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荀彧有哪些历史功过?他为什么要投奔曹操?

荀彧有哪些历史功过?他为什么要投奔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479 更新时间:2024/2/28 9:16:12

荀彧有哪些历史功过?他为什么要投奔曹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历史功过】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生平大事】

名门之后心向汉

公元163年,汉恒帝延熹六年,正是“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危急乱世,荀彧在河南颖阳出生了。了作为荀子后人,荀彧家族可谓名门望族。祖父荀淑,是朗陵县令,他的8个儿子被人们称为“八龙”。其中荀彧的父亲荀绲,做过济南相;叔父荀爽,担任过司空,位列三公,是“八龙”中最负盛名的。显赫的门庭使得荀彧从小就受到上流社会文化的熏陶,加上他天资聪慧,很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气。南阳名士何顒见到荀彧,荀彧滔滔不绝地与之畅谈礼制和治国安邦之法,何顒大为惊异,认定他有辅佐帝王的才华。

荀彧初入仕途,就碰上了董卓乱汉之时。当时只是掌管皇家笔墨纸张的荀彧,看不惯董卓自封相国、把持汉帝废立、佩剑上朝的跋扈行为,便弃官回家了。在颖川,他敏锐地感觉到了汉室的摇摇欲坠和即将到来的天下大乱,举族迁往冀州。这次避难给了他第二次政治选择的机会:他和弟弟投入了冀州袁绍的幕下,希望通过袁绍来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

然而时隔不久,荀彧就预见到袁绍“终不能成大事”。综观当时各路英雄,他认定曹操最有济世之才。于是,在191年,荀彧做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决定: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喜出望外,询问他对天下形势的看法。荀彧说:“眼下纷乱的形势就像一盘时刻隐藏着凶险的棋局,随时都有着‘一着之失,满盘皆输’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欲成大事者必须高举义旗,以‘汉室中兴’为纲领,令天下归心,同时要统揽全局,眼光长远,相势而动。”曹操听后觉得如劲风吹散眼前的迷雾,接着又询问他对董卓的看法。时值董卓气焰鼎盛之际,荀彧却断言他“蛊惑人心虐已甚,必以乱终”。可以说,荀彧在和曹操进行首轮谈话时,就淋漓尽致地阐述了自己“汉室中兴”的政治纲领,为曹操制定了一个“尊天子”的决定性策略,充分展示了其过人的判断能力。曹操当时就由衷地感叹,是上天赐给了他一个张良,立即任命荀彧为司马,此时荀彧年方29岁。

历史正如荀彧的判断向前发展着,董卓很快败退出了群雄角逐的舞台。公元196年7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洛阳。荀彧的“汉室中兴”计划有了实现的机会。他力排众议,两次说服曹操相信:不管皇帝怎样衰弱,他潜在的精神号召力仍是不可估量的。于是曹操答应了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入洛阳,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曹操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的东征西讨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妙计频出捷报传

此后的数十年间,荀彧都没有辜负曹操对他的期望,他几乎参与了曹操集团前期的全部决策,曹操对之言听计从。其中最为重要的几次,是镇守兖州、瓦解众强、大败袁绍。

曹操初获兖州,建立基业,却遭到一场家门惨祸,他的全家老小被徐州牧陶谦的黄由降将张闿尽数杀害。曹操气愤难平,194年,率领大军生计陶谦,让荀彧留守兖州。就在曹操出兵之后,张邈陡然造反,陈宫怂恿吕布自立门户袭击曹操后方,豫州刺史郭贡统帅数万大军兵临城下。短短数天之内,曹操的兖州根据地三面受敌,面临覆灭的危险。而此时镇守兖州的荀彧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先保全了鄄城等三座县城。之后他独身一人,轻装赴郭贡帐中,正气凛然地对郭贡晓以利害,留下一段“单刀赴会”的佳话。郭贡目睹了荀彧胆识,惊怯交加,当晚便于工作拔营而去。

此后荀彧妙计频出,他分化瓦解关东之敌的计谋,被后人归纳为“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他让刘备、吕布、袁术互相攻伐,等到三方筋疲力尽,立即联合孙策打败袁术,再联合刘备剿灭吕布,最后又击溃刘备让其投奔袁绍。这样一来,曹操只剩下袁绍一个对手了。

曹操要想统一北方,抗袁就是绕不过去的一步。然而此时双方实力悬殊,即使曹操自己也显得信心不足。围绕是否抗袁,曹营内部展开了一场激辩。荀彧是坚决主张抗袁的代表,正是他对袁绍手下做出了“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的分析,才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这种惊人的判断力再度为其后的战事所验证。

200年,曹操与袁绍开战。他把大后方的治理调度完全交给了荀彧。此间,荀彧一面总国事,为远征免除一切后顾之忧;一面书信往来,且曹操在官渡前线与袁绍相持达半年,粮草不济,十分危急,是战是守难以决断,就写信问荀彧的意见。远在许昌的荀彧两次表现出过人的眼光,他的预见仿佛身临其境:“如今我军军粮虽少,却也未曾像当初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牟交战时那么紧张。当初刘邦、成牟交战时那么紧张。当初刘邦、项羽二人谁都没有因为粮草问题而率先退军,因为先退者势必受损。而今主公以只相当于袁军十分之一的兵力与其抗衡,守其咽喉,使其无法前进,已有半年了。现在袁绍的军队越来越躁乱,必将有普通,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万不可失。”曹操看完此信,才坚定了信心,命将士拼力死守。没多久,他就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采用投诚过来的许攸的献计,一举击败了袁绍。

对袁绍的大捷,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随后,荀彧又建议曹操暂缓南征,乘追击袁氏,迅速平定冀州之地。207年,曹操要伐刘表,问荀彧有何良策,荀彧建议表面上佯攻宛、叶两城,暗遣奇兵袭荆州。曹操依计而行。不久刘表病死,刘表之子刘琮投降,荆州不战而收。在荀彧的精心谋划下,曹操统一北方之势终告而成。

乱世之中成大儒

作为谋士,荀彧能谋善断,功勋卓著;作为能臣,荀彧治事用典,安邦有道。更为难得的是,荀彧还是那个时代名士阶层的首先楷模。

堪称乱世之中的一代大儒。在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时代,能做到“天下莫不以为仪表”,千年以来,实属罕见。

荀彧沉静内敛,同时代的人评价他“持心平正”、“谦冲节俭”、“德行周备”,在他身上几乎感觉不到身处乱世的浮躁,惟有淡泊与持成。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候。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恭谦自让,把表压了下来。曹操亲自写信给他说:“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举荐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 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

从某种程度上讲,曹操集团由弱到强,跟荀彧的人格魅力和首先修养是有关系的。以荀彧首席谋臣、总理国事这样的位置,阻挡贤路是最容易犯的毛病,而他却举荐了郭嘉、程昱、戏志才、钟繇、司马懿等一大批重量级的谋士。其高风亮节不仅让曹操对他礼敬有加,更让同僚和下属推崇备至。钟繇称荀彧为颜渊再生,司马懿说荀彧是百年难有的贤才。

【名人评说】

何颙:“王佐才也。”——《三国志·荀彧传》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彧别传》

钟繇:锺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彧别传》

曹操: 吾之子房也。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光禄大夫荀侯诔》

陈寿:“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晋书列传第三十五》

范晔:“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间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此文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赞曰:“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后汉书·荀彧传》

杜牧:“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资治通鉴》

司马光:“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资治通鉴》

苏轼: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志林十三条·论古·武王非圣人》

无题

高鹗

荀令衣香去尚留,明河长夜阻牵牛。

便归碧落天应老,仅隔红墙月亦愁。

万里龙城追梦幻,千张凤纸记绸缪。

麻姑见惯沧桑景,不省人间有白头

【历史示】

曹荀相离为哪般

曹操对荀彧的重用几乎可以用依赖来形容。曹操自任丞相,封荀彧为尚书令,后来更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长子,二人结成了儿女亲家。然而谁也没料到,这个当初提议奉天子于许都的荀彧,最后却成了曹操授九锡的反对者,这个对荀彧无比信任的明公,最后竟对他百般冷落,逼得荀彧郁郁而终。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曹操政治野心的膨胀和荀彧匡扶汉室的理想之间的矛盾。

最初,荀彧投曹,是看中了曹操“忠臣”的表现。董卓造乱,是曹操最先举起了扶汉的旗帜,首倡义兵,关东联军停滞不前,是曹操最先出兵攻打董卓;十八路诸侯各扫门前雪,是曹操一句“君自向东,我自向西”,说什么也不姑息,结果寡不敌众险些丧命。这些使荀彧认定曹操是维护王室、维护皇帝的。

可叹的是,荀彧识尽天下才,却识不透枭雄心。荀彧一直怀着对汉室的忠诚,并真心期待曹操能成为匡扶之臣,这份理想从未改变。然而,谋汉室各谋天下是两码事,一心忠于汉朝的他,却投在了谋天下的“汉贼”帐下。荀彧献计,迎汉献帝于许昌,意在实现“心无不在王室”的理想;曹操纳计,则意在把它动作成“挟天子令诸侯”之势。但这毕竟还在荀彧底线之内。后来,曹操因荀彧反对,打消了复古九州的念头,也算是守住了一线忠诚,坏人可以怡然相处。但是,和荀彧以思想而为圣贤不同,曹操是以武功而为英雄的。212年,曹操不满足于位极人臣的丞相地位了,要做魏公,荀彧原则上表示反对。“曹操闻言,勃然变色”,这成了曹荀之交的分水岭。生性多疑的曹操开始对位高望重的荀彧处处提防,荀彧忧心忡忡,消极度日。民间传说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以一种无声的默契解决了——曹操托人送给荀彧一只食盒,打开空无一物,荀彧明白了对方的用意,遂服毒自尽。整个过程没有激烈的辩论,没有轰轰烈烈的抗争,荀彧承袭了惯常的低调,安静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可惜荀彧这样一位才德具备之士,一生辅佐曹操,使之从弱到强,化乱为治,最终三分天下,却未能实现他自己平生的夙愿,完成匡复汉室的大业,成就“中兴名臣”的梦想。他仿佛是一叶扁舟,承载着传奇和美誉、无奈和遗憾,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标签: 功过历史曹操

更多文章

  • 刘备为何能从一个卖草鞋的成长为蜀国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长,草鞋,皇帝

    刘备为何能从一个卖草鞋的成长为蜀国的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不过话说回来,刘备能从一个卖草鞋的成长为蜀国皇帝,真的靠的是自己的重情重义?这或许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本人超高的情商。就比如在“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里,他虽然已汉室后人自居,但是对于出生不高的关羽和张飞,并

  • 东吴的灭亡和孙权到底有多少关系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灭亡,关系,东吴

    东吴的灭亡和孙权到底有多少关系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在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着大军进攻濡须口,而曹操所面临的对手,便是孙权。在孙权几度出击挑战,曹操依旧不出兵,而到后来孙权便亲自驾驶船只进去了曹营,此时曹方军队认为孙权想借此来观察一下曹方的军队,而曹操也命令整只军队不可妄自行

  • 赤壁之战曹操到底派了多少大军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赤壁之战,曹操,大军

    赤壁之战曹操到底派了多少大军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据有关专家推算赤壁之战真正参与做战的兵力对比是30对15万,一部分做守备、后援和粮草押运,直接作战的也就20对10万。依据一,官渡之战,袁曹这个大战在历史上很有名,10万对3万,历史记载应该不会错,不过谈到曹军坑杀袁兵7万人

  • 秦国前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前期,爆发,原因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即位之初所面对的秦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在此之前,秦国一直都是一个大国,春秋时期更是一度称霸,并称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进入战

  • 郑国与周王室的矛盾使周王室一蹶不振,开启乱世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样,郑国很快就步入强国行列。郑国的走强,使周王室感到其统治受到威胁,这就造成了周郑之间潜在矛盾的爆发。“周郑交质”,矛盾初现春秋初期,国内外形势都对郑国的对外扩展十分有利。在当时,西边的秦国正在与戎人酣战,无暇东顾;晋国内部权力争夺不断,同样无暇对外扩张;当时楚国也正忙于扫荡汉阳诸姬的小国;东方大

  •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的发现与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西吴壁遗址位于绛县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是一处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的商代墓地。该墓地建于商代晚期,是一处重要的商代文化遗址。该遗址于1995年被发现,经过数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已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西吴壁遗址的发现始于1995年。当时,当地村民在建设西吴壁小学时意外发现了这一地点。随后,山西省考古研

  • 启功:妻子临终前,告诉他家有宝贝,启功看到宝贝,泪眼盈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启功是雍正帝第九代世孙,我国当代学者、画家和书法家。1932 年,21 岁的启功娶了 23 岁的章宝琛。由于是包办婚姻,婚前他们只见过两次面,说过几句话,属于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章宝琛进门后,每天从早忙到晚,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老人照顾得体贴细致。家有贤妻,启功无需操心家里。启功虽是皇族后裔,但

  • 他被商朝尊为高祖,是第一个经商的人,可惜结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商汤时期有名的人物,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三位商圣,商朝纣王简介

    虽然自古中国的商业发展不温不火,但中国商业贸易活动的起源,却是十分古老,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商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商朝的商,和经商的商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确实有关系,开创贸易先河,历史上第一位经商的人,叫做王亥,是大约距今3800多年前的商族第七任首领,当然那会还是夏朝时期,商族只是

  • 垂垂老朽的姜子牙,为西周做了什么贡献,被封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中记载,姜子牙的先祖曾经辅佐大禹治水,立功后在东海边上一个诸侯国为官,虽然到姜子牙时期,由于商朝东征东夷而家道中落,但是这种贵族底蕴让他从小异于常人。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姜子牙,四处漂泊。然而即使在如此困难时期,姜子牙始终在坚持一件事“学习”,他学习天文地理、学习治国安邦。姜子牙始终坚信自己的诸侯梦

  • 夏朝之前是尧舜,那考古发现的石峁人怎么解释?DNA揭中国人族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石峁文化石峁文化是一个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古代文化,距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这个文化的发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有人在陕西省宝鸡市石峁村的一个坟墓中发现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证明了石峁文化的存在。石峁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宁夏。石峁文化的遗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