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这下更没面子了,左想想,生气;右想想,更生气,怎么想都不行,这个场子必须找回来,所以,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3年,齐候单独一家发兵,还是要攻打郑国。
郑候文公呢,这会儿也尴尬,他尴尬什么呢?前脚听周天子忽悠,在首止会盟上临阵脱逃,没签字,想着有周天子,楚国和晋国做靠山,但是呢,还是被中原诸侯揍了一顿,好在楚国帮忙,才不至于被打个半死,这会儿还没喘过来气呢,齐国又打过来了,而且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
周天子快病死了。
[var1]
郑文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要抓狂!心说,大佬啊,你这玩得也太大了,你挖个坑,把我套进去了,哦,你现在大撒把,一甩手轻飘飘“一行白鹭上青天”,你儿子可是跟齐桓公穿一条裤子的,现在你让我怎么办?
可惜,周天子已经听不到他心中的呐喊了,所以,怎么办,只能他自己看着办。郑文公躲在角落里画了半天圈,想了个主意,就是推个替死鬼出去。就是我们之前提过的,那个暗地里抱齐桓公大腿的申侯。郑文公想一箭双雕,既除掉了齐桓公在郑国的钉子,又堵住齐桓公开战的嘴。于是把申侯直接给斩了,然后人头送给齐桓公说,齐侯啊,当时就是这小子蒙蔽了我,我才没有跟您签盟约,现在我醒悟了,所以为杀了他,向您道歉!
[var1]
皮球就这样踢回给了齐霸主。齐霸主能不明白郑文公心里的小九九?更加愤恨,大鼓一锤就想进军,管仲站了出来,说:大王啊,臣听说,招揽本来就有二心的国家,得用礼;安抚心理上跟我们疏远的国家,得用德。只要凡事都遵从德和礼,那就没有人不归附的。所以,您消消气吧。
齐桓公想了想,唉,面子重要,霸业的维持比出这口气重要,于是就听了管仲的建议,在这一年的秋天,叫上鲁僖公、宋桓公、陈国的世子款在宁母这个地方开会,商量一下郑国叛盟这个事到底怎么处理。
郑国肯定也要派人去听结果啊 ,就像法院开庭,被告必须到场一样。但是他又不能亲自去,万一判决结果是要打他呢?于是,郑文公就派太子华去参加了宁母会议,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太子华,趁着这次会议,要跟他这个老子明本算账、划清界限。
[var1]
《左传》记载,郑太子华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
啥意思呢?太子华把他老子给卖了,还加了点辣椒油。他对齐桓公说,我爹之前杀了申侯,说逃盟全是申侯的主意,其实是骗你的,因为申侯跟你一条心,所以我爹故意杀了他。其实真正的主使是郑国的泄氏、孔氏、子人氏这三家,这三家一直不服霸主您的统帅,如果您能除掉这三大家族,扶持我登位,到时候我保证,事事都听霸主您的安排,您让我往东,我不敢往西,您让我往南,我不敢往北,我们郑国就像您的内臣一样乖乖听话,这样对您不是大大的好处吗?
[var1]
齐桓公一听,呵呵,又一个利令智昏可以连亲爹都不要的傻小子,你想借我的手,除掉你们郑国支持你爹的三大家族,然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不过,你以为到时候你能脱得出我的手掌心?这送上门的大肥猪,不收白不收,就准备答应他。
管仲这个时候又站出来说:“大王,万万不可啊!咱们周礼讲,子和父不相违背叫做礼,出使的臣子见机行事不辱君命叫做信。这小子把这两条都给破了,实在是邪恶至极。咱们这次开会,本来是要办成一次讲礼仪、讲信誉、讲团结的大会,你现在如果跟这小子同流合污,那不是自己拉低自己的档次吗?那这次开会就是以邪恶的结果结束了,那以后咱们还怎么玩啊?”
齐桓公说:哎呀,管仲干爹啊,当初诸侯进攻郑国,结果楚国插了一杠子,咱们没有得胜;后来咱们自己打郑国,结果他们搞了个替死鬼出来,把咱的嘴给堵上了,两次兴师动众,都没捞着啥好处,现在正好这傻小子送上门来,咱们有机可乘,利用他,毕竟得搞点实际的利益嘛。
[var1]
管仲回答说:大王,这样不行啊。咱们搞霸业,一定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以德来安抚小弟们,加上施威,如果他们不听话,然后带着其他小弟再打郑国,咱们理直气壮,到时候郑国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哪敢不害怕?现在这小子搞歪门邪道,用下三滥的手段,是郑国的卖国贼啊,如果咱们领着一个汉奸进攻郑国,那郑国就有理了,他还害怕什么呢?而且,诸侯的会见,他们的德行、刑罚、礼仪、道义,每个国家的史官都会加以记载。如果你这次让这小子阴谋得逞,登上王位,那你的一世英名,就全玩完了,咱们以前搞的盟约就全都要废了,您的子孙也会记住您这种行为而蒙受羞耻,这子华本身是郑国的太子,现在竟然想借其他大国来削弱他自己的国家,为一己私利宁可引虎入家门,他早晚有报应的。郑国现在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个贤明的人执政,我们不能去钻它这种空子啊。”
齐桓公听了听,嗯,也对,我是霸主啊,霸主的支撑点,是“以理服人”,于是拒绝了郑国太子华的阴谋,但是呢,他耍了个心眼儿,也给郑国埋了个雷,他把太子华的阴谋公示于天下,这下让郑文公彻彻底底丢了个大脸,太子华因此得罪了整个郑国。
[var1]
到了冬天,郑文公灰溜溜地派遣使者到齐国认错,求着齐桓公订立盟约,齐桓公笑嘻嘻地答应了。
古话说,亲兄弟,明算账,亲父子,也得算明账。9年后,郑杀其太子华。这个利令智昏的蠢猪,得到了其应有的下场。
所以我们看,春秋之世,虽有崩坏的大环境,但是在形成我中华民族优秀之思想的层面,一直有公义、道德、礼法在做主流的支撑点,在做不断地择优选择,传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秉持着其中一些善良而朴素的品质,也是我们民族秉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