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丧葬礼仪行为中的消费研究

唐代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丧葬礼仪行为中的消费研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749 更新时间:2024/1/25 8:06:18

中国人自古就有“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根植于化传承之中,并衍生出了形制各异的丧葬行为礼制和相关观念,唐代也是如此。

唐代十分重视丧葬礼制,不同民族、阶层、地域都有富有各异特色的丧葬礼仪,这些关于丧葬文化的内容是研究唐代礼制的特殊角度。不同丧葬礼制也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消费水平,从唐代丧葬消费中,可以看到唐代的文化思想和生命观念,是研究唐代文化的途径之一。

唐代水晶棺

一、唐代丧葬消费概况总览

唐代的丧葬礼仪主要分为葬前、埋葬和葬后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礼仪和行为要求。不同阶段的丧葬礼仪都有其各异的繁琐要求,因此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丧葬消费。

唐代的葬前礼仪主要包括招魂、告丧、洗尸、易服、停殡等流程,有部分人在仍然在世时就开始修建陵寝或者坟墓,置办棺材,也可以被划分到葬前礼仪这一范畴之中。

在葬前阶段,丧葬礼仪的主要消费集中在置办棺椁、明器等器物之上。

唐代明器唐三彩

棺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劳动人民朴实的思想之中,棺椁代表着死后的栖身之所,就像生前的房屋一样,马虎不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棺椁也被赋予了更具吉祥色彩的寓意,比如别名“寿材”,或者棺材寓意“升官发财”等等。

总而言之,棺椁在唐代的丧葬礼仪的葬前阶段消费之中,普遍是占据了主要地位的。人们都希望自己可以使用一口厚重结实的棺材,为此操办葬礼者也会不惜花费钱财,为亡者准备一口优质棺椁。

在唐代,棺椁主要分为红棺和黑棺,而且已经不再仅仅只具备盛放遗体之用。在棺椁上涂漆绘画,或者附有铜镜等装饰,都起到了美化祈福的作用,满足了唐代人事死如生的文化需求,成为了唐代人丧葬礼仪的主流消费需求。

红棺

除了被当做“居所”的棺椁之外,作为“生活用品”的明器也不能缺少。

唐代明器

在葬前阶段,唐代丧葬消费的主要内容,就集中在棺椁和明器这两方面,都是死者入葬的最基本条件。也因为其重要性,所以棺椁和明器消费是葬前阶段不可避免的丧葬消费。

在结束了葬前阶段的准备后,丧葬礼仪就会进行到埋葬阶段,从殡开始直到封土立碑,完成埋葬死者和告别的全部内容。

在埋葬阶段,丧葬消费主要有运送棺椁和歌乐纸钱等消费内容。

首先是运送棺椁,棺椁在停殡结束后需要运往墓地,但是沉重的棺椁和随葬的明器并不是能轻易运输的,所以就会带来运送的成本和消费。

因为古代城市中,墓地基本都在城外,停殡之处距离墓地比较远,就需要用到车马。在唐代,都有专门用于送葬的魂车、方相车、棺车和供给孝子贤孙乘坐的车舆。这些车舆基本上是唐代丧葬礼仪中的必备消费,大多数人都会采用租赁的方式满足丧葬所需。

魏征

虽然在唐代丧葬礼仪中,车舆丧队已经成为惯例,但也有特例,比如唐代名相魏征,一生廉洁节俭,死后其妻子要求不要大肆铺张,租赁车舆,一切简易从事,《旧唐书》有载:

“征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

魏征的妻子认为魏征一生节俭,死后也是如此,就拒绝了厚葬,只使用了没有任何装饰的布车载棺出城。从中就能看出,在唐代丧葬文化中,车舆丧队是重要甚至必须的部分。只不过类似魏征和他妻子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会选择把这一项消费免掉。

此阶段的另一项主要消费就是纸钱冥币和歌乐队伍等出殡队伍的丧葬礼仪消费。

在唐代丧葬体系中,出殡队伍会雇佣响器歌乐班子,随着出殡队伍行进而演奏哀乐,以此显示生者对于亡者的哀思和壮大家族门面。同样伴随着出殡全过程的,还有纸钱冥币,在棺椁经过沿路洒下纸钱和冥币,也是唐代丧葬礼制的传统之一。

丧葬常用乐器唢呐

除了这两样流传至今,大家比较熟悉的习俗外,唐代出殡还有祭道礼仪,即在丧车所过沿路,设下祭品,祭奠沿路鬼神,以此祈求亡者可受鬼神护佑。祭品主要包括葡萄、柿子等水果和蔬菜,富裕者还会使用鸡、鸭、猪等肉食充当祭品,以告鬼神。

在唐代丧葬礼制中的埋葬阶段,车舆消费和歌乐、纸钱、祭品等消费,都是一场葬礼中不可缺少的。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而取消掉其中某项,但是总体上,这些都是唐代丧葬消费中的主流。

在将死者埋葬完成后,到了最后的葬后阶段,丧葬消费内容就比较直观了。

葬后阶段的丧葬消费,主要包括定期祭祀和丧葬法事。

在完成安葬死者的流程后,就会由子女进行服丧守孝,即文言文中常见的“服阕”。在这个服丧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祭、卒哭祭、大小祥祭等诸多常规祭祀。这些祭祀都需要有所消费,比如祭品、丧服等。另外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还会进行丧葬后的法事,通过高僧做法事祈福,寄托对过世亲人的哀思和祝愿。

古代丧服

葬后阶段的主要消费内容不再像葬前和埋葬阶段一样是必需的,消费内容的主观性很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唐代的丧葬消费主要内容,都是遵循已经成型的丧葬礼仪而进行的。但是根据阶层划分的不同,一些具体内容也会有所差异。

二、统治阶层的丧葬消费

唐代社会稳定,国家富裕,因此统治阶层的丧葬礼仪规格远超普通人想象,其丧葬消费也远远高于唐代基准线。

唐代金棺

唐代皇帝们都有要求薄葬的遗诏,但是唐代毕竟国富民强,哪怕遵循皇帝遗诏,低调下葬,其规格依然足够豪横。《唐会要》记载:

“务从俭约,于九崾之山,足容棺而已……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李世民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定要一切从简,有个足够收殓的棺椁就足够了。但是最后经历十三年修剪的昭陵依然是富丽恢弘,珠光宝气。

昭陵

而这也仅仅只是修建陵墓,就已经动用了无数人力物力。其丧葬消费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更别说还有其他丧葬消费。

唐代皇帝的陪葬明器也极尽奢华,无数皇宫珍宝被陪葬入棺,所需的其他精巧物件和民间器物,每日动辄千件,百日不绝。所谓“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山陵”就是如此,夸张描述了皇帝丧葬的陪葬之物足以价值天下赋税的三分之一,足以见得皇帝丧葬消费之高,其消费规模堪称一国之力了。

三、平民阶层的丧葬消费

相比起唐代皇帝的丧葬消费,唐代平民的丧葬花费几乎成了牛针尖,不过即便是并不富足的丧葬消费预算,也依然可以满足基本的丧葬礼制。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记载了荥阳人郑克裕父亲的葬礼相关事宜。郑克裕虽然家贫,但是依然可以拿出四百钱用来购买葬具,置办棺材,以其父生前的常用物品作为陪葬,并且通过占卜选择墓地所在。最后自己拉车,没有祭道,以纸钱开路,最终完成下葬。

从郑克裕对他父亲葬礼的安排中我们可以发现,唐代平民的丧葬消费依然主要集中在棺椁、明器、车舆、纸钱等主要项目之中。而且尽管比起皇帝丧葬消费显得微不足道的那么一点钱,依然能够满足一个普通百姓的丧葬所需,说明唐代的丧葬消费虽然内容繁多,但是并没有多到让人无法承受的地步。

唐币

结语

唐代丧葬中的消费种类繁多,分类细致,体现出唐代丧葬礼制中的规范和思想内涵。在研究这些唐代丧葬消费时,我们不光能看到唐人对于生死之事的观念,还能看到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看到最真实的,平民的唐代到底是什么样子。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唐会要》

更多文章

  • 以茶买马,互通往来,吐蕃和宋朝的茶叶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时制定的专门的茶叶贸易政策,唐朝茶税的出现意味着,西夏皇室购买宋朝茶叶

    引言北宋时期,茶叶受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追捧和喜爱。由于制茶技术的提升,使得茶叶味道有所改进,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叶这种“饮品”在更广阔的地区、更多人群之中传播。北宋时期的制茶行业和茶叶贸易蓬勃发展,在宽松的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茶叶成功为北宋王朝增光添彩,成为北宋政治、经济、外交、

  •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过程与影响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人口迁移一、南迁的背景战争由于唐朝的独特的制度,节度使是最具唐朝特殊的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边境。长期的镇边生涯,使得各个节度使的兵力、财力,都达到了顶峰。届时唐末的朝廷,国力亏空,朝堂混乱,各节度使开始蠢蠢欲动。安禄山便率先发动叛乱,整个北方随即被战火覆盖。自此刻始,北方民众开始南迁;黄河中下游

  •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特颁布一条法令,背后竟藏着他的一段辛酸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1368年,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之后,在应天府称帝,宣布国号为大明,并在当年的秋天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朱元璋登基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他颁布的各种法令中有一条比较有意思:读书人不愿意为君王所用,即是死罪。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件朱元璋的心酸往事,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是刘

  • 明朝一大臣经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陌生人见面的时候,明眼人往往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他的身份和地位。有些人则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会特意的在穿着方面下功夫。然而也有些人会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做出不合身份的事情来。在《宰相刘罗锅》里面有一个叫孙有道的官员,他整日里总是穿着一套破烂不堪的官服,以至于乾隆皇帝把他当做了节俭、清

  • 刺史因为不能喝酒而推辞任命,唐太宗大怒:之前答应了还能反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卢祖尚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卢禧是隋朝的虎贲郎将。等到卢祖尚成年时,正好赶上隋末天下大乱,因为他家中比较富有,一直以来乐善好施,在家乡以侠义闻名,所以当时不少人前去投奔他。卢祖尚考虑到天下已乱,为了保护乡里,他干脆组织起一些勇士,防备周围的流寇。这时候卢祖尚才19岁,但因为出身将门,深知兵法,他率领着勇

  • 三门峡漕运与转载线路是怎样的?唐代中后期的漕运,有何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魏晋漕运图,元代漕运与明代漕运的区别,陕州历史上的黄河漕运

    事实上,基于前代历次的失败和教训,唐朝并没有采取穿凿砥柱的做法,而是变通思路,在黄河两岸的山崖之间又开辟出了新的转载线路,借以绕开砥柱天险阻碍,避天险而运输。毫无疑问,在隋唐时期“河渭漕挽”的运输过程中,受限于地理条件的阻碍,三门峡段已经是整个漕运的“瓶颈”所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关东漕粮的输入

  • 深受陕西百姓爱戴的官员:明朝大臣陈镒,原来是他转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陈镒,字有戒,号柏轩,明朝南直隶吴县人。大明永乐十年陈镒高中进士,后来官至明朝右都御史。相传陈镒的父亲陈孟玉为人朴实谨慎,乡里人都称他为大善人。一次,陈镒的父亲出行去厕所,看见有一块锅底饭丢弃在厕所旁边,于是捡起来拿去水中洗了洗就吃掉了。他平时生活也一贯如此节俭。当天夜里,陈镒的父亲就做了一个梦,梦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何唐朝皇帝避难依然选择蜀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蜀道不仅是唐朝统一强大和治国安邦的基地 , 而且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交通线之一。几乎历代唐朝皇帝都极为重视蜀道 , 唐玄宗、德宗、僖宗三次经蜀道出奔 , 并且都安然返京。唐朝皇帝关注蜀道 , 不仅确保了国家安全 , 而且促进了西部经济文化的繁荣。蜀道扬一益二,帝王加以重视唐朝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

  • 曾让明朝头疼的“瓦剌”,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社稷亡,君主死”一度被用来形容明朝不屈的民族气节,皇太极兵临城下,崇祯帝依然以“不伤百姓”为誓,用发掩面殉国。大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不割地赔款、不远嫁和亲,更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屈膝投降。但历代明朝统治者都有同一个心头患——瓦剌。历史上的瓦剌几经变迁,早在唐朝时活动于如今的叶尼塞河上游,古

  • 唐朝与日本的第一次交战:白江口之战,令日本数百年未再敢侵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简单来说,当时这场战争的背景有两方面情况:一是日本在645年完成了大化革新,国力增强,想展示自己的实力;二是唐朝与新罗联盟对抗高句丽和百济。当时,朝鲜半岛上原本有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高句丽和百济都与日本有密切的联系,而新罗则与唐朝结盟。唐朝为了统一东亚地区,于公元660年发动了灭百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