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统一六国:秦楚之战秦国为何战败 李信为何自杀?

秦统一六国:秦楚之战秦国为何战败 李信为何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852 更新时间:2024/2/1 8:11:08

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王嬴政又把战略重点从中原转移到了南方荆楚地区,并且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锁定为楚国。

楚国在战国早期的时候也有过变法活动,当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后,吴起担任楚国令尹,开始主持变法。他认为当时楚国兵力弱、国家贫困的原因是“大臣、封君太多”,于是他大力裁减无能的大臣们,削夺了封君的一些特权,强化了君主的权力,同时不断地扩充兵力,率兵向南平定了百越,楚国由此强盛起来。

但是,楚悼王去世后,吴起也被那些反对变法的贵族大臣们联手杀害了。吴起死后,许多变法措施没有坚持下去。

如果楚国的变法图强能够坚持下去,楚国完全有可能最先实现统一中国,因为当时楚国的疆域最大,占据着中国南部、东部和吴越的广大地区,兵精粮足,物产十分丰富。

楚国是最早实行郡县制度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吴起变法时间比较短,变法的力度和效果远远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

在后来依靠变法崛起的战国七雄相互争斗的关键时期,楚国却出了一位昏君,那就是楚怀王。他的战略决策一再失误,导致楚国在七国竞争中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当时齐国、楚国一度联手抑制秦国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秦国于是派张仪游说楚怀王。张仪以奉献600里土地为诱饵,劝说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楚怀王贪图小利,又没有战略眼光,就与齐国断交了。张仪见破坏齐、楚联盟的计策已经成功了,于是就改口说只给楚国6里土地封邑,楚怀王一怒之下,又与秦国断交了。

盛怒之下的楚怀王派兵与秦国交战,被秦军俘虏了楚军的主将和副将,夺得了楚国600里土地,楚国的汉中郡从此纳入了秦国的版图。楚怀王恼羞成怒,竟然不计后果地调动全国的军队与秦国交战,结果楚军又一次战败,楚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

屈原当时在楚国任左徒,参与管理国家政事。可是楚怀王听信了宠姬郑袖、儿子子兰、权臣上官大夫靳(jìn)尚等人的谗言,对屈原的劝谏置之不理。秦国在夺得楚国600里土地之后,又以结盟为诱饵,骗楚怀王到武关会见。楚怀王听信子兰的话,不顾屈原的劝阻,贸然前往秦国,被秦军扣押,最后客死在秦国,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楚怀王之后,楚国的实力更是一落千丈,而秦国在秦昭襄王的统治下更加强盛,在秦、楚之间的战争中,都是以楚国战败割地求和而告终。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焚毁了楚国先王墓夷陵,楚襄王被迫迁都于陈。公元前277年,秦军又占领了楚国的巫郡、黔中郡地区。

至此,楚国的疆域大大缩小了,国势也今非昔比。

在后来春申君专政时期,楚国曾经一度恢复了强大。春申君有个门客叫李园,他贪图富贵,将妹妹献给春申君。李园的妹妹怀孕后,李园又怂恿春申君将妹妹献给楚王,李园的妹妹后来生了一个儿子,被立为太子。李园也因此得到楚王的宠信。李园担心春申君把这件事泄露出去,就派人埋伏在王宫的棘门外,将春申君杀掉了。

楚国陷入了内乱之中,国力更加衰落。

秦国如果现在出兵一举灭掉楚国,看来应该是毫无悬念的事了。

秦王嬴政召来老将王翦和将军李信一起商议新的作战计划:“本王此次召两位将军来,是为了商讨攻打楚国的事情。两位将军认为灭掉楚国需要多少兵力?”

两位将军沉默良久,都默默在心里盘算着。

秦王嬴政等了一会儿,先问王翦:“老将军估计要用多少兵力?”

老将王翦沉吟着说:“楚国地大物博,兵力强盛,再加上楚怀王入秦做人质,死在了秦国,楚国人都恨秦国,民间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流传。因此,末将认为要想攻取楚国,至少需要60万兵马。”

秦王嬴政听到这里笑了笑,没有发表意见,又转向李信说:“李将军认为呢?”

李信骄傲地说:“我认为有20万兵马就足够了。”

“20万就够了?”

“是的,只需20万,而且是分两路进攻,一路取鄢郢,一路攻平舆(yú),然后在城父会师,待大江以北的楚军全部被歼灭后,休整一些日子再向东攻打楚都寿春,捉拿楚王,灭掉楚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王将军还有什么意见吗?”秦王又问王翦。

王翦沉默不语,轻轻摇了摇头。

秦王嬴政赞许地看着李信说:“李将军果然英勇,那就按你说的,你和蒙恬将军各率领10万兵马,分两路出击,同时向楚国推进,捉拿楚王。”

李信领命而去,秦王看着王翦的白发,心中暗暗感叹:真是岁月不饶人啊!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虎将如今已是老态毕露。看样子秦国应该尽快培养新的接班人了。

李斯听说这件事后,急忙来见秦王,劝说道:“楚国虽然日渐衰落,但是多年来一直拥有除巴蜀以外的大部分南方地区,那里到处是鱼米之乡,物产相当丰富,经济基础十分雄厚。因此,消灭楚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秦王嬴政自信地说:“我大秦国土地广阔,兵精粮足,金银如山,楚国即使再富有,也无法与我秦国相比!”

李斯坚持说:“李信将军年轻气盛,过于自信。还是王将军阅历丰富,老成持重。臣认为王将军说得更有道理。”

秦王嬴政很不高兴地说:“你对楚国估计得过高了。”

李斯继续说道:“臣认为楚国不仅物产富饶,经济实力强,更主要的是楚国地域宽广,内部地形复杂,虽然没有进攻的实力,但是防守绰绰有余。大王如果出师20万,楚军一定会诱使我军深入,然后分散我军力量,再利用地形优势,集中兵力进行反击。到那时,我军就会陷入楚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进退两难。”

可是秦王仍旧坚持李信的观点,说:“先君昭王在位的时候,楚国号称占地5千里,雄师百万。但是武安君白起只率几万人攻打楚国,就一举攻克鄢郢,直抵竟陵。楚国根本无力反击,最后只得举国东迁。现在楚国日渐衰弱,财富、土地、军队还不到原来的一半,而我秦国却比原来强盛很多倍。用比过去强五倍的兵力去消灭一个比过去弱小一半的国家,难道还会没有把握吗?”

李斯申辩说:“武安君白起当年之所以能用几万军队战胜楚国,是因为当时楚国群臣互相嫉贤妒能,贤臣受到排斥,阿谀奉承之辈当道,百姓离心离德。”

但秦王嬴政仍然一意孤行:“楚国现在是李园执政,君臣上下不和,空前腐败,情况比当年白起伐楚时还糟糕。”

就这样,秦王嬴政派李信与蒙恬各率10万人马同时向南进攻楚国。李信攻打平舆,蒙恬攻打寝城,全都大败楚军。

李信又趁势拿下郢城、鄂(è)城,一路上势如破竹,不知不觉滋生了骄傲的情绪。他满面春风地笑着对部下说:“王翦将军曾经说过楚军强悍,但依我看,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待我和蒙将军会师城父,直捣寿春,也让楚军知道知道我李信的厉害。”

一名部将站起身说:“将军,我们不可太过轻敌。项燕所统率的楚军主力部队还没有赶到,到那时一定会有一场恶战的。”

李信哈哈大笑道:“楚军早已经被我们的雄兵杀得闻风丧胆了,百里之内都没有楚军的影子。”说完又转头问旁边的都尉:“我们的搜索部队发现到什么敌情了吗?”

都尉恭敬地回答:“末将已派出两支搜索队伍,仔细搜索了方圆百里以内地区,都没有发现任何敌军的踪迹。”

“哈哈哈,楚军一听到我秦国大军到了,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李信率领着10万大军分作三路行进在崎岖的山地上,远远地已经能望见城父的城墙了。

前面有人飞马来报:楚军早已撤走,城父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蒙恬将军的先遣人员也已抵达城父,不过大队人马还在60里之外,正在向这里前进。

李信下了马,巡视着在山区里艰难行走的兵士们。

一个副将前来请示:“将军,今晚我们在哪里扎营?是进城还是在城外?”

“一部分军队进城,一部分军队在城外扎营,这样更便于警戒。”

“末将现在就传令下去,就地筑壁扎营。”副将秦胜说完转身要走。

李信叫住了他:“现在方圆百里之内见不到敌军的踪迹,我们部队近日行军劳累,而且明天天一亮就进城,就不必再筑壁了。”

秦军的军法规定,军队休息宿营,哪怕是只停留几个小时,也要伐木筑壁,设置障碍物,以防止敌人偷袭。

秦胜本想奉劝几句,但是看到李信胸有成竹的样子,就没再多说什么。

李信的部队睡到半夜,突然听到号角声四起,喊杀声震天,漫山遍野,杀出无数的楚军,他们全都用黑布蒙着脸,每个人左手臂上都缠着一块白布,在秦军中左冲右突,十分勇猛。

秦军从睡梦中惊醒,拼命抵抗,双方展开一场混战。楚军有备而来,秦军却是仓促应战,所以很快就抵挡不住了。秦军无奈,只好向西面突围,却正遇上楚军埋伏。经过一夜的奋力厮杀,天明后秦军只剩3万人了,退守到几个山头上,等待蒙恬的部队来救援。

蒙恬率领的部队在30里外的一处山路上也遭到了楚军的伏击,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抵抗,终于冲出包围。他们知道了李信部队的情况后,正向城父这里赶来准备援助。

原来,项燕率领的5万楚军都是精兵强将,他们跟随在李信大军的后面,三天三夜都没有宿营,所以比李信大军早一步到达城父。他们熟悉这里的地形,就在山里悄悄地埋伏起来,等李信率领大军来到城父以后,趁李信大军防备松懈(xiè)时一举偷袭成功。

楚军采取的战术是白天休息,晚上出击。秦军被困在山顶上,没有水源,还要受日晒雨淋,到了晚上,更要防备楚军的袭击,几天下来就苦不堪言。

就这样,两军僵持了三天三夜,山顶的秦军只剩下1万多人了。

蒙恬率军赶到时,楚军突然撤走了,几万人好像一下子消失在群峰重叠的山里了,变得无影无踪。

蒙恬率领部下进驻城父,10万人只剩下不到7万;而李信率领的10万大军,到这时只剩下几千人了,10名副将战死了7个。

李信前思后想,认为是因为自己太过轻敌了,所以才会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他看着自己手下的残兵败将,十分自责,当天晚上,就拔剑自尽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统一六国:王翦击败楚国后为何辞官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接到李信兵败自杀的消息后,他实在不敢相信,一贯所向无敌的秦军竟然也会失败得这么惨重,沉思了很久,喃喃自语道:“骄兵必败呀!是本王助长了他的骄气,才会有今天的失败。”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的王后,这时起身安慰他说:“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兵败之后,李信将军已经自杀谢罪了,大王也不要过于悲伤了

  • 秦国与匈奴之间是什么关系?匈奴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生的秦帝国面临着一南一北两大威胁,首要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游牧于大漠南北。据《山海经》记载:“犬戎(匈奴)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也记载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遗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夏朝灭亡后,夏桀被流放,三年后死去,他的儿子淳维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栽赃谋害胞弟杨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广成为太子后,自觉得还是不太稳妥。原因是,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共有五个儿子,杨勇为长子已被废除,次子是他自己,三子是秦王杨俊已经死去,四子叫杨秀,被封为蜀王,这是一个威胁。而老五是汉王杨谅,隋文帝对这位汉王十分宠爱,杨广对此深感不安。杨广深知他这两胞弟与自己不会是一条心,就与杨素共谋先除掉蜀王杨秀,原

  • 越族是什么样的民族?越族的起源和生活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越族是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当时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越即粤,古代“越”和“粤”是相互通用的。百越是战国时代才有的称呼,是对古代越人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也称诸越。百越的百是指多,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在古代这是一个泛指词汇,越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因此百

  • 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人吗 唐太宗为何将魏徵比作明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总是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死了,朕失掉一面明镜了啊!”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一代名臣魏徵病逝。与他相知甚深的唐太宗李世民颇为痛惜,流着泪说出了以上名言。魏徵(也写作魏征),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

  • 房彦谦为什么被称为隋朝第一清官 房彦谦的碑文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房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房氏原籍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燕国的太尉椽,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从此以后,房彦谦一直就把历城当作了自己的故乡。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

  • 秦攻百越之战耗费了多长时间?为什么要攻打百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前218年,始皇命赵佗和屠雎率领五十万秦军扑向百越。对于此次战争,各类史书的记载都语焉不详,《淮南子》的记载如下。“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

  • 杨玄感是谁 为什么被称为小霸王 和李密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玄感,隋末时期司徒杨素的长子,为官正直清廉,因反对隋炀帝的统治,兵变失败后被杀。杨玄感兵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混战之一。李密,陕西西安人,父李宽,隋末时期瓦岗寨寨主,人称魏公,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那么杨玄感与李密又是什么关系呢?杨玄感和李密的相识得益于杨素。当初李密读书时偶遇杨素,杨素对其赞赏有

  • 文成公主为什么远嫁吐蕃 文成公主的真实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初,唐太宗凭借着杰出的文治武功,不但平定了中原,发展了经济,使中原的人民得以安稳生活;而且征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与他们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开通了互相贸易往来的通道。这其中,就包括西南方向的吐蕃国。当时的吐蕃王名叫松赞干布,是一个文武双全、富有政治才干的年轻首领。他平定了吐蕃内乱,使吐蕃成为青藏高

  • 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秦始皇与法家的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法为教”出自《韩非子》一书中的《五蠹》篇:“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可以,但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和制度。这样,人们看到的文字就只能是朝廷的法律和政令,政府要求人们做什么人们就做什么,从而达到“政令一统”的目的。这是秦代施行的愚民政策之一,也是秦王朝加强思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