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实力虽强却不代表历史潮流,即使赤壁之战获胜也未必创造盛世

曹操实力虽强却不代表历史潮流,即使赤壁之战获胜也未必创造盛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788 更新时间:2024/3/15 10:55:37

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之间并没有什么道德高下之分,统一天下、创造治世,并非曹氏的“独家事业”

确实,当时的曹操统一了北方,而且发展生产、恢复秩序,带给了人们久违的安居乐业。但他的那些对手们又何尝不是呢?

比如袁绍,曾经统一了冀、青、幽、并等河北四州,在当地推行德政、颇得民心(后来当他死后,河北百姓无不悲痛不已、如丧考妣);刘表,身处乱世之中,单骑南下、平定荆州七郡,随后恩威并著、招诱有方,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吸引了大批中原士子前来投奔,荆州宛如乱世中的桃花源。

就算是孙氏兄弟,也统一了诸侯林立、战火不断的江东地区;至于刘备集团,后来也统一了西南。他们都在当地励精图治、恢复生产、发展文化,表现得并不比曹氏差。

至于曹操,虽在《述志令》里自称:“无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但这并不能作为他高人一等的理由。

曹操

董卓之后,曹操是对待寻常老百姓最为残暴的诸侯。在征讨陶谦期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大肆屠城,曾经“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官渡之战后,河北将士们投降后被曹操全部活埋,死者达到八万人。后世史学大家评价其“惨毒不仁,恶滔天矣。”

身为汉室臣子,曹操对于汉献帝同样歹毒。当初曹操“请”自己前往许都时,汉献帝已经洞悉其居心不良,曾表示:“君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说得已经很直白了!

但曹操只是把汉献帝当作自己的工具而已。后来董贵人被杀前,由于其有孕在身,汉献帝苦苦哀求,却屡遭拒绝;华歆甚至还拖着披头散发、光着脚的董贵人,大大咧咧地从汉献帝身前走过。

这样不光明的政权,能被视为“盛世”的寄托?

从客观历史背景来看,当时没人能创造盛世;就算曹操在赤壁之战获胜,这种局面也不可能出现

东汉末年、天下支离破碎,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必然结果。既有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冲突,也有士大夫集团不再拥护中央皇权、转而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现实驱动。甚至早在董卓之乱前,各地行政长官权力过大、早就形同诸侯,被地方官吏视为“主公”;“国家观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家庭。君臣观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朋友”,东汉后期,这种思想趋势逐渐明朗。

因此,农民发起的黄巾起义没有让东汉皇室垮掉,董卓的凉州兵马也逐渐在自相残杀中走向末路,但真正摧毁刘氏皇朝的,是那些本为臣子的世家大族、地方长官、名门贵士。

三国形势图

统治华夏大地400年、恩泽绵长的刘氏尚且被如此抛弃,依靠武力兼并对手的曹氏家族,难道就能在短期内混一宇内、再现盛世吗?情况只怕会更糟。武力也许能降服对手,但真要彻底解决由来已久的社会矛盾,只能靠时间和制度来逐步缓和、调整。

最典型的一个表现:曹魏并不具备团结、协调世家大族的能力。“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对于曹操的出身,当时的世家是真心瞧不上。而曹操也对此耿耿于怀,对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门阀世家刻意打压;他本想杀杨彪,但忌惮于其影响力,退而求其次除掉其子杨修,曾经劝阻他杀害杨彪的孔融也难逃一死。随后他推崇“唯才是举”,也正是为了对抗门第豪族。

而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执政期间,很快放弃了与门阀世家的对抗,改而推行九品中正制,等同于不得不承认了门第的特权。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虽然颇有明主之风,但短短几年后就沉迷享乐、大兴土木,曹魏政治逐渐流于严苛;在曹叡驾崩后,司马氏联合了一些门阀事件,很快窃取了曹氏天下,但对于现实矛盾同样束手无策,仅仅几十年后就陷入了更严重的分裂与混乱。

由上可见,认为“赤壁之战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实在是毫无理由、纯属臆测。曹操势力固然最强,但他并不是历史潮流的代言人;他占据绝对优势却败给孙、刘,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历史局限性。同时,孙、刘两家同样为历史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不仅开发南方“荒蛮地区”,而且都为统一天下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在混乱状态下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其后期僭越是权力膨胀的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谓也”。即使在古代,篡位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挨骂。比如王莽篡汉时,大部分士人可是欢呼雀跃的。原因无他:西汉末年多年的混乱政坛,让朝野兴起了“人心厌汉”的情绪;只不过随后王莽改制失败、让社会越发混乱,人们才吃起了回头草,转而支持刘氏皇室后裔。再比如杨坚取

  • 阿巴亥三个儿子因阿巴亥被迫殉葬而失去政治靠山,皇太极最终胜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打败的努尔哈赤含恨而终,终年68岁。由于努尔哈赤在生前并没有对继位人的人选做出安排,因而在努尔哈赤驾崩后,后金大汗之位出现了虚悬的局面,而汗位的竞争主要是在“四大贝勒”以及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之间展开的。当时的“四大贝勒”掌控绝对的话语权万历四十四年(16

  • 褚英勇猛果敢但也暴烈狠戾,不懂拉拢人心导致最终被努尔哈赤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褚英被赐死时,年三十六岁,而努尔哈赤这一年也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为什么半生杀伐果断、精明强悍的努尔哈赤会在晚年不顾有可能动摇建州女真统治稳定的危险,而废黜自己精心培养了近二十年的长子、先软禁然后再赐死,以达到自尽心中的“消除隐患”目的呢?事情,还要从四十年前说起。万历六年(1578年),建州左卫指挥

  • 三国中关羽对马超和黄忠都看不上,为何对赵云没啥意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关羽看不起马超黄忠,马超黄忠赵云蜀枪,赵云马超黄忠是哪的人

    这事儿要分演义和历史两方面看待。简单说,演义中,因为赵云跟随刘备时间长,被关羽看做自己人。历史上,则因为赵云地位低,还不足以引发关羽专门的针对。咱们先从《三国演义》来说。在《演义》中,关羽确实对赵云没有意见,甚至对赵云还比较有好感,而对马超、黄忠瞧不大起。包括在马超刚刚投降时候,关羽想入川来和马超比

  • 被《三国演义》美化的张辽,在历史上屡次易主,远谈不上忠义之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演义中张辽简介,张辽墓发掘全程,张辽被丁奉射死

    张辽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张辽的祖上,大大小小也算是一个名人,叫做聂壹。聂壹是西汉人,他是''马邑之谋''中的重要人物,''马邑之谋''应该算是西汉自''白登之围''之后对匈奴战略反攻的第一枪,只不过这枪没打出来,哑火了。那么为什么张辽不姓聂改姓张呢?史料中的记载含糊不清,只是用''避怨''一笔带过。不过

  • 南渝先生:哪些年号取自《易经》 《周易》故乡奇风异景 蒋介石名字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1673年莱布尼茨,在巴黎制造了一个,能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工具。1701年,莱布尼茨在与法国来华传教士鲍威特会见时,得知中国的《易经》,并从传教士手里得到了周易八卦图。当时,这位数学家正在研究二进制,他从易图中得到启发,悟出了二进制数的真谛。1703年,莱布尼茨在中国古代名著《易经》

  • 她有慈禧做靠山,却在选秀中失利,嫁给亲王后生下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就要来说一位秀女,她有慈禧给她做靠山,却仍然在选秀中失利。之后她不得不嫁给亲王,没想到却生下大清天子。对于这一段历史不太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对,为什么嫁给亲王还能生下天子。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到底怎么回事。话说咸丰二年,朝廷如期安排为咸丰皇帝选秀,在这次选秀中,有四人最终

  • 三国第一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功过任评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忠臣,诸葛亮的聪明、机智、智勇双全至今令人敬仰。他为了蜀汉的命运,默默地坚守,并给出了诸多卓越的策略。当时的那个时代环境是如此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曹操、孙权、刘备三个人的缘分,几乎超越了现实,最后因为诸葛亮的策略才使得三国历史得以成为永恒。历史上,忠臣有的是“忠义不渝”,有的是“利用

  • 他身为晚清重臣,为何清朝灭亡,他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名叫那桐,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或许看到他的姓氏,大家会将他与慈禧太后联系到一起。那桐虽然受慈禧重用,不过那都是后来的事了,一开始,那桐还真是靠自身本事往上爬的。那桐从一开始名不见经传,都后来成为慈禧的心腹,中间少不了三个人的帮助。第一个就是翁同龢,是他向朝廷举荐了那桐,让他担任户部

  • 印星旺者贤妻良母!清朝孝庄皇后命造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她就是后来有名的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康熙王朝》中自称“我孝庄”的康熙的奶奶。根据这个生日,孝庄皇后四柱的前三柱是“癸丑 乙卯 丙申”,时辰不知道。目前网上有很多孝庄皇后的排盘,但我估计其时辰都是臆测的,所以我们只看前三柱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