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时期,两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形成,以及均势和平的维持

宋朝时期,两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形成,以及均势和平的维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11 更新时间:2024/1/16 11:35:02

大理国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藩国,与宋朝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两国关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宋、辽、夏三方在西北地区形成对峙局面,双方都不愿意首先挑起事端。

于是以辽为“压舱石”,以夏为“定海针”,并采取了一系列相互制约的措施。以期达到对辽、夏和西南地区的军事控制;第二阶段,宋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为巩固自身地位,宋与辽、夏形成了“不对称制衡”的局面。

第三阶段,北宋统一中国后,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在西南地区建立了两个藩国(交趾、占城)来牵制大理国。两国关系发展历程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

两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形成与均势和平的维持

在北宋初年,大理国的实力虽然强大,但在与宋朝的交往中并未对宋朝造成太大的威胁,因此,北宋初期主要通过“以夷制夷”的政策来对大理进行制衡,在与大理的交往中基本维持了均势和平。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其主要精力是平定中原和统一南方,他为了尽快结束战乱,稳定局势,采取了以“以夷制夷”为主、“以藩制藩”为辅的对外政策。

宋太祖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在对辽、对西夏进行了战争后,宋太祖在继续打击契丹和党项的同时,大力加强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他认为:“自汉唐以来,北方边患常起于突厥、契丹之族,西北之患起于回纥、党项。唐末以来,北方边患复兴;宋初以来,西北边患更炽。至是而皆为我患。……今之边衅,正自北来”。

在宋太祖时期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其一,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交好。宋太祖在位期间共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了七个外交关系:辽、西夏、南汉、南唐、北汉、大理和西夏。

宋太祖对契丹和西夏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和外交政策;对南汉和大理采取了支持政策;对南唐采取了联合打压的态度;对北汉采取了“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对西夏则采取了“以藩制藩”的策略。

其二,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实行怀柔政策。宋太祖在位期间先后有三次派人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招抚流亡民众和少数民族首领,在民族政策上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利用少数民族首领来分化瓦解契丹、党项等其他民族政权。

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的原因

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的原因,从两方面进行探讨:其一,从国家实力看,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是有历史背景的。“宋朝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自宋太宗时起就因积贫积弱的局势而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由于国力的不均衡,导致宋朝军事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强大的外族军事入侵,宋朝在军事上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只能被动地承受侵略,导致宋与周边民族不断发生战争。

”宋朝国力不均衡造成的被动局面使其必须加强对外防御力量,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自身利益。其二,从双方互动看,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是有外交策略上的原因的。

北宋在对大理不对称制衡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维护自身利益。

一是利用赵光义为兄复仇心理以及他对宋太宗继位的不满情绪,在外交上大力宣扬“金瓯无缺”论以安抚大理;二是利用赵光义急于扩大对外战争成果的心理,主动联合西夏向南征讨以扩大战果;三是在军事上采用“先攻其腹心之地”的战略手段来消除大理对宋朝的威胁。

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原因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北宋奉行了“先礼后兵”的外交策略。所谓“先礼后兵”,是指在外交上以礼教作为外交手段,在军事上以武力为后盾。

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原因有。一是北宋政权内部团结、稳定;二是北宋强大的国力、军力、经济实力使其能够对大理国施加强大压力;三是赵光义在军事上采取“先攻其腹心之地”战略手段来消除大理对宋朝的威胁。

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的原因,除了上述两方面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宋太宗继位后,北宋政权内部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在此形势下,赵光义不得不采取军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除此之外,大理与北宋的互动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宋前期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的原因

大理自宋朝立国以来,对于宋朝采取的不对称制衡措施,基本保持了一贯的态度。由于大理政权的性质和结构的特殊性,大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宋廷的真正重视。

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记载,大理国自“元佑元年(1086)七月”为宋所灭后,宋廷曾于“天禧元年(1017)七月”出兵灭大理。

“元佑元年(1086)七月”至“绍圣末(1094)五月”,宋廷虽多次派兵灭大理,但每次出兵都是由宋朝的权臣主持或参与,且每次出兵都是在宋军准备充分后才进行,并无深入敌境、与其开战的迹象。

南宋前期之所以对大理不对称制衡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南宋前期政治环境宽松。

宋高宗在靖康之难后,长期处于政治低潮,面对金朝和辽、西夏等国的威胁,他虽然也曾对大理采取过一些措施(如诏令、赏赐、征伐等),但主要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和为镇压各地反抗力量而进行的。对于南宋而言,当时并没有与大理发生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二是南宋对大理国采取的制衡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南宋初期(1131—1142)由于刚经过“靖康之难”,宋廷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比较脆弱。但因南宋在经济上与大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南宋对大理的制衡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对于大理国采取制衡政策既可以避免引起大理国的强烈反弹,又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宋廷对大理政权采取制衡政策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蒙古的崛起及南宋后期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失败

蒙古崛起后,于1247年彻底灭亡大理。

蒙古与大理之间的战争,与之前的宋朝对大理不对称制衡一样,在两次战争中,双方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从以上宋蒙战争的过程看,两次战争均是宋军大败,蒙军大胜。如果从云南的角度来看,蒙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蒙军主力部队集中在大理地区,蒙军不能获得足够的兵力和物资进行有效反击。

二是大理地区有很多投降的宋将和士兵,他们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和军事素养。

对蒙军来说,征服大理不仅能获得丰厚的战利品和丰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在当地建立稳固的统治基础。

但是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失败了。

一是南宋与大理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宋朝对云南实施了经济封锁政策,并且限制了云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北宋时期,大理地区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从南宋后期起,蒙元统治者开始对云南地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通过政治上的高压手段迫使大理向中原地区发展贸易。

蒙古人征服大理国后,在大理国设立了五个行省(开化行省、开化、临安、江南);蒙元统治者对大理国进行了残酷的统治。1273年12月蒙元灭宋;1275年5月蒙元攻克临安;1276年蒙古将南宋首都临安沦陷于元军之手。

蒙古人征服大理后不久就开始了对大理地区的治理工作。

蒙古介入下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失败的原因

蒙古崛起后,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失败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理国本身的政治、经济制度存在问题。

大理国是在唐朝末期,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十分严重,所以当唐末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时,大理国内就已存在较大的隐患,最终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军阀段氏所灭。

随后,大理国内又发生了“武定州之乱”和“景龙观之变”等政治事件,再加上宋初重文轻武、宋金战争以及宋蒙战争等影响,大理国的政局非常混乱。

二是北宋与大理的关系在历史上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北宋前期,大理国是北宋最重要的藩镇之一,且与宋朝保持了友好关系。但随着北宋的灭亡和北宋政权的更迭,大理逐渐变成了宋朝的附庸。

但在南宋建立后,由于南宋政权十分虚弱且没有实力对大理进行牵制与打击,所以南宋一直没有能够消灭大理。直到南宋灭亡后,大理才被蒙古所灭。因此,大理与南宋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上的关系”。

三是宋朝君臣对大理制衡的失败及后果缺乏深刻认识。宋孝宗即位后,曾对云南地区进行过短暂的改革。但由于宋朝君臣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失败及后果缺乏深刻认识,所以当蒙古势力出现时便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地应对。

南宋君臣对蒙古采取“以夷制夷”和“以夷攻夷”等方法来制衡大理国,但却没有进行有效地应对。

四是蒙古内部存在着矛盾与分裂。由于蒙古统治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等因素,因此在面对大理时便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与敌对情绪。

笔者观点

宋朝时期,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大理地区始终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这对大理地区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代时期,宋朝对大理地区进行不对称制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宋朝时期云南地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不对称制衡并没有改变云南地区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元代时期,由于蒙古统治者的介入及南宋后期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大理地区由宋变成了元。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出现了很多民族政权,但云南地区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参考文献

1、张锡禄.元代大理段氏总管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年。

2、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 云 南 大 学 出 版 社1998年。

3、《中国古代史》(第二版),陈高华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第四版),李泽厚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版),余太山、吴承志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更多文章

  • 阿斗为保命在门上写了三个字,司马昭看后马上退兵?究竟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说起三国中的刘备,相信他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是家喻户晓的,而对于他的儿子刘禅,很多人总觉得这个儿子配不上刘备这个父亲,老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在我们的印象中像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的儿子怎么可能会是这么一个无能、窝囊的人呢,所以在历史上有许多人对刘禅的评价也是持不同的看法,恐怕刘备生前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

  • 论官吏制度对秦朝统一天下的促进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前言秦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统治制度由“封建”转变为“郡县”,从而彻底打破了以往的分封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但是,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王朝却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开明”,相反地,秦朝统治者对于秦朝统治制度的改革具有十分深刻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秦朝统治者对秦朝统

  • 宗教治理的时代背景与政策传承,在元朝时期,能起到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归纳宗教改革的背景,元朝势力最大的宗教是,宗教图片

    元王朝建立后,其统治地区内的各种宗教势力空前发展,宗教信仰之多元化和复杂化程度令人吃惊。“因其势而利导之,使其各安其位”成为元王朝统治者治理宗教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立体化、多层次的宗教治理体系。从元代宗教治理的实践效果来看,元代统治者对不同宗教采取了差异化的治理方式,将元朝统治区

  • 明朝早期贪官为何那么少?看朱元璋如何惩治贪官,你就明白原因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前言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开创了“以汉人”的历史。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贫民家庭,所以他深知百姓疾苦,并将反腐作为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政以德举,刑以威天下。”《明史·刑法志》中也明确指出:“明主之道

  • 汉武帝登基之初面临指导思想、文化复兴等多重挑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汉武帝登上皇帝宝座,就标志着他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这个权力的汉武帝要做什么呢?在即帝位9个月后,即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十月,他召开了举贤良对策会议,会上,汉武帝连下三道制书,讲明自己治国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蓝图,并要求参加会议的贤士大夫指出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治国应采取的措施、办法等。元光元

  • 汉武帝征收算缗、告缗使人不敢投资工商,重农抑商逐步成为主流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所谓的古代工业,是嵌入到了农业和商业之中的。虽然工商业往往并提,但工业更多地融于农业。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节,农民会从事一些诸如食品加工、纺纱织布、农具修理、制革制陶以及货物运输等工商业活动。生产力的水平就那么高,所以工业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或许,在

  • 致良知知行合一 对于王阳明思想的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前言王阳明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有人将他列为中国历史上“前无来者”的圣人,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在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王阳明思想可以说贯穿着中国

  • 汉武帝对匈战争扭转汉匈局势而东汉时匈奴衰落故对匈战事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东汉的灭匈之战是西汉对外战争的延续,并不能孤立地看待东汉的战争,得把西汉、东汉放在一起看,看待这个持续近300年的命运之战。相比之下,西汉更为重要。汉武帝时千古一帝,扭转劣势,从防守转为进攻,从”和亲“到举起战刀,实现了对匈奴从防守到进攻这个政策的转折,那是何等伟大?其实不管东汉还是西汉,都不能说消

  •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与匈奴多次交战将其收回,随即进行开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至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的含义,“河”指的是黄河,河西就是黄河以西的意思。“走廊”顾名思义,就是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至于这块地区为什么是狭长地形,是因为它的南面是祁连山脉,北面是北山山脉,均不适合生活和商旅运输,只有两山中间的谷地适合生存。所以“河西走廊”的意思就是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脉和北

  • 论宋朝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制度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的贪腐之严重,宋朝交通制度,宋朝爵位世袭制度

    前言在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封建制度下,政治腐败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在宋朝时期,贪腐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腐败行为不仅会对宋朝的统治产生极大的威胁,而且还会威胁到宋朝皇权的统治。为了遏制官场上官员腐败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