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遗民迷踪:杞国风云录

夏朝遗民迷踪:杞国风云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290 更新时间:2024/2/17 11:12:55

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商汤于鸣条打败夏,成为天下共主后,并没有对夏族赶尽杀绝,而是将其遗民封到了“杞”。

“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留侯世家》

二里头文化 青铜牌饰

武丁时曾为“杞侯”卜卦,询问其是否生病,可见当时商王与杞关系非比寻常。

武丁时的卜辞: “贞杞侯蓺(yì),弗其祸凡有疾”

祖庚时很重视杞地的农业生产,曾卜卦以问吉凶。

祖庚时的卜辞: “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

祖甲帝乙帝辛的卜辞同样提到了“杞”地。

说明至少从武丁到帝辛这一时期, “杞”与商王朝联系紧密。

商王武丁时期 “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

周武王翦商后,寻觅夏禹的子孙,找到了东楼公,将其封于杞,来供奉夏后氏的祭祀。

“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陈杞世家》

陕西出土的史密簋内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时期一场与“杞”有关的战役。

周懿王时,由于卢、虎、杞夷等联合到一起“广伐东国”,懿王命师俗、史密,调动齐师和附近的僰(bó)等少数部族组成大军,进行东征。

西周 史密簋(guǐ)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

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雄, 国小势弱的杞国,备受欺凌。

鲁国,就多次以杞国国君朝见鲁侯时,用“夷礼”,态度不恭敬,而讨伐杞国。

“入杞,讨不敬也”——《桓公二年》

杞国,不但要承受来自鲁国的怒火,还要对付莒国这样有野心的诸侯小国。

公元前719年,莒国发兵攻打杞国,占领了牟娄。

“莒(jǔ)人伐杞,取牟娄”——《隐公四年》

九年后,在鲁国的压迫下,杞国又屈辱地与莒国讲和,承认了莒国侵占牟娄的事实。

鲁昭公五年时,由于牟夷叛逃,牟娄又成了鲁国的领地。

“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昭公五年》

商后期 亚丑杞妇卣

杞国为了躲避周围强国的侵扰,曾多次迁徙。

如公元前646年,为了帮杞国躲避淮夷的进犯,诸侯修筑缘陵城,把杞国迁了过去。

“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僖公十四年》

除了屡次迁都,杞国还通过与大国联姻的方式,以求在乱世中找到些许依靠。

于湛阪之战打败楚国,恢复晋国霸主地位的晋平公,便是杞国女子所生。

公元前544年,晋平公力排众议,并大会诸侯,助母族杞国修筑都城的城墙。

“知悼子合诸侯之大夫以城杞”——《襄公二十九年》

商 亚丑钺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攻伐兼并, 小微的杞国被楚国所灭。

“楚灭杞”——《史记·楚世家》

杞国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有成语“杞人忧天”,流传至今。

这一成语,比喻人对事物作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

如果结合杞国的国史, “杞人忧天”当是反映了杞国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历史背景,体现了杞人提心吊胆,担心国家会被灭亡,的一种忧患意识。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列子》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杞国在春秋列国纷争、战国群雄并起的浪潮中,存在二百五十余年之久。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演员爱新觉罗·启星,为刘德华破例出演宫廷戏《富春山居图》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每当王朝政权交替时,皇族成员就会成为各方势力追杀屠戮的对象,下场很少有不惨烈的,但是清朝当时14万多的爱新觉罗氏却躲过了厄运,原因是当时革命政权为了尽早结束帝制实现共和,两方政权协定签署《清室优待条件》,除清帝溥仪可居住在皇宫并保留称号外其他爱新觉罗皇室虽然不再享有特权,幸运的是也没有没有被屠

  • 河南鹿邑发现西周古墓,专家费尽力气挖开,最后只评上“安慰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鹿邑古墓发掘现场,泰安小王村西周古墓,鹿邑赵村桑庄古墓

    其实对于小说中曾出现的诡异事件,现实生活中也曾经出现过。前些年,专家们在河南挖掘一古墓时就曾出现难以解释的情形。位于河南省鹿邑,当时正是太清宫遗址挖掘时期,起初随着挖掘考古工程的进一步进行,专家发现这座古墓埋葬的非常深,在地下水位之下,因此专家的挖掘,每次新挖出的坑,就会被坑水填满。专家只能使用抽水

  • 从世界文明的发展角度阐述:为什么夏朝会出现在河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篇文章,说复旦大学的现代人类研究中心发表了一个观点:人类的起源地是非洲,包括中国人,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智人”的后代,大约三万年前,“智人”开始向外迁徙,踏入中国版图,从此才有了后来的中国人。北京猿人雕像但是我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历史书上说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生长在这片土地,那时候

  • 黄蛉:他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被985名校破格录取,后来怎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蛉写高考作文,曾用甲骨文写作文被破格录取,高考怪才黄蛉现状

    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晚期,因镌刻在兽骨与龟甲上而得名。据《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时期,君王在处理事务之前,都会占卜请示鬼神之意。在商亡后,相关建筑、典籍、文物也随之销声匿迹,因此甲骨文成为了后世研究殷商历史的宝贵资料。从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开始,越来

  • 专家海外逛市场,意外发现国家一级文物,铭文印证了夏朝大禹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后来有一件文物的发现,作为一个极有利的“证据”证实夏朝确实存在。事情追溯到2002年,当时北京保利博物馆有一位名叫李克勤的考古专家,他在青铜器鉴定方面有很深造诣,而这件文物就是他在国外发现的。这件文物的发现,十分有趣,甚至还有些戏剧化。因为它是在国外某市场上发现,迄今为止也不知道如何流传到海外。有一

  • 安阳殷墟:这次甲骨文考古发现,让中华文明历史往前推了3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一百多年前,1899夏季的一天,北京城内一个名叫王懿荣的人得了一场疟疾,家人就赶紧去菜市口旁的达仁堂中药店抓药。查看药方的时候,一味名为“龙骨”的药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观察到这些“龙骨”其实就是各种甲骨,但这些甲骨上的划痕似乎不是随手涂画,而是一种有序的编排。王懿荣是当时朝廷的国子监祭酒,最重

  • 我国古代有一个国祚超过700年的政权,不是周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普遍认为高句丽属于朝鲜历史,即使古代也一直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并与朝鲜的王氏高丽相混淆。这一问题在古代并不重要,因为辽东也好、朝鲜也罢,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郡县或者藩属;然而在今天,高句丽的历史归属变得重要起来,也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原因在于,韩国认为高句丽属于韩国历史

  • 一次东征后的难题:三位亲信大臣给出三种解决方案,周武王该听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次东征之后,商纣王的统治虽已被推翻,可商人却未能真心归顺周人。局势如此,周武王也深感无奈。没攻入朝歌之前,总想着能攻破商都就万事大吉;如今商都就在自己脚下,但这天下却依旧像个烫手的山芋,虽然近在眼前,却还是无从下手。周人灭商,就是典型的蛇吞大象。闹得不好,大象没被消化掉,自己肚皮反倒是被大象庞大

  • 周朝封建制度的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封建制度为周朝特创之政治制度。在周代之前的夏商两代,虽有“共主”之名,但是各地氏族分立,大多各自为政,随自然环境而生活。商代虽然有册封诸侯之事,但是数量较少,没有统一的制度,大概经过商朝共主册封之诸侯,则为中央势力,有统治地方之责;至于各个地方的氏族,则任其自然发展,如柳宗元《封建论》所说的“盖以诸

  • 中国历史上“接近神”的8大人物,诸葛亮不在前五,谁是首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在浩瀚的天空中,出现过无数的值得赞赏的人。他们有的被载入史册,有的则被我们遗忘,但是这些人却都对我们民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中,有的人留下了千古名句,有的人则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在我国历史上“最接近神”的8大人物到底是谁呢?谁才是第一位呢?今天我们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