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神仙眷侣,为何没有移情别恋?

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神仙眷侣,为何没有移情别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635 更新时间:2024/2/29 0:44:23

朱祐樘文化修养异于平人,这一切都得得益于他较早地被其父宪宗立为皇太子。取得正统的皇太子地位后,就出阁讲学去了,而所教之人都是学术涵养极高之人,因此,从六岁至十八岁这一段时期,他在细心教导之下,勤奋学习,熟读经史,就是登基后,也是时常保持着“一卷在手”,精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等儒家经典著作,因此,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个遵守儒家教理规范非常严谨的皇帝。

孝宗幼时丧母,在一种卑下弱小的心态下,养成了他善良、宽容的性格。加之接受儒家正式教育,使他的宽容态度在明朝皇帝是首屈一指的。在位时,有各种传闻他母亲是被公众万贵妃害死的,有朝廷官员上书要求孝宗严惩肇事者及其亲属,朱祐樘断然拒绝了。虽然在位期间,受过过度恶毒中伤,但都一一既往不咎,表现了他的宽仁性格。

孝宗朱祐樘特立独行,不移情别恋,对待张皇后始终如一

在古代三宫六院,皇帝佳丽三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皇帝朝三暮四,移情别恋的多的去了。而中国古代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皇帝,自始至终只爱一个妃子,此人就是明代的朱祐樘。帝王专情如一,独宠一人,与皇后你依我侬,过着神仙眷侣的日子,让身边人羡慕煞死,恐怕这份感情只能在小说作品中出现,而在现实上不大可能有如此美好故事发生。然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却是存在这么段爱情故事,故事主人公就是明孝宗独爱着张皇后。

在明世宗朱祐樘皇宫后院,只有张皇后一人,无何别的女子偷偷摸摸来段地下情,他对待自己的妻正如小说作品描绘那样。他们相识过程没有太多的浪漫情节发生,是通过明宪宗在为朱祐樘选妃时因品貌兼优而被相中的。在以后的恋爱生活中,朱祐樘逐渐发现妻子很符合自己心愿,于是越来越爱张皇后。按照宫中规矩,明朝皇后不能日夜陪伴皇帝身边,但是朱祐樘不遵守俗制,与她同起同睡,他的寝殿就是张皇后的卧室。《蒹葭堂杂著摘抄》里对他们的而一些生活小节上有记载,有一次,张皇后口中生疮了,朱祐樘亲自为她喂药,张皇后因为心情不佳,所以没有给他正眼色,但是朱祐樘却没有生气,保持着笑脸喂药给她吃。

结语

明孝宗朱祐樘与张皇后的感情可以作为古代爱情故事典范,因为身为一国之主,这显得非常难得了。表现了朱祐樘个人的修为,或许这与他幼时熟读儒家经典有关系,儒家在思想上正是通过修性齐家平天下,所以朱祐樘在夫妻关系上也是极度遵守儒家礼教,并以仁德之心爱家,爱自己。

标签: 移情皇后神仙

更多文章

  • 朱厚熜: 朱厚照下一任皇帝,“中兴之主”昏庸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昏庸,中兴,之主

    朱厚熜即历史上的嘉靖帝,幼时聪慧好学,记忆力过人,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习古文,读诗几篇便能全部背诵,深谙《孝敬》《大学》等修身齐家著作,并且懂得了各种礼仪与规范。后登位作皇帝,在位前期,勤于政务,任用张居正等改革前朝弊政,推行“新政”,政治上整顿朝纲;经济上鼓励耕织,体恤民情;军事征剿倭寇,清除边患

  • 明朝“高考”的哪些趣事儿:加试“体育”,还有人因为名字丢了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高考,趣事

    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末代皇帝崇祯止,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因此科举考试(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高考)从未间断过。在明朝进行“高考”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许多轶事。现辑录如下,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加试“体育”开国皇帝朱元璋马上得天下,选拔人才注重全才。规定乡试、会试的第三场进行面试,主要考

  • 明朝第一次开国科举考试,竟有一位外国人,后回到自己国家做了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科举,开国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明朝明朝开国的时候,第1次科举考试,明朝第1次开国科举考试是在洪武4年,也换算过来的话就是1371年。当然了,会有人肯定有这个疑问,为什么是洪武4年的时候才开始考试呢?实际上是因为洪武元年的时候元朝还依然占领着北京,打完仗之后朱元璋才开始考虑其他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都

  • 熊孩子们,别再喊高考苦了,看看明朝的“高考”之路有多艰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考,明朝,之路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

  • 现代高考PK古代科举,同样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古代科举更加严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科举,古代,高考

    今有高考,古有科举,同为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古代科举可比现在高考要严苛多了。明朝的科举相比较以前,更为国家所重视,这一点从每次录取的人数上就得以体现。科举扩招,人人都想当官,便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明朝的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取得秀才称号的读书人参

  • 明初知识分子命运多舛,几十条人命换来“高考”录取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命运多舛,高考,人命

    明初的知识分子命运多舛,高启因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陈养浩因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溺死……其实,这些都是稗官野史说法。所谓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正史中基本找不出实据。新朝百废待举,知识分子的有用性,朱元璋曾不择手段地收罗文人。刘三吾因此入朝为官,竟也差一点人头落

  • 明朝“高考”搞特殊,分南北卷,科举历史上独特的南北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高考,科举

    说到朱元璋的统治,有一个名词不容回避--残暴。残暴的方式,就是屡兴大案。历史学界,很早就有“洪武四大案”之说。所谓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胡惟庸案,简单的名词后面,是千万颗人头落地。四大案中,“空印案”和“郭恒案”都是贪污腐败案,前者因官员使用盖有官印的空白文书,激起朱元璋?怒,前后株连数

  • 古代“高考“也要”猜题“和”狂刷题“,还有科举应试专业户连续几代出猛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也要,高考,专业户

    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很大,考生们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和名儒疏解,还要通晓史册。这些科目读下来,耗费大量时光,头发都会读白,古人称为皓首穷经。有个《儒佛两不收》的笑话,说是杭州秀才杨兆南,死后一年托梦于妻子说:“人死必有所归。我生前是个儒士,司魂者把我送到文昌所,帝君出题试我,我不能作,帝君不收;司魂者再

  • 明朝”高考“最大舞弊案南北人歧视,录取52人全是南方人,朱元璋:重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高考,南方人

    我们都知道,高考时同一学校在不同省份录取的名额和分数不同,比如大家都想去清华北大,但清华北大在有些地区的录取分数要比北京高一些,录取名额也比北京少一下。据说这种制度有效地保证了教育公平。那这种制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学者考证说,是从朱元璋时期,而且,是从一个“科举舞弊”大案开始的。公元1397年,

  • 明朝“高考”考官是如何阅卷的?分工明确防范措施很严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高考,阅卷

    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难度其实是非常低的。如果把科举考试称作“独木桥”,高考简直就是“高速公路”。明代的科举考试(资料图 图源网络)明代的官办学校,中央学校叫“国子监”,地方学校叫“儒学”。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即“太学生”。地方儒学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府学、州学、县学,学生叫“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