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反对窦太后所谓黄老之学而独尊儒术是确立天子形象的需要

汉武帝反对窦太后所谓黄老之学而独尊儒术是确立天子形象的需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412 更新时间:2024/4/2 14:54:32

什么是“无为而治”?

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无为而治”,汉初几代实行的是“黄老之治”。

什么是黄老?

就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汉初的时候有个经典叫《黄帝四经》,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著录的,后来失传了。作为汉初的治国指导书籍却失传,因为毁禁的可能性很大。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几本古籍,研究后确认其中就有《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第一句就讲明了黄帝之学的要旨:“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道。□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所以,黄帝之学重的是法——这个法不光是指律法,也是指制度。所以实际上汉初实行的是黄帝之学的法结合老子之学的无为,简而言之就是朝廷按照法度行事,不妄作不非为。

所谓“萧规曹随”,实则就是按章办事。《史记》记载:“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这里所谓的“朝廷”主要指的其实就是皇帝,“黄老之治”要求皇帝“清静无为”这就是在限制皇帝的私欲,不管这个私欲是大兴土木还是穷奢极欲,抑或是其反面宣扬武功。

“黄老之学”终变成“老子之学”

本来黄老之学中法与“无为”并重,且法在前,“无为”在后,但是窦太后重“老子之学”而轻“黄帝之学”,最终导致了法制废弛。《史记》记载:“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

法制废弛的结果就是兼并盛行,乡党豪族开始横行乡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僣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所以到“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已经出现了异变,而史家已经察于秋毫之末。

刘彻

因此,汉武帝登基之后,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反“老子之学”的以道德而治国,进而严明律法,查漏补缺也是应有之意。

然而反“老子之学”也并不一定要推出儒家,用“黄帝之学”的法来肃清沉疴也并不是不可行。然而,武帝并没有做此种选择,因为不符合他的需要。

不是汉武帝也有其他皇帝

以天下供养一人的专制制度,作为权力集于一身的皇帝,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就必然会出现“独尊儒术”或类似情况。

“独尊儒术”实则是给皇帝为所欲为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儒术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其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依照统治者的需要“创造和发明”一个成系统的框架。那么为什么是汉武帝时候出现了这个专为帝王提供的理论框架呢?

那自然是因为汉武帝的性格和才智超群拔俗。

刘彻

汉武帝是个率性而为的人,他雄才大略,既是个政治家也是个文学家,他喜游乐又爱美色,既冷酷暴烈又多情优柔。

他初即位时,受制于其祖母窦太后,因此放纵玩乐。《资治通鉴》中记载:“是岁,上始为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与左右能骑射者期诸殿门。常以夜出,自称平阳侯;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驰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骂詈。鄂、杜令欲执之,示以乘舆物,乃得免。”“又尝夜至伯谷,投逆旅宿,就逆旅主人求浆,主人翁曰:‘无浆,正有溺耳!’”“翁不听,妪饮翁以酒,醉而缚之。少年皆散走,妪乃杀鸡为食以谢客。明日,上归,召妪,赐金千斤,拜其夫为羽林郎。”很多人以为窦太后掌权对于汉武帝对于权势的掌控欲有关,但是未必,因为窦太后在汉武帝刚成年就崩逝。

这些夜游的经历对汉武帝影响至深,这些言行固然是出自于汉武帝的天性,但是少年时期经常在宫外游荡也让汉武帝的天性中任性妄为的一面,自我的一面得到了放纵,甚至是放大。

其任性胡为,一切出于自身的心理在彻底掌权后必然会反映出来。

因此武帝既有一个雄主的才能,又有任性妄为,极度自我的性格,自然是既不能忍“黄帝之学”又不能忍“老子之说”,因为其既困住了其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束缚了其骄奢任性的行事。

既然如此,武帝必然会需要一种完全符合其需要的学说来为自己的政策和言行解释。

董仲舒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董仲舒所代表的杂糅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阴阳五行、和其他学说的“新儒学”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总结一下,汉武帝之所以反太后的“无为而治”而“独尊儒术”至少有一大部分是出于其自身的需要,他需要一种学说要树立其天子的形象,进而去实现自己的欲求。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中有“武帝黜黄老而用儒术,未尝不本于仁义,而观其实效,则不异于始皇者几希,当此之时,天下不一日而无事,思慕文景不得复得,然则黄老亦何负于天下哉。”

确实从此后“天下不一日而无事”。

标签:

更多文章

  • 诉讼时效制度在宋朝成立,宋朝时效有哪些特点,为人们带来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朝的诉讼制度模板,宋朝以后的法律特点,宋朝的法律定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诉讼时效制度的确立是法律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对法律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在此背景下,诉讼时效制度在宋朝得以确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基本功能是促使权利人积极行使

  • 汉武帝北伐匈奴加速其分裂,而内部矛盾激化迫使汉武帝颁布罪己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北方游牧民族难以被彻底消灭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汉武帝时期,即使后来的唐朝灭突厥、金国灭辽、明朝灭元实际上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不久之后游牧民族再度死灰复燃。问题主要是无法对北方草原实现有效统治。灭掉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实际上并不难,如果国力足够强盛,击败其主力,甚至灭其国并不是没有可能,事实上也有王朝做到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便俯首称臣,崇祯:我还是死了算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是亡在满清铁骑手中。但事实上,明朝是亡于内忧,而并非外患。如果不是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满清也无法捡个大便宜。所以在满清刚入关时,打得旗号就是替崇祯皇帝复仇。那李自成与崇祯,是否就一定是不死不休的结局呢?李自成其实并非如此。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之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

  • 马皇后问朱元璋,朱元璋顺嘴说:“你一个女人,瞎操这心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一天,马皇后问朱元璋:“现在的百姓都过上小康生活没?”朱元璋顺嘴来了句:“你一个女人,瞎操这心干啥!”结果马皇后不依不饶,回了一句话,朱元璋愣是被这句话噎得干瞪眼!马皇后名叫马秀英,母亲早逝,她的父亲临终前把她托好朋友郭子兴照顾。念于故人的友情再加上马秀英本身聪明伶俐,郭氏夫妇对她是宠爱有加,收为义

  • 汉武帝使用酷吏打击豪强并推行“推恩令”,酷吏是其加强皇权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任用酷吏为打击豪强,作用显著汉武帝在位期间,使用了大量的酷吏,这些人包括张汤、义纵、宁成、主父偃等等。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任用他们呢?汉武帝即位后,没过几年就从窦太后手中夺得了大权,在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汉武帝的权力仍然面临一些制约性因素,那就是地方性诸侯王与豪强的问题,这些诸侯王与豪强

  • 历史疑案:“闯王”李自成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闯王”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1644年,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他建立大顺政权,率兵攻入北京城,随后崇祯皇帝自杀身亡,明朝灭亡,自己随后称帝。李自成进京但是命运给你的一切,都是需要有代价的。仅仅几个月之后,吴三桂突然在山海关“冲冠一怒为红颜”,反抗李自成。就在李自成和吴三桂两军激战之际,清军突然

  • 汉武帝之后土地兼并越发严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西汉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西汉初年,经过秦代15年的横征暴敛、秦末8年的高烈度混战,天下的人力、物力接近被榨干。“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背后是残酷的人口锐减,当时的总人口约为秦朝时的1/2,那些处于战火中心的名都古镇大多化为废墟。史载:刘邦即位后曾路过曲逆县,发现此地较为完好,城市建设、运行状况也许仅次于古都洛阳,不禁眼

  • 汉末三国时李姓并非大姓故名人较少且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汉末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虽然确实不算太多,但还是有的。比如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曹操麾下的大将李典、董卓麾下的校尉李傕、军师李儒、吕布的好友李肃,这些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而且都在三国时代,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李傕和李严这两个人,那都是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历史走向的人物。李傕原本是董卓麾下的

  • 汉末三国时便有关于牙门的记载,应也设置牙门将之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牙门将简单理解就是守卫“牙门”的将领,所谓的“牙门”,就是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而什么是牙门呢?就是简单的城门吗?牙门将就是简单的守门将?当然不是了。如果简单理解从字面理解的话,牙门的确就是兼具防守的城门,而城门本身防守多依靠驻兵来实现,所以这些士兵便需要一个将领来率领,这便是“牙门将”。但是,从牙门

  • 汉末三国时丹阳兵纯粹为利而战,鲜有人能够驾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三国丹阳和三国丹阳兵东汉末年,丹阳郡隶属于扬州管辖,包括现在的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当时这些地区开发的力度都非常少,地区内多山、河流,民众聚集。曾经做过多年丹阳太守的诸葛恪对丹阳兵有深刻的认识,他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