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标死后,朱元璋不论选朱允炆还是朱棣,蓝玉都必死,除非选晋王朱棡

朱标死后,朱元璋不论选朱允炆还是朱棣,蓝玉都必死,除非选晋王朱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790 更新时间:2023/12/27 16:51:25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朝开国太子朱标英年早逝。

他的死因可能是因为在洪武二十三年生的一场不轻的病,大致是因为身体虚弱而起的慢性病。而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因为巡视关中舟车劳顿,当地气候又较南京不同,所以导致旧疾复发,最终不治病逝。

朱标死后仅仅1年,在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又发生一场“超级大地震”,那便是明朝开国大将蓝玉因谋反罪被杀,并由此掀起大狱,牵连到不少文武大臣,明太祖朱元璋是进一步清洗了开国功臣。

朱标英年早逝和蓝玉的被杀,看似两者没什么联系,实则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为他们之间还有着一层亲密关系,那便是蓝玉是明朝开国第二功臣常遇春的内弟,而朱标是常遇春的女婿,也就是说蓝玉是朱标的妻舅,而蓝玉也因为这层关系,是朱标武将班底中的代表人物。

蓝玉这个人,在常遇春和徐达等大将先后病死以后,是不可多得的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因此是屡率大军出征,立下不少功劳,再加上他仗着是太子朱标的妻舅,所以颇有些无法无天的样子,很是骄横。

诸如“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

不过明太祖朱元璋考虑到蓝玉以后是辅助太子朱标的重要人物,对于蓝玉的骄横,一向是睁一眼闭一只眼。

而太子朱标一死,其实就已经意味着蓝玉的尴尬境地,因为蓝玉失去了这个最大的“护身符”。

朱元璋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其他儿子,一个是选择朱标的儿子。

选择儿子有个问题在于,朱元璋很不喜欢次子秦王朱樉,像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朱樉被人下毒而死,朱元璋并没有伤心,反而骂他是“尔虽死矣,余辜显然”

对于三子晋王朱棡和四子朱棣,朱元璋倒是很满意,这两个在边境的塞王,因为屡获战功,是“尤被重寄”,甚至“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

但是如果直接跳过二子,选择三子和四子,则是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更何况太子朱标还有儿子。

太子朱标共有5个儿子,其中嫡长子朱雄英早夭,能选择的也就是次子朱允炆和三子朱允熥,再下面两个儿子则是太年幼。

次子朱允炆情况特殊,他是太子朱标的庶长子,为吕氏所出,后来朱标的原配常氏病死以后,吕氏被扶正,朱允炆也勉强可以说是嫡子,但是这个“嫡”对于原配的子嗣来说,其实就差远了。

三子朱允熥也是情况特殊,他是嫡次子,在大哥朱雄英早夭以后,也可以说是嫡长子,不过母亲常氏病死,庶母吕氏成为太子妃以后,他的地位有些尴尬。

朱元璋最终没有另择贤子为储君,而是选择了嫡长子朱标的儿子,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下,朱元璋最终选择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按理说朱允熥身为太子朱标实际上的嫡长子,又有常氏的血脉,肯定可以得到老舅蓝玉,还有外公常遇春一脉,诸如舅舅郑国公常茂和开国公常升的支持,肯定是最佳人选。

但当时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正在打压武将集团,并且一直提防外戚干政,偏偏朱允熥的出身,就犯了这两个忌讳,蓝玉等人支持朱允熥,意味着他背后是武将集团,而且蓝玉又骜不驯,也就是太子朱标可以压他一头,朱允熥即使与他有血缘关系,但尚且年幼,又没什么资历和功劳,以后肯定压不住蓝玉等外戚。

而朱元璋打压武将集团,相应的文臣集团,地位就提高了一些,并且拥有不小的话语权,而从刘三吾支持朱允炆为储君,还有朱允炆继位以后,重用文臣来看,朱允炆是得到了文臣集团的支持,从立场来说,朱允炆符合朱元璋当时的利益考量。

而且朱允炆还有一个加分项,就是他孝顺,父亲太子朱标生病期间,他是日夜守候,等到朱标病死以后,还因过度哀伤而消瘦,这点使朱元璋很满意。

当然也不能说朱允熥不孝顺,毕竟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相对来说,朱允熥是远不及朱允炆。

所以朱元璋一考虑,反正朱允熥也压不住蓝玉等人,他继位,以后肯定会是武将集团坐大和外戚干政,因此干脆就立了朱允炆为储君,并且在洪武二十六年,为了给朱允炆铺平继位之路,以谋反罪杀了蓝玉。

可以说从太子朱标死的那一刻起,蓝玉就已经进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以后,更是意味着他死局已定。

其实朱元璋如果另择贤子的话,那么蓝玉也难逃一死,因为蓝玉身为太子朱标派系,曾与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交恶,如果朱元璋选朱棣继位,那么为了朱棣铺路,蓝玉一样要杀。

当然如果选择晋王朱棡的话,那么蓝玉还有一线生机,因为朱棡与蓝玉倒是没什么矛盾,而且身为塞王,也镇得住蓝玉,朱元璋又一直视北方边患为心腹大患,在蓝玉威胁不到未来新君的情况下,他还是乐意留下这位曾经北征取得大捷的猛将辅佐新君,而不是除掉。

而且朱元璋对于三子朱棡和四子朱棣其实是一样看重,虽然看史书朱棣更受看重,但有一定的猫腻存在。

因为朱棡和朱棣的关系并不和睦,而且最重要的是,朱棣在靖难之役登基为帝以后,为了显示其合法性,在史书记载上,对自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修改了一些史料,给人的感觉是朱元璋想立的储君是他而不是朱允炆,是无奈之下才立朱允炆为储君。

同时对于和自己一样被父亲朱元璋看重的三哥朱棡,朱棣自然不喜欢他和自己是同等地位,因此也一定程度上污名化了朱棡,所以史书上留下“晋王怯不敢进,王(朱棣)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的记载。

但根据蜀献王朱椿的文集《献园睿制集》中收录的朱椿写给晋王朱棡的书信来看,朱棡可并没有那么懦弱,并且也是取下大捷。

而且朱棡如果真那么懦弱,父亲朱元璋肯定也不会那么看重他。

所以朱元璋如果另择贤子的话,其实晋王朱棡优势也很大,更容易成为新的储君,那么蓝玉就不用随着太子朱标死去,而被清洗掉。

不过晋王朱棡也不是长寿之人,他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十二日死去,年仅41岁,是壮年而亡。而父亲朱元璋也于同年闰五月初十驾崩。

而晋王朱棡一死,不论朱元璋再选择谁当储君,蓝玉这个桀骜不驯的大将也一定会被清洗掉,朱棣可以压住,但是两个人有旧怨,他得死。朱允炆与他没什么旧怨,但是压不住,蓝玉也得死。

除非朱棡成为储君再是几年后死去,使得年迈的朱元璋大为悲痛之下,也是随之而去,安排不了后事,那么蓝玉就不用死了,不过这个概率很小很小。

所以蓝玉之死,其实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更多文章

  • 韩非被杀应为秦始皇之意,李斯只是执行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史记》只用了两句话就把韩非的死归咎于李斯,历来都认为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害怕自己失去秦王的“独爱”,而想尽办法杀害韩非。真的是这样吗?韩非与李斯师从于荀子,韩非拜师晚于李斯,算是师弟。在七国纵横的时代里,以口舌称道,然而韩非有口吃,嘴不行,但是十分善于著述。在韩非没来之前,李斯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

  • 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关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1356年3月,朱元璋趁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对江南元军发起攻势之时亲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一眼就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为了安抚军心,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第二天,降

  • 韩信心中仍有分封之念,与刘邦的政策大相径庭,悲惨结局已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自污也没有用。萧何可以靠自污自保,是因为他当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必要通过作践自己,向刘邦证明,自己这个丞相对汉室没有威胁。也绝无二心。而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就丧失了人身自由。此后多年,韩信一直是大门

  • 韩信当楚王后对帮过他的亭长、漂母和使其受胯下之辱的人均行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范雎成名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他羞辱了陷害他的须贾,追杀鞭笞他并让宾客在他身上撒尿的魏齐。而举荐曾帮助他来到秦国的王稽和郑安平。范雎可以说是恩怨分明了,那么,成名之后的韩信,又是怎么对待微时帮助他和羞辱他的人呢?下乡南昌亭亭长韩信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没钱做不了小官吏,又没有谋生手段,做不

  • 韩信崭露锋芒后便被刘邦视为潜在威胁,其命运始终被刘邦夫妇掌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身为叱咤风云的将军,韩信创造了无数纵横捭阖的过往,最终却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或是与刘邦裂土分茅,坐镇一方诸侯,而是被一个女人(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死的没有一点儿尊严。其实韩信被以何种方式处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反抗的余地?他的亲兵为什么不来救他?这可能是一部分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因

  • 从细节看本质:宋江一人饮酒醉,酒桌上可看出宋江并非清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一、重建的浔阳楼,按照名著描绘的样子,也在楼前树了一根望竿,上书“浔阳江正库”。浔阳即长江的旧称。“库”在宋代是官方经营的酒楼,正库是浔阳地方官营酒楼的总店,与“正库”相对应的“子库”,就是分店了。酒在宋代属于官方专卖之物,在浔阳地方私人酒店,必须从浔阳楼正库去买酒,再进行销售。二、宋江一人去浔阳楼

  • 韩信在背水一战的同时设置奇兵给赵军极大心理压力故可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楚汉争霸”时期,为挽回战略颓势、扭转不利局面,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方针,命韩信、张耳等人率兵开辟北方战场。在击败魏王魏豹、平定魏地后,韩信率兵于汉三年(前204年)“后九月,破代兵”,攻占代地。代地被攻破后,代王赵歇率残兵逃入赵地。同年十月,按照

  • 汉武帝的政绩使其虽有很多过失但仍有很高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高度注重道德,是儒家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而所谓的德,其实可以分为私德与公德两个层面。德在私人领域的表现,就是私德;而表现在公共领域的部分,自然就是公德。按照儒家传统理论,前者属于“齐家”范围,包含帝王家族及后宫的内部事务;后者则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等更高级范畴,涵盖了帝王在治理国家等相关公共事务领域

  • 张献忠在四川恶行累累?一块石碑揭开谜底!专家:别抹黑张献忠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天启年间,陕西灾荒不断,不久之后便爆发了农民起义,高迎祥、王和尚、王大梁等人纷纷拥兵自立,此时李自成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公元1630年,张献忠崭露头角,在家乡自己拉起一支队伍,自称八大王,由于张献忠有文化又足智多谋,在军中很快就树立了威信,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从此之后张献忠率部南征北

  • 汉武帝的一系列改革为后世夯实基础,汉宣帝则将此成就进行巩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

    汉武帝跟秦始皇很像,是中国帝王圈里的“巨人”;后世王朝的兴盛、帝王的成功,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汉宣帝就是第一个受益者。从秦到汉初,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模式曾经长期处于摸索状态。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并六国、建立统一帝国,为后世封建王朝打造了疆域的基本轮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