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以貌取人”,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这就是贬义词。在特定时代特征下,这种态度其实没啥毛病。
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隋以前),不存在考试和学历这些东东;人才的录用,大致有三种渠道:第一,才华太过耀眼,第一次见面就口若悬河、才气侧漏,彻底打动了当权者。比如战国四公子家里的那些门客;第二,当权者非常了解此人,否则,就得有了解他的名人当介绍人、担保人,以其名誉、权威为其担保;第三,就是相术。对方与其素昧平生,其学识也表现得中规中矩,但对方分析其面相、谈吐、举止、神情等等,随之形成了系统的判断。
这种方式久来有之,“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上古三位圣君尚且如此。到了东汉,专门鉴别人物已经成了一个行当。
年轻时的曹操毫无过人之处,但桥玄见了他却语出惊人:“天下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另外,朱建平、管辂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师,刘邵还专门写出了鉴人指南《人物志》。当然了,他们鉴定人物,不单单看外形;但对非顶尖相面师而言,外貌、神采的干扰性不容忽视。
这种情况下,张松就比较吃亏了。
曹操
其一,他在曹魏既没知名度,也没熟人,意味着没人给他担保。唯一认为他靠谱的杨修,偏偏在曹操面前不怎么受欢迎;其二,当时像样的诸侯,或多或少具备看人识人的眼力劲,但水平毕竟比不上专业的,曹操就属于这种情况。
而张松的外形实在不怎么样,身材矮小,却又伶牙俐齿,“额镢头尖,鼻偃齿露”。也许在曹操看来,这人长得丑、嘴还欠,怎么让人喜欢得起来?
不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张松被曹操冷落的原因之一。但最关键的因素在下面,否则,曹操也有可能会压抑自己第一感官。
古人云:国破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所以每逢群雄逐鹿的乱世、内忧外患的压力,掌权者才会愿意放低身段、不吹毛求疵,不介意出身、长相、性格甚至人品,录用那些具备一技之长的人,上天才会“不拘一格降人才”。若放在歌舞升平时,当权者总会人为地设置各种门槛……
曾经的曹操,可不就是折节下士的典型?为了求强求大、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他曾长期秉承实用主义,甚至宣称可以录用带有道德污点的人才。“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许攸是多么嚣张、嘴欠,但由于对方能帮自己,曹操曾经差不多是低声下气。
就在平定荆州之前,曹操还拉拢了张松的哥哥张肃。当时,听闻曹操发兵南下、气势如虹,原本鼠首两端的刘璋接连示好,先后派遣阴溥、张肃前去致敬、送礼。而当时的曹操对此自然是喜闻乐见的,不然益州、荆州背靠背结盟的话也挺麻烦,所以,他欣然地礼尚往来,以汉朝廷之名,加封刘璋为振威将军、把张肃任命为广汉太守。
作为张松的哥哥,张肃的形象应该不会与其截然相反。但在当时的曹操看来,这都不是事儿,借花献佛、用个官职就能安定一方,这买卖划算。
而在接下来,刘璋派张松拜见曹操时,形势自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荆州已投降、刘备被打得落花流水,曹丞相意气风发、认为天下再无敌手。区区益州?如拾草芥尔!因此,对于长相可憎、巧舌如簧的张松,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就算明白对方有才,他也没兴趣虚与委蛇了。
张松
其实,曹操对张松的态度,不过是真实人性的体现。
政治家与常人的一大区别,就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为了大利益,不惜压抑自己的真实喜好,与自己内心极度讨厌的人把酒言欢,对自己厌恶的事泰然处之。这种隐忍、大度,往往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已。
但一旦他们渡过艰难时期,难免会放松紧绷的弦,内心压抑许久的好恶难免会有所暴露。曹操冷落张松就是如此,对方可能产生报复情绪?那也得有能力。然而,赤壁之战打破了他的预估,这才让张松的疯狂报复得到了机会,刘备可谓是捡了个大便宜。
然而,一生遵循仁义人设的刘皇叔,其实也有暴露本性的时刻。“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但随着酒劲稍过,他立即“寻悔”、请回了庞统。
由此可见,常态化地压抑真实喜好,即使对于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政治家而言,也是多么地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