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血缘关系和反莽过程中需要利用的政治资源使刘秀继续沿用“汉”国号

血缘关系和反莽过程中需要利用的政治资源使刘秀继续沿用“汉”国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975 更新时间:2024/2/27 20:15:42

所以,一个开国皇帝给自己朝代取名字,可不是想啥取啥、随心所欲,为了彰显法理性、正统性,大概有这么一套“明规则”。

第一类,如果开国皇帝原本就有爵位的话,基本都会继续沿用

比如刘邦,原本的头衔是“沛公”,后来被项羽分封为更高级别的“汉王”。虽然刘、项很快翻脸,但项羽作为公认的霸主,做出的册封还是挺有价值的,所以刘邦就跟“汉”这个封号打包,战胜项羽后顺其自然地把它当作国号;北周时期,柱国大将军杨忠被册封为随国公,后来这一爵位被儿子杨坚继承。因此,当杨坚篡周自立后,把国号定为“隋”(杨坚觉得“随”字里面有走之旁、不吉利,于是改为“隋”);与之相似,李渊继承了家族的唐国公爵位,他占领长安、取代隋朝后,当然会把国号定为“唐”。

至于曹操、曹丕父子代汉前爵位是“魏王”,孙权曾受封“吴王”,司马昭父子是“晋王”,石勒曾被刘曜封为赵公,刘裕曾经进爵为宋王,萧道成曾任齐王......这种案例在历史上极为常见。

刘渊

第二类,扯虎皮做大旗,在过去的帝王、圣贤中给自己拉关系

八王之乱期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最终父子接力打垮了西晋。而在刚开始商定国号时,鉴于自己是当初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后裔(这也是他们改姓刘的依据),同时为了团结更多人反对司马氏,他决定以“汉”为国号,还供奉两汉历代帝王灵位,甚至连刘备、刘禅也没落下,这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汉国(后改为赵)。

五代十国期间,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爵位虽然是晋王,但他们向来以恢复大唐为对抗后梁的旗帜,加上他们本为沙克族、被唐懿宗赐姓“李”,故而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南吴权臣徐知诰篡位后,恢复了自己的原姓李、改名为李昪,甚至还自称是李恪的后裔,所以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第三类,根据所在地域,“挂靠”先秦诸侯

如果既没爵位、所在姓氏又没啥可以沾亲带故的前辈名人,那就只能借用龙兴之地/实际控制区域的古名了;一般来说,都会借用先秦时期的诸侯名,这种情况在十六国时期尤为常见。

如,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都会袭用当初威震天下的强大名号“秦”,氐族的前秦、羌人的后秦,以及陇西鲜卑乞伏氏的西秦;崛起于东北的慕容鲜卑,一定会以“燕”为国号,如前燕、后燕、南燕、北燕等;当初西汉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凉州,到了十六国,这一区域出现了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后世以时间及地域特点,把它们分别称为前、后、北、西、南凉。

拓跋鲜卑崛起于代地,曾被西晋封为代王,但当他们逐渐强大后感觉“代”这个地名太小了(代地在战国时只是赵国的一部分),于是借用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魏”为国号,史称北魏。

元朝疆域图

当然还有其他类型,比如元、明均取自《周易》中的句子:大哉乾元、大明终始;至于“清” 则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扫清廓清”,或者北方萨满教诸族所崇尚的青色,还有人认为是清/金转音。

可见,在元朝之前,国号的确定相当注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这关系到政权的正统性。如果明白了这层逻辑,就会发现刘秀其实没有什么选择,他只能以第二类为参照标准;而且,这也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源。

早在王莽的居摄元年(6年),安众侯刘崇就曾经率领刘氏宗室举事,但当时人们对西汉晚期的整治腐败极为失望、对王莽反而抱有期待,因此兴复汉室的口号并不怎么有作用;但随着王莽改革失败,“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刘氏当复兴”之类的宗教性的政治谶言日渐抬头,“人心厌汉”逐渐变为“人心思汉”。

而刘秀本来是个热心于耕作的本分人,很大程度上是被兄长刘縯带上造反之路;作为汉室后裔,刘縯策动起义的宗旨其实早就明确,即“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把反王莽与兴汉室直接挂钩,政治目标极为鲜明。

在率领七八千舂陵子弟起兵后,刘氏兄弟又联合了绿林军的分支新市、平林兵,把这股强大的农民起义力量纳入兴复汉室的轨道。

昆阳之战形势图

在昆阳之战后,光复汉室的口号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海内豪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各股起义军都拥立刘氏宗室为主:刘玄成了绿林军拥戴起来的“更始帝”,刘盆子则被赤眉军奉为天子。

客观而言,刘玄、刘盆子本身素质很差劲:一个当众说话就紧张,另一位就是个放牛娃。但起义军并不在乎,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姓刘的“汉天子”,这就是当时最为强大、足以号令天下的社会政治资源。

因此,当时的反莽战争本质上就是以诸刘为领导的汉朝复国战争,这就是当时的“政治正确”。而刘秀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太学生,对于如何利用这份政治资源驾轻就熟。他继承了兄长刘縯留下的政治资源,不仅高举兴汉的旗帜,而且在具体行动上落实的最为全面——进军洛阳时,他准备了全套的“汉官威仪”,以至于吏士“皆欢喜不自胜”、“由是识者皆属心焉”。这就是他比刘玄、刘盆子更精明的地方。

综上,无论是追溯血缘关系,还是承袭起事过程中所依赖的政治资源,刘秀只能以“汉”为国号,这对他百利而无一害。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蜀汉内部极复杂,诸葛亮终前将政治交给蒋琬、费祎,姜维则负责军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对此,功劳赫赫的西河郡郡守吴起很不服气,他气鼓鼓地找到田文,郑重发起了一个提议:“请与子论功,可乎?”一看这副架势,田文就知道他想干啥,于是爽快答应。吴起首先问道:“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田文说:“不如子。”吴起又问:“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田文说:“不如子。”吴

  • 大秦王朝的短命,是因为六国起义,还是因为始皇帝大开郡县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秦的灭亡秦始皇嬴政凭借着几代秦君攒下的家底,以及他个人强大的控场能力,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大帝国。但是很可惜,这个帝国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灭亡了,更重要的是,它在面对起义军时显得是那样的无力,连函谷关、武关这样的之前抵抗过无数六国军队的重要关隘都无法成为秦

  • 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后生下二子,曹操将其赎回,为救丈夫默写古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着,曹操令人把蔡文姬请了进来,正当大家满怀期待的眼光,想一睹一代才女的芳容时,只见一名披着散发、光着脚丫、满脸愁容的乡间妇人走了进来,没错,这就是蔡文姬。蔡文姬博学多才,擅长音乐、文学、书法等,在当时,也是一名非常有名气的文学家,这一天,她为什么要以“蓬头垢面”的形象,甚至,还不惜光着脚丫,来参加

  • 董卓所作所为严重影响民生,而曹操在一定程度上对东汉有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不平等的条约签到手软,赔款分期本息额太高,清廷丧失了收入的支配权,最终才导致灭亡的。明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因为负担不起庞大的军费,以至于不断剥削底层老百姓。崇祯时期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元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懂怎么搞经济。强行让适合种庄

  • 吴王阖闾赏赐了半条鱼,为什么15岁的胜玉公主就直接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事情还得从吴王阖闾说起,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晚年喜得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儿,可把吴王阖闾高兴坏了。从小就对这位小千金公主百依百顺,宠爱有加,慢慢的让这位胜玉公主养成了任性的性格。吴王阖闾好歹也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也是一国之主自然拥有很大的权利,其一日三餐绝对是丰盛至极,当时吴王阖闾一般把吃不完

  • 荀彧虽为曹操心腹但并不认同其代汉之举,故最终送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信仰与现实的冲突,当时的士大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以曹营为例,这里的文官集团也因此分为了两派:以董昭为代表的群体死心塌地追随曹操,并且真心拥护曹氏取代刘氏、推动新的王朝代替日暮西山的汉朝;而以荀彧为代表的群体则与其完全相反,他们主张维持君臣之礼、为东汉政权续命。这些人之所以为曹操效力,主要原因有二

  • 荀彧为安身立命、施展抱负而辅佐曹操,但忠君思维使其反对曹操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的文臣武将阵容灿若星辰,许多人都上演了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精彩瞬间。但人们往往过于被个人表现所吸引、却忽视了“平台”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如果没有对应平台的助力,个人的命运就如同蝼蚁般脆弱。有例为证。在东汉崩盘前,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是多么的威风?即使由朝廷宦官从中作梗,他们也

  • 臧霸为救父亲进行劫狱,被曹操赏识后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臧霸的起家,源于黄巾之乱根据《三国志》记载,臧霸救了父亲之后,于是和父亲一起亡命东海躲避,他少年救父的壮举已经为他赢得了“勇壮”之名。恰好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臧霸追随时任徐州刺史的陶谦,并且官拜骑都尉,拥兵打击黄巾军,后来他又和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集兵马屯聚在开阳(今山东临沂),自成一股力量,并且成

  • “袁术攻吕布之战”中,吕布是如何用三千人击败袁术数万大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四代司空倚世劳,可嗟不肖事奸豪。妄云名字与谶合,直欲起应当涂高。吕布和袁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暧昧不清,时战时和。其中有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战役,袁术派遣几万大军进攻吕布,反而被吕布用三千兵力击败,被称为“袁术攻吕布之战”。这次战役的影响有限,知名度也不算太高,不过当时的背景和具体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这次战

  • “削藩策”成功削了诸侯的封地,晁错为何被汉景帝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晁错,今河南禹州人,汉高祖七年出生。年少时,他曾跟随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到了汉文帝时期,因他善文被任命为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的人时,晁错被选中,前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晁错学成归来后,汉文帝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在刘启宫里当差。后来,他被升任为博士。期间,晁错上书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