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征收算缗、告缗使人不敢投资工商,重农抑商逐步成为主流意识

汉武帝征收算缗、告缗使人不敢投资工商,重农抑商逐步成为主流意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869 更新时间:2024/3/11 0:57:03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但,所谓的古代工业,是嵌入到了农业和商业之中的。虽然工商业往往并提,但工业更多地融于农业。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节,农民会从事一些诸如食品加工、纺纱织布、农具修理、制革制陶以及货物运输等工商业活动。生产力的水平就那么高,所以工业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或许,在有些地区会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产生一定量级的精细分工,甚至还有一批世袭匠人,但仍旧不具普遍性。所以,古代的所谓工业,只能是从属地位。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无农不稳而无商不富。

既然商业能够造富,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还要重农抑商呢?

甚至,重农抑商不只是统治者的必选项,而且是社会和民众的潜意识。难道中国古人一定要跟钱有仇、不懂钱的好吗?

一定不要认为农业是落后的、商业才是先进的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认为农业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因为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的劳动时间更长、营养也不均衡、传染病还增多了。农业社会,远远不如曾经的狩猎采集社会更绿色、环保和健康。

但是,赫拉利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狩猎采集才能养活多少人,而垦田种地又能养活多少人?能养活更多的人,就说明农业是一种进步,它更先进。甚至,这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彼此分割的不同人类族群都发展到了农业社会。

但是,相比商业呢?商业可是能赚好多钱的。

农业和商业对比不显著。换个比较,如果是工业和商业呢?

这时候,我们能说:因为工业赚钱能力不如商业的赚钱能力,所以工业不如商业先进吗?肯定不能采取这个因为所以吧。如果没有工业作为基础,那商业根本没钱赚。

同理,在古代,农业和商业也是这个道理。

古代的商业,是建立在农业这个基础之上的。不能因为谁更赚钱,就说谁更先进。不同质的东西,很难采取单一评价标准来比权量力。

可以说,在前现代社会,农业就是现代的工业,是诸多经济部门中,最先进的产业。无农不稳,先稳了、先让人活下来,然后才能追求赚钱的事业。

农业是国力基础,但重农未必一定要抑商‍

秦以耕战立国,最终统一天下。秦军所向披靡,但支撑秦军的,是秦国强大的农业基础。所以,农业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统一天下。商鞅变法后的秦战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甚至将其摆在与军功同等重要的位置。

那汉朝呢?

汉初百废待兴,所以更需要重视农业。农业生产不能恢复,那老百姓就没法活,动乱也就不能停。无农不稳,农业才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经济部门。但是,重视农业,未必一定要抑制商业。

汉朝抑商,只是表面说说,实际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史记》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如果汉朝抑商,那这些个周流天下的富商大贾是从哪冒出来的?

同时,你都不能说秦战国、秦朝抑商。战国到西汉,是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很多大商人,如盐商猗顿、铁商郭纵,甚至还有秦国的畜牧豪商乌氏倮、女商人巴寡妇清等等。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西汉时代,这些大商人是能够彪炳史册的。在这之后,商人何时有过这种待遇?

所以,农业和商业并非一块跷跷板:重农就要抑商、兴商则会伤农。但是,中国历史为什么会走向重农抑商呢?

历史在偶然的事件后发展出了必然趋势‍

至汉武帝以前,虽然士大夫精英积极主张重农,如晁错的《论贵粟疏》,但统治者并没有要重农而抑商。因为这农商本就可以齐头并进,甚至还能互相促进。

刘邦

汉初百废待兴,所以实施过一段时间的抑商之策。如“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但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是黄老无为而治,简单说国家能不管就不管、能少管就少管,老百姓开心就好。于是,“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中记载的那些豪杰人物和游侠之士,很多都不是农村人,而是城里人。所以,这时候不仅商业高速发展,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和城市人口。

但是,汉武帝要打匈奴。打匈奴就要花钱。钱谁出?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于是,汉武帝把目光瞄向了商人,出台了“财产税”,即算缗令。

说实话,算缗令的税率并不过分,大约在6%到10%。一缗也就是1000钱的财产,上交一算也就是120钱。但是,商人和富人们肯定不会拿当时的税率跟现在比,也不会理性衡量这个税率到底高不高,而一定会跟过去比。

这个税率比过去提高了五倍,这谁能受得了?于是,大家开始瞒报财产、集体偷税漏税。

汉武帝怎么可能不收拾偷税的商人?接着就出台了告缗令,发动群众斗群众。谁能揭发偷税的商人,就“以其半畀之”。于是,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被告发得倾家荡产。

汉武帝的算缗、告缗,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但这种偶然却促成了一个必然趋势。

那就是拥有资本的富人和商人,不再投资工商业了,而转向投资农业。农业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所以土地只能越来越贵。到这个时候,中国也就只能在小农经济和豪族庄园经济中交替往复了。

而重农抑商也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路径依赖。在豪族被逐渐打倒之后,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

于是,重农抑商不仅是统治者的工具手段,而且也成了千百年来的意识形态。

必然之外还有必然,还有比汉武帝更大的决定因素‍

汉武帝搞废了自战国到西汉的工商业经济。然后,大汉重农抑商,以后历代也有样学样、也重农抑商,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你怎么解释宋朝,更不用说元朝。甚至,往前推算,我们都无法解释唐朝。

“唐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人行数千里,不赍粮”,关键是“不赍粮”这三个字。如果不是广泛的货币流通和商业经济,怎么可能“行数千里”而“不赍粮”?

所以,抑制商业也就是说说。即便是朱元璋的大明朝,也是先期雷霆万钧,后期无足轻重。大明朝的工商经济甚至不必宋朝差,特别是江南地区。

但是,不管怎么说,小农经济以及重农抑商却一直萦绕于统治者和百姓的认知框架中。而中国也确实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模式。

原因就是还有比汉武帝更大的决定因素,那就是中国的资源禀赋。

相比于人口,欧洲的土地资源更为富足。所以,欧洲农民可以拿出土地进行休耕,休耕的土地可以用来喂养牲畜。但是,中国农民却不能如此奢侈。

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中国农民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广袤的大平原创造了统一的大帝国,统一的大帝国促进了人口的大增长,而增长的人口只能在相对不足的土地上耕耘稼穑。

这是土地资源禀赋。

同时,还有农作物的资源禀赋。美洲种植玉米,而玉米易于成活、产量也高,所以玛雅人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修建巨大的金字塔。但是,中国北方以稷、黍为主,中国南方以水稻为主。这两种农作物完全没法跟玉米比。中国农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生产出足以养活自己的粮食。

这是作物资源禀赋。

土地资源有限、作物资源有限,庞大而不断增长的人口怎么才能养活自己?只能向技术要生产力。所以,古代中国的农业虽然起步晚,但技术水准却相当高。

在春秋时代,中国农民已经采用了垄耕种植法,即:庄稼成排种植在较高的田垄上,垄与垄之间以沟为间隔。而这个方法,欧洲农民直到17世纪才开始使用。

《汜胜之书》

汉代的《汜胜之书》记载,当时的单位亩产已经非常高,两个农民种十亩地就可以供这两个人吃26年。这肯定是夸张了,却足以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准相当高。尤其是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中国农业的技术水准更是完胜其他地区。

于是,中国农业生长为一种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一是需要精耕细作,因为可以耕作的土地不多;二是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因为农作物的产量不高。

所以,中国农业在很早的时候就进入到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均衡态。这就相当于世界各地都在比赛谁能爬上更高的山,而中国农民早早就爬上了一座较高的山,这是先进;然后自己不爬了,悠闲地看着别人慢慢爬,而这就是均衡,也就是不发展了。

甚至,直到现代中国,很多偏远农村的农业工具,仍跟古代中国大体不差。

土地资源禀赋、作物资源禀赋,都是很偶然、很随机的条件。而这些偶然却催生了中国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加劳动密集,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最适合小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你只有给自己家干,才能精耕细作;你只有不断投入劳动力,才能生产足够多的粮食。

而这就是小农经济。

一旦这个路径依赖形成,那中国只能把农业摆在比商业更高的位置上。重农抑商也就在所难免。士农工商这个排序,就说明农业的重要;而耕读之家,更为说明农业才是国之根本。

这是中国独特资源禀赋所决定的。

重农是重农了,为什么还要抑商?‍

这就需要把之前的几个因素综合起来。

首先还是资源禀赋的问题。

打开一张中国地形图、再打开一张欧洲地形图,你会发现欧洲支离破碎而中国的华北和华东大平原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就为历代中国王朝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国家可以低成本的收税。于是,国家的能力更强,足可镇压周围一起政治势力。所以,中国偶有分裂却总会统一。

其次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有偶然事件。

欧洲的封建制直到近代才结束。而中国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就建立了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家,即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加郡县制,这就是政治上的早熟。别人还是贵族时代,而中国已经是国家时代。国家的追求目标是什么?清晰化、均质化、单一化,只有这样的社会,国家才能理解也才能治理。于是,编户齐民的小家庭才是古代国家的追求目标。朱元璋的认知框架就是大明帝国最好全是一家一户的农民,然后自己作为唯一的地主去收租子。那商人呢?

刘彻

第三是历史在跌宕起伏中不断演化。

汉高祖消灭了异姓诸侯、汉景帝打废了同姓诸侯,诸侯都给打败了。接着还要打击谁?就是商人,还有富人。这些人挡在国家和农民之间,一直做中间商吃差价。他们收钱多了,国家还怎么收钱?于是,汉武帝一出手,就干废了这些人。

但是,基层社会一定要有组织者。所以,投资农业的富人和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豪族。从西汉末年到南北朝,中国一直是豪族不死而国家不兴的局面。因为资源都被豪族抽走了,所以国家没有能力抵抗胡人,也没有能力强化统治。国家与豪族的斗争持续了千年之久,安史之乱加黄巢起义这两个大事件,才算把豪族彻底干废。

这个演化逻辑走下来,重农抑商也就成了古代中国的特有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得出的结论就是:农业重要,商业无足轻重;国力竞争就是农业竞争,商业多了自然伤农。

标签:

更多文章

  • 致良知知行合一 对于王阳明思想的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前言王阳明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有人将他列为中国历史上“前无来者”的圣人,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在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王阳明思想可以说贯穿着中国

  • 汉武帝对匈战争扭转汉匈局势而东汉时匈奴衰落故对匈战事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东汉的灭匈之战是西汉对外战争的延续,并不能孤立地看待东汉的战争,得把西汉、东汉放在一起看,看待这个持续近300年的命运之战。相比之下,西汉更为重要。汉武帝时千古一帝,扭转劣势,从防守转为进攻,从”和亲“到举起战刀,实现了对匈奴从防守到进攻这个政策的转折,那是何等伟大?其实不管东汉还是西汉,都不能说消

  •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与匈奴多次交战将其收回,随即进行开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至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的含义,“河”指的是黄河,河西就是黄河以西的意思。“走廊”顾名思义,就是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至于这块地区为什么是狭长地形,是因为它的南面是祁连山脉,北面是北山山脉,均不适合生活和商旅运输,只有两山中间的谷地适合生存。所以“河西走廊”的意思就是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脉和北

  • 论宋朝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制度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的贪腐之严重,宋朝交通制度,宋朝爵位世袭制度

    前言在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封建制度下,政治腐败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在宋朝时期,贪腐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腐败行为不仅会对宋朝的统治产生极大的威胁,而且还会威胁到宋朝皇权的统治。为了遏制官场上官员腐败现象的

  • 汉武帝后宫中著名的四个女人下场均较为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汉武帝生前立了两个皇后,陈阿娇和卫子夫,后来霍光又将李夫人追封为皇后,钩弋夫人被追封为皇太后。皇帝的女人不好当,这四个女人的结局都不好。其中陈阿娇被废,卫子夫自杀,李夫人病逝,钩弋夫人“立子杀母”。陈皇后:金屋藏娇窦漪房成为汉文帝的妃子后,生下了馆陶长公主刘嫖和长子刘启以及刘武,后来刘启继位成为汉景

  • 汉武帝反对窦太后所谓黄老之学而独尊儒术是确立天子形象的需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什么是“无为而治”?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无为而治”,汉初几代实行的是“黄老之治”。什么是黄老?就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汉初的时候有个经典叫《黄帝四经》,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著录的,后来失传了。作为汉初的治国指导书籍却失传,因为毁禁的可能性很大。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几本古籍,研究后确

  • 诉讼时效制度在宋朝成立,宋朝时效有哪些特点,为人们带来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朝的诉讼制度模板,宋朝以后的法律特点,宋朝的法律定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诉讼时效制度的确立是法律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对法律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在此背景下,诉讼时效制度在宋朝得以确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基本功能是促使权利人积极行使

  • 汉武帝北伐匈奴加速其分裂,而内部矛盾激化迫使汉武帝颁布罪己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北方游牧民族难以被彻底消灭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汉武帝时期,即使后来的唐朝灭突厥、金国灭辽、明朝灭元实际上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不久之后游牧民族再度死灰复燃。问题主要是无法对北方草原实现有效统治。灭掉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实际上并不难,如果国力足够强盛,击败其主力,甚至灭其国并不是没有可能,事实上也有王朝做到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便俯首称臣,崇祯:我还是死了算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是亡在满清铁骑手中。但事实上,明朝是亡于内忧,而并非外患。如果不是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满清也无法捡个大便宜。所以在满清刚入关时,打得旗号就是替崇祯皇帝复仇。那李自成与崇祯,是否就一定是不死不休的结局呢?李自成其实并非如此。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之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

  • 马皇后问朱元璋,朱元璋顺嘴说:“你一个女人,瞎操这心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一天,马皇后问朱元璋:“现在的百姓都过上小康生活没?”朱元璋顺嘴来了句:“你一个女人,瞎操这心干啥!”结果马皇后不依不饶,回了一句话,朱元璋愣是被这句话噎得干瞪眼!马皇后名叫马秀英,母亲早逝,她的父亲临终前把她托好朋友郭子兴照顾。念于故人的友情再加上马秀英本身聪明伶俐,郭氏夫妇对她是宠爱有加,收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