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诗闲读:“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诗闲读:“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815 更新时间:2024/1/24 12:18:50

王昌龄像)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现在的山西太原)人,也有一说他是京兆长安人(就是现在的西安)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年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大漠黄昏)

王昌龄20多岁的时候,正赶上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于是所有的文人都以从军以谋边功为进身之道,开元十三年开始,26岁的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因此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看惯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他大量的边塞诗,都创作于些时,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在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仅以七绝论,王诗可与李白齐名。王昌龄诗的特征是思维缜密而心绪清扬,多达到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盛唐时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以官职称)。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今天说的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全诗如下: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边塞诗的长处在于情景直截,笔墨简练,“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把天光遮蔽得像黄昏一样,天气如此暴烈,在这样的恶劣天气,唐军出要采取行动了,出辕门,指的是出发行军的意思,红旗半卷,是士兵们为了减少点风的阻力,顶风前行的大军在红旗所指是什么呢?既然是主动出击,又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恶劣天气,肯定是重要的军事行动。

(油画《边塞长城》)

紧接下来的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两句极易让人想起毛主席诗词里的《西江月.井冈山》里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以及《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里的“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这些句子,都是诗词里的经典,都是以极简练的笔墨,写了壮阔的战争画面,既交待了战场情景,又极直接地引出了战争结果。其他文学形式里,运用这种写法的还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的“温酒斩华雄”一节:“(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不直接描写两军交战情形,不写交战几何,而从气氛渲染以及侧面描写入手,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又将结果直接呈现出来,又让人印象深刻,试想,关羽一生勇武,让人印像深的地方很多,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古城斩蔡阳,守荆州单刀赴会……,但关羽的最初形象却是在斩华雄时走入读者内心的。从这一点看,王昌龄简直就是罗贯中的老师。

(《三国演义》关羽“温酒斩华雄”)

前两句已交待背景,天气恶劣,荒漠狂风,大军突进,一定是要打重要的战役,而后两句交待前军已经在夜战中大获全胜,甚至敌军的首领吐谷(yù)浑已经生擒。战争结果已经确定,唐军却还有后续部队在沙漠上擎旗突进,沉沉一线顶风冒沙画面就在眼前,前方已经战胜,他们还在增兵前往主战场,可见唐军军力明显强于对方。另一方面,既然是恶劣天气下的战役,又是“夜战”,足可见战争之艰苦,而在夜战之中,连敌酋吐谷浑也被拿下,战果又极辉煌。写战而不见厮杀,不见兵刀剑戈,不见马嘶炮鸣,一场大型战役,在七绝四句之中交待的清清楚楚又极富戏剧性。诗人驾驭词句能力之强,驱遣语言之巧可见一斑。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来说,王昌龄的诗可能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这些诗人,但他的诗质量极高。尤其是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成三足之势。初唐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王昌龄的边塞诗实为盛唐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740年,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亲见因其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离开襄阳的路上心情很是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而李白也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王昌龄心绪难平,已现心灰意冷之状,此后755年“安史之乱”,王辗转人生,总不得意,756年,59岁的王昌龄在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据说闾丘晓在安史之乱之后,补张镐以贻误军机斩杀,在行刑之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当然,这很可能是传说,是替王昌龄抱不平的传说。

(【唐诗闲读】之12,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邦和朱元璋哪个历史评价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和朱元璋谁更狠,刘邦和朱元璋有什么不一样,刘邦和朱元璋同一个时代谁厉害

    功业方面,两人不相上下 刘邦和朱元璋可以说都起于微末,最终成功建立王朝,坐上皇帝宝座,其经历也大体相似。 一个恰逢秦末天下动乱,一个恰逢元末民不聊生。 同样的遇到群雄并起的局面,同样的在争霸当中不占有任何优势,刘邦时期六国贵族仍具有相当号召力,朱元璋起兵时其他义军早已发展壮大。两人早期同样选择了韬

  •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伯温和朱元璋哪里人,朱文正是朱元璋的儿子,刘伯温为什么倒向朱元璋

    一年前,1363年时,陈友谅和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于泾江口突围时,被一箭爆头,当场毙命。陈友谅死后,张定边舍命护着陈友谅的尸首,和陈理返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1364年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派廖永忠做先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势单力孤,而且年幼胆小,投降了朱元璋,至此陈友谅的汉亡。紧接着

  • 刘伯温话中有话,委婉提醒朱元璋侄子朱文正有异心,成功保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文正简介,刘伯温跟朱元璋谈话被画师听见,朱文正治胃病怎么样

    朱元璋一愣,心想刘伯温这是啥意思?难不成朱文正有问题?朱元璋一脸严肃地朝着刘伯温看了一眼,牛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朱元璋好似想到了什么。朱元璋速速命人前去南昌(当时叫洪都)做调查,恰在此时,按察使李饮冰上奏朱文正有异心。得到消息后,朱元璋连招呼都不打,立即坐船到了南

  • 刘伯温临死前,让儿子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成功保全子孙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但刘伯温晚年过得并不得意,朱元璋没称帝前对刘伯温很尊敬,以“老先生”称呼他,但自从称帝后,就对刘伯温淡漠了,而且对刘伯温既利用,又打

  • 被称为明朝第一奸臣的他,也曾有过一颗赤子之心(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接上篇。当严嵩掌握在官场上的秘诀之后,他的事业由此进入黄金期。嘉靖七年(1528),他被升为右侍郎,嘉靖十年(1531),又被升为南京吏部尚书。这样的晋升程度,使得严嵩更加相信曾经的赤子之心事多么愚蠢,他彻底成为了左右逢缘的人。他清楚的知道对于嘉靖来说,需要的只是听话的人,作为手里的剑,指哪就刺向哪

  • 宋朝女子首饰对现代陶瓷首饰设计的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宋朝时,经济发展繁荣,文化艺术呈现出繁盛的景象,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陶瓷首饰,其艺术表现也十分突出。现代陶瓷首饰与宋朝女子首饰一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 明末自然灾害,敲响明朝灭亡的丧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天启辛酉(元年),延安、庆阳、平凉旱岁大饥。东事孔棘,有司惟顾军兴,征督如故,民不能供,道獾相望。或群取富者粟,惧捕诛,始聚为“盗”。“盗”起,饥益甚,连年赤地,斗米千钱不能得,人相食,从乱如归。饥民为“贼”由此而始。——《怀陵流寇始终录》(熹宗天启二年)五月,滑南大风拔木,冰雹伤禾……(四年)八月

  • 二年级孩子适合看《资治通鉴》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1.内容有点可怕她看到这套书插图很少、字很多,一开始兴趣乏乏,翻了几下,看了几个与插图相关的故事就不想看了。于是我给她讲了几个故事,《资治通鉴》一开篇就是兵戎相见、硝烟四起。她听完说:“这些故事好可怕,你自己看吧。”后来就不再翻了。图片与内容无关2.同侪的影响力有一次跟她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顺带提了

  • 元朝古墓打开后,女尸的舌头自己吐出来,墓中找到一张古老广告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朝民间古墓现状图片,1000千年前的古墓女尸,大山里发现元朝古墓

    辛追夫人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不管是中国的媒体还是国外的专家,都对她充满了兴趣。人们很想知道多年前的秘密,为什么这具尸体会保存得如此完好,时间的流逝对她来说似乎只是个数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又有专家根据女尸的形象,利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恢复了辛追夫人的画像,从少年时期的明

  • 道光皇帝不是以节约出名吗 道光为何花费巨资修建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出名,节约,皇帝

    还不知道:道光修陵墓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起清朝的道光帝,人们想到的除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外,大概就是他的已经接近吝啬的节俭了。自己每顿只吃四道菜,皇后生日的时候,只请百官吃一碗打卤面,道光帝似乎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践行着自己节俭的作风。然而,在修建陵寝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