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那些学历低得吓死人的民国大师们

那些学历低得吓死人的民国大师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505 更新时间:2024/2/29 3:38:12

1、陈寅恪: 正规学历是复旦公学毕业,高中

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7.3-1969.10.7),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等语言文字,主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经之比较研究。陈寅恪先生的正规学历是上海的吴凇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只是中学,还不能算作正规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1925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据记载,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2、钱穆:天可怜见,中学都没有毕业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然而这个大师连中学都没有毕业。钱穆父亲去世时,他才十二岁,父亲这一走,钱家立时陷入了困顿。因此,在他和长兄双双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不久,钱穆就辍学在家,后又到一间小学任教,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乡村教育生涯。

其间钱穆以面壁之功专治儒学和史学,终于因学术著作《论语文解》获得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钱基博的赏识,将他推荐到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之后,他接连接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聘书,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无锡小子同时在北京三所最负盛名的大学执教,一时名动京师。

3、刘半农:常州府学堂肄业证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因为其过人的才情和勤奋被世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他和钱穆一样,中学时在常州府学堂学习,但出于对保守教育体制的失望,刘半农在快要毕业前一年选择了退学,拿了一张肄业证,只身闯荡上海滩。这可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可在穷困潦倒之际,他突然间接到北京大学的聘书,被正式聘请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

4、梁漱溟:中学毕业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到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中学毕业生的身份。

5、沈从文:最高学历只是小学

我国近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1902-1988)的学历只是小学,可他创作发表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集》等五十多部文学著作和《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6部文物论著。他还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6、华罗庚:不错了,初中毕业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

“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学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一个杂货店的店员。”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作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1910.11.121985.6.12)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7、金克木: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1912~2000)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少年时,在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后,读了一年中学,便因家道败落而不得不辍学。为了支撑家庭,他16岁至18岁,靠人介绍,在家乡教小学,养活自己和母亲。1935年,经友人介绍,终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得了一个职员的位置,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终成一代大师。

在书画、古典文献、文物鉴定方面堪称大师的启功先生,给自己撰写的墓志铭开篇便写:“中学生,副教授……”是的,不用怀疑,他中学没有毕业,就开始了职业生涯。

8、齐白石:啧啧,真牛叉,竟然没有上过一天学

画坛巨擘齐白石没有上过一天学,自然没有学历。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9、鲁迅:南京矿路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中途弃学)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也仅仅是中专学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4月,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10、巴金:中学毕业

文学巨匠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也只是中学毕业。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未毕业即离开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虽然曾于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但并没有在法国学校上学的记载。

11、启功:中学生

启功(19122005),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但他的学历仅仅是中学生。启功先生66岁生辰时自撰墓志铭,内容深刻,却让人忍俊不禁:“中学生,副教授。博不深,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偏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标签: 民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京剧四大名旦各自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民国历史

    京剧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1927年6月20日,听花,即辻武雄,日本人,在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五大名伶魔力对决”,刘喜奎夺魁,鲜灵芝次之;在"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

  • 孙中山的总统大印流落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民国历史

    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经制作了一枚总统大印,这枚总统印在非正式时期用过几次,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变故,总统大印丢失,下落变成了一个谜题。1、大印的首次启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原清朝两江总督署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孙中山宣誓曰: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

  • 日本投降全过程:从最后的疯狂到溃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民国历史

    中国学界和媒体一直称日本接受《美英中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是“无条件投降”,甚至有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如此认识和表述,或更能彰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

  • 抗日战争中的十大战役究竟击毙多少日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历史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性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开始抗战,历时八年,最后以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在这八年的艰难抗战中,中国的英雄战士们死伤无数,百姓们受尽蹂躏,整个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沪会战自193

  • 国父孙中山的后代都过得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民国历史

    11月12日是国父孙中山的诞辰149周年纪念日,关于孙中山先生的话题也随之而起,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孙中山的后人都过得怎么样。 孙中山的后代:孙中山(18661925)一生有两次婚姻,主要有三位女性伴侣(卢慕贞、陈粹芬、宋庆龄),留下了一个儿子孙科和两个女儿孙娫和孙婉,均为他与原配夫人卢慕贞

  • 揭民国时期四大家族最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历史

    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是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同时也成为指控国民党失去民心重要的缘由;然而学术界对四大家族是否存在,他们的“聚敛”成果一直存在争议。四大家族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1920

  • 袁世凯家族有多大?细数袁世凯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民国历史

    袁世凯头上那顶“窃国大盗”的帽子,戴了一百年。曾几何时,物理学家袁家骝身上“袁世凯孙子”的身份都令官方觉得“敏感”,直到最近几年,“重新认识袁世凯”的话题才慢慢展开真实袁世凯生活的图景。 袁世凯

  • 蔡元培为何十年七辞北大校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民国历史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均无争议人的历史人物大约只有两个: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蔡元培。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时,国共两党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推他为“万流景仰,高年硕学”;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起蔡元培

  • 长沙会战---打出了中国的尊严奠定国际大国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民国历史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 “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

  • 发动七七事变的军国主义分子全部暴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民国历史

    1937年7月7日,几个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上级的授意下,在北京卢沟桥挑起事端,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那么,这几个日军得到了什么下场呢?1、田代皖一郎心脏病暴毙 田代皖一郎是日本佐贺县人,时为中将军衔。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