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统一六国:王翦击败楚国后为何辞官还乡?

秦统一六国:王翦击败楚国后为何辞官还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878 更新时间:2024/1/16 15:43:23

秦王嬴政接到李信兵败自杀的消息后,他实在不敢相信,一贯所向无敌的秦军竟然也会失败得这么惨重,沉思了很久,喃喃自语道:“骄兵必败呀!是本王助长了他的骄气,才会有今天的失败。”

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的王后,这时起身安慰他说:“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兵败之后,李信将军已经自杀谢罪了,大王也不要过于悲伤了,现在还是考虑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吧。”

秦王嬴政马上召来侍从:“传令下去,准备车驾。”

“你要去哪里?”王后吃惊地问。

“去频阳见王翦。”

“现天色已晚,明天再去也不迟。去频阳路途遥远,如果不通报一声就突然去他家,王将军一定会惊慌失措的。”

“本王当初没有听从王将军的意见,导致了这次伐楚的失败,错在我,我要亲自到王将军府上认错。”

秦王嬴政只带了几名随从,乘上一辆马车,连夜就出发了。一路上快马飞驰,第二天就到了王翦府上。

王翦早已听说了秦军在城父兵败的消息,所以当他听到家丁来报,秦王已经到了府上时,并不感到惊讶。他立刻带着全家老小来到大门口迎接秦王。

秦王嬴政拉着王翦的手一起走进室内,坐下后,秦王嬴政立即开口道:“李信在楚国战败的消息,老将军想必已经知道了。”

“老臣在家养病多日,对外面的传闻并不清楚。”

“本王上次没有听从老将军的建议,让李信轻率地举兵伐楚,以致城父一战秦军战败,损失惨重。现在楚国要集中全力向西进兵,老将军难道能眼看着国家危急不管吗?”

王翦推辞道:“大王,老臣实在是年迈多病,脑子整天昏昏沉沉的,不中用喽。还是请大王另选良将,以免耽误了国家大事!”

秦王嬴政急忙拿出大将的印信佩戴在王翦身上,说:“是本王用人不当,李信将军年轻气盛,打了败仗,证明老将军的判断是正确的。现在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出兵,楚军就有可能反攻,大敌当前,请老将军帮帮本王吧,再次挂帅出兵,解救秦国危难!”

见秦王的态度这么诚恳,王翦也不好再推辞了,只好说:“如果一定要让我去,还是那句话,60万兵马不能少。”

秦王嬴政又问:“秦国历来出兵打仗都不超过30万人,这一次老将军为什么坚持一定要60万不能少呢?”

“这要看实际情况,如今韩、魏、赵、燕四国已经灭亡,对于楚国来说,正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然会倾尽全力背水一战。楚国人口500万,楚王要征集百万兵士,应当不费吹灰之力。

楚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回旋余地很大,占尽地利优势。此外,项燕是楚国名将,用兵神出鬼没,防不胜防,稍有疏忽,就有全军覆(fù)没的危险。出兵60万攻打楚国,才能有把握取得胜利,否则仍有失败的可能。”

秦王嬴政想了想说:“王将军不愧是老将,到底是深思熟虑。好,本王就给你60万兵马。”

秦王果然给王翦派了60万兵马。出兵那天,秦王亲自到灞上为他们送行,王翦端起酒杯双手捧给秦王,说:“请大王饮下这杯酒,我要请求一件事。”

秦王嬴政接过酒杯问:“有什么要求,只管说吧。”

王翦当面向秦王索要房屋田产,说要给子孙留些家产。

秦王嬴政不解地问:“老将军即将出征了,难道还怕回来以后会受穷吗?”

王翦回答说:“做大王的将军,即使功劳再大也不会封侯,所以希望给子孙留下些房屋田产。”

秦王嬴政放声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带兵走到函谷关,又派了一个人回咸阳去请求秦王,让秦王派几个种田人去他家里耕田。过了几天,他又派人向秦王要求给他家买耕地用的牛马。有一个副将见王翦三番五次向秦王提出要求,要的却都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有些纳闷,就问王翦:“等我们打了胜仗回来,老将军难道还怕秦王不给你赏赐吗?”

王翦回答说:“你不知道大王的担心吗?大王这次交给我60万大军,差不多是把全国的兵马都交给我了。我一次又一次派人去请求这些小事,为的是让大王打消顾虑,知道我心里牵挂的只是这些家庭小事,并没有谋逆的野心,这样大王才能放下心来。”

副将这才恍然大悟道:“老将军高见。”

王翦的大军很快到了前线,并且在那儿驻扎下来。

楚王得知王翦把秦国的全部兵马都带来了,也把楚国内部的50万士兵全部调来抵抗秦军,由大将项燕率领着20多万人前去迎战。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一次大决战了。

王翦吸取了李信孤军深入、急于速战速决的教训,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命令将士们筑起壁垒,只防守不进攻,并不同楚军正面交锋。无论楚军如何挑战,秦军就是按兵不动。双方就这样相持了几个月,战事仍然没有大的进展。

楚王负刍(chú)认为这是因为项燕胆怯,不敢向秦军进攻,就多次派使者催促项燕发兵出击。项燕迫于楚王的压力,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立刻发起全线攻击。但秦军守卫森严,根本无法攻破他们的营垒。项燕无奈,只好把一部分军队调到东边与秦军对峙(zhì)。

王翦看到楚军停止进攻,并向东撤退,知道时机已到,立即命令秦军倾巢出动,全线追击楚军。向东撤退的楚军被涡河阻挡,溃不成军。

王翦乘胜东进,一路打下淮南、淮北。他命令蒙武率领一部分兵士平定淮北一带,自己则带着秦军的主力部队,一直打到楚国都城寿春。楚王负刍成了秦国的俘虏。

项燕在淮南招募了2.5万名壮丁,到了徐城,遇到楚王的兄弟昌平君。昌平君刚刚从寿春逃出来,说是楚王已经被俘。项燕对昌平君说:“吴越一带有长江作为屏障,可以防御敌人,有地一千多里,可以暂时立国。”项燕率领着剩余的兵马渡过长江,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准备在江南作最后的抗争。

王翦听说项燕和昌平君去了江南,就命令士兵们造船。第二年王翦训练了一支水军,他率领这支水军渡过长江,攻打吴越地区。项燕立足还不稳,就被王翦的军队追杀过来,昌平君在混战中被乱军所杀,项燕见大势已去,也拔剑自尽了。

秦王把楚国分成了三个郡,分别是南郡、九江郡、会稽(kuài jī)郡。

王翦大军灭了楚国,回到秦国后,王翦就向秦王告老还乡,秦王赏给他1000斤金子,他坚决不接受。

秦王嬴政笑着说:“你出征前不是很怕将来受穷吗?还向我要了那么多田地房屋。”

王翦微笑着回答:“当时我重兵在握,是怕大王不相信我。现在仗打完了,兵权全部归还大王,大王也不会再疑心我了。”

秦王嬴政哈哈大笑:“你不愧是秦国的一代名将,的确是智勇双全。”

王翦辞别了秦王嬴政,回频阳养老去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国与匈奴之间是什么关系?匈奴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生的秦帝国面临着一南一北两大威胁,首要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游牧于大漠南北。据《山海经》记载:“犬戎(匈奴)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也记载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遗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夏朝灭亡后,夏桀被流放,三年后死去,他的儿子淳维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栽赃谋害胞弟杨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广成为太子后,自觉得还是不太稳妥。原因是,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共有五个儿子,杨勇为长子已被废除,次子是他自己,三子是秦王杨俊已经死去,四子叫杨秀,被封为蜀王,这是一个威胁。而老五是汉王杨谅,隋文帝对这位汉王十分宠爱,杨广对此深感不安。杨广深知他这两胞弟与自己不会是一条心,就与杨素共谋先除掉蜀王杨秀,原

  • 越族是什么样的民族?越族的起源和生活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越族是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当时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越即粤,古代“越”和“粤”是相互通用的。百越是战国时代才有的称呼,是对古代越人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也称诸越。百越的百是指多,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在古代这是一个泛指词汇,越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因此百

  • 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人吗 唐太宗为何将魏徵比作明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总是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死了,朕失掉一面明镜了啊!”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一代名臣魏徵病逝。与他相知甚深的唐太宗李世民颇为痛惜,流着泪说出了以上名言。魏徵(也写作魏征),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

  • 房彦谦为什么被称为隋朝第一清官 房彦谦的碑文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房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房氏原籍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燕国的太尉椽,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从此以后,房彦谦一直就把历城当作了自己的故乡。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

  • 秦攻百越之战耗费了多长时间?为什么要攻打百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前218年,始皇命赵佗和屠雎率领五十万秦军扑向百越。对于此次战争,各类史书的记载都语焉不详,《淮南子》的记载如下。“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

  • 杨玄感是谁 为什么被称为小霸王 和李密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玄感,隋末时期司徒杨素的长子,为官正直清廉,因反对隋炀帝的统治,兵变失败后被杀。杨玄感兵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混战之一。李密,陕西西安人,父李宽,隋末时期瓦岗寨寨主,人称魏公,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那么杨玄感与李密又是什么关系呢?杨玄感和李密的相识得益于杨素。当初李密读书时偶遇杨素,杨素对其赞赏有

  • 文成公主为什么远嫁吐蕃 文成公主的真实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初,唐太宗凭借着杰出的文治武功,不但平定了中原,发展了经济,使中原的人民得以安稳生活;而且征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与他们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开通了互相贸易往来的通道。这其中,就包括西南方向的吐蕃国。当时的吐蕃王名叫松赞干布,是一个文武双全、富有政治才干的年轻首领。他平定了吐蕃内乱,使吐蕃成为青藏高

  • 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秦始皇与法家的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法为教”出自《韩非子》一书中的《五蠹》篇:“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可以,但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和制度。这样,人们看到的文字就只能是朝廷的法律和政令,政府要求人们做什么人们就做什么,从而达到“政令一统”的目的。这是秦代施行的愚民政策之一,也是秦王朝加强思想控制、

  • 隋朝杨玄感造反是怎么回事 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玄感是隋朝的将领,父亲是隋朝赫赫有名的大臣杨素,从小受到父亲和家族的影响,拥有远大的志向。杨玄感凭借着父亲的功劳也得以在朝为官,从上国柱一直做到了礼部尚书,期间使地方的吏治逐渐好起来了,被当地人认为是公正有才干的人。当父亲杨素死后,杨玄感的家族岌岌可危,最后发动了兵变。那么杨玄感为什么要造反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