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廉颇生平故事简介廉颇是哪个时期的人廉颇最后怎么死的

廉颇生平故事简介廉颇是哪个时期的人廉颇最后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284 更新时间:2024/1/19 13:35:00

历史上廉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廉颇生平有什么故事最后怎么死的?廉颇是哪个时期的人?本文来了解下廉颇。

廉颇简介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廉颇生平故事

破齐扬名

赵惠文王在位前期,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

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

赵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名将乐毅同时担任燕、赵之相,联合秦、韩、魏,形成五国联军伐齐,大败齐军。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

破燕拜相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燕王于是出动了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

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

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暮年凄楚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

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廉颇去世

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廉颇死后不久,赵国便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长平之战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参见长平之战)。

当时,秦军几次打败赵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部分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

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赵括母亲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

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廉颇轶事典故

赵军运沙

赵国为抗击秦军,派大将廉颇屯兵长平,在今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岭驻重兵。一日廉颇到摩天岭察看阵地。发现山腰有大量黄沙,为迷惑秦军,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苇席,在山中修起一座座“粮仓”。又暗令士卒于夜间拉运黄沙,装入仓中。秦兵见赵军军粮积如山,不敢轻易来犯,直到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后,秦军来起运粮食时,才发现仓中装的全是黄沙。后人便将此山称为大粮山,把摩天岭改称营防岭。今存“廉颇屯”址。

巧计退秦军

秦赵交兵,秦国探知赵国粮草不丰、人心不稳,便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来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速派名将廉颇带兵迎敌。

老将廉颇出邯郸西门,来到离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营扎寨。这里南靠鼓山,北临洺水,是秦军进攻邯郸的必经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军中的粮食盛到布袋里,都摆到小山上,派人严密看守,然后四处贴下告示:粮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

第二天,白起率大军攻入武安境内,忽然探子来报:“往东二十里,发现赵军粮营,大将廉颇带重兵把守。”白起听了将信将疑,亲自前去察看。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儿把他从马上惊下来,只见赵军营中粮食一袋袋、一层层堆积如山,下面军营,大帐连阡,号旗严整。于是仰天叹息道:“赵军粮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

从此,这座无名小山,就称作粟山了。后人还在半山腰立一块石碑,以诗文形式记述了这件事。

一篓油水饺

一篓油水饺是河北邯郸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相传创制人王一香早年与父在赵国南门外开一肉包铺。有一天,赵国大将廉颇武灵丛台点兵路过南门外时,遥远闻着肉包香味,廉颇闻着香味赶到肉包铺店,见食客尝在嘴里,赢得了食客的好评,生意大为单位很好。

当廉颇购买包子时,包子已卖完。廉颇说道:“你的案板上的不是包子?”王小儿说:“那是生的,还得蒸。”廉颇说:“那得几个时辰?”王小儿说:“不到一个时辰。”廉颇一听心急了,就将案板上的包子统统扔进开水锅里,不到一会儿,锅里的包子全部漂起来了。王小儿一听是廉颇大将军就毛了,赶紧把煮熟的水包端上,廉颇吃完后连声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真香。”

从此,王一香就把包子铺改为“一口油”水包馆,生意更加红火。李氏后人继承了“一口油”的精心制作,成品汁液丰富,包裹馅心,吃时流油,后在北宋年间改为“一篓油”,传至至今。

廉颇墓地在哪里

河北邯郸

明隆庆《赵州志》记载:“廉颇墓在州东郭里

村”。清光绪《赵州志·墓域》亦载:“赵信平君廉颇墓,在州东杨家郭村东”。

安徽寿县

廉颇墓,位于今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廉颇墓是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两处外,还有在邯郸“县西南故城中”说;在邢台“清河西三十里”说;在磁县“北五十里赵拔庄”说等。

关于廉颇生平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了,更多廉颇相关文章请关注标签和专题!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的故事 长平之战失败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之所以被后世称为“战国”,就因为那是一个流泪不如流血多,战争成为常态的时代,诸侯国之间争地也战,争城也战,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而在那么多的血战、名战、大战中,如果要评选“战国第一战”,相信非长平之战莫属。那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其中的风云变

  • 秦穆公是个怎样的皇帝秦穆公为什么重视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穆公是秦德公的小儿子,他哥哥秦成公死后没有把国君之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秦穆公一心想让秦国强大起来,所以他非常重视人才。不久晋国灭掉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大夫百里奚。百里奚是天下奇才,但他痛恨晋国灭亡自己的祖国,所以誓死不肯为晋国效力。当时秦穆公正好要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晋献公见百里奚不肯投

  • 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谁提出来的尊王攘夷故事背景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的历史典故是怎么回事?尊王攘夷什么意思?最早出自于哪里?故事背景是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尊王攘夷的详细过程吧!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尊王攘夷是谁提出来的?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

  • 窃符救赵的故事窃符救赵的意思主人公是谁文言文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窃符救赵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窃符救赵的故事是怎样的?一起了解一下吧!窃符救赵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故事概况为: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故事过程结局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人尽皆知,或褒或贬,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背景故事最后结局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吧!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是什么?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 战国阴阳家邹衍谈天吹律的故事邹衍庙在哪里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谈天吹律的故事是怎么回事?邹衍庙是怎么来的?在什么地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邹衍简介: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

  • 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是谁的故事问鼎中原故事背景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故事背景是什么?问鼎中原的详细过程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吧!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问鼎中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èn dǐng zhōng yuán,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问鼎中原是谁的故事?问鼎中原的故事背景是什么?楚庄王(?

  • 管仲为什么要改革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为什么要改革?管仲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内容?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管仲改革简介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周穆王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政治

  •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故事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退避三舍这个典故出自于哪里?说的是谁的故事?故事详细过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退避三舍(tuìbìsān shè),汉语成语,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于哪里?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

  • 利令智昏的意思利令智昏的成语故事出处有哪些现实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利令智昏说的是谁的故事?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利令智昏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内容?一起了解一下吧!利令智昏是什么意思?利令智昏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lìlìng zhìhūn,意思是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一切。出自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利令智昏的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