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的故事 长平之战失败原因

长平之战的故事 长平之战失败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310 更新时间:2024/1/15 17:42:14

战国之所以被后世称为“战国”,就因为那是一个流泪不如流血多,战争成为常态的时代,诸侯国之间争地也战,争城也战,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而在那么多的血战、名战、大战中,如果要评选“战国第一战”,相信非长平之战莫属。那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其中的风云变幻、跌宕转合,千载之后依然令人感慨。

长平之战打响的时间是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当时秦国的掌门人是秦昭王,这位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前306前251年)的君王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完成他称霸天下的梦想。

尤其当他任用范雎为相、白起为将,采取对内强干弱枝,对外远交近攻的正确国策后,秦国更是国势大张,天下莫当。在那段时期,秦伐韩、伐魏、伐楚的消息会不时从各地传来,而战争的结果毫无例外都是秦国取胜。

此时,能够凭一国之力给秦国造成麻烦的只有迅速崛起中的赵国。前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人虽殁,他留下的一系列利国强兵的改革措施仍然在施行;其后赵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前299前266年),虽无雄才大略,但是知人善任的他也算是个明君,在他治下,赵国国力得到稳健发展。

赵惠文王

完璧归赵、渑池会等几次外交胜利(至少是平手),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固然要记大功,归根到底还是国力增强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赵国是东方六国中军力唯一与秦国相当的:赵人历来尚武善战,胡服骑射又改进了赵军的装备、训练水平和作战方式,而且在战国末期那几十年里,赵国先后涌现出廉颇、赵奢、李牧等良将。

可以和白起、王翦等人率领的如虎如狼的秦军一战者,唯赵国而已。

在长平大战之前九年的秦昭王三十八年(前269年),非军人出身的赵奢一战成名,率赵军奔袭阏与,力挫秦军,粉碎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一些较小的战役里赵秦两方也各有胜负。这一系列战斗不但大长了赵国的军威国威,对六国的抗秦信心也是大有鼓舞。至此,秦国便把赵国当作了它进取天下的头号大敌,心腹之患。

而秦赵双方各倾举国之力相斗的长平大战,其起因却在于秦韩之间的一场战争。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韩国上党郡与韩都新郑的道路被秦人隔断,其地孤悬无援而不能守。上党郡守冯亭遂发使者至赵,欲归上党于赵。

秦昭王

面对这块从天而降的馅饼,即位还没几年的赵孝成王召集重臣,展开了一场“接还是不接”的大讨论。最后,平原君赵胜贪图无故得地的便宜,撺掇赵王接收了上党郡。

秦人见自己辛苦攻伐却让死对头赵国得了好处,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在两年之后发大兵攻上党,赵国应战,长平之战由此爆发。

秦军全力出击,有备而至,赵军虽然奋起抵抗,却由于仓促应战,数月间连战皆败。统兵老将廉颇(赵国另一名将赵奢几年前已经去世)迅速调整战略,坚壁不战,与秦军相持。

廉颇的稳守策略十分明智,因为相持的时间越久,对秦国越不利。“秦国已经出了全力,这么久也不能打败赵国,看来秦国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嘛!”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去,秦国几代人积聚起来的对天下的威慑力就会大大降低,随时都有被群起而攻,陷入绝境的危险。然而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对廉颇避而不战非常不满,几次派人催促他出兵。

廉颇

秦相范雎摸透了赵王的心理,于是向秦昭王献了一招离间计。很快,秦国派到赵国的细作就在邯郸的街头巷尾大肆散布流言:“秦国人唯一害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如果赵国起用赵括为将,那秦国就输定了!”赵孝成王轻信流言,下令用赵括取代廉颇为将。

赵括这个人,从小饱读兵书,喜欢议论兵事,自以为是天下第一的军事家。但知子莫若父,他的父亲赵奢生前却并不看好他,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做一个幕后参谋出出主意还行,但要做独当一面的大将,一定会弄得全军覆没。

听说赵孝成王拜赵括为将,赵括的母亲赶紧求见赵孝成王,转述了她丈夫赵奢的预言,请赵王收回成命。此外,蔺相如也劝赵王,说赵括只知死读兵书,不会临机应变,不可重用。但是赵孝成王偏偏固执无比,他力排众议,坚持临阵换将,赵国惨败的命运就此注定。

赵括走马上任以后,立刻更换部队将领,把廉颇确定的规章制度和作战方针全部改变,主动出击进攻秦军。

赵括

秦将白起率部假装败逃,引赵括主力来追,暗中却派出一支奇兵,截断赵军的粮道,将赵军分割包围。赵军首尾不能相顾,又断了粮,军心大乱。过了四十多天,在饥饿的威胁下,赵军悲观绝望,矛盾激化,甚至互相残杀为食。赵括实在支撑不住了,就组织了一支精兵,拼死突围。

结果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剩下的赵国军队没有办法,只能向秦国投降。白起随即将几十万赵国降兵全部坑杀。

长平惨败后,赵国元气大伤,虽然靠着楚、魏的援救,暂时免于灭国,但从此便丧失了和秦国对抗的能力。

如果能预知这一切,赵奢肯定会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有二:一是早死了几年,一是虎父生出了个犬子。

不管怎么样,当赵括兵败身死,纸上谈兵成为永恒的笑柄之后;当白起坑埋数十万赵军,他们凄厉的嘶吼消散在浓浓黑夜之后,历史无情而坚定地翻开了下一页。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穆公是个怎样的皇帝秦穆公为什么重视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穆公是秦德公的小儿子,他哥哥秦成公死后没有把国君之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秦穆公一心想让秦国强大起来,所以他非常重视人才。不久晋国灭掉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大夫百里奚。百里奚是天下奇才,但他痛恨晋国灭亡自己的祖国,所以誓死不肯为晋国效力。当时秦穆公正好要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晋献公见百里奚不肯投

  • 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谁提出来的尊王攘夷故事背景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的历史典故是怎么回事?尊王攘夷什么意思?最早出自于哪里?故事背景是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尊王攘夷的详细过程吧!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尊王攘夷是谁提出来的?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

  • 窃符救赵的故事窃符救赵的意思主人公是谁文言文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窃符救赵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窃符救赵的故事是怎样的?一起了解一下吧!窃符救赵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故事概况为: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故事过程结局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人尽皆知,或褒或贬,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背景故事最后结局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吧!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是什么?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 战国阴阳家邹衍谈天吹律的故事邹衍庙在哪里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谈天吹律的故事是怎么回事?邹衍庙是怎么来的?在什么地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邹衍简介: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

  • 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是谁的故事问鼎中原故事背景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故事背景是什么?问鼎中原的详细过程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吧!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问鼎中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èn dǐng zhōng yuán,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问鼎中原是谁的故事?问鼎中原的故事背景是什么?楚庄王(?

  • 管仲为什么要改革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为什么要改革?管仲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内容?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管仲改革简介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周穆王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政治

  •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故事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退避三舍这个典故出自于哪里?说的是谁的故事?故事详细过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退避三舍(tuìbìsān shè),汉语成语,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于哪里?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

  • 利令智昏的意思利令智昏的成语故事出处有哪些现实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利令智昏说的是谁的故事?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利令智昏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内容?一起了解一下吧!利令智昏是什么意思?利令智昏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lìlìng zhìhūn,意思是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一切。出自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利令智昏的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

  • 老马识途的意思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主人公是谁成语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老马识途是什么意思?老马识途的出处是什么?老马识途说的是谁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吧!老马识途是什么意思?老马识途的出处!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