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PK魏忠贤,朱由检孤家寡人,九千岁权倾朝野,崇祯为何赢了呢?

崇祯PK魏忠贤,朱由检孤家寡人,九千岁权倾朝野,崇祯为何赢了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481 更新时间:2024/1/26 3:00:14

九千岁并非浪得虚名,但崇祯占据着法统的制高点,两人过招,魏忠贤底气不足,崇祯步步为营,再加上阉党内部松散,崇祯焉能不胜?

在中国历史上,敢称九千岁的人有两位,一位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东王杨秀清,另一位就是明朝的太监魏忠贤。从这个千古称谓就可以看出,魏忠贤权倾一时的嚣张程度。

魏忠贤大字不识几个,智力也无超群之处,他之所以能弄权,有两点原因:

其一,他私通明熹宗朱由校的奶妈客氏,而朱由校又十分顺从客氏,因而魏忠贤通过客氏获得了朱由校的信任。当时的客氏还有一桩风流冤案,魏忠贤和魏朝都想和她配成对食,俩太监为此争风吃醋,为了解决这个纷争,当了皇帝的朱由校还亲自为她平息这场纷争,二选一,依客氏的意愿,选择了魏忠贤。由此可见,朱由校对乳母客氏的重视程度。

其二,他本身也是陪伴皇帝长大的内监,魏忠贤原是伺候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后来王才人去世,父亲朱常洛因自身难保,也无暇顾及朱由校,于是,朱由校的衣食起居就落到了魏忠贤和客氏手上。魏忠贤进宫时已成过家也当过爹,对照顾朱由校很在行,当时也没想着朱由校会当皇帝,因此,他对朱由校的付出也是真诚的。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魏忠贤在朱由校登基之后,才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与显赫的地位。《明史》说,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内廷有王体乾、李朝钦、王朝辅等三十余人“左右拥护”;外廷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其中的“虎”、“彪”、“狗”,都是魏忠贤的义子。

可以说,在内廷布满了魏忠贤的眼钱,在外廷,阉党们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比如崔呈秀,占据着兵部尚书的位置,把控着军权。由此可见,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名逼其实。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天皇帝的英年早逝,给魏忠贤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崇祯皇帝即位后,他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剪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魏忠贤一直作为他的对立面存在,甚至在天启皇帝面前控告过他谋反,不除阉党安能坐稳这九龙椅?

但是要想拿下魏忠贤,心急也吃不了热豆腐,阉党势力盘根错节,既不可打草惊蛇,也不能无动于衷,于是,朱由检首先采取的是安抚政策,四步走完成了对阉党的铲除。

第一步:瞒天过海

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崇祯上台后,并未对阉党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即使清理也未必见效。而是实施了一系列的安抚政策,以麻痹阉党的神经,让其误以为他崇祯与天启另无二样。

崇祯继位后,王体乾、魏忠贤这两位宦官依旧大权在握,崇祯还不断地向他们询问前朝政事安排。一切都太安静了,魏忠贤心里反而没底了。

为了试探崇祯的真实意图,他开始主动出击。他先向皇帝提出要辞去东厂提督一职,崇祯不仅没答应,反倒还安慰了他一一番。随后又让王体乾也去辞职,崇祯照样也是一番安慰。

再之后,魏忠贤又上疏要求各地停建自己的生祠。何谓生祠,替活人盖祠堂就叫生祠,历史上盖生祠最多的是魏忠贤,一年时间就能盖四十多处,而且每修建一处花费少则几万两,多则数十万两,除了花钱,还要占地,因此毁坏了两千多间民房,导致平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种现象不用说在崇祯眼里,就在我们现在看来,也令人震惊。

所以,对于这一项要求,崇祯准了,准的原因也是为了让魏忠贤吃一颗定心丸,因为这样大肆建生祠并不合规矩。

为了彻底打消魏忠贤的疑虑,崇祯还对阉党成员大加封赏。一般来说,新帝即位除了大赦天下,还会提拔一批官员。魏忠贤借此机会,把自己的侄儿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官,把自己的一个兄弟提拔为锦衣卫的千户,崇祯也都允了。

经过崇祯的连环表演,魏忠贤的疑虑虽然没完全打消,但心里已算是安定了。他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崇祯不喜欢自己,但也不是很讨厌自己。作为当朝的新皇帝,有自己想法也正常,只要他不大犯错,至少崇祯不会找自己麻烦。

第二步:欲盖弥彰

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也住在宫中,他见魏忠贤如此行事,自己也上去凑热闹,也想从崇祯身上占卜一下自己的前程。

于是,她也照葫芦画瓢,请求皇帝让她出宫,结果她一提出,崇祯立马允了,客氏肠子都悔青了,皇帝赶你走,也不能懒着不走,于是,只好收拾东西搬出宫去了。

崇祯对客氏自然没有好感,为何不做安抚?其用意在于,客氏走了,再好不过,敌人少一个就是一个,正好集中精力对付魏忠贤。

崇祯对客氏的处理让一些大臣还是看到了风向标的转变,有对阉党作风不满的臣子开始给皇帝上疏,直接弹劾阉党的四名亲信骨干。这名胆大包天的大臣就是右副都督御史杨所修,他建议将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李养德、太仆寺少卿陈殷和延绥巡抚朱童蒙革职,理由是:四位大臣没有严格遵守丁忧制度。

丁忧制度就是在职朝廷官员,在父母过世后要辞职回乡为父母守孝,按照明朝守孝制度,至少要守三年。以上四位大臣在父母过世后都没有回家守孝,全部“夺情”了,不符合孝道。

杨所修也是一名阉党,但为何要内讧呢?原来此人在阉党只是一名不入流的小角色,崇祯登基后,他觉得机会来了,趁早选边站,对自己发展有好处,搞不好就会咸鱼翻身。

但崇祯对杨所修的批复却更让阉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崇祯痛斥杨所修率性轻诋,随便乱骂人。但杨的上疏还是让四位大臣提高了警惕,崔呈秀等四人一合计,要不咱还是走吧,于是四人向皇帝提出要回家守孝。但崇祯只准了陈殷一人,其他三人没有批准。

之后都察院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也上疏弹劾阉党骨干分子崔呈秀,说起来杨维垣这么做的目的与杨所修一样,同是阉党一派,长期得不到重用,此时也是奔着早站队早得利的目的去的。

崇祯对杨维垣的上疏没有理会,接着杨又来了二进宫,之后崇祯受理了,并作出批示,勒令崔呈秀回家。

崇祯的这一举动也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他的确是要整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左右摇摆的大臣们终于摸准了皇帝的旨意,随之而来弹劾阉党的奏疏如雪片似地飞入乾清宫,而且矛头直指魏忠贤。

崇祯帝终于利剑出鞘。

第三步:利剑行动

崔呈秀作为魏忠贤的左膀右臂,他被免除职务,归籍守制,等于阉党的根基已经缺掉了一个脚 ,开始动摇了,崔呈秀的革职成为阉党集团瓦解的转折点。

早在崇祯帝封赏阉党的时候,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势力。他将徐应元提拔做了内廷主管,尽管徐应元与魏忠贤也有勾结,后来徐应元也是因为魏忠贤被贬黜。但崇祯身边真没什么人可以用,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能谋划到这一步,实属不易。

他亲自参观了太临部队组织的表演大会,表演结束后,他让兵部通知太监们去领赏,并乘机下旨让这些武装太监不用再回宫。这样一来,就砍掉了魏忠贤辛苦组建的对皇宫有巨大威胁的太监部队。没有了武装力量的支撑,魏忠贤对皇宫的控制就大打折扣。

至此,我们也看到,崇祯利用的就是自己的法统地位,致使阉党内部产生矛盾,最后让其自掘坟墓,从而赢得多数人的支持。

崇祯于天启七年八月即位,至十月二十二,朝廷大臣开始大规模揭发魏忠贤的罪状。工部主事陆澄源列出了魏忠贤的四大罪状: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

其主要意思就是说,魏忠贤得到的恩宠太高,甚至超过了明朝的开国元勋,且宫内外各个部门都有其亲信,办事衙门也有他所谓的干儿子操纵。天启皇帝经常把功劳归功于厂臣,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

魏忠贤权势很大,大到大臣们写奏章都不敢写他的名字,这完全违背了君前臣民的礼仪制度。全朝上下对魏忠贤的个人崇拜过盛,个人生祠建的到处都是,将魏忠贤这样的奸臣标榜为孔子一类的圣人,实在是可笑至极。

正是由于魏忠贤的存在,才让崔呈秀这样的人在朝廷为非作歹,崔呈秀一旦被处理,其矛头必然指向魏忠贤。

此事一出,魏忠贤手下的一批阉党,要求辞职的人不在少数。崇祯也不再拦着,要走直接同意,不过对于在宫中作恶多端的太监,即使不想走,也被直接罢免了。

那么多人在崇祯那里告状,魏忠贤终于坐不住了。他只好使出苦肉计,跑去崇祯面前哭诉,崇祯不为所动。直到海盐县贡生钱嘉生上了一份奏疏,有理有据地列出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导致魏忠贤再也不敢呆在天子脚 下了。

他主动向崇祯提出引疾辞爵,请求皇帝批准。由于崇祯还没想好如何逮捕魏忠贤,毕竟阉党势力交错,牵一发便动全身,于是,崇祯便同意了魏忠贤的请辞。

魏忠贤以为他这一走,自己成了没有权力的糟老头,对新皇帝也再没有威胁,至少可以安稳的回家养老吧。但他想错了,虽然他的权力没有了,但他的影响力还在,阉党成员仍有不少人还在其位。

魏忠贤前脚刚走,崇祯后脚便下旨让他去安徽凤阳守陵。十一月,崇祯公开宣布了魏忠贤的罪行,他很想杀了魏忠贤,但考虑到天启皇帝尸骨未寒,魏公公又是几朝太监,还是顾及到影响,才没有动手。

但崇祯不动手,不代表没有人动手,那些和魏忠贤撕破脸的大臣们怎肯放过他,不把魏忠贤弄死,他们是不会甘心的。

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魏忠贤最终被逼自尽。

第四步:铲除余党

魏忠贤死后,阉党成员惶惶不可终日,崇祯将矛头对准了崔呈秀和客氏。崔呈秀收到风声后在家中自缢而亡,客氏则收押在宫内浣衣局进行了审讯,她承认了自己谋逆的罪名,最后被杖毙。

之后崇祯经过多番努力,,拟出了一份阉党名单,共计261人,罪行大小分了七等,这些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理。

由此可见,崇祯为肃清明朝阉党付出了诸多心血,整肃不良风气,刮骨疗毒是任何一个时代实现新政都需要的面临的坚决任务。同时,崇祯兵不血刃的扳倒阉党,也可见他的智慧所在,只是生不逢时,大明江山已是摇摇欲坠,凭他一己之力,明朝也难翻盘。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顺治:超脱俗世,拿的起放的下,我愿称之为大清皇帝中的天花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娜木钟和顺治的关系,顺治最落魄的时候,300万以上的顺治通宝图片

    (爱新觉罗·皇太极 画像)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王朝的第二领领导人,爱新觉罗·皇太极驾崩了。由于皇太极同志死得十分仓促,来不及留下遗嘱,那么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先帝没指定谁来接班,所以接下来的皇位争夺赛,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在诸多参赛选手中,最有获胜希望的,有两位,一位是皇太极的长

  • 清朝最有艳福的皇帝,4位皇后67位妃子,他死后,都陪他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12位皇后哪位最惨,清朝12位皇帝的皇后和嫔妃,清朝十二个皇帝及皇后

    康熙是清朝历任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六十一年,这在整个历史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年仅八岁的情况下继位,从此以后他一直稳坐皇位,没有像历史上的有些年幼皇帝被作为傀儡,也没有早早逝世,反而是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最开始继位的时候,身边有孝庄太皇太后和大臣的辅佐,因为年幼,所以他被辅佐了六年

  • 奶奶是慈禧,溥仪是他哥哥,光绪是大伯,他却低调教书活到2015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而他们的另一位弟弟溥任,则要低调很多,很多人只觉得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却不知道他背后皇弟的身份。事实上溥任的一生同样精彩,他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胡同里的任四爷在北京的一座老宅子里,住着一位老人。他年轻时,在西板桥小学以及厂桥小学教书,他在讲坛上默默耕耘了一辈子,一直到1988年才退休。在40多

  • 清朝时期,为何列强都争抢着“帮”我国修建铁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一共修几条铁路,西方列强为什么在中国修建铁路,清朝龙椅被列强抢走

    客观地说,西方列强带给我国的伤痛实在是太大,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可遗忘的过去。在那段屈辱岁月里,西方国家似乎也表现过伪善的一面。这些国家居然主动地“帮”我国修建铁路,甚至为了“帮”我国修建铁路,还抢着贷款给清政府。如此怪异的举动让人们好奇,一般以“吸血鬼”之称的资本家,为何突然变得这么好了。其实背后大有

  • 清朝最幸运的皇子,康熙62岁生的最小儿子,被三代帝王捧在手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对于帝王家来说,妻妾成群、子孙满堂才是好现象,毕竟家里有皇位要继承,人多的才能更好地选择,总比那些一两个没得选择要强得多,不过这也是有弊端的,人多的就容易起纷争。这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在位时期的“九子夺嫡”,争夺王位的结果是让人痛心的,亲如手足的兄弟互相残杀,很多人都没有好下场,唯有那些置身事外的人

  • 顺治临死前,孝庄紧急召一个人进宫,康熙才能稳坐江山60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奠定了太平盛世发展基础的康熙帝,是为满清政权定都北京后即位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余年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的康熙帝是整个清朝乃至整个封建帝国时期的一位传奇皇帝。然而世人皆知教养一代贤君的孝庄太后,急召进宫保康熙帝位的臣子却鲜为人知。六岁

  • 乾隆早期对那拉氏有多宠?有几项创清史唯一,如懿传有些并非乱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那拉荣臻,乾隆继后那拉氏为何断发,那拉皇后容貌复原图

    她并非出自大家,然而一入府便成为乾隆的侧福晋。她并非乾隆的白月光,却在富察皇后仍在世的时候,占据了乾隆的恩宠。在她做皇后之前一直未有子嗣,然而做了皇后之后,却接连产子,四年生了两男一女。她便是我今天想说的乾隆的继后那拉氏。说起这位那拉皇后,她的一生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说不完的谜。断发之后,乾隆便将一切有

  • 大清腐朽没落慈禧百口莫辩,找寻根源,上推1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慈禧与清朝的命运联系,清朝慈禧的社会状况,清朝的灭亡能怪慈禧吗

    慈禧太后清王朝衰败,特别是闭关锁国、科技的落后,后期的慈禧政府已成强弩之末、积重难返之势了。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号称“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因为他是最早看到并接触外国新事物、新科技的人,却因自己的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将原本可以“拿来主义”的东西给吞噬了。说他是耽搁、阻止中国科技进步的罪魁祸首才算一点不

  • 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12位皇帝一览表,清十二帝顺口溜,努尔哈赤是皇帝吗

    这些说法之中最流行的是十帝说、一十帝说、十二帝说,至于十三帝、十七帝的说法则属于小众说法。所谓“十二帝”乃是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直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为止。这种说法将清朝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入关之后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算作是皇帝。

  • 太平天国的宝藏,丢了156年,至今下落不明,它到底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太平天国福建宝藏,太平天国的天国宝藏是真的吗,太平天国的宝藏消失了吗

    这也让西方列强对这块东方的肥肉虎视眈眈,同时这不仅仅是国外在觊觎就连清政府内部都存在分歧。这种内忧外患的处境让清朝摇摇欲坠。也就是这时,西方不少文化传教也开始流入中国,他们企图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文化来达到改变清朝统治。但是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因此这种做法无疑是困难的。但是,这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