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诸葛亮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托孤案例,也许这是除周公以外,刘备写下了最完美的白帝城托孤。不仅是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诸葛亮更是一个真正的专用托孤。这对君臣模式,后来成了无数皇帝想要模仿的对象。也许它是如此完美,以至于有些人在未来猜测这是一个阴谋。
更有者认为,在刘备托孤之时,都准备了后手,一旦诸葛亮不对就会处理掉。但是,无论如何,诸葛亮在他的余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二:司馬懿
据历史记载,事实上,司马懿的一生是经历了两次托孤的。一次是曹丕,第一次是曹锐。没有办法,谁让司马懿命长呢?。然而,这两点,实际上是非常不同的。在曹丕这上面司马懿非常努力。因为曹丕没有对他不利。曹丕多次阻止曹操杀害他。曹丕死后,魏经历了孙权的进攻,孟达的起义,和诸葛亮的北伐,均被司马懿拦下。但是曹锐不像他的父亲,他和司马懿相处得不好,总是很警惕。
但在当时的魏国,没有人能真正地拿起大梁,只有司马懿。但曹锐并不这么认为,可惜他命短,三十六岁就要死了。无奈之下,才找来司马懿临终托孤。虽看是成功,但这时的司马懿的忠诚已经大大下降了。才有后来司马家掌权,并最后推翻曹魏,自立晋朝的结果。
第三:诸葛恪
这是孙权的托孤大臣。在三个王国里,孙权也是一个很长寿的皇帝,孙权很善于用人,像周瑜、鲁肃等都是统帅之才。诸葛恪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这个人极有本事,年幼时就以聪明著称。而在诸葛恪担任托孤大臣时期,确实做了不少事情。其中一件就是积极北伐魏国。
在三个王国时期,吴的保守思想,总以为有长江天险做屏障。这也带来了东吴容易走向不思进取的一面。再加上东吴本身又是一个世家大族做主的政权,孙权数次北伐又不能成功。所以,许多人对北伐的兴趣不大。而诸葛恪如果想要北伐,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了,大家都得利益,世家大族不吃亏。可战争本来就没稳胜的可能。只要诸葛恪一败,就会有他的政敌等着上去弄死他。新城一败,诸葛恪被夷灭三族,被认为是乱臣贼子。直到孙休上台,才重新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