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是什么时候统一六国的?皇帝制度是怎么来的?

秦始皇是什么时候统一六国的?皇帝制度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08 更新时间:2024/1/20 14:19:38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嬴政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面对一统之后的大好河山,嬴政认为“王”这一称号已经无法显示他的威严和前无古人的功绩。于是,他下令群臣为自己拟定新的称号。他对群臣说:“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在大统一的秦朝建立以前,历代统一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称“王”,夏、商、周三代皆是如此。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旧制度被大量抛弃。战国七雄相继称王,就连国力更弱小的宋、中山等国也敢称王了,可见此时“王”的称号已经不值钱了。嬴政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后,心中自然志得意满,不屑于与这些人共同用那个“王”的虚名,必须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名号才能配得上他前无古人的伟大功绩。

当时,以李斯为首的秦朝百官为满足嬴政的愿望,可谓绞尽脑汁。最终,李斯、冯劫等人商议后,向嬴政建议使用“泰皇”这一全新的名号,他们建议说:“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李斯等人建议嬴政采用“泰皇”这一称号来显示自己的权威,但嬴政经过思考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去‘泰’著‘皇’,采上古‘帝’号,号曰‘皇帝’。在为自己找到满意的称号后,他又尊自己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不久,他又下令将天下的百姓称为“黔首”。

此外,在嬴政看来,子议父、臣议君的谥号制度是不合理的,于是下令废止谥号制度。自古以来,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是为后世留下历史借鉴的一种方式。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中普遍采用。但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议论纷纷,因此下令取消谥号,自己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从此,皇帝作为我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一直延续了下来并成为无数野心家的目标。这一称号确立后两千余年,从未有人想过要更改它,因为在汉语中已经找不到比它更尊贵的称呼。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皇帝称号及相关制度,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到公元1916年袁世凯垮台皇帝称号被彻底废弃为止,这一制度延续了2137年。

谥号制度废除后,嬴政又根据“五德终始”学说,推定周朝是五行之中的火德。秦取代周,秦应是水德。据此,始皇规定,每年的十月为岁首,“朝贺皆自十月朔”。以此为标志,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制度得以建立起来,皇帝制度逐渐成形。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名位制度

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后不久,就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尊严。例如,“朕”是皇帝独有的称谓,其他人不得使用。臣民应当尊称皇帝为“陛下”。皇帝的命令被称为“制”或“诏”。皇帝的印信被称为“玺”,一般由玉石制成,因此被称为“玉玺”。随着皇帝称号的建立,其亲属,即皇亲国戚的名号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了特定的尊号。如太上皇、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太子、皇子、皇孙等。

第二,礼仪制度

礼仪源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周代是礼仪盛行的时代,因此有“周礼”之称。周礼融合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到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周礼的种种规定不再被人们所遵守,社会急剧变革,新的制度、礼仪不断产生,各国各地区都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封建礼法制度。

秦国的礼仪制度是由商鞅变法奠定的。嬴政统一全国后,开始对秦国的礼仪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自己的皇帝称号。他将六国的礼仪制度有所增减,最终建立起了秦帝国的礼仪制度。秦朝主要的礼仪有五种:婚礼、朝礼、养老礼、葬礼和祭礼。

婚礼和朝礼是很早就存在的礼仪。由于年代久远,秦代的婚礼和朝礼的具体内容而今已不可考。汉承秦制,汉代叔孙通制定的汉代的朝礼是依据秦代朝礼制定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汉简和《史记》、《汉书》等文献中一窥秦代礼仪之貌。

秦代的祭祀礼是最名目繁多的,包括祭天、祭地、祭鬼神、祭祖先,等等。

在秦代的祭天礼仪中,封禅是最重要的仪式。在泰山上祭天的礼仪被称为“封”,在会稽山等山上祭天被称为“禅”。秦王统一天下后,认为以自己的功劳完全有资格“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于是决定举行封禅大典。公元前219年,始皇出巡到泰山,在泰山脚下商定了封禅的细节。几天后,始皇登上泰山之巅,在那里进行了封禅。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封禅的记载,此后历代皇帝的封禅,均是效法始皇。

除了封禅外,秦人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在文化落后的时代,对神的信仰和对祖先的崇拜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生活。因此,《孙子兵法》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在秦人的心目中,无垠的天空是神生活的场所,因此,秦人祭祀神灵,首要的就是祭祀天神,最高的天神就是上帝。对上帝祭祀的礼仪被称为“郊”,得名于祭祀的地点南郊,因此,以后对天的祭祀又称为郊祭。但秦人祭祀的上帝和周代的上帝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和基督教的上帝更不是同一个概念。秦人的上帝是多元化的,有白帝、青帝等多位神,不似周代那样的一元化。

除天神外,秦人还祭祀日月星辰。对日月的祭祀古已有之,秦统一后,秦人到齐地的成山祭日,到莱山祭月。同时秦人还对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进行祭祀,也祭祀风神、雷公电母等天神,这些祭祀都由太祝主持。

此外,秦人还祭祀地上的众多神明,如“后土”等。古人认为山中皆有神,水中皆有仙,因此对地上诸神的祭祀主要表现为祭祀山川。对山川的祭祀称为“望”。在秦代,秦人祭祀的名山有十二座,祭祀的大川有六条,祭山时,祭品会被悬挂。而祭水时,将祭品沉入水底或任其漂流在水上。

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文化绵延的国家。在政治中,血缘关系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下一代人常常可以享受到上代人留下的财富和地位。因此,国人对祖先的祭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秦人的祖祭主要有庙祭和墓祭两种,具体祭祀时,又有日祭、月祭、时祭等,但具体的执行细节如今已不得而知。

第三,皇位继承制度

在君主专制时代,国家掌握在皇帝个人手里,皇位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不可转让的属性。因此,统治者要想建立起稳定的统治,就必须在自己死前确立好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制度应运而生。

太子制度是与皇帝制度关联最为紧密的一个制度,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皇权的稳定,也关系到皇朝的兴衰。在夏、商、周时代,古老的禅让制被抛弃了,代之而起的就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但这是一种二选一的制度,君主的兄弟与君主的儿子是两可的人选,因此,这种二元制度容易造成王室内部争夺权力,不利于王室的统治和国家的稳定。到春秋战国时代,嫡长子继承制度初步形成。

所谓嫡长子继承,就是皇位由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果长子死了,就由皇后的其他儿子中的年长者继承。如果皇后无子,那就考虑庶生的长子。如果皇帝一个儿子都没有,那就按照与皇帝的亲疏顺序选立皇帝的兄弟作为继位人。

这套制度是为了避免皇族内部发生争斗而制定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一制度保障政权的稳定交接。但历史一再证明,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皇位的残酷斗争就从未停止过,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皇族内部争权夺位的残酷斗争。嬴政继位后,就发生过其兄弟叛乱之事,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这些事才不为后人广泛知晓。

但是,这套制度在秦朝时并不完善,甚至很可能并没有制度化而只是作为一种习惯法而存在。始皇深信自己即使不能长生不老,也会活得很久,因此他并不着急立太子,而是急着巡守天下的大好河山,顺便求仙问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但天不假年,始皇活了不到六十岁就匆匆离开了,他去世得太突然,没来得及正式册立太子,只是在死前写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要扶苏到咸阳为他办理后事。

赵高等人正是钻了这一空子,始皇没有正式册立太子,天下人都不知道谁是继承人,因此他们才敢于拥立胡亥,导致了秦朝的二世而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秦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不完善,也没有深入人心,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太严格的习俗而已。

除了继承人制度外,与皇帝制度相关的还有后宫制度、宦官制度,等等。

秦朝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很短,因此秦代建立起的所有制度都是不完善的。许多开创性的制度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更是如此,在后世二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中,各王朝都沿用了上一朝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取舍,使得始皇开创的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余年。

以皇位继承制度为例,在汉唐时期,皇位基本上都是嫡长子继承。虽然具体的操作办法又有不同,但始终都不能起到避免皇室内部争斗的作用。到了清代,雍正元年,雍正帝下诏废除嫡长子继承制,改用“密建皇储”的办法确立继承人。皇帝在诸子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出色的儿子作为继承人,然后将选中的继承人的名字写入密诏并藏好。到皇帝去世时候,大臣或托孤之人将密诏公布,被选定者登基。

直到这时,皇位继承制度才得到了最后的完善,清代的中央集权也在此时达到了巅峰。最终,继承人之事由皇帝一人说了算,任何人不得再对此事发表言论。它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作用,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有利于现任皇帝选出最优秀的下一代统治者,这是对皇帝制度的一项十分成功的革新。

秦代创立的各项制度,其命运大抵如此。汉朝建立后,“汉承秦制”,将秦代的大部分制度保留下来,此后,在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中,它们不断被历代统治者改进和完善,虽有所舍弃,但都保留了秦代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治理精神上也一脉相承。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苏州紫金庵额鼻人塑像是哪来的 跟玛雅人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紫金庵座落于太湖之滨的苏州东山风景区。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刹虽然规模不大,却以塑技高超的神佛罗汉像而闻名古今中外。明朝大灯和尚诗云:“金庵罗汉形貌雄,慈威嘻笑惊神工。当年制塑出奇巧,支那国中鲜雷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所立紫金庵《净因堂碑记》载:“罗汉像怪伟陆离,塑出名手,精神超忽,呼之欲活

  • 秦朝的户籍制度内容有哪些?户籍制度是谁提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统一后,各国原有地区实行的土地制度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没有哪国的土地制度比秦国的更优越。因此,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不是要变更秦国的土地制度,而是允许百姓自主开垦荒地,只要按照规定到政府办理登记并交纳赋税就可以了。这时的秦王朝,土地是国家所有的,但实际的使用权却是掌握在农民手中,只有在特殊的情

  • 嫪毐是谁 秦始皇如何平定嫪毐叛乱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嬴政继承王位时,他的母亲赵姬还很年轻,她耐不住深宫寂寞,就找了一个情人,名叫嫪毐(làoǎi)。这个嫪毐本来是吕不韦门下的人,经吕不韦推荐,嫪毐得到赵太后的宠爱。赵太后把嫪毐以假太监的名义留在宫中,两人整日厮混在一起。不久,太后便怀孕了。她担心这个消息会泄露出去,就向秦王嬴政谎称自己请人占卜,近期会

  • 阿兹泰克人真的有吃人的风俗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519年,高戴斯远征墨西哥的队伍中,有一位文武全才的迪亚斯,既能领兵作战,也能执笔记录远征队伍的战绩及见闻。迪亚斯已见惯战争的恐怖场面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实施的残酷行为,但他踏进阿兹泰克印第安人首都泰诺赤提特兰城中休齐洛波特里神庙,嗅到里面的恶臭时,仍不禁立即退避,那首都位于今天墨西哥城所在地,

  • 韩非是怎么死的 秦始皇为什么要杀韩非?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非到达咸阳后,受到了秦王嬴政的盛情招待。后来,在秦王嬴政的再三挽留下,韩非便留在了咸阳。秦王嬴政希望韩非能成为自己的智囊,在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别看韩非写文章时文思泉涌、笔锋犀利,但是他在秦王嬴政面前说话却非常谨慎。这不光是因为他有口吃的毛病,更主要是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旦触怒君王就会招

  • 三公九卿制度是什么意思?三公九卿有哪些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朝在创立皇帝制度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僚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取舍,建立起了一整套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服务的中央职官体系,即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一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实际上,秦朝设的是丞相、国尉、御史大夫。汉代,国尉才被改称为太尉。丞相制度是秦代中央官制的核心。“相”作为一个官

  • 秦朝的军事力量怎么样?秦朝的兵器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朝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帝国。早在秦未统一前,商鞅就通过变法就确立了秦国的军事帝国性质。在当时的秦国,国民基本上没有精神生活,整个国家只讲耕战,而且“耕”也是为了战,秦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财富,大多要靠战争和为战争服务来获得。嬴政统一六国后,继承并发展了秦国的军事制度。在秦王朝存在的短短十五年中,秦军北

  • 郑国是间谍吗 秦国是如何收集人才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非死后,秦王嬴政仍然每天都要阅读韩非写的文章。这一天,他正在咸阳宫里读着韩非写的《孤愤》篇,宗室贵族子偃(yǎn)兴奋地快步走进王宫,向他报告:“大王,我们抓到了一个外国间谍。”“哦?是哪国的间谍?”秦王嬴政急忙问道。“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叫郑国。”“郑国?他不是为我们修水渠的水利专家吗?怎么成了间

  • 秦统一六国:秦国灭掉燕国后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的事,使秦王嬴政非常恼怒,他下定决心要灭掉燕国。“一定要迅速灭掉燕国,抓住太子丹,既能报刺杀之仇,也能使我们的统一大业向前推进一步。”秦王嬴政对大将王翦说。王翦与辛胜、李信率领着二十多万人马浩浩荡荡地杀向燕国。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以后,燕国知道大事不妙,秦国肯定会立即展开报复行动,

  • 尉缭和秦始皇的故事:《尉缭子》是什么人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下令撤销逐客令之后不久,很多当时的名人贤士都纷纷来到秦国,愿意为秦国效力。有一个名叫缭的人,也在这时候来到秦国。秦王嬴政听说了缭是一个具有军事谋略的人才,对他十分看重和礼遇。这一天吃午饭的时候,秦王嬴政望着桌子上丰盛的食物,对下面的侍从说:“把这些饭菜同样给缭(liáo)送去一份,以后我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