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之后土地兼并越发严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西汉灭亡

汉武帝之后土地兼并越发严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西汉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779 更新时间:2024/3/4 13:41:19

西汉初年,经过秦代15年的横征暴敛、秦末8年的高烈度混战,天下的人力、物力接近被榨干。“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背后是残酷的人口锐减,当时的总人口约为秦朝时的1/2,那些处于战火中心的名都古镇大多化为废墟。史载:刘邦即位后曾路过曲逆县,发现此地较为完好,城市建设、运行状况也许仅次于古都洛阳,不禁眼前一亮;但一问人口,仅有5000户,而在秦朝时则是3万户。

皇帝备不齐四匹同色马、宰相只好坐牛车, 面临这种濒临破产的态势,汉初的布衣将相选择了黄老一派的“无为而治”。说到这种思想,直观上会联想到恭俭无为、与民休息,但往往忽略了以下两大特质。

第一,无为而治,本质上是因循守旧。

政治层面,汉初的制度、法律一切沿用秦朝的遗产。比如出身秦吏的萧何修订律令时,完全保留了夷三族、妖言令、挟书律等严酷条款,直到汉文帝时逐渐废除;汉景帝时期,战国及秦朝时得势的法家“酷吏”卷土重来,被用来打击违法、巩固皇权。

在经济上,也沿用了一度盛行的自由主义。春秋战国时期,依托相对宽松的资源管控政策,诞生了白圭、郭纵、猗顿、乌氏倮、寡妇清等“与王者垺 ”的巨商,他们大多与所在诸侯国合作,在列强争雄中贡献了不少力量(如吕不韦)。

西汉初年重现了这一盛况,“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国家的自然资源向民间资本开放,创造出“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活跃景象。

第二,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农民生活轻松。

西汉初年以税低闻名,但不要因此就以为农民身上的压力很轻。从种类来看,他们身上的负担主要有三类:

一是通常理解的土地税,这一点确实较低。汉初按照“什伍税一”,即按照收成征收1/15,远低于儒家推崇的“什一之税”。而且,汉文帝在位时曾多年免租,汉景帝时期时常减半征收。

二是算赋,即后世所谓的“丁口税”、“人口税”。原指为君主提供车牛、劳力,战国以来逐渐演变为出钱替代。西汉初期,年龄15岁到56岁的,每人每年缴纳120钱;7岁到14岁之间每人20。

三是役,劳役和兵役。西汉全民皆兵,23岁以上的成年男子都要担任2年的“正卒”;另,每年还要戍守边疆3天,可以交钱300入官替代;在地方上,每人每年还要免费提供1个月的劳役(汉文帝时期三年一次),即所谓的“更卒”,可以花2000钱雇人替自己。

文景之治

以上两大特质叠加,经过文景之治后,西汉社会经济出现了以下特征:

一方面,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人口恢复到3000多万、社会整体财富暴增,最经典的描绘自然是司马迁的那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与当初的穷困局面截然相反。

但在另一方面,却是极端的两极分化:

地主、富商“田连阡陌,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生活富足、锦衣玉食:“男不耕织,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其后依仗雄厚的实力“交通王侯,力过吏势”,触手已伸至政治领域;农民的生活处境却极端悲苦。

农民耕种公家的地,确实按照1/15甚至1/30收税,但人头税和劳役并不轻松,董仲舒曾总结:“月为更卒,已复为正, 一岁屯戌,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 赋 、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无奈之下,一些农民只好卖地、委身于大地主,被征收一半的佃租。东汉名士荀悦对此评价道:“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

土地兼并示意图

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许多贫民甚至卖身为奴婢,好歹能躲避算赋、更役等负担。因此,西汉时期畜奴成风,高官、富豪家中奴婢动辄上千,朝廷也有为数可观的“官奴”。

这并非危言耸听。史书记载,在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汉武帝时期,西汉朝廷抛弃了以往的黄老之道,采取董仲舒的主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化无为为有为,不仅是为了加强皇权,更是为了扭转盛世下的重重矛盾。同时,为了应对征伐四方所需的巨大开支,汉武帝桑弘羊,在经济方面推出了许多调控政策,处处针对富商大贾。

一是增税与告缗,未成年人的算赋年龄下调到3岁、金额增加到23钱。更多的则是针对有钱人,比如“舟车税”,家里有轿子和船的,征收120钱,商人翻倍;货物税,按照价值的6%征收。商人若违反政策,则发配边疆一年、财产没收,举报人可以分得一半的收益,这就叫“告缗”。

元狩六年(前117年),在杨可的主持下,西汉朝廷使者至各地贯彻“告缗“令,“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所没收的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中等以上的商贾大批破产(从奴婢数量可以看出当时的贫富分化有多严重)。

二是卖官鬻爵。汉武帝鼓励人们缴纳重金、贡献奴婢换取爵位,不同金额可以抵消相应的罪名、免除劳役兵役。

制盐

三是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朝廷设置盐官、铁官,负责盐铁的制作和销售,严禁民间私造,贩盐的商人则被课以重税;此外,酒类也实行专营制,称之为“榷酤”。

四是均输平准制,也就是国家经商:均输官前往各地收购物资、易地出售,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平准官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获取利润。这两大措施有力地平抑了市场物价,抢占了商贩的利润。

为了打击富豪、抑制土地兼并,汉武帝还多次将各地豪强迁徙到京师,将低价收来的耕地分给无家可归者。

上述经济政策的结果带有两面性。

一方面,让西汉政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为持续数十年的汉匈战争、开发西南、打通西域、东征卫满、外出巡游、兴修水利、救荒赈灾等浩大行动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度打击了豪强、抑制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势头,延迟了阶级分化带来的潜在危机。

但在另一方面,对商人的刻意打压,严重摧残了商业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甚至指责其“与民争利”,当时有人故意通过占卜求雨宣称“烹弘羊,天乃雨”,对主持上述经济政策的桑弘羊恨到咬牙切齿。

刘彻

汉武帝晚期也意识到了自己政策带来的副作用,他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改变执政风格,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后来霍光辅政期间,进一步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极大恢复了汉武帝时期扩张政策造成的冲击。直到出身民间的汉宣帝即位后,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安定民生、恢复生产,创造了西汉综合国力最为巅峰的“孝宣之治” 。

但是,封建社会的核心矛盾——土地兼并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曾提出过“限制名田”的设想,即对每个人占有的耕地数量设置上限,但未能实行。从汉武帝至汉宣帝阶段,朝廷只能通过调控打压过度兼并,无法在制度上加以解决。

汉宣帝驾崩后,元、成、哀、平四帝期间,西汉朝政日益腐化,以外戚集团为代表的权贵、富豪们“各从其欲,欲所无穷”,土地兼并严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国家空虚,用度不足。民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或依附豪强地主,或沦为官私奴婢,过着“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的悲惨生活。

为了自救,西汉统治者曾进行过尝试。汉哀帝时期,大司马师丹联合一些大臣,提出了限制名田、限养奴婢的提案。这一主张提出后,“田宅奴婢,价为减贱”,严重威胁了权贵们的利益,随之被无限期搁置。

面对黑暗的局面,在西汉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士大夫群体展开了自己独有的思索。儒生的政治理想是“圣君”治国,即“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深受阴阳、五德学说的影响,他们认为,政治教化须随时变革,世上不存在万世一统之王朝,也没有历古不变之政制。

五德终始图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变法”与“让贤”两大主张。所谓让贤,就是五德终始、天命转授,帝王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就应该禅让。

在这种思潮下,出身外戚、但却以苦修式儒生形象登上政治舞台的王莽,逐渐成了士大夫集团的希望所在。此人处处以儒士修养举止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经常实行赈济孤独、扶助贫弱的善政,逐渐成为儒生群体心目中的理想“圣君”。

在朝野压倒式的支持下,王莽以近乎不流血的方式轻松篡夺了西汉政权,其后,他如愿按照自己的理想实行全面改制,其内容大致是儒生集团政治诉求的实践,诸如限制名田与奴婢数量,与汉武帝时期盐铁、酒榷、算缗、均输类似的“六筦”、“五均 ”,根本目标是裁抑兼并、平均财富,这种理想,可谓崇高而伟大。

可惜的是,当时的情况已积重难返,王莽的政策推行得又过于急躁、毫无章法,所用人员也大多不合格,这一改革很快迎来惨烈的失败。自此之后,变法、禅贤的理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统治者只追求万世一统,打击土地兼并、平均财富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历代封建王朝都逃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环,可谓历史的一大遗憾。

标签:

更多文章

  • 汉末三国时李姓并非大姓故名人较少且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汉末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虽然确实不算太多,但还是有的。比如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曹操麾下的大将李典、董卓麾下的校尉李傕、军师李儒、吕布的好友李肃,这些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而且都在三国时代,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李傕和李严这两个人,那都是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历史走向的人物。李傕原本是董卓麾下的

  • 汉末三国时便有关于牙门的记载,应也设置牙门将之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牙门将简单理解就是守卫“牙门”的将领,所谓的“牙门”,就是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而什么是牙门呢?就是简单的城门吗?牙门将就是简单的守门将?当然不是了。如果简单理解从字面理解的话,牙门的确就是兼具防守的城门,而城门本身防守多依靠驻兵来实现,所以这些士兵便需要一个将领来率领,这便是“牙门将”。但是,从牙门

  • 汉末三国时丹阳兵纯粹为利而战,鲜有人能够驾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三国丹阳和三国丹阳兵东汉末年,丹阳郡隶属于扬州管辖,包括现在的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当时这些地区开发的力度都非常少,地区内多山、河流,民众聚集。曾经做过多年丹阳太守的诸葛恪对丹阳兵有深刻的认识,他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

  • 汉朝的青铜透光镜曾引起了沈括的好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出现了很多响当当的“神器”,使其与同期的罗马帝国并列成为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文明帝国。大汉“神器”里面有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的雁鱼铜灯、长信宫灯、铜牛灯,有当时用来计算道路里程的记里鼓车,有利用水力来春米、去粮食壳皮的水碓,更有天平式的湿度计及青铜卡尺等很多“逆天”的“黑科技”

  • 汉朝时猪肉仍是奢侈品,只有家境比较好的人才能吃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得先知道猪在古代都叫什么。大多数人都知道“彘”和“豚”是猪在古代的叫法,但你知道“彘豚豨”、“印忠”、“汤盎”、“黑面郎”及“黑爷”等等都是猪的名字吗?猪也是吉祥物和财富象征在汉代,猪这一名词丝毫不含贬义,反而有着比较高“社会地位”。从一些历史名人的名字中就能看出端倪,比如汉武帝刘

  • 南宋第一奸臣:少时忠臣义士,后陷害岳飞,忠奸后世自评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秦桧生于湖北黄州江边的一艘船上,他的祖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寻常人家,直到父亲这一代才通过科举入仕,当了一个县令。不过,秦惠的妻子王氏来头倒是很大,她是宰相王珪的孙女,与李清照是表姐妹。鉴于秦桧与王氏的门第差距,我们推测秦桧应是25岁进士及第后才迎娶的王室,由此进入了宋朝士大夫的联姻圈。由于后世史官对

  • 三国第一隐藏智者:史书上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实则大智若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但是阿斗在位时唯一的作为就是不作为,阿斗对之前的人并没有进行改动,维持了朝廷的稳定,让部门保持原来的运作。在前期有诸葛亮辅佐,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又依靠蒋琬和姜维等人操劳国事,而刘禅几乎就没有怎么操劳国事,但是也没有去给国家添乱。有人说刘禅是运气好,遇上了忠臣,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却是刘禅最为苦恼的事情。

  • 《山河明月》陈宝国演绎燕王朱棣,和王姬一同携手展望大明的大好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山河明月》的剧情主要说朱棣从小就跟着元帅四处征战,具有相当将军特质,并且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并且他的妻子和跟随着都对他忠心耿耿,他以过人的智慧也成为了政治家,但是朱元璋过世之后,就将位置传给了建文皇弟,建文皇帝却被蛊惑,在局势未稳的情况下,决定消藩,因此引起了边境的混乱。朱棣最终通过了三十万

  • 阿斗鲜为人知的一面:阿斗和诸葛亮的关系,有着精明的政治考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临死才发现阿斗真的不傻,阿斗就是阿斗吗,诸葛亮为阿斗做了哪些事

    但是刘禅真的就仅仅只是“庸”就能概括的吗?他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刘禅的争议性 刘禅,字公嗣,出生于207年,为刘备在小沛时期所纳的小妾甘夫人所生。看起来似乎出身普通,亲生母亲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家族,但是却非常得刘备的重视,早早被选定为继承人(禅本身就有继承的意思)。公元220年,刘备刚刚被

  • 据说,我国古代冶炼技术领先世界500年,是诸葛亮的功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原标题:据说,我国古代冶炼技术领先世界500年,是诸葛亮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