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祁钰和朱祁镇:朱祁镇争夺帝位,到底哪个好?

朱祁钰和朱祁镇:朱祁镇争夺帝位,到底哪个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288 更新时间:2024/2/29 0:44:39

朱祁钰双手赞成朱祁镇争夺帝位

朱祁钰和朱祁镇身为兄弟,但是不能作为普通人一样手足情深,却也同诸侯皇族内部一样为了争权夺利,手足相残。同为皇族后代,为了夺得最高帝位,不念往日兄弟情深,他们之间也因为兵变出现了不少风浪。起初朱祁镇登基作皇帝,做了瓦刺的俘虏后,由朱祁钰替而代之,后朱祁镇归来后,朱祁钰贪恋权力不肯交返皇位。后来朱祁镇在争夺帝位中胜出,朱祁钰却道出了三声“好”。

当初朱祁钰贪恋权力不肯交返皇位,为什么最后连道三声“好”呢?原因有两点,其一,朱祁钰死期将至。朱祁钰因为一时运气才登上了权利最高宝座,现在朱祁镇放回来,也是将帝位返还,加之自己死期将至,所以心里没有什么遗憾的。其子朱见济早夭。朱祁钰也有一子叫朱见济,为了让他登上太子之位,在景泰三年,竟然一手废掉了侄子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但是没有多久就夭折了。朱祁钰无子,朝中大臣建议推选其侄子为太子,朱祁钰无奈被迫接受。

明代宗与明英宗哪位较好?

起初兄弟两个都是好人,但皆因被权力所迷,所以才会走上你争我夺得邪路之上,从而酿成了历史上一处“悲剧”。朱祁钰有挽救大明颓势之功,但因为废除囚禁太子一事而沾上了污名。朱祁镇忠奸不分明是一位昏君就不用叙述了,但是二次登帝一改过去昏庸形象还是让人眼睛一亮。

论谁做皇帝更英明,显然是朱祁钰,只是后来囚禁太子一事将其名声玷污了,登基做皇帝是在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兵力丧尽情况下打败了瓦刺军队,可以说政治军事能力是朱祁镇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位时候,重用贤才,支持于谦反对南迁,挽狂澜于即道,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并且积极进行战后重建,为大明的迅速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实是一位贤君。

结语

兄弟两人幼时相交因为远离了宫中你争我夺权力斗争,所以关系甚好,但是长大后,却因为迷恋皇帝最高宝座,手足相残,可见,在古代政治权利漩涡中,由于利益使然,再好的关系也会变质。

标签: 帝位争夺朱祁钰

更多文章

  • 朱佑樘:生前拥有几个儿子,为什么长子会短命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几个,短命,长子

    朱佑樘即中兴之主明孝宗,自幼好学强记,生活作风躬身节俭,公元1488年,朝鲜来明朝的使节在皇帝面前曾这样评价明孝宗:“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朝臣皆以丧服,惟祭天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当孝宗还是据太子位时,内侍给他奉送一件松江府所造大红细布裁制的新衣时

  • 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神仙眷侣,为何没有移情别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移情,皇后,神仙

    朱祐樘文化修养异于平人,这一切都得得益于他较早地被其父宪宗立为皇太子。取得正统的皇太子地位后,就出阁讲学去了,而所教之人都是学术涵养极高之人,因此,从六岁至十八岁这一段时期,他在细心教导之下,勤奋学习,熟读经史,就是登基后,也是时常保持着“一卷在手”,精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等儒家经典著作,

  • 朱厚熜: 朱厚照下一任皇帝,“中兴之主”昏庸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昏庸,中兴,之主

    朱厚熜即历史上的嘉靖帝,幼时聪慧好学,记忆力过人,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习古文,读诗几篇便能全部背诵,深谙《孝敬》《大学》等修身齐家著作,并且懂得了各种礼仪与规范。后登位作皇帝,在位前期,勤于政务,任用张居正等改革前朝弊政,推行“新政”,政治上整顿朝纲;经济上鼓励耕织,体恤民情;军事征剿倭寇,清除边患

  • 明朝“高考”的哪些趣事儿:加试“体育”,还有人因为名字丢了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高考,趣事

    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末代皇帝崇祯止,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因此科举考试(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高考)从未间断过。在明朝进行“高考”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许多轶事。现辑录如下,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加试“体育”开国皇帝朱元璋马上得天下,选拔人才注重全才。规定乡试、会试的第三场进行面试,主要考

  • 明朝第一次开国科举考试,竟有一位外国人,后回到自己国家做了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科举,开国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明朝明朝开国的时候,第1次科举考试,明朝第1次开国科举考试是在洪武4年,也换算过来的话就是1371年。当然了,会有人肯定有这个疑问,为什么是洪武4年的时候才开始考试呢?实际上是因为洪武元年的时候元朝还依然占领着北京,打完仗之后朱元璋才开始考虑其他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都

  • 熊孩子们,别再喊高考苦了,看看明朝的“高考”之路有多艰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考,明朝,之路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

  • 现代高考PK古代科举,同样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古代科举更加严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科举,古代,高考

    今有高考,古有科举,同为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古代科举可比现在高考要严苛多了。明朝的科举相比较以前,更为国家所重视,这一点从每次录取的人数上就得以体现。科举扩招,人人都想当官,便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明朝的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取得秀才称号的读书人参

  • 明初知识分子命运多舛,几十条人命换来“高考”录取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命运多舛,高考,人命

    明初的知识分子命运多舛,高启因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陈养浩因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溺死……其实,这些都是稗官野史说法。所谓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正史中基本找不出实据。新朝百废待举,知识分子的有用性,朱元璋曾不择手段地收罗文人。刘三吾因此入朝为官,竟也差一点人头落

  • 明朝“高考”搞特殊,分南北卷,科举历史上独特的南北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高考,科举

    说到朱元璋的统治,有一个名词不容回避--残暴。残暴的方式,就是屡兴大案。历史学界,很早就有“洪武四大案”之说。所谓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胡惟庸案,简单的名词后面,是千万颗人头落地。四大案中,“空印案”和“郭恒案”都是贪污腐败案,前者因官员使用盖有官印的空白文书,激起朱元璋?怒,前后株连数

  • 古代“高考“也要”猜题“和”狂刷题“,还有科举应试专业户连续几代出猛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也要,高考,专业户

    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很大,考生们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和名儒疏解,还要通晓史册。这些科目读下来,耗费大量时光,头发都会读白,古人称为皓首穷经。有个《儒佛两不收》的笑话,说是杭州秀才杨兆南,死后一年托梦于妻子说:“人死必有所归。我生前是个儒士,司魂者把我送到文昌所,帝君出题试我,我不能作,帝君不收;司魂者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