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精品推荐】战国青铜矛晒宝赏析!

【精品推荐】战国青铜矛晒宝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264 更新时间:2024/2/12 7:28:02

[var1]

[var1]

[var1]

[var1]

战国青铜矛,它是战国时期一种常规长兵器,在冷兵器时代,矛是一种刺杀式武器,一般装配于木杆之上,能长能短,既是步兵的攻守利器,又是骑兵的冲锋杀器,有百兵之之称,在古代兵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件矛青铜材质,色泽局部锈色自然,包浆入骨,保存完好,氧化轻的地方则还隐约可见锋利无比,圆形銎管,可以插入杆子,侧带能打钉固定,直棱,斜收,刃部锋利,还与脊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凹槽,相当于一条血槽,刺杀敌方后,拔出能拉扯更大的口子,使得对方受伤更严重。整体看,是一种改进版的更具杀伤力的铜矛,整体品相完好,包浆自然,极具历史收藏及研究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在这种氛围下,中国的青铜兵器加工技术发展到最高峰。青铜矛的形制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和西周时期相比,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已经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地域化,虽然名义上都归周天子管,但具体到自己国内,大家都是一国一个过法。就拿青铜矛来说,不同诸侯国军队装备的矛头外观也不相同。现在我们便来捋一捋,看看春秋战国时期这些主要的诸侯国都使用什么样的矛头。

先来看中原地区,史学界定义的中原便是所谓的三晋两周地区,主要国家有晋国(战国时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宋国、卫国、郑国等。这些国家的疆域位于周文化圈的核心区域,因此兵器形制也比较统一。

[var1]

▲首都博物馆战国铜矛

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最多的青铜矛仍然是各种柳叶型的矛头。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柳叶矛的矛脊有圆柱形和菱形两种,而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使用的柳叶矛的矛脊多为圆柱形,矛脊和矛叶界限分明。

春秋末到战国初,柳叶矛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制。这种矛头多数较为短小,截面为菱形,脊和叶没有明显区分,叶部较窄,刃部平直,前端收聚成锋,有血槽,筒身(骹延伸到矛叶中部,矛叶的最宽处即为骹和叶的结合部,又称骹叶融合体)。这种新型的矛头由于比较短小,因此在使用时不易折断,而筒身的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强度。

▲枣阳九连墩一号墓出土战国青铜矛

[var1]

战国时期,棱脊窄叶矛成为中原地区主流的矛头形制。在当时,虽然还有部分军队使用传统的柱脊柳叶矛,但数量已经很少了。另外,中原地区还长期使用一种三翼的矛头。这种矛头的结构与三翼箭镞类似,相当于箭镞的加大加长版本,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受三翼箭镞的发而制造出来的。和其他矛头相比,三翼矛头普遍更为细长锐利,三翼矛头刺入人体时可以造成撕裂的伤口。由于杀伤力较大,在中原地区,这种矛头从春秋时期一直被使用到战国晚期。

再来看齐鲁地区,这个地区内的主要国家有齐国和鲁国,齐鲁地区的矛头无论是种类还是演化路线都与中原地区类似,但多出一种三棱矛头。和三翼矛头相比,三棱矛头更为坚固,制造起来也较为简易,杀伤力也更为可观,现存的齐鲁地区三棱矛头都制造于战国时期。

[var1]

▲河北博物馆战国易县燕下都铁矛

[var1]

与中原地区和齐鲁地区相比,秦国和燕国的青铜矛实物较少,年代上也存在断层。秦国地区出土过一些四翼矛头和柳叶矛头。这两种矛头均制造于春秋时期,数量都比较有限。四翼矛和三翼矛的结构相同,但多出了一个翼。现存的大部分秦国矛头都制造于战国晚期,基本都是棱脊窄叶矛。燕国地区出土的大部分青铜矛头都制造于战国中晚期,均为棱脊窄叶矛。

[var1]

▲八年阳翟令青铜矛

吴越地区的青铜矛头则独树一帜,与其他地方都不相同。东周早期,吴越地区存在两种矛头,一种即柳叶矛,一种为矛叶基部带有倒刺的矛头。吴越矛头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特征,即銎口普遍内凹,部分銎口甚至深凹成燕尾状。

商周时期,吴越地区是穷乡僻壤,属于其他诸侯国都不太看得起的那种地方。虽然吴国的祖上也是正牌姬姓后裔,但血统这个玩意,贵族们互相吹捧时有用,如果你混的惨,就算你是皇室子孙,该摆摊时候也一样得去摆摊。但这也怪不得其他诸侯国,因为当时的吴越地区确实不怎么样,这点从兵器形制上就能看出来。

[var1]

▲上海博物馆越王者旨於暘矛

吴越地区的部分东周早期矛头骹部带有单耳。这种矛头一物两用,打仗的时候是武器,平常可以作为鱼镖使用。当时的战士们,需要打仗时候就抄起长矛上战场,不需要打仗了就扛起鱼镖(其实跟长矛是一个东西)去捕鱼。鱼镖就相当于后世的鱼叉,是扔出去扎鱼用的,鱼镖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系上绳子,这样扔出去之后还能收回来。为什么这些矛头骹部要有耳呢?就是为了系绳子用的!包括那些带有倒刺的矛头,最初也是为了捉鱼才设计成那样子的,倒刺可以勾住鱼皮,避免大鱼挣脱。

这样一看,好像吴越地区挺先进啊?一个矛头又当武器又当鱼叉的。但实际不然,人类历史上有个规律,就是越先进分工越细。像这种一物两用的,妥妥的未开化民族产物。

吴越地区的落后还体现在铸造工艺。早期的部分吴越矛头的骹部为折断后连铸而成,之所以这么干,就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早期的吴越矛头叶部较大。随着发展,吴越地区的矛头逐渐收窄变厚,矛叶上开始出现血槽,用于捆绑绳索的单耳消失,矛叶的两侧则出现了鼻钮。

[var1]

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倒刺矛的倒刺不断削弱,最终演化成矛叶基部的折肩。尖叶矛在收窄的同时,发展出一种亚腰收锋的样式,亚腰收锋矛出现后,很快便成为吴越地区的主流矛头款式。

成熟的亚腰收锋矛通常被称为越式矛。典型越式矛拥有以下特征:矛叶较为宽大,叶侧内弧,肩部圆缓,中间起脊,血槽明显,骹短粗且深入叶部,正反各有鼻钮,銎口微凹。

楚国地区在战国时期广泛使用棱脊窄叶矛。和北方的棱脊矛相比,楚式棱脊窄叶矛的矛身普遍较长。另外,吴国为越国所灭,越国为楚国所灭,因此楚国也大量使用越式矛头。

[var1]

▲湖南博物馆楚王矛

虽然各地的青铜矛存在不同的发展路线和外观,但共同特征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收窄。整体来说,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青铜矛头以棱脊窄叶矛为主,兼有部分柳叶矛和三翼(棱)矛。北方的棱脊窄叶矛一般较为短小,而南方的棱脊窄叶矛普遍较长。另外,北方人喜欢在矛上刻出铭文,而南方人习惯在矛的表面铸造出纹饰和鼻钮。当时的很多青铜矛的中脊会凸起两个刃,设计者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增大杀伤力,让长矛刺入人体的时候能够把伤口撕的更大一些。

[var1]

▲星点纹矛雨花台楚墓

东周时期矛头收窄的原因没有定论。以笔者推测,或许有三个原因:

第一,东周时期战争烈度比较大,长矛作为一种常用兵器,属于消耗品,作为一种消耗品,价格越低越好,短小的矛头可以节约金属。别忘了矛头是铜做的,钱也是铜做的。

第二,从形状上讲,窄小的矛头比宽大的矛头更容易刺破铠甲,同时也更坚固。东周时期的防具相比过去有了明显进步,因此武器在制造时也需要考虑到防具的因素。

第三,技术进步了,能够加工出更精巧的兵器。大家都知道,把一个东西造小了,同时还好用,本来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上面那两个原因是需求,这个原因才是最关键的。

战国后期,铁制兵器开始出现,和青铜相比,铁的综合性能更好,价格也低廉很多。

钢铁经过热处理后,性能可以有比较大的提升,而青铜热处理后的性能就不是很理想了。从现代工业数据看,锻造青铜的性能不低于低碳钢,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否做到这一点,就很值得怀疑了。

[var1]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战国青铜矛

中国铸造青铜器的时候习惯加较多数量的锡,而锡含量的提高会导致青铜变脆。为了避免损坏,青铜矛头往往刃部圆钝。士兵在战斗的时候,要用比较大的力量才能刺穿敌人的盾牌或者铠甲。而铁比青铜坚韧,因此铁矛可以打造的比较尖锐,同时铁的硬度也更大。《荀子》中有关于楚国南阳铁矛的记载,称其“像蝎子的尾巴和黄蜂的针”一样可怕。战国时期的铁矛头的共同特点是骹比较长,同时矛叶窄长尖锐,如易县燕下都遗址曾经出土过一批钢铁长矛,皆为长骹窄叶式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精品推荐】战国青铜戈晒宝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var1][var1]青铜兵器是古代青铜器收藏中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在青铜时代,战争频仍,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铸造兵器。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常用格斗兵器,横刃,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是车兵作战

  • 姜子牙活了多大?夏商周断代工程揭开端倪,大约是周文王两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地下文物不断挺身而出,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不断推进,姜子牙的年龄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让人不得不感慨姜子牙果真是一个传奇。姜子牙出身吕国,是炎帝后裔,曾经做过屠夫,开过酒店,《史记》中还猜测“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指出姜子牙可能还做过商朝官员,后来游说诸侯,没有

  • “夷陵之战”蜀吴激烈交锋,乃魏国南下好时机,曹丕为何按兵不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内部原因:曹魏内部动荡不安,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就在“夷陵之战”爆发的前一年,曹魏的奠基人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之位,同年十月,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篡汉建魏,是为魏文帝。正如《晋书·宣帝纪》中的记载,“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彼时曹魏政权可谓动荡不安。[var

  • 姜子牙是周朝开国功臣,为何后人会被周王烹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正是由于姜子牙的辅助,才有了西周朝的诞生。在姜子牙的辅助之下,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就像是现在的许多传说之中所描述的那样,当年姜子牙正是在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之际,才碰到了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姬昌。在两者的对话之中,周文王了解到了姜子牙的才能,出于求贤若渴的心思,周文王放下了自己的身份,礼贤下

  • 姜子牙封神时,纣王被封为“天喜星”,这是什么神?主要是干啥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与此同时,仙界也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革命,封神榜由此而来。在即将到来的推翻纣王统治的变革当中,许多人将要在这一过程中丧失,死去的人也将在榜上标名成为仙界的一员。两种因果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这样一幕: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武王率领一众神仙将领,战胜了商汤阵营,而后封神大典开启、万人封神。姜子牙按照封神榜上

  • “以国听之”的君臣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从“尊贤”到“任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公叔痤所尚的贤正是上文所讨论的吴起详解战国早期出仕型士人的典型——吴起,公叔痤将自己可以战胜的功劳归功于“吴起遗教”,而魏王也对吴起后人进行了封赏,这样的一种高风亮节也可以说是公族一方进行的反思,我们并不能说这种反思促使公叔痤有了劝谏魏王对卫鞅“以国听之”的举动,但却可以窥见在吴起以后的时代里,公族

  • 关于“纸上谈兵将军”赵括新见解(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大多数人认为成王败寇,失败者没有发言权。赵括成功了的话会荣载史册,但既然失败了,就要背负起这个责任,为四十多万赵军亡魂负责。 要想弄清楚历史的真相已然不可能了,因为史书关于赵括的记载太少了,而且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其他六国的所有史实资料全部被搬入咸阳,而后被楚霸王项羽付之一炬了,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赵

  • 姜子牙的玄孙:身为齐国第五任国君,为何却被活活煮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被烹杀的这位齐国国君是齐哀公,名叫不辰。话说周武王伐纣后,分封诸侯,作为灭商兴周的功臣,姜子牙最先受封,成为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姜子牙死后,他的儿子齐丁公继位,在齐丁公之后是齐乙公,齐乙公死后是齐癸公,而齐哀公正是齐癸公的儿子,换言之,齐哀公是姜子牙的嫡系玄孙。作为东方的大国,齐国雄踞东方,谁敢烹杀齐

  • 春秋时期风光无限的齐国,是怎么被五国打到只剩下两座城池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时期,巅峰时期的齐国风光无限,却最终因为骄傲自满,在一瞬之间被打的几乎“国破家亡”,成了战国时期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在这场战争之中,燕国国君和将领的所作所为,称得上一声“高明”。 1.缘起 之前燕国曾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内乱。齐国瞅准机会,趁机讨伐燕国,不仅在燕国的境

  • 山东惊现3000年前古城,城中巨大祭坛保持完整,疑似姜子牙封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古城初现说起南水北调工程,大家肯定并不陌生,这项国家级的庞大工程,在我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你们知道吗,就在南水北调东线的山东段建设工程中,却发生了一件谁都意想不到的意外!这个意外迫使这项国家耗资3000亿的计划被紧急叫停。不仅如此,当地的领导班子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找来了全省最顶尖的各路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