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史粗讲》:元朝的人是如何认知元朝正朔的?

《国史粗讲》:元朝的人是如何认知元朝正朔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186 更新时间:2024/1/17 14:11:12

说到正朔这件事情,元朝的汉人居然也有双重认知。为什么呢?元朝把帝国的人分为了四种: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指的是公元1234年被蒙古征服的金朝人,南人说的则是南人。

我们要知道这个汉人里面除了通意义上的汉人之外,还包括了汉化了的契丹人、女真人等等。金朝后期,人口超过5000万,虽然与蒙古征战损失惨重,但到其灭亡时人口也是千万级别的。在这里面契丹人女真人相对于我们通常说的汉人而言,比例非常小。

这也就意味着在元朝的语境下,汉人实际包含了两个群体,为了对这两个群体进行划分,我们用广义的汉人来指代汉人和南人加一块这个群体,用身份汉人来指代金朝统治下的那个汉人群体。

我们要讲当时汉人是如看待元朝的,就一定要注意广义汉人和身份汉人这两个群体,因为他们的认知根本不是一回事。

忽必烈的时候,大金刚刚灭亡不久,金朝留下的臣民很多,这些就是早期的身份汉人。在南宋灭亡之前,身份汉人是大元帝国的主要人口,而这部分人已经接受金朝统治超过100年,他们对大金有着非常深刻的化、身份认同,在这里面也产生了大量的大金遗民。

这样一来在元朝正朔上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把正朔放在大宋,那么大宋包括不包括南宋?如果包括南宋,那么大金怎么办?在忽必烈时期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结果他们很无奈地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把正朔放在大宋,那么大金只能在宋史里面混个身份。

这个结论一出,身份汉人马上炸了锅,谁都接受不了,如果接受了这个结论,那么大金这100多年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身份汉人坚持正朔在大金,并且有一个强有力的理据,就是:南宋曾经提出过可以大金称臣,奉过大金的正朔。

事情到了这里还没有结束,南人马上又说:“大金也曾经认过北宋的正朔。南宋是北宋的继承人,所以正朔应该在大宋。”

这样一来根本就没法聊了,身份汉人和广义汉人的正朔问题就直接卡在这,一卡就是接近100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代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丧葬礼仪行为中的消费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皇室葬礼规格,礼制简介,礼制是什么意思

    中国人自古就有“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根植于文化传承之中,并衍生出了形制各异的丧葬行为礼制和相关观念,唐代也是如此。唐代十分重视丧葬礼制,不同民族、阶层、地域都有富有各异特色的丧葬礼仪,这些关于丧葬文化的内容是研究唐代礼制的特殊角度。不同丧葬礼制也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消费水平,从唐代丧葬消费中,

  • 以茶买马,互通往来,吐蕃和宋朝的茶叶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时制定的专门的茶叶贸易政策,唐朝茶税的出现意味着,西夏皇室购买宋朝茶叶

    引言北宋时期,茶叶受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追捧和喜爱。由于制茶技术的提升,使得茶叶味道有所改进,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叶这种“饮品”在更广阔的地区、更多人群之中传播。北宋时期的制茶行业和茶叶贸易蓬勃发展,在宽松的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茶叶成功为北宋王朝增光添彩,成为北宋政治、经济、外交、

  •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过程与影响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人口迁移一、南迁的背景战争由于唐朝的独特的制度,节度使是最具唐朝特殊的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边境。长期的镇边生涯,使得各个节度使的兵力、财力,都达到了顶峰。届时唐末的朝廷,国力亏空,朝堂混乱,各节度使开始蠢蠢欲动。安禄山便率先发动叛乱,整个北方随即被战火覆盖。自此刻始,北方民众开始南迁;黄河中下游

  •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特颁布一条法令,背后竟藏着他的一段辛酸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1368年,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之后,在应天府称帝,宣布国号为大明,并在当年的秋天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朱元璋登基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他颁布的各种法令中有一条比较有意思:读书人不愿意为君王所用,即是死罪。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件朱元璋的心酸往事,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是刘

  • 明朝一大臣经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陌生人见面的时候,明眼人往往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他的身份和地位。有些人则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会特意的在穿着方面下功夫。然而也有些人会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做出不合身份的事情来。在《宰相刘罗锅》里面有一个叫孙有道的官员,他整日里总是穿着一套破烂不堪的官服,以至于乾隆皇帝把他当做了节俭、清

  • 刺史因为不能喝酒而推辞任命,唐太宗大怒:之前答应了还能反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卢祖尚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卢禧是隋朝的虎贲郎将。等到卢祖尚成年时,正好赶上隋末天下大乱,因为他家中比较富有,一直以来乐善好施,在家乡以侠义闻名,所以当时不少人前去投奔他。卢祖尚考虑到天下已乱,为了保护乡里,他干脆组织起一些勇士,防备周围的流寇。这时候卢祖尚才19岁,但因为出身将门,深知兵法,他率领着勇

  • 三门峡漕运与转载线路是怎样的?唐代中后期的漕运,有何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魏晋漕运图,元代漕运与明代漕运的区别,陕州历史上的黄河漕运

    事实上,基于前代历次的失败和教训,唐朝并没有采取穿凿砥柱的做法,而是变通思路,在黄河两岸的山崖之间又开辟出了新的转载线路,借以绕开砥柱天险阻碍,避天险而运输。毫无疑问,在隋唐时期“河渭漕挽”的运输过程中,受限于地理条件的阻碍,三门峡段已经是整个漕运的“瓶颈”所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关东漕粮的输入

  • 深受陕西百姓爱戴的官员:明朝大臣陈镒,原来是他转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陈镒,字有戒,号柏轩,明朝南直隶吴县人。大明永乐十年陈镒高中进士,后来官至明朝右都御史。相传陈镒的父亲陈孟玉为人朴实谨慎,乡里人都称他为大善人。一次,陈镒的父亲出行去厕所,看见有一块锅底饭丢弃在厕所旁边,于是捡起来拿去水中洗了洗就吃掉了。他平时生活也一贯如此节俭。当天夜里,陈镒的父亲就做了一个梦,梦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何唐朝皇帝避难依然选择蜀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蜀道不仅是唐朝统一强大和治国安邦的基地 , 而且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交通线之一。几乎历代唐朝皇帝都极为重视蜀道 , 唐玄宗、德宗、僖宗三次经蜀道出奔 , 并且都安然返京。唐朝皇帝关注蜀道 , 不仅确保了国家安全 , 而且促进了西部经济文化的繁荣。蜀道扬一益二,帝王加以重视唐朝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

  • 曾让明朝头疼的“瓦剌”,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社稷亡,君主死”一度被用来形容明朝不屈的民族气节,皇太极兵临城下,崇祯帝依然以“不伤百姓”为誓,用发掩面殉国。大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不割地赔款、不远嫁和亲,更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屈膝投降。但历代明朝统治者都有同一个心头患——瓦剌。历史上的瓦剌几经变迁,早在唐朝时活动于如今的叶尼塞河上游,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