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发明一傻战术,轻易剿灭太平军,欧洲学会后杀死1000万人

曾国藩发明一傻战术,轻易剿灭太平军,欧洲学会后杀死1000万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274 更新时间:2024/2/12 0:26:18

这种笨办法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笨方法?

之所以说这是笨方法,是因为它实在是太过简单易懂,甚至可以说毫无过人之处。

简单来说,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围城消耗,在城外结营围困,断绝城内的粮草供应,硬生生地拖垮城内的后勤补给和敌人的意志力,最终逼迫对方出城投降。

这样的战术毫无过人之处,谁都能一眼看出,但这种方法却很有效,太平军后期自身内部本就有着严重的内讧,再加上曾国藩的围城战术,败下阵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罢了。

不过曾国藩也并不是最开始时就采用的这种战术,相反在与太平军交战初期,曾国藩的部众被打的一败涂地,甚至曾国藩本人都一度投江自杀,最后还是被下属救下,才保住了性命。

1854年4月,曾国藩带领湘军水陆军意欲一展身手,此时的太平军的一支正想进攻长沙,曾国藩得知后,决定带兵进攻靖港。

抵达靖港后,此前从未领过兵的曾国藩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在不考虑水流情况和风等环境因素的条件下,贸然命湘军出击,却被石达开埋伏,被打了个猝不及防,最终一败涂地。

眼看太平军即将杀到眼前,曾国藩决定自绝殉国,毅然投入江中,幸好眼疾手快的下属跳入江中将曾国藩救起,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如果曾国藩殒命于此的话,清朝或许会提前终结。

这次惨败后,曾国藩受到了诸多质疑,重整旗鼓后的曾国藩本以为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下次与太平军作战时必定会取胜,却不料在九江再度被石达开打得找不着北,二度跳水的曾国藩又被下属救下……

后来在樟树镇的战役中,曾国藩第三度被石达开暴打,好在石达开取胜后班师回营,让本来准备第三次自绝的曾国藩侥幸保住了命。

三战三败出“笨招”

在三次兵败之后,曾国藩终于意识到了什么,痛定思痛后想出了制敌之法,这才有了“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对敌我双方进行了分析,认为太平军正值巅峰,战力十分强大,如果正面交战,湘军大概率不是对手,为此曾国藩提出了利用有利地形,结营围困,而后逐渐蚕食的战术。

通俗的来讲,就是“我打不过你就耗死你”,刚好避开了湘军的缺点,以防御为主,用强力的后勤保障,来拖垮敌人的意志力和补给,最终取得胜利。

湘军采取这种战术后,取得了极为有效的成果,在南京之战中,曾国藩命令湘军将士集结主力,尽量避免与太平军直接正面交战,而是将南京城层层围困。

围困南京城期间,湘军曾和太平军展开了多次攻城守城,但两方均未取得显著效果,湘军还从城外向城内挖掘了多条地道,不过并未取得成效。

最终在围困南京许久后,湘军终于挖出了一条通往南京城下的地道,在火药的帮助下,湘军终于得以攻下南京城。

在后续的战斗中,曾国藩同样利用这种战术,一举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军,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

要想实施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这种战术,需要诸多条件。

首先要保证自身的兵力充足。

其次还要确保自身的后勤保障能够跟得上。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确保能够切断对方所有的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因为围城注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纵观历史上的围城战,短则数天半月,长则数月半年,甚至有时可达一年以上,这对于己方士兵的意志和后勤保障,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不过这种战术也有着优点,相比于正面交战,围困战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免士兵的伤亡。

战术西传

相传,曾国藩利用这种战术击败太平军后,这种战术传到了西方,一些西方国家的将领看到这样的战术后,认为有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便认真研究了曾国藩的作战案例。

后来,这种战术被运用到了西方各国之间的战争中,取得的成效也十分惊人,据说累计歼敌达到了千万以上。

比如在一战时期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军利用这种战术,在一天之内便让英军损失六万人,后来的尼维尔攻势中,法军在德军的营寨呆仗战术前也吃了大亏,九天时间内损失超过十万人。

至于如破解这种曾国藩的这种战术,关键就在于“动起来”,这一点在红军的作战中我们可以看到。

当年红军在瑞金被包围时,采用的应对办法便是“动起来”,敌人在城外修建营寨,己方就寻找薄弱环节攻击,敌方来堵截,红军便兜圈子,等到敌方体力耗尽了,反过头来主动出击,以此展开拉锯战,只要红军一动起来,敌人的营寨便失去了作用,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便是如此。

纵观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其实就是一个十分质朴无华的笨办法,但是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战术,并能够灵活应变,才能最大程度保证胜利,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撞死在墙上。

标签:

更多文章

  • 读书|《大清宪法案》:从多个面向展现晚清的历史剧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大清宪法案》为日本学者研究清末宪法的学术作品。作者在清末起草了一部《大清宪法》,共10章,76条。按照宪法草案的结构顺序,北鬼三郎给每一条都注明所参考的对象,并加上或长或短的法理说明,法律叙事皆植根于晚清的衰变,从多个面向剖析晚清中国动荡不安的历史剧变。《大清宪法案》出版后,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 变法不是秦国“专利”,为何山东诸侯不效仿秦国政策进行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为什么只有秦国变法成功了,屈原的变法和秦国变法,秦国变法为什么这么彻底

    当魏之方明立辟,从宪令(行)之时,有攻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韩非子·饰邪》战国大势,变法则强,不变则灭。奴隶制土崩瓦解的大势之下,诸侯国原本以井田制为基础的上层建筑也开始动摇,为能够生存乃至强大,诸侯国君主皆思强国之道。各个君主面对时局的把握不同,也会采纳不同的治国策略,这就

  • 曹雪芹给她最好的容貌和品德,她却到死不知错,活成最惨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薛宝钗是最令人心疼的红楼人物之一,她努力无效,她自律却委屈,着实可怜。她常被黛玉嘲笑被宝玉怼到下不来台,却仍然要大度要淡定要谈笑风生。关于薛宝钗,细想她也不过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对她都有些苛刻了。现实要求宝钗完美,相比黛玉、妙玉、湘云、探春等都能展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实地活着,宝姐

  • 六国人才为何都跑去了秦国?如果六国设置关卡,能否防止人才流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其次就是限制人身自由吗?这种事情,只有现代某些国家才干得出来,我们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的。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子民,还没到全盘翻脸的时候。再者为什么从秦孝公开始,六代秦王都能够吸引大量人才入秦?这是否才是六国需要反思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想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事情不能都这么办吧?最后

  • 日本人眼中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海外新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德川幕府对于这场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十分关注,认为“今清国大乱,难保何时波及日本”,颇有唇亡齿寒之感。同时,鸦片战争的消息在民间也不胫而走,也出现了许多以中国鸦片战争为主题的书籍。其中,由岭田隽所写的《海外新话》很受欢迎。岭田隽,名右五郎,字子德,号枫江,在出版的《海外新话》上署名“枫江钓人”。他是丹后

  • 蒋介石手下有9位一级上将,他们是谁,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一、冯玉祥冯玉祥,西北军阀首领,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冯玉祥有“倒戈将军”之称,一生至少参与过8次倒戈背叛之事。1912年,冯玉祥参与滦州起义,背叛了清廷。1915年,袁世凯称帝之后,唐继尧、蔡锷等人发动护国运动,起兵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派冯玉祥率兵去镇压蔡锷等人,但冯玉祥却私下和他们议和,通电反对袁世凯

  • 叮!“天命·努尔哈赤”邀请你进入群聊!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书名:《历史太好玩了!古代帝王群聊(清朝篇①②)》

  • 为什么郑经不投降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郑经个人简介,郑经哭,郑经为什么喜欢陈昭娘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郑经不投降大清?郑经投降大清,国安民乐仍不失封侯之位,他们怎么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去抵抗大清呢?”经过查询资料,郑经不投降大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继承了他父亲的抗清志向和延平郡王的爵位。郑成功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亲眼目睹了清军的暴行和南明的衰落。郑

  • 从晋商第一商号大盛魁一次会议看清朝商业势力划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蒙古草原赊账买卖随着大盛魁的发家,已经成为了涉足草原商号的标配,作为八大皇商之首的孙家,孙文举自然不甘居于大盛魁之后。在历经楚古拉大会、茶叶霸盘等争斗之后,终于通过卖铺子给大盛魁三掌柜钱宽子使得大盛魁陷入内斗,从而让大盛魁丢失了部分草原买卖。孙家在孙文举的带领下又一次拔得了草原买卖的头筹。正当孙文举

  • 他是蒋介石的心腹,杜聿明临死前还在问他:你当年究竟是不是共产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其实早在淮海战争打响前夕,杜聿明就来到老蒋办公厅,严厉的指责郭汝瑰是共产党卧底。老蒋要他说出原因,杜聿明就指出郭汝瑰为人十分清廉,从不捞油水,就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补着补丁。老蒋听罢,气怒的反怼杜聿明说:“按你这话,难倒我国民党上上下下都是蠹,唯有共产党人才算清廉吗?”经过这事后,杜聿明便不敢再提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