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非被杀应为秦始皇之意,李斯只是执行者

韩非被杀应为秦始皇之意,李斯只是执行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816 更新时间:2024/3/13 20:06:53

《史记》只用了两句话就把韩非的死归咎于李斯,历来都认为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害怕自己失去秦王的“独爱”,而想尽办法杀害韩非。

真的是这样吗?

韩非与李斯师从于荀子,韩非拜师晚于李斯,算是师弟。在七国纵横的时代里,以口舌称道,然而韩非有口吃,嘴不行,但是十分善于著述。

在韩非没来之前,李斯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而韩非来了之后,其才华使“斯自以为不如”。

这时候的李斯,或许会嫉妒韩非的才华,但更多应该是尊重和崇敬,特别是他们俩师从儒家的荀子,却对法家都十分青睐,相当谈得来,两人志同道合,可谓是惺惺相惜。

秦昭襄王三年(前247年),李斯离开了荀子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韩非回到韩国依然不受重用,只能靠写书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李斯

而李斯此时已经在秦国崭露头角,一步一步走向高位。“逐客”事件后,李斯得到秦王重用,而他也知道韩非的郁郁不得志,希望他能来秦国为秦王效力。

为了让秦王知晓韩非,李斯想尽办法让韩非的著作流入秦国。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韩非的《孤愤》、《五蠹》传入秦国。此时,秦国刚刚经历了嫪毐之乱,正值秦王结束政治危机而痛定思痛之时,读到韩非的著作,秦王觉得,自己想说去没能说出来的,竟然在韩非书中说得字字直扣心扉。

秦王感慨:“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则在旁边适时说道:“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秦王用李斯“先取韩以恐他国之计”攻打韩国,韩国恐慌,让给韩非出使秦国以自保。

秦王很喜欢韩非,对韩非报以很大的期望,但韩非的口吃却让秦王对其第一印象就下降了。

此时韩非已经60多岁,秦王虽然喜欢他,尊重他,但并不信任他,更谈不上重用他。然而韩非向秦王上《存韩》,意图存韩以弱秦,被李斯的《议“存韩”》驳回。之后他又在秦王面前指责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接着又揭姚贾的老底,说他是“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认为重赏这种人是不利于“厉群臣”的。意图离间秦国君臣关系。

姚贾

姚贾出使外国,是为了拆散六国合纵,远交近攻的策略,是为了秦统一大计作准备。

韩非的言论一而再再而三挑战秦王的耐心,这才是韩非的取死之道。

当时的秦国,嫪毐之乱的风波刚平,牵连到吕不韦免相,曾经身为吕不韦舍人的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处处小心谨慎,揣摩秦王的意图。

李斯知道秦王对韩非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于是他和姚贾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

狱中的韩非自陈“愿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旨从”,使秦“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然而,韩非的陈述缺乏说服力,秦王想要的不是霸主,而是天下。

秦王已经不再需要他,这才有了“李斯使人遗药,使自杀”的事件。

刘邦曾说过:“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刘邦是亲身经历过李斯相秦的时代的,所以他的评价应该是正确的。在韩非之死这件事上,李斯应该只是个执行者,真正的凶手或许就是秦始皇

韩非

韩非的死常常被归到李斯的头上,但细读史料,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不少漏洞。简单来说,疑点有三块:

第一,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所以愤而著书。他的书传到了秦国,秦王政读到后非常喜爱,因而对作者倍加推崇,甚至发出“能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颇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味道。

这时,向秦王政介绍作者是韩非的,不是别人,正是李斯本人。如果他真的有嫉妒之情,为何却要多此一举呢?

第二,秦王政爱才,而且他对人才异常尊重。梁人尉缭为秦国献上攻灭六国的谋略,嬴政于是以亢礼相待,穿衣吃饭都和尉缭一样,如此程度的礼贤下士实为罕见。

然而过犹不及,这样的行为实在超乎一般人的承受力,反而引起了尉缭的不安与恐惧,于是想要逃出秦国。不过没有成功。秦王政阻止了尉缭的出逃后,不仅没有对他治罪,反而让他担任国尉的高官。

同样,秦王政对高渐离,这个荆轲的好友,也因为爱惜他的才华,不忍心杀了他。只是熏瞎了他的眼睛,仍想让他留在自己身边击筑。

秦始皇

由尉缭与高渐离的例子,不难看出秦王政对人才的重视以及珍惜。所以,原本非常重视韩非之才,曾发出“能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感叹的秦王政,会仅仅因为李斯的几句谗言就将韩非下狱治罪吗?

第三,秦国一向以执法严明著称,而秦王政又是千古一帝,为人聪明、刚毅。李斯真的敢背着秦王政偷偷毒死韩非吗?他真有这么大胆量?

韩非死后,秦王政虽然后悔将他下狱,但面对韩非的死,他并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这本身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吗?

所以,从这三大疑点来看,韩非之死,李斯应该不是主谋。

既然李斯不是主谋,那么真凶是谁自然一目了然——秦王政。至于后来,“秦王悔之”,已经不知道过了多久的事情了。所谓的“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也很有可能是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暂时不处死韩非,改以继续囚禁而已。也许是李斯的努力,也许是秦始皇再看韩非的著作后因为惜才而良心发现吧。

所以,韩非之死,真实的情况大抵是,秦王政本想重用他,但是由于他不断挑战秦王政的底线,而且对君臣权术了解得太深,让秦王政心生恐惧,于是秦王政、李斯君臣共同决意处死韩非,随后,李斯主动出面去操作这一切,自己承担杀死韩非的骂名,以让秦王政逃脱害贤的指责。

李斯

韩非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相比李斯,政治嗅觉相去甚远。他的一生有着丰厚理论基础,却从未有过执政或参政经验,他活在他的思想里面,空泛而不具备灵活性。

他很有才华,在李斯之上,但就其政治表现来看,根本也不足够成对李斯地位的威胁,倘若李斯真的妒忌他,何必要千方百计引荐他来秦国。而倘若他在政治上真比李斯优秀,秦王政又为何最终要下决定除掉他呢?

秦王政可不是一个不能容人的人,只要不是背叛他的,与他政见南辕北辙的人,都能得到相当好的待遇啊。

标签:

更多文章

  • 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关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1356年3月,朱元璋趁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对江南元军发起攻势之时亲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一眼就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为了安抚军心,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第二天,降

  • 韩信心中仍有分封之念,与刘邦的政策大相径庭,悲惨结局已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自污也没有用。萧何可以靠自污自保,是因为他当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必要通过作践自己,向刘邦证明,自己这个丞相对汉室没有威胁。也绝无二心。而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就丧失了人身自由。此后多年,韩信一直是大门

  • 韩信当楚王后对帮过他的亭长、漂母和使其受胯下之辱的人均行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范雎成名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他羞辱了陷害他的须贾,追杀鞭笞他并让宾客在他身上撒尿的魏齐。而举荐曾帮助他来到秦国的王稽和郑安平。范雎可以说是恩怨分明了,那么,成名之后的韩信,又是怎么对待微时帮助他和羞辱他的人呢?下乡南昌亭亭长韩信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没钱做不了小官吏,又没有谋生手段,做不

  • 韩信崭露锋芒后便被刘邦视为潜在威胁,其命运始终被刘邦夫妇掌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身为叱咤风云的将军,韩信创造了无数纵横捭阖的过往,最终却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或是与刘邦裂土分茅,坐镇一方诸侯,而是被一个女人(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死的没有一点儿尊严。其实韩信被以何种方式处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反抗的余地?他的亲兵为什么不来救他?这可能是一部分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因

  • 从细节看本质:宋江一人饮酒醉,酒桌上可看出宋江并非清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一、重建的浔阳楼,按照名著描绘的样子,也在楼前树了一根望竿,上书“浔阳江正库”。浔阳即长江的旧称。“库”在宋代是官方经营的酒楼,正库是浔阳地方官营酒楼的总店,与“正库”相对应的“子库”,就是分店了。酒在宋代属于官方专卖之物,在浔阳地方私人酒店,必须从浔阳楼正库去买酒,再进行销售。二、宋江一人去浔阳楼

  • 韩信在背水一战的同时设置奇兵给赵军极大心理压力故可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楚汉争霸”时期,为挽回战略颓势、扭转不利局面,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方针,命韩信、张耳等人率兵开辟北方战场。在击败魏王魏豹、平定魏地后,韩信率兵于汉三年(前204年)“后九月,破代兵”,攻占代地。代地被攻破后,代王赵歇率残兵逃入赵地。同年十月,按照

  • 汉武帝的政绩使其虽有很多过失但仍有很高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高度注重道德,是儒家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而所谓的德,其实可以分为私德与公德两个层面。德在私人领域的表现,就是私德;而表现在公共领域的部分,自然就是公德。按照儒家传统理论,前者属于“齐家”范围,包含帝王家族及后宫的内部事务;后者则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等更高级范畴,涵盖了帝王在治理国家等相关公共事务领域

  • 张献忠在四川恶行累累?一块石碑揭开谜底!专家:别抹黑张献忠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天启年间,陕西灾荒不断,不久之后便爆发了农民起义,高迎祥、王和尚、王大梁等人纷纷拥兵自立,此时李自成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公元1630年,张献忠崭露头角,在家乡自己拉起一支队伍,自称八大王,由于张献忠有文化又足智多谋,在军中很快就树立了威信,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从此之后张献忠率部南征北

  • 汉武帝的一系列改革为后世夯实基础,汉宣帝则将此成就进行巩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

    汉武帝跟秦始皇很像,是中国帝王圈里的“巨人”;后世王朝的兴盛、帝王的成功,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汉宣帝就是第一个受益者。从秦到汉初,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模式曾经长期处于摸索状态。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并六国、建立统一帝国,为后世封建王朝打造了疆域的基本轮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消除

  • 朱元璋至少开了5次历史倒车?废除宰相制,为何还要搞内阁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首先,朱元璋恢复了分封制。好家伙,分封制还是汉朝、西晋那个年代的事情,明摆着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可老朱为了子孙享受荣华富贵,为了明朝江山永远姓朱,还是搞了分封制。老朱分封的儿子们,除了政权、财权以外,还有实实在在的兵权。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就是因为他有实力和朝廷抗衡。其次,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这也是没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