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论官吏制度对秦朝统一天下的促进和影响

论官吏制度对秦朝统一天下的促进和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992 更新时间:2024/3/11 0:58:16

前言

秦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统治制度由“封建”转变为“郡县”,从而彻底打破了以往的分封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

但是,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王朝却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开明”,相反地,秦朝统治者对于秦朝统治制度的改革具有十分深刻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秦朝统治者对秦朝统治制度的改革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废除了分封制。

第二,废除了“三公九卿”制度。

第三,对秦朝统治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

关于秦王朝统治制度的改革,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以商鞅变法为标志而展开的。

但是,虽然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却并不会直接导致秦国的灭亡。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商鞅变法,只是在于秦朝统治者对秦国统治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

也就是说,秦朝在官吏制度上的改革,并没有导致秦国灭亡,反而促进了秦国的发展。

秦的官吏制度顺应了君主集权、富国强兵的需求

1、秦的官吏制度顺应了君主集权的需要在秦以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封建君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下面的官员只是君主用来统治百姓、进行行政管理的工具。而在这一政治体制下,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官员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秦,因为秦国地处西部,所以在当时它所面对的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当时秦国面临着严重的地域分裂问题,在北方有赵国、燕国等国家对其虎视眈眈,而在南方则有楚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存在。

如果说到秦国发展最快的时候,那一定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通过一系列变法将原先落后于时代、分散于各地的老百姓逐渐变成了一个统一国家下的新一代公民,使得秦国迅速实现了由落后于时代到与其他国家并驾齐驱的转变。

不过,这一过程却是相当漫长而又艰难的。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这一国家已经逐渐适应了封建君主制下国家对官员进行管理和统治的需要。

2、秦的官吏制度顺应了富国强兵的需求在封建君主制下,国家最重要的职责便是进行统一管理、进行行政管理,以及进行军事统治。这就需要拥有大量精明强干、具有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才能等各个方面能力都十分出众之人。

这就使得统治者迫切需要能够拥有上述各方面能力,并同时具备一定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之人来进行治理国家。不过,由于当时社会上能够担当此任之人非常稀少且非常难得,因此在秦之前,中国也并没有这样一个合适人选。

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便直接抓住了这一时机,大力提拔能够担当此任之人并以其为中心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官吏制度。

在这套制度下,秦国的官员们被划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为为国家战争提供后勤保障的军事官员,这些官员往往有着极其强大的军事能力,能够为国家提供足够的作战能力和装备;

第二类为辅助君主管理国家大事的行政官员,他们往往能够对国家政策的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君主的决策;

第三类为直接负责国家军队作战、训练和后勤保障等相关工作的军事将领。

除了这三类官员之外,秦国还有专门负责选拔人才、进行军事训练的官员。

这些官员是秦国在战国时期能够与其他国家抗衡的重要力量,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保障。

而正是在这些官员的共同努力下,秦国这一国家才能够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并最终得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

完善的官吏选拔与任用办法使秦在竞争中居于优势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都选择了进行一些改革,从而使得自己的政权呈现出一种更为庞大、统一的态势。

但在这种局面之下,各个国家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也因此而产生了一些军事上的矛盾,从而引发战争。

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套专门针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方案,而这套解决方案也往往代表着一国在这一领域内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比如战国时期的秦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七雄当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其在这方面所采取了极为有效的措施。

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为了增强自己国家内部的军事实力,便大力推行军功爵制。

这种爵位制度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更是一种可以带来大量利益的特权,甚至可以说它是秦国从一个弱小国家发展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大赢家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军功爵制度实行以后,秦国内部却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为了让自己能够在军功领域内获得更高地位,许多贵族也开始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军中为军效力。

虽然这些贵族当中有许多人都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投身到军队当中去的,但他们却也因此获得了更高地位和更多利益。

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贵族会想方设法地去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到军中去为军效力。

就比如秦昭王时期曾下令让自己的女儿进入军队之中为军官,而那些贵族子弟们也因此得到了许多利益和好处。

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变化,秦国军队当中出现了大量“假人”、“假子”等现象。

这些假人和假子就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嗣被军中其他人所顶替,从而能够在军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利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秦国才能够将自己的军事实力发展到一个极高水平。

而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秦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善且有效的官吏选拔制度——贵族子弟不能直接进入军队,需要通过“假人”和“假子”才能进入军队。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平民出身的官员,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才能得以任用。

这样一来,贵族和平民之间便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贵族是平民上升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同时,对于那些优秀的官员,则需要给予其足够多的支持和奖励才能够使得其更好地为国家效力。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国的官员自然也就可以得到足够多的好处,并且还能够得到极高的地位。

正是因为这种完备的官吏选拔制度,使得秦国内部能够出现许多杰出的人才,这为其后续强大的军事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这样一套完善且有效的官吏选拔和任用制度之下,秦国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除此之外,秦国在其他领域当中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极为有效、富有成效的。如在经济领域内,秦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这样一种制度下,秦国便可以依靠农业这一途径来快速发展经济。

官吏制度对秦统一的促进和影响

秦统一全国后,所推行的官吏制度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也体现在思想文化等领域。

从政治方面来说,秦实行的官吏制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级官吏都各司其职,对国家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

国家对地方行政事务实行有效的控制,这是秦能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秦统一后,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在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下进行统治。

秦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设立御史大夫为宰相;

第二、在地方设置郡县制;

第三、中央在各地设置监御史,对地方进行监察。

这些措施使秦朝的政治制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从经济方面来说,秦实行了“均田制”和“租调制”。均田制就是指土地的分配、使用和买卖等方面都要根据法律和规定进行,不能任意改变。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基础,把“均田制”和“租调制”合二为一,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这种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军功爵位制是指在战争中立功的人可以获得爵位;屯田制度是指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而实行的屯田制:即将军队或军府的部分土地分给士兵或将士家属耕种或作为军营宿卫之地。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秦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主要是为了钳制百姓思想,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而“焚书坑儒”则是为了保护文化典籍,防止“学在官府”、“百家言齐”,导致人们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焚书坑儒”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秦朝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它使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压抑,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今天看来,它虽然不能被定性为残暴的暴政,但它确实造成了文化的断层和人才的流失。

秦朝在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使秦朝迅速地统一了全国。

秦代的官吏制度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既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又有相互配合的管理措施,对官吏的依法管理和道德教育也有比较完备的措施。

首先,对官吏的职责分工方面,秦朝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规模宏大、规格崇高的“朝会”。在这次朝会上,秦始皇宣布了官吏在各个方面应当履行的职责:

“吏民不识令、吏民不听命者,皆斩之。”

同时还宣布了秦代官吏应履行的职责:

“上至公卿,下及县令、丞相、御史,群臣有封事不具奏者,以不遵法度论。”

秦代实行“以吏为师”政策,即要求各级官吏都要以吏员为榜样,总之是要使各级官吏都要做到执法严明、清正廉洁。

秦在官吏管理中实行“以吏为师”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秦建立了一套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长教和以吏治吏等制度和措施。在执法过程中,秦代法律十分严明,明确规定了执法时要遵守的程序,这是秦代官吏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

其次,在官吏的道德教育方面,秦朝也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和措施。如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曾派博士淳于越为师学习《法经》。淳于越在教习过程中表现很好,秦始皇十分高兴,命人把他送回咸阳,并在咸阳宫大宴群臣。

大臣们听说淳于越学习《法经》表现突出,纷纷前来向他学习。在这次朝会上,秦始皇又宣布:

“令淳于越等七人复著《法经》,有不能尽者,以不遵法度论。”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教育,要求官吏以身作则,起到模范作用。

笔者观点

秦的官吏制度是在秦朝统一前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前代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前代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对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在统一前,对官吏管理缺乏具体的制度规定,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官吏行为;在统一后,秦朝建立了一套完备而健全的官吏管理制度。

秦始皇创立的以“考课”为主的官吏管理制度,具有严密、稳定、高效、科学等特点,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手段贯彻到统治整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和严格的官吏管理制度,这对秦以后各代政权建立和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记》卷九十七《项羽本纪》。

2.《史记·秦始皇本纪》。

3.《史记·张仪列传》。

4.《汉书·律历志上》。

5.钱穆:《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106页。

6.黄正建:《论秦朝的郡县制》,见黄正建:《秦朝的郡县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3页。

7.周振鹤:《先秦两汉官僚制度研究——以“三公九卿”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标签:

更多文章

  • 宗教治理的时代背景与政策传承,在元朝时期,能起到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归纳宗教改革的背景,元朝势力最大的宗教是,宗教图片

    元王朝建立后,其统治地区内的各种宗教势力空前发展,宗教信仰之多元化和复杂化程度令人吃惊。“因其势而利导之,使其各安其位”成为元王朝统治者治理宗教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立体化、多层次的宗教治理体系。从元代宗教治理的实践效果来看,元代统治者对不同宗教采取了差异化的治理方式,将元朝统治区

  • 明朝早期贪官为何那么少?看朱元璋如何惩治贪官,你就明白原因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前言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开创了“以汉人”的历史。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贫民家庭,所以他深知百姓疾苦,并将反腐作为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政以德举,刑以威天下。”《明史·刑法志》中也明确指出:“明主之道

  • 汉武帝登基之初面临指导思想、文化复兴等多重挑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汉武帝登上皇帝宝座,就标志着他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这个权力的汉武帝要做什么呢?在即帝位9个月后,即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十月,他召开了举贤良对策会议,会上,汉武帝连下三道制书,讲明自己治国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蓝图,并要求参加会议的贤士大夫指出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治国应采取的措施、办法等。元光元

  • 汉武帝征收算缗、告缗使人不敢投资工商,重农抑商逐步成为主流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所谓的古代工业,是嵌入到了农业和商业之中的。虽然工商业往往并提,但工业更多地融于农业。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节,农民会从事一些诸如食品加工、纺纱织布、农具修理、制革制陶以及货物运输等工商业活动。生产力的水平就那么高,所以工业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或许,在

  • 致良知知行合一 对于王阳明思想的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前言王阳明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有人将他列为中国历史上“前无来者”的圣人,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在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王阳明思想可以说贯穿着中国

  • 汉武帝对匈战争扭转汉匈局势而东汉时匈奴衰落故对匈战事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东汉的灭匈之战是西汉对外战争的延续,并不能孤立地看待东汉的战争,得把西汉、东汉放在一起看,看待这个持续近300年的命运之战。相比之下,西汉更为重要。汉武帝时千古一帝,扭转劣势,从防守转为进攻,从”和亲“到举起战刀,实现了对匈奴从防守到进攻这个政策的转折,那是何等伟大?其实不管东汉还是西汉,都不能说消

  •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与匈奴多次交战将其收回,随即进行开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至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的含义,“河”指的是黄河,河西就是黄河以西的意思。“走廊”顾名思义,就是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至于这块地区为什么是狭长地形,是因为它的南面是祁连山脉,北面是北山山脉,均不适合生活和商旅运输,只有两山中间的谷地适合生存。所以“河西走廊”的意思就是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脉和北

  • 论宋朝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制度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的贪腐之严重,宋朝交通制度,宋朝爵位世袭制度

    前言在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封建制度下,政治腐败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在宋朝时期,贪腐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腐败行为不仅会对宋朝的统治产生极大的威胁,而且还会威胁到宋朝皇权的统治。为了遏制官场上官员腐败现象的

  • 汉武帝后宫中著名的四个女人下场均较为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汉武帝生前立了两个皇后,陈阿娇和卫子夫,后来霍光又将李夫人追封为皇后,钩弋夫人被追封为皇太后。皇帝的女人不好当,这四个女人的结局都不好。其中陈阿娇被废,卫子夫自杀,李夫人病逝,钩弋夫人“立子杀母”。陈皇后:金屋藏娇窦漪房成为汉文帝的妃子后,生下了馆陶长公主刘嫖和长子刘启以及刘武,后来刘启继位成为汉景

  • 汉武帝反对窦太后所谓黄老之学而独尊儒术是确立天子形象的需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什么是“无为而治”?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无为而治”,汉初几代实行的是“黄老之治”。什么是黄老?就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汉初的时候有个经典叫《黄帝四经》,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著录的,后来失传了。作为汉初的治国指导书籍却失传,因为毁禁的可能性很大。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几本古籍,研究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