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崔琰巨大的家族势力和对曹操未必忠心使其被曹操所杀

崔琰巨大的家族势力和对曹操未必忠心使其被曹操所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85 更新时间:2023/12/18 12:03:24

易中天曾经这样评价崔琰:“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其实崔琰死的一点都不冤!

曹操为何杀死崔琰?

崔琰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是被曹操因为小事情冤杀的,后世大都为其鸣不平,曹操杀崔琰的行为根本不是因为小事,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后世记载可能掩盖崔琰被杀的真实历史。

清河崔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名门望族,家族达到鼎盛,在朝廷做官的清河崔氏比比皆是,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清河崔氏才走向衰落。曹魏存续时间较短,被晋朝替代,不管是西晋陈寿作《三国志》,还是以后修编三国时期的史书都摆脱不了清河崔氏的影响力,记载方面偏向崔琰的记载尤其多,掩盖了历史的部分真相。此其一也!

第二,曹操对崔琰的评价,注定了崔琰的命运。

曹操对崔琰的评价非常之高,他是这样评价的:“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因此曹操让崔琰担任东曹。

崔琰

东曹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呐?根据史书记载,这一官职主要负责2000石以上文职和军职官员的升迁选拔以及免除这些人的职务,2000石的官员一般都是太守、刺史这一级别的官员,可以想见崔琰在曹操手中获得的权力有多大。

但曹操把崔琰比作“伯夷”的这一古代人物干过什么事情,伯夷是商代孤竹国国君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伯夷拒绝登上国君之位。在武王伐纣期间,伯夷、叔齐两兄弟骑马阻拦劝谏周武王不要伐纣,周武王灭商之后,伯夷、叔齐不愿意吃周朝的粮食,兄弟两个饿死在首阳山。

曹操自己就想代汉而立,他的儿子曹丕更是如此。而崔琰虽然是曹操的属臣,但也是大汉的臣子,试想一下,这么一个人物,假如曹操或者后代代汉自立,崔琰口上不说,内心肯定是一千个不愿意,肯定意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破坏曹氏创立的基业。

曹操不单单杀了崔琰,还杀了许攸荀彧毛玠孔融娄圭杨修等人,这些人表面上顺从曹操,内心却不一定忠心曹氏,尤其是曹氏代汉之后。曹操这是为自己后代篡汉清理障碍。这些人效力曹操多年,担任要职,笼络了一大批的门生故吏,影响太大,不除掉他们,曹氏的天下坐得肯定不是太稳当,曹操有远见卓识,先下手为强,除去隐患。

第三,清河崔氏和曹植的关系也是崔琰的致死的原因之一。

崔琰在曹操身边担任要职,在曹操继承人问题上,崔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坚决支持曹丕成为曹操的继承者。

在曹操看来,崔琰言不由衷。崔琰的侄女嫁给了曹植为妻子,曹植的身后有清河崔氏的影子,这股支持曹植的力量太大,让曹操很不放心,一旦曹操薨逝,曹植如果继任会影响到曹氏的王朝。故此,曹操认为崔琰口不由心,只是做的表面文章,真正到了紧要关头,崔琰可能就会导向曹植一方,而且可能左右曹氏的施政。

曹操

曹操是靠战乱起家的,很清楚袁绍的四世三公以及其他士族是如何左右东汉的政局,清河崔氏的壮大就是一大隐患,崔琰不得不除。

第四,崔琰举荐官员贺表评语惹怒曹操被杀。

崔琰在曹操手下担任要职,选拔举荐了很多官员,自然有很多人唯崔琰马首是瞻,不过这个权力的来源是曹操,崔琰借此获得了超高的人气和权益。

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之时,朝中很多忠于东汉的大臣暗中议论纷纷。崔琰曾经举荐的一个大臣杨训,他的才能不具备提拔的条件,但为人清正守道,曹操也同意了崔琰的举荐。由此可以看出一点,崔琰举荐的人不一定都是合格的,自己有一些私心。

杨训对待曹操称魏王上表恭贺,极尽献媚之词。因为此事,崔琰受到忠于东汉王朝很多文人的攻击,说他举荐不当,崔琰在杨训的贺表上写了这样的话:“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崔琰的评语有点不对劲,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什么变化呐?这可是曹操封魏王的时候,东汉的那些忠臣们暗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曹操的不满,崔琰在曹操称魏王的贺表中说这样的话,是不是等曹操薨逝了之后就会有变化呐?

曹操

当然,每个人看到这样的批语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是崔琰对待批评者的不满。谁的看法都不重要,最关键是曹操的看法,他觉得崔琰批语是有恶意的,将他关押起来,并且动了刑。

曹操对待崔琰并不想马上杀了他,而是派人或明或暗监视他,看一看从天堂到地狱的崔琰有什么举动。崔琰对待曹操的处罚很有意见,不屈服,而且曹操处罚崔琰后门庭若市,这让曹操产生这样一个判断,原来怀疑崔琰不是真正忠心于自己,看一看如今崔琰的表现以及聚集到崔琰门前的人士(可能有很多人是反对曹操的人士),这让曹操下决心杀了他。

崔琰依托曹操成长,为曹操举荐人才,自己的家族晋升为顶级门阀士族(有猫腻),具有相当的政治能量。通过将崔琰贬谪,或明或暗地监视他的行为和周边结交环境,这让曹操看清了一个自己尽心尽力培养的大臣却不愿意忠心自己,留着就是祸害——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晚清四大名臣里,左宗棠与李鸿章之争,格局决定了历史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这两人究竟谁的人生历史地位较高呢?下面我们就从李左二人的个性和格局出发,看看他们都有些什么差异。李鸿章和左宗棠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李左二人。李鸿章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曾经着手创办了北洋水师。后来由于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再者本人也存在贪腐

  • 大宛杀汉使并取其财物引发汉武帝大怒并西征,为经营西域打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汉宛战争是自博望侯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中原王朝第一次对西域地区的大规模用兵。那么,这场汉宛之间的战争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汉武帝的收益仅仅是得到了好马吗?开战前的是是非非一切都要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说起。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为了寻找联合抗击匈奴的盟友,派张骞出西域联合大月氏,企图东西夹击匈奴

  • 多尔衮生前以周公自况,压制皇权,故去世不久便被清世祖清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成宗义皇帝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追封,但随着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清算后,也就褫夺了一切追封,所以皇帝的追封也一行褫夺。从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为福临举行登基大典,在颁给多尔衮的加封“叔父摄政王”的册文中,以明确的语言,将多尔衮比作周公,论其功德,评为“高于周公”;多尔衮所做的一切

  • 三国石亭之战:阴谋与阳谋完美结合的经典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石亭之战的历史背景夷陵之战后,东吴改变了首鼠两端的策略,致力于和蜀汉达成和解,使双方重新回到联合抗曹的轨道中来。同时“乃与魏绝”,拒绝继续向曹魏俯首称臣,将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曹魏一脚踢开,断绝了外交上的往来。外交政策的变化导致了军事政策的调整,东吴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和曹魏争夺江淮地区上。石亭之战前

  • 多尔衮曾有三次机会登上皇位但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多尔衮曾经有过三次机会可以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但是每一次他都与之擦肩而过,特别是后两次,多尔衮面对近在咫尺的大清皇位,他都是主动选择了“放弃”,这其中既有实力的因素,同时也有多尔衮的那份顾全大局的责任心。一直以来,不少民间野史以及李朝的史料中都有着这样的记载,说努尔哈赤临原本想要将汗位传给

  • 三国四大悍将排名:张飞典韦许褚位列三甲,马超哪一点不如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三国二十四名将”顺口溜肯定是根据《三国演义》来排的,为了合辙押韵,很多应该排名靠前的名将,被甩到了十名之外。比如庞德排在夏侯惇夏侯渊之后位列十六名,就显得十分不公平,庞德曾经跟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都交过手而没输:“庞德力战四将,并无惧怯,各将皆于操前夸庞德好武艺。”庞德无疑是一员悍将,但是他

  • 这两人比诸葛亮还要厉害!至死都没有出山,若出山一人可改变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之间,出现过很多厉害的人物,谋士武将层不不穷,其中,最有名的谋士莫过于诸葛亮,然后,其实还有一位比诸葛亮还要厉害的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当代公认的可以百步穿杨的枪术大师童渊。在这浩瀚的群星中,却有一位出场不多的人物,全书着墨也很少。如果对整部小说加以回顾和品味,你就

  • 140年前李鸿章创办了一家公司,如今家喻户晓,还是世界500强企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鸿章的主要企业,李鸿章和他创办的企业,李鸿章创办的企业有哪些特点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中心之臣,与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一同参到了国家的科技教育,军事这些领域可谓是求新求变。虽然时间比较的短暂,但是他们却初步具备了钢铁的质量,模具的铸造,这些近代工业所拥有的能力。其实当时的北洋水师战舰,他们这一些零部件就来自于一些新办企业的工厂。后期轮船招商局的发展也拓展到了世界各

  • 三国3大名人遗言:孙策的很暖心,刘备的很虚伪,诸葛亮让人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哪方的将帅之才更多,哪方获胜的几率也就更大。这些在古代战场之上就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就好比是三国的魏国和蜀国、吴国。到了后期,魏国的将帅明显比蜀国、吴国的都多。因此魏国最终吞并了蜀国、吴国,最后统一了天下。由此,将帅之才,向来是被人所称道的。今天呢,小编就给大家说说三国3大名人遗言:孙策的很

  • 39岁的多尔衮,为何英年早逝?并非因为生病,里面大有文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权倾一时的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历史上的多尔衮是怎样的,多尔衮因何病去世

    皇太极突然去世,皇位的归属悬而未决,一方面是由于皇太极突然去世,以至于他没有时间安排继承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无法安排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将福林推上了王位。为清朝皇权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福临建立了皇权的绝对权威。关于多尔衮死因,清朝的官方历史是模糊的,学术界也没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