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公使钱制度,通途和管理 以及公使钱与其他财政制度的关系

宋朝公使钱制度,通途和管理 以及公使钱与其他财政制度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704 更新时间:2023/12/31 12:14:02

宋朝公使钱制度,是指政府为满足官吏公务活动而发行的一种货币。宋代的公使钱,最初由太宗朝开始设立,其发行的对象为各级政府官员,亦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地方官等,后来发展到“不分文武”。

宋人关于公使钱的记载,多见于《东轩笔录》和《宋史》等文献中,但均语焉不详。笔者在阅读文献时发现,宋人对此制度多有研究。如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云:“公使钱之法,自太祖始。其制:诸官用钱者,入钱三贯;诸官司用钱者,入钱二贯;诸百姓用钱者,入钱一贯。”

宋朝公使钱的概况

宋朝的公使钱,是指皇帝给公使发放的经费,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宋会要》卷一百七十九所载:

“太宗朝,罢三司使,行用公使钱,自仁宗始。其置使之法,以户部为最重。凡赴行用公使,先预支钱二十五万贯为引;有司得所支数,并以钱发引;钱未及到者,用度支先给之;至有司不得支引而止者。”

可以看出宋朝的公使钱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支付公使的差遣费用,二是支付给公使的俸禄费用,三是支付给公使的差遣经费。这三种用途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宋朝。

而从性质上来讲,三种用途又有细微的区别:“(1)国家给公使发钱,是为了保障在外使节的生活开支所需要的经费;(2)国家给公使发钱是为了保障在外使节的生活开支所需要的经费;(3)国家给公使发钱是为了保障在外使节的生活开支所需要的经费。”

由此可见,宋朝的公使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财政收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皇帝对公使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所以宋朝在制定和实施公使制度时就格外谨慎。

关于宋朝政府对公使所发钱物数量规定得十分严格。根据《宋会要》卷一百七十九所载:“每一位公使领钱二十五万贯为引;有司不得支引而止者;凡官人赴行用公使之法,先预支钱二十五万贯为引;至有司得所支数,并以钱发引。”

从这个规定中可以看出,宋朝政府对公使所领钱物数量是有严格规定的,而且是限定得很死的。宋朝政府规定每一位公使领钱二十五万贯,而要达到这一规定,就必须在各道、路设立转运使,且所有的转运使都必须把所领的钱交给主管的转运使,否则就不能发钱。

并且在这之前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宋朝政府对公使所领钱物数量规定得如此严格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宋朝政府对公使制度的重视和公使钱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另外,关于公使所领钱物的用途,宋朝政府也有明确规定:“凡公使领钱,以度支先给之;至有司不得支引而止者。

宋朝公使钱的管理

宋朝政府对公使钱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的。

第一,公使钱的来源。宋朝的公使钱主要来自于地方财政收入,所以它不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给地方政府的,而是由地方政府自行筹集。

在宋朝,公使钱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政府通过卖官而获得的官俸收入;另一种是民间向官府借贷,或通过官府向民间借贷而获得的利息收入。对于政府卖官这一行为,宋朝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对于民间向官府借贷这一行为,宋朝也有相关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

第一,宋朝政府对公使钱的使用范围进行了严格地限制。首先,公使钱只能用于公务开支;其次,公使钱只能用于支付政府行政办公费用和地方官员办公费用;再次,公使钱不得用于私人消费。

同时宋朝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来规范公使钱的使用范围。根据《宋刑统》记载:“诸公使钱物,各依其数以次用之”;“诸司使臣、通判州县官署等官及其他州县之人。

皆不得因公使钱而请受俸禄”;“诸司、通判、州县官等有收受公使钱者,并依所定数目,并罚一等”;“诸司、通判等官及其他州县之人不得以公使钱为请托”;“诸司受公使钱者,并罚一等”。

同时,宋朝政府还规定公使钱的利息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宋朝政府规定,允许公使钱在一定时间内向民间借贷,并收取利息,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但是根据《宋刑统》规定:“诸公使钱不得有二分利息,本利合至十之一以下者,准令还息”。

也就是政府规定的利息上限为十分之一,如果超出了这一范围,那么就需要向民间借贷的人收取一定的利息。

第二,对公使钱的管理。在宋朝,除了国家对公使钱的管理之外,还有地方政府对公使钱的管理。在地方政府对于公使钱进行管理时,主要是通过收公使钱、借公使钱和收公使钱等方式来进行管理的。

宋朝公使钱的滥用及原因

宋朝公使钱制度的作用在于使国家财政收入最大化,但是公使钱制度的实施却也带来了财政收入的过度滥用。

宋朝公使钱制度从运行到成熟,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设置到制度的完善,再到后来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宋朝政府通过对公使钱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北宋熙宁四年,在制定公使钱法时就已经规定了“两浙、江西、荆湖、浙东、陕西诸路各增五分”。

在宋代以前,公使钱多是在财政支出时使用。例如在西汉时期,刘向就已经对公使钱进行了详细地说明:“……至孝文时,罢去公使钱。及孝武即位,罢之。孝武时复置。

乃以常平之法,所用之物为常平钱”;“汉兴以来,亦无是事”;“自今用度不足,但取常平之物,当用之物悉以常平钱取直”;“其岁用钱有无出入者,当取常平之物计利数直以补数而已。其无出入者,常平之外别置钱引。

其常平之外更置钱引者,当以常平之钱与之”;“今之钱引与常平者既不同矣”;“其常平之内更有钱引、常平、常引之外各有钱引者”等等。所以可以看出公使钱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宋初的公使钱制度是为了防止公使私自挪用公款而制定的。如宋初时规定:“……其所用诸物及钱引、常平之外各有钱引者,以常平钱引为准……不得借与他人。”但是随着公使钱制度的不断发展,公使在使用过程中的挪用公款现象也日益严重。

例如北宋熙宁五年,“诸路常平钱引,限一年内不得借出”;元丰二年,“诸路常平钱引,限一年内不得借与他人”;元丰五年,“诸路常平钱引,限一年内不得借与他人”;元丰八年,“诸路常平钱引,限一年内不得借与他人”;元丰八年,“诸路常平钱引,限一年内不得借与他人”。

但是在公使钱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公使钱的情况。公使钱作为宋朝政府用于财政支出的一种手段,是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出现的,主要是用来弥补财政不足以及应付对外战争和维持统治等方面的需要。

公使钱与其他财政制度的关系

公使钱的财政功能主要体现在财政上,而宋代公使钱的财政功能不限于此,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前文所述,公使钱作为财政工具,在不同时期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在宋前期可以用来弥补财政亏空,在宋代后期则用于补充国家财政不足。

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时候,用公使钱可以保证日常支出所需;在国家财力充沛的时候,则可用于补充国家财政不足。另外,在国家财力充足的时候,公使钱可以用来维持军费开支。

宋初和宋英宗时期,北宋政府经常发公使钱用于军事支出。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时期“诸路以三月出军兵者六期”,而“六期者”即指:“一、七月出军;二、八月出军;三、九月出军;四、十月出军;五、十一月出军。”

北宋神宗时期的军费支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公使钱负担的。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公使钱用于地方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地方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公使钱主要用于土地治理、水利建设等方面。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庆历二年,省两浙、荆湖、江南三路:一曰修治道路;一曰疏浚河渠;一曰筑堤修塘。……两浙路置路头监官二员”。

可见宋代在对地方公共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宋会要辑稿》记载:“建炎四年……以天下水旱灾伤之至甚……命沿边五路……其修治道路,并增筑堤岸、修筑堤堰、修塘淤灌、改易旧法为新法”。可见在地方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公使钱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公使钱在宋代的财政制度中还具有其他一些功能,如作为政府临时储备的手段,帮助政府实现收支平衡,维持社会稳定;另外,公使钱还被用作维持地方官员的正常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宋朝公使钱的财政功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时候,公使钱可以用于弥补财政亏空;而在国家财力充裕的时候,公使钱则可用于补充国家财政不足,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笔者观点

公使钱作为宋朝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前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但随着宋朝财政体制的逐渐完善,该制度在北宋中后期和南宋时期受到了较大冲击。该制度虽然能够为宋朝提供一部分财政收入,但是同时也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

公使钱与其他财政制度在规模和作用上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公使钱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宋朝财政问题,但是其本身也是宋朝财政体制的一部分。

公使钱作为宋朝财政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整个宋朝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林天蔚:《宋代史事质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年版。

2、张希清:《宋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年版。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4、陈高华:《宋代财政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5、韩兆琦:《宋代的财政制度与财政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标签: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汉武帝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比较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思维导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措施

    前言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们不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们不仅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们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杰出人物,但其文化政策却迥然有异。他们都在自己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政

  • 宋朝时期,两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形成,以及均势和平的维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两个时期简介,宋朝后期最大的问题,宋朝时期的动荡

    大理国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藩国,与宋王朝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两国关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宋、辽、夏三方在西北地区形成对峙局面,双方都不愿意首先挑起事端。于是以辽为“压舱石”,以夏为“定海针”,并采取了一系列相互制约的措施。以期达到对辽、夏和西南地区的军事控制;第二阶段,宋朝内部权力斗

  • 阿斗为保命在门上写了三个字,司马昭看后马上退兵?究竟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说起三国中的刘备,相信他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是家喻户晓的,而对于他的儿子刘禅,很多人总觉得这个儿子配不上刘备这个父亲,老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在我们的印象中像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的儿子怎么可能会是这么一个无能、窝囊的人呢,所以在历史上有许多人对刘禅的评价也是持不同的看法,恐怕刘备生前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

  • 论官吏制度对秦朝统一天下的促进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前言秦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统治制度由“封建”转变为“郡县”,从而彻底打破了以往的分封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但是,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王朝却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开明”,相反地,秦朝统治者对于秦朝统治制度的改革具有十分深刻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秦朝统治者对秦朝统

  • 宗教治理的时代背景与政策传承,在元朝时期,能起到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归纳宗教改革的背景,元朝势力最大的宗教是,宗教图片

    元王朝建立后,其统治地区内的各种宗教势力空前发展,宗教信仰之多元化和复杂化程度令人吃惊。“因其势而利导之,使其各安其位”成为元王朝统治者治理宗教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立体化、多层次的宗教治理体系。从元代宗教治理的实践效果来看,元代统治者对不同宗教采取了差异化的治理方式,将元朝统治区

  • 明朝早期贪官为何那么少?看朱元璋如何惩治贪官,你就明白原因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前言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开创了“以汉人”的历史。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贫民家庭,所以他深知百姓疾苦,并将反腐作为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政以德举,刑以威天下。”《明史·刑法志》中也明确指出:“明主之道

  • 汉武帝登基之初面临指导思想、文化复兴等多重挑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汉武帝登上皇帝宝座,就标志着他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这个权力的汉武帝要做什么呢?在即帝位9个月后,即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十月,他召开了举贤良对策会议,会上,汉武帝连下三道制书,讲明自己治国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蓝图,并要求参加会议的贤士大夫指出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治国应采取的措施、办法等。元光元

  • 汉武帝征收算缗、告缗使人不敢投资工商,重农抑商逐步成为主流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所谓的古代工业,是嵌入到了农业和商业之中的。虽然工商业往往并提,但工业更多地融于农业。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节,农民会从事一些诸如食品加工、纺纱织布、农具修理、制革制陶以及货物运输等工商业活动。生产力的水平就那么高,所以工业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或许,在

  • 致良知知行合一 对于王阳明思想的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前言王阳明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有人将他列为中国历史上“前无来者”的圣人,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在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王阳明思想可以说贯穿着中国

  • 汉武帝对匈战争扭转汉匈局势而东汉时匈奴衰落故对匈战事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东汉的灭匈之战是西汉对外战争的延续,并不能孤立地看待东汉的战争,得把西汉、东汉放在一起看,看待这个持续近300年的命运之战。相比之下,西汉更为重要。汉武帝时千古一帝,扭转劣势,从防守转为进攻,从”和亲“到举起战刀,实现了对匈奴从防守到进攻这个政策的转折,那是何等伟大?其实不管东汉还是西汉,都不能说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