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端午节粽子是给屈原吃的吗 ?大诗人闻一多认为不是

端午节粽子是给屈原吃的吗 ?大诗人闻一多认为不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51 更新时间:2024/1/29 10:15:01

潮新闻客户端 实习生 单予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感谢屈原”环节。

这位爱国诗人在四溢的粽香中被一代代人反复咀嚼、纪念。不过,你有想到过,古人一开始往水里扔粽子是给屈原吃的吗?

端午起于屈原——你可能一直被古人这个伤心而美丽的传说迷惑了。

首先站出来发言的,是大诗人闻一多先生。

[var1]

图源视觉中国

01

说起闻一多,我们往往先想到他的诗、他的《最后一次讲演》,却很容易忘记,他本来是一位教授,一位学者。尤其在中国神话学领域,闻一多确是大佬一枚。

他认为, 端午起于屈原,其实是一个误会。

要澄清,首先得找到误会的源头。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一说,目前所见的文献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其实,这个时候距离屈原投江已经过了800多年了。

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说有一回屈原魂魄显灵,对祭祀他的楚人提了个小建议,说你们用竹筒装米扔到水里纪念我的时候,可以用毒楝叶塞住,用五彩丝捆牢,这样蛟龙就会被吓走,不会再偷吃粽子了。

抱石投江,祭品还要被蛟龙偷吃,屈原实惨。

[var1]

包粽子,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细心的闻一多发现,这段话里却隐含着关键信息。

“但常所遗(粽子),苦为蛟龙所窃。”为什么不提鱼鳖偷吃,却单说蛟龙?他想,有没有一种可能,端午节的粽子一开始就是给“龙”吃的呢?

经过对相关史料“地毯式”的考据,闻一多发现,端午节的各种风俗传说与“龙”有关的非常多。

比如,唐传奇集《异闻录》中,就有一个端午日铸盘龙镜的传说。天宝年间,扬州有一老道旁观铸镜,忽然说自己有能使真龙现身之法,人们按其说法,在五月初五到扬子江心铸成了一面盘龙镜,纵横九寸,青莹耀日,背有盘龙栩栩如生,一铸成就听闻龙吟一阵,竟有祈雨的异能。

[var1]

盘龙铜镜,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汉书》里纪念介子推的故事里也可窥得龙的影子。相传并州(今太原等地)为纪念那位“自割腿肉”的贤士介子推,有“龙忌”日的寒食传统,另外一说则就在 端午。而且介子推的故事中又有《龙蛇歌》,其词见于《吕氏春秋·介立篇》。

除了真龙、蛟龙外,还有“龙子”。相传汉武帝时用守宫制成的一种保证贞操的秘药是在端午日制的,而守宫又名龙子。

[var1]

守宫,即壁虎,图源网络

《水经注》中,亦有端午日“鱼化龙”的传说:“按正光元年五月五日,天气清爽,闻池中枪枪。若钲鼓声,池水惊而沸。须臾雷电晦冥,有五色蛇自池上属于天,久之乃灭。波上水定,唯见一鱼在,其一变为龙。”

总之,从这些习俗和传说看,端午和龙的密切程度要远远超过端午和屈原的。这让我们似乎摸到了端午和龙冥冥之中的联系。

那么又都是谁在祭祀?为啥要祭龙?

闻一多进一步发现,端午习俗的发源地域,很可能是在吴越。

在吴越之间,本来就有不少传说,说端午节是起源于伍子胥勾践。反正,和吴越人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竞渡与食粽的传统离不开河港、稻米,这二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吴越号称水国,竞渡本是吴越一带的土风;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更重要的是,吴越之地有祭祀龙图腾的传统,进一步证明端午是龙的节日。

[var1]

春秋战国青铜鸠杖,再现古越人“断发文身”习俗 图源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

吴越人有“断发文身”“彩丝系臂”等习俗。文身,文的是龙图腾,为的是看上去使自己像龙子,防止被蛟龙所害。

《吴越春秋》记载了吴越的龙蛇城门:“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可见吴越之地确有明显的龙、蛇图腾痕迹。

至此,闻一多先生得出结论——端午其实是个龙的节日,起源于古代龙图腾祭祀,且在时间上远远早于屈原。

古代南方等地原住民断发文身、撒米投粽、龙舟竞渡,都是在取悦图腾神,说白了就是求龙保佑,祈求安康。

不过,闻一多觉得最初的祭祀狂欢却是喜中带悲。“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var1]

由彩丝系臂演变而来的“长命缕” 图源网络

02

闻一多先生的“祭龙”说,为学界研究端午起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后的学者又做了不少研究考证。但毕竟时间太久远,端午的起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大致上,目前有这么几种说法:

(1)纪念先人说

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说。端午节要纪念的历史人物可谓“扎推”了。

除了最主流的纪念屈原投江一说,相传端午人们还会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人。

晋国贤臣介子推为晋文公“割股充饥”,后被晋文公不慎火烧“抱树而死”,后人也以寒食节纪念他;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尽,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于是江浙沪一带五月初五逆流而上“迎涛神”;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种种说法,都是文化习俗与当时当地不同的人文背景相结合产生的结果。

(2)驱瘟避疫说

看到这里,可能你想说,端午又不只有龙舟和粽子,艾草、香囊、雄黄酒哪去了?

别急,这就说到了。

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端午节的初始之意当是驱瘟、除邪、止恶气。”何为“恶气”?原来,古人把农历五月看作“恶月”,因为五月往往高温潮湿,毒虫出没,加上古时医疗水平落后,疾病多发,而端午逢“双五”,就成了恶月恶日。

是故,古人想出了采艾草、戴香囊、喝雄黄酒、贴五毒贴等一系列防疫“消杀”民俗,用来避邪驱毒,祈祷健康。

[var1]

端午挂艾草与菖蒲,驱邪祛病 图源网络

赛龙舟起初或许也是为了避瘟送灾。宗教学家、民俗学家江绍原在分析历代竞渡文献后,认为端午的重要习俗——竞渡,本来是一种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起源于送灾。

(3)夏至说

俗话说“夏至端午前,必定是丰年。”今年夏至与端午罕见相连,是为百年奇观。

但万一端午和夏至根本就是同一天呢?

古籍中,有不少把今天的端午习俗划为夏至日活动的。记录楚地风物故事的《荆楚岁时记》里,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而是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把竞渡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岁时风物华纪丽》里,更是直接说端午“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处于夏季正中,和夏至日相符。

于是,一些学者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两个日子。

(4)季节适应说

人类学家李亦园在“夏至说”基础上提出了“季节适应说”,认为端午有着传达着季节变化的意义。

[var1]

镇远县端午节祭龙大典。图源:镇远发布

在中国西南贵州的施洞、镇远等地,有着“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大端午”是指农历五月廿五前后数日,而“小端午”才是五月初五。可见端午节在时间上具有双重内涵:从时间、季节上来说,可以是五月内的一段时期;但作为一个仪式,则为定日。

无论端午是一段时期还是定日,都与夏至有着密切关系。为了适应夏至这一至关重要的季节转化,人们通过对龙、水神的信仰活动来应对洪水频繁的问题,通过中医药的方法来防治蚊虫、疾病侵害人体,也就形成了风俗多样的端午节。

03

端午起于屈原大约是不能成立了。而闻一多先生希望在澄清之后,仍能告诉孩子们人性之真。

赛龙舟、包粽子,无论是为了悦神乞生还是驱邪避疫,时至今日,它们的意义早已淡去。唯有其中蕴含的“生”这一字,亘古未变。

闻一多先生说道:“不管是战国,还是现在,仅仅求生的时代早过去了,端午这节日也早失去了意义。从战国到今天,应该是怎样求生得光荣的时代, 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但为这意义着想,那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真是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

“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更多文章

  • 兰陵王高长恭、吴王李恪、睿亲王多尔衮,谁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第一个就是都是皇子。第二个就是都离皇位很近。第三个都很有能力。他们都是他们所处的年代时候都为国家立下了不少功劳,可以说都是那个时代的强者,如果真正要说谁最强只能说他们中没有谁最强,因为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佼佼者。[var1]第一位:兰陵王高长恭。兰陵王高长恭他拥有成功男人想有的一切,但是,他最终死在一杯

  • 了解中国端午节: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var1]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相传,在古代的时候,屈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和政治家。然而,他的政敌背叛了他,屈原不得不流放到了南方。在他流放的时候,他非常担心百姓的疾苦,所以他写下了许多悲愤的诗歌。当他听说了自己的故乡被攻陷时,他非常悲痛,最终选择在江汉投江自尽,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 被称为战国第八雄的中山国,拥有万乘,是怎样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七雄最先灭掉的国,万乘燕国,战国七雄中经度最小的国家

    [var1]中山华并不是中原民族建立的,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为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也就说中山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由于东周群雄并起,中山国才有机会建立自己的国家。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建立了新都。这标志着中山国

  • 万毅和曾克林被换下,李天佑、韩先楚接任纵队司令员,提升战斗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兴元和万毅,韩先楚与曾克林之争是哪一集,韩先楚曾克林电影全集

    [var1]万毅曾于1944年率部加入八路军,成为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来到八路军部队,他感受的自己是被重用的,罗荣桓对他委以重任,让很多老将协助他打仗,为培养他成为高级指挥员。在一次围剿伪军时,因缺乏对敌经验,被伪军花言巧语蒙蔽,导致敌人从身边溜走。他这才恍然大悟,悔不当初,罗荣桓让他

  • 1981年韩先楚回乡探亲,遇发小闲聊,对方直言:你这官咋当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先楚抢仓库是哪一集,老连长韩先楚电视剧,战将韩先楚打八十九师第几集

    在湖北的一个小县城里,出了许多红军的将军,原叫黄安县,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红安县,这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例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而在这样英豪辈出的县内,有一位常胜将军很特别,他从来没打过败仗,还被毛泽东破格提升为了开国上将,功劳可见一斑,他就是韩先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位韩上将无论是

  • 孔子因为什么事情,把少正卯杀了?后人还专门写了一本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var1]一、少正卯到底是因为什么被弄死?历史上怎么记载的?历史上有多处记载了这个事情,其中最早的是《荀子》,最有力的记载是《史记》,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不一一列举,就拿《荀子》的记录来分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

  • 商鞅--恶政的肇始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司马迁为商鞅作传,取名曰《商君列传》。所以取名“商君”,有两个原因,一是商鞅西进相秦,助秦孝公破魏,秦酬其功,将於、商十五邑作为其封地,封号为“商君”。二是“君”字象形,从尹从口,“尹”者掌权者也,“口”者施号令也。故此“君”者,绝非誉其德行良好君子之义,仅表征商鞅曾是一个发号施令的掌权者而已。不信

  • 纵横家的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即合纵就是众弱合攻一强,连横就是以一强为核心结成联盟攻打弱国,实现“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双赢战略意图。在韩非的论述中,纵横有其特定的含义。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泛化,人们也将那些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去对抗百万雄师的智谋之士称为纵横家。[var1]二、纵横家的形成和发展纵横家的出现与兴盛一方面可能与夏商周三

  • 屈原为什么投江?每年都忍不住看看这张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每年的端午节,都忍不住翻出这张图:[var1] 曹科长此语论一出,两岸人民都笑不活了,国内外评论区纷纷发言讽刺教育。 网友评论,既搞笑又讽刺 叫兽,真叫兽。张冠李戴,我上我也行啊,当个台湾教授,挺简单的; 这明显是关公战秦琼,张飞斗岳飞嘛; 这……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难道是 吕布对战李存孝? 主

  • 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这是天大的误会!屈原自己也过端午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var1]据历史记载,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就是说,端午节的诞生时间可能早于屈原。当然,这并不是说屈原和端午节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屈原和端午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传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他对于楚国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令人敬佩。在他生活的时代,楚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