断,想要见缝插针也难,不得不说大大地削弱了战斗力。

长城作为庞大的防御体系,在古代的战略作用是不容小觑

可以说秦始皇当时修建长城是为北方的匈奴量身定制的,因为 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虽然是英勇无比,更是善于骑射之术。

这种情况之下, 只要能挡住草原骑兵的威胁就是最大防御。要是在南方地区,一个几米高的城墙或许是无法抵挡步兵的进攻,但是对付骑兵,城墙就能阻断行径,抵抗进攻。

草原的匈奴士兵,失去了战马就像失去了双腿,被挡在长城之外只能无攻而折返。这时候 秦朝依托人口优势,再进行乘胜追击。

当遇到强敌时能展开进攻,这就是最大的防守。所以长城的防御功能不是因为城墙的高矮,而是因为具有突出的战略作用。

蒙恬大将军在击退匈奴后, 秦朝继续加筑长城,横跨整个东西边境“西起临洮,东止辽东”,总长余超过万余里。

西方学者称赞我国古人的智慧,并称长城之祸水西流

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教授巴菲尔德说, 游牧民族正是因为北方的地稀物薄,才要南下中原地区进行大肆掠夺。

自秦始皇起修建了长城,北方匈奴的侵略行为多次受阻,随着游牧部落的逐渐壮大,南下不成,转而改成西征西亚地区及欧洲。

所以 巴菲尔德在《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中得出了“长城将祸水西流”的结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长城的战略价值所在。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因为长城作为战略据点,迫使匈奴向西边转移

秦始皇晚期,抗匈奴大将蒙恬去世,又加之朝庭的苛政引起四方起义,虽然秦朝被推翻,但楚汉双方为一统天下争执不休,这也给了 匈奴人卷土重来的机会。

各方势力都急于争霸天下, 也没余力去拱卫边境了。这时候长城对于匈奴来说就变得不重要了。 一个几米高的城墙果真能防住匈奴翻过长城,那是不可能的。

前面我们说到了秦始皇时间对于长城的运用,着重在于战略布局,攻与守是同时进行,一但 长城失去了军队驻守,匈奴人还不爬墙越货,造成北方地区民不聊生。

到了 西汉时期,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一直非常重视匈奴的侵犯,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大将 依靠长城的优势,以秦长城为据点,再次将匈奴人打败。

在双方长期的战争中,长城作为战略据点,在防守端和进攻端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朝军队得以接连不断地出征漠南漠北,甚至差点将匈奴全族灭亡。

因为 有了长城的阻挡,保障了汉朝军队的防卫与进攻,把匈奴打到投降。这让匈奴人不得败退而归, 最后改变方向将侵略战争向西边迁移。

虽然巴菲尔德教授的说辞有点牵强附会,但秦始皇修建长城致使祸水西流的原因,还不止于汉朝时期将匈奴打到满地找牙,还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战祸延伸至欧亚地区。

至于对欧洲造成的巨大的灾难,其实与长城无关

草原游牧民族为了的掠夺,最好的方式就是进攻富饶的中原地区。因为长城让匈奴人望而生畏,无法达成进攻中原抢夺物资的心愿,不得已朝西边进攻,最远的地方去到欧洲。

匈奴游牧民族喜欢迁徙生活,即便长城防不住他们入侵中原,他们也一样会向西进攻,就像后来 突厥帝国的崛起,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地区,中原地区也包括在内,也就是后来的元朝。

匈奴在与汉朝交战失利后,向西域进军,几乎 降服了整个中亚地区,西域诸国也被迫向匈奴称臣纳贡。

这样的好景不长,很快匈奴遭遇了军事上的失利,向西进攻的匈奴帝国分崩离析, 直到中世纪时期,突厥帝国号称世界之主,再次开了西征侵略之路。

到了13世纪,随着宋朝的没落,长城也对匈奴人失去了作用, 蒙古帝国展开了南北同时进攻,最终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元朝。

西方认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人害惨了,长城却在历史的变迁中发挥出更多的用途

成吉思汗向西方的进攻,这对于欧洲的打击是巨大的,差点让游牧民族统一欧亚两个大陆板块,所以 西方学者把根源归结于长城的存在。

因为长城的存在,阻挡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转战西方催生了游牧帝国的诞生,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连接线,纵观历史,真正 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是从蒙古帝国东征西伐时开始。

到了明朝时期,花重资修建长城,除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女真族的入侵,更是对后金进行经济封锁的防御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以长城作为封锁线,保护了国家经济安全。

这就是经济上的制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闭关后,辽东地区的物价飙升, 国力衰弱,经济萧条北方的游牧民族,无法发动侵略战争。

清朝也修建了很多长城,长城周围设立了关卡和海关,加强了边境地区的管制,有效遏制了非法贸易和走私活动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的长城,延续了明朝时期的封锁功能,已经从抵御外敌侵略转换成防控内部起义, 始终保持着安邦定国的战略地位。

清朝修建的长城比较粗糙,但 也是中国长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比不得秦长城或明长城的壮观,但仍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 历史上各朝各代修筑长城,其核心功能都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除了提供军事上的防御,还在经济上,通过封锁与管控,保护中原地区的经济与贸易。

长城,展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与魄力,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长程犹如一条巨龙,盘旋于中华大地上,历经千年,坚不可催。

往期回顾

1

闰二月已到,别忘了:送鞋,吃闰月饭,忌1事,尊重老传统越过越好

2

“男不过三,女不过四”,是什么意思?岁数有什么禁忌?

3

中国人是神的后裔,并不是龙的后代,龙不过神人玩物

4

“二百五”这个贬义词到底是怎么来的?有啥典故?

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传统文化

深耕姓氏人文

凝聚精神动力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不想打的国家,被朱棣1年灭掉,学者:越南史书不愿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交趾从秦朝开始,归中国管理 ,然后从汉朝到唐朝,虽然交趾屡有叛变,但始终属于中国的领土,不过,名字从交趾改成了“交州”。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交州当地有一个叫吴权的贵族,从南汉皇帝麾下自立,在越南建立吴朝。从此,越南地区告别了1000多年来华夏的统治,正式独立。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因为宋朝重文

  • 一代奸雄曹操的临终遗言是啥样的?听完方知其乃真豪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这真可以说是豪迈非常了,真不愧是大好男儿!但还有些遗言听起来则让人感到有些怪,比如曹操的遗言。曹操是何等人物?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气魄豪迈雄浑,按照常理分析,那他的遗言自然应该是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吧,呵呵,还真不是。

  • 朱元璋封的最年轻的藩王,仅仅出生86天,就当上了王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共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派徐达、李文忠北伐,想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第二件事是筹备举办第一次科举,正式选拔人才。这两件大事看起来都非常让人振奋,但第三件大事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那就是朱元璋决定分封藩王。朱元璋一口气封了9个藩王,包括8个儿子和1个侄孙。其中,这9个藩王年龄最大的是亲

  • 秦始皇为何一生都不封后?除了不想封之外,主要是因为他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他统治期间,他成就了许多壮举,他不愧是一代帝王。而在每一位成功的皇帝背后,都有一位女王默默地帮助他,但秦始皇一生都没有建立一位皇后。为什么?一:秦始皇母亲对他的影响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姬。她生下了秦始皇这样的皇帝。她本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女人,但赵姬的行为令人惊讶。秦始皇的父亲秦壮祥国王早逝,赵吉年幼遗孀

  • 巧合还是天意?诸葛亮的“病”,是一员大将的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简直不断挨打,没打过什么胜仗,诸葛亮的到来,刘备如鱼得水,后面的每一步,都靠诸葛亮筹划。先是投靠刘表,后来霸占了刘表的地盘,然后和孙权合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再抢占地盘,坐拥西蜀之地,和曹魏、东吴形成鼎立之势。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在被“火烧连营”之后,刘备一蹶不振

  • 袁崇焕:大器晚成,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袁崇焕之子简介,马未都讲袁崇焕完整版,袁崇焕邵兵

    有人说袁崇焕是一个伟大的天才,是明朝最后的救星,对于这样的人物评价,我是从来不会认真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拯救一个将要灭亡的时代,但是很多人都能够加速王朝的灭亡。首先说,袁崇焕肯定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不可能35岁才中进士,天才不会傻到宁远去戍边救国,天才更不会把一个国家绑到战争的机器中,最终压垮明朝的财

  • 秦始皇死后,子女尽被二世屠杀,只有一个公子的后代得以保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始皇真实简介,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整版,秦始皇说的霸气的话

    成王败寇,胜利者我们在历史中可见一二,失败者却各有各的样子,身死名灭是常见的待遇,譬如昌邑王刘贺只当了27年的皇帝,就被废除。在班固的《汉书·宣帝纪第八》提到:“癸已,光奏王贺淫乱,请废。”这位后来的海昏侯“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平均每一天做42件坏事,

  • 朱元璋贬大臣回凤阳,大臣找来一堆稻草说:下半辈子靠你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早期的兵将,大部分都是目不识丁,即使像徐达这样的文武全才,也只是读过书认识字,并没有太深的学问。当到朱元璋攻打妙山的时候,有一对兄弟来投奔朱元璋,他们熟读兵法,深有韬略,哥哥叫冯国用,弟弟叫冯国胜。后来,冯国用战死,朱元璋非常器重冯国胜。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称帝,因为朱元璋字国瑞,为了避讳“国”

  • 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郑成功本是大明王朝的臣子,而且其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经典的教诲,并且以身作则,誓死捍卫大明王朝。到了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很多大明的臣子都选择了投降清朝,就连郑成功的老父亲郑芝龙,也开始对大清开口称臣了。郑成功对于父亲的做法感到不耻,他不愿意背负二臣的罪名,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守护苟延残喘中的大明王

  • 朱元璋要杀老臣,马皇后准备了一桌素菜,成功救了老臣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有明以来,宋濂在文臣中的地位不亚于刘伯温,宋濂学识渊博,是明朝初年“诗文三大家”之一,太子朱标、名臣方孝孺都是宋濂的学生。公元1359年,朱元璋攻克集庆(南京),以此为据点,持续向浙东发展。当朱元璋占领衢州、滁州、金华之后,他开始广泛招揽浙东人才。此时,宋濂走入朱元璋的视线,此时宋濂已经50岁。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