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青铜兵器是古代青铜器收藏中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在青铜时代,战争频仍,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铸造兵器。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常用格斗兵器,横刃,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是车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在古代战争中能够大范围内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极强的杀伤性,尤为适宜于在战车上进攻时使用。此件青铜戈品相完好,包浆自然,中间起脊,前锋上下两刃作弧形相交成锋尖,上面的纹饰清晰精美,有铭文,前锋尖锐,其援的上刃作缓弯弧形,整个援略呈隆起的弯曲状,造型犀利精美,研究收藏价值俱佳!
戈,是先秦时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句(勾)兵,有勾、啄、推三种杀法。勾杀即用戈的下援钩击;啄则是用戈的前锋刺杀;推是用戈的上援击杀。关于戈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的石镰,只有援和内,是远古人类打猎防身的利器,但形制非常简单。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500年。到了青铜时代,戈才开始焕发生机,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了,仅在商代殷墟遗址就出土了710余件戈。夏代和商代早期的青铜戈均为无胡戈。作战时仅具有啄击和推击的功能,《淮南子·人间训》中有“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左传·文公十一年》也记载“富父终甥椿其喉以戈,杀之”,可见,推击也是戈的常用攻击方式之一。这一时期的戈,虽然同样属于军队的常备武器,但并没有像商、周、乃至春秋时那样,成为大多数战士的标配,而是和矛、殳和斧钺之类的兵器一道,成为作战时并列的选项。
[var1]
安阳殷墟墓葬中出土无胡戈
戈的地位变化发生于商代。这一阶段,战车开始广泛出现在战场上,《吕氏春秋·简选篇》:“成汤以良车七十乘,必死五千人”,武王伐纣时战车的数量就更是直接写进了《牧誓》之中。随着战车的出现和成熟,原始而混乱的徒步混战被更考验阵型和配合的车战替代,而利于挥砍的戈才成为了最重要的近战兵器。西周时期,车战更加盛行,戈逐渐成为了最重要的战场兵器,在西周时期墓葬中发现青铜戈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商代,较同时期其他类型青铜兵器也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其原因可能与愈发正规且专业的步战方式有关。商代军队的作战方式,相较于夏朝有所转变,在装备配置和训练等方面,更加职业化。
1976年,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城固县宝山镇苏村小冢村西北发掘出一个封闭的商代铜器窖藏,据推测,里面存储的可能是一支商代百人队所配备的军事装备,其中除了95件戈外,还有大量的青铜面具和盾牌,以及282件可用来安装在皮胸甲上提高防护力的铜泡。从盾牌、头盔数量分析,考古学家猜测这支百人小队在作战时需要摆成密集的作战队形,才能发挥这些防具的防护作用。也就是说,此时的商人,已经开始依靠密集阵来对抗敌人了。在这种密集阵当中,长度略长于斧钺、刀剑的青铜戈,恰恰得以发挥最大的效能。他们以盾牌为防护,使用青铜戈啄击和推击敌人,迫使他们露出破绽。
在战国之前,参军是一种权利,只有贵族和处于核心圈的国人方能进入军队参战。这就意味着,这些参战的军人大多数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在他们手里,青铜戈这种多面手的武器才能显露出它的狰狞面目。不过,商周时期,虽然是戈类武器发展的巅峰,但在这种强势的背后,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戈也在适应时代发生着变化。
[var1]
各部位名称图解
[var1]
同时有横穿与竖穿的青铜
单以商代为例,早期的青铜戈多为无胡设计,虽然能进行啄击和推击,但并不利于勾杀,为了增加勾杀动作的伤害性,商代晚期乃至西周时期的青铜戈逐渐向有胡和多穿发展,一方面增加勾杀动作的杀伤力,同时减少勾杀时戈头脱落的可能性,至东周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这对于青铜戈效能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杭州博物馆藏的这件青铜戈便是典型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有直内胡戈,它的形制与河南三门峡地区春秋晚期虢国墓地所出土的青铜戈非常接近,推测年代与产地较为接近。
[var1]
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长胡刃内戈
两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戈,除了杀伤力进一步增强外,长度也逐步增加。春秋晚期放入长沙浏城桥楚国墓葬中,出土过长度超过3米的长柄戈,战国时期,也出土过长度在1.4米左右的木柄铜戈,这种长度的戈,已经不是单手可以轻松握持住的武器了。从一些出土的铜器图文来看,这种戈是一种威力更大,攻击性更强的步战双手戈。可见,至少到了春秋时代,戈就已经分化出车战用戈和步战用戈两种不同的分类。长度在60到90厘米左右的短戈由步兵使用,在战场上与盾配合使用,而长度在两米以上的青铜戈,供车兵使用,在与对方战车错毂时,可远距离勾杀敌方拉车的战马和车上的士兵。
[var1]
明 佚名 《出警入跸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铁器盛行的战国晚期,士兵护甲的改进使戈的杀伤力大大减弱。而且春秋时期的功伐战也逐步被残酷的灭国战所取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均已杀伤地方有生力量为目的,导致战车在战争中地位的减弱,适合于骑兵使用的突刺类兵器成为战场的主流,戈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被由戈演化而来的“戟”所取代。戟是由戈和矛合二为一演化而来的一种兼具勾杀与突刺的兵器,战场适用性更广泛,自汉代以后,戟也逐渐退出了实战的舞台从而成为了仪仗兵器,在历代皇帝出巡时,手持长戟的武士均是皇帝卫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皇权与威仪的象征例如描绘明代皇帝出巡的著名书画作品《出警入跸图》中,皇帝乘船回京时所乘龙船后紧随的两艘护卫船上便站立着执戟卫士。
青铜戈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冷兵器,是中国由新时期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见证,在其盛行的一千多年中,由战场杀器成为王权象征,并融入了中国文化中。